第三卷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61
颗粒名称: 第三卷 军事
分类号: E289.56
页数: 27
摘要: 石城地域偏僻,自元迄清,在封建统治下,百姓贫穷,人民多次起义反抗,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达8次之多。清代吴万乾、吴八十等相继领导的田兵起义延续85年之久,最终迫使当局作出某些让步。 境内山高林密,可作军事迂回缓冲之地。太平军曾十数次转战于石城,1864年古岭一战,幼天王洪天贵福及干王洪仁玕等五王蒙难,天国王统在此终结。
关键词: 地方军事 石城县

内容

石城地域偏僻,自元迄清,在封建统治下,百姓贫穷,人民多次起义反抗,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达8次之多。清代吴万乾、吴八十等相继领导的田兵起义延续85年之久,最终迫使当局作出某些让步。
  境内山高林密,可作军事迂回缓冲之地。太平军曾十数次转战于石城,1864年古岭一战,幼天王洪天贵福及干王洪仁玕等五王蒙难,天国王统在此终结。
  苏区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全红县,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罗荣桓、谭震林、罗炳辉、杨尚昆等先后来此领导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石城人民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三章地方武装封建社会以至解放前,在石城县出现并为当时国家纳入军事编制、允许存在的地方武装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以保卫祖国、建设家乡为己任。苏区的模范营、赤卫队、游击队,解放后的民兵,均为保卫人民政权,维护社会治安,建设家乡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第一节机构县尉厅县尉厅掌管武事,厅署设于城外宝福塔下尉司场内,其始建年代失考,宋庆元六年(1199)赵汝褒重建,后圮,遂迁城内。石城置县尉1人,从九品,明代废置。史载南宋曾任县尉者有:陈皓(县人,建炎中任)、曾愈(绍熙中任)、师锡(庆元中任)、赵汝褒(庆元中任)、汪应时(宝庆进士,任期不详)。
  军事部苏区时期,县、区苏维埃政府均设军事部,内设3科,分别负责地方武装的编制训练、扩大红军、战争动员等工作。
  1931年10月14日,杨庆荣任石城县革命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军事部驻北关黄家祠。1932年4月12日,杨庆荣任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军事部部长,部驻于民公司(今县政府址)。
  国民兵团县国民兵团设于抗日战争初期,初属吉泰师管区,后属赣南师管区,其职能为征集兵员与训练后备兵,配团长、副团长及其他官佐,先后驻北门黄家祠和邓家祠。民国二十九年(1940)由县长刘益铮兼上校团长。下辖乡(镇)、保壮丁队,乡(镇)保长兼任同级壮丁队队长,另设专职队副。全县有保队179个,乡队22个,区队5个(未配专职人员)。据民国三十年统计,全县有壮丁9474名,每年集训一二次。民国二十八年,第一期集训7428人,第二期集训6074人;二十九年,第一期训7283人,第二期训5969人;三十年集训一次,计5207人。
  军事科民国时,县政府设军事科,又称第五科,始设于抗日战争时期。内设保安、编练、征募3股,各乡公所设警卫干事1人。
  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武装部前身为石城县民兵支队部,1949年10月建队,内设军事、政工2股,定编8人,驻县城桂花屋。1952年5月成立石城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政工2股,定编10人,驻北门张氏民房。辖8个区人民武装部,各部配部长、参谋、助理员各1人。县区两级 [=此处为表格(表3—1 石城县人武部领导成员序列表)=]武装干部,均系现役军人。
  1954年9月,县人民武装部改称“石城县兵役局”,定编20人,驻北门黄家祠,设民兵训练、征募动员、政工、预备役军官4科。1960年1月,复称人民武装部,定编20人,设军事、政工2科。下辖5个区、30个公社(镇、垦殖场)、4个县直属单位人民武装部和县中队。区、社与县直属单位武装干部由地方干部担任。
  1975年,县人民武装部设军事、政工、后勤3科,辖15个公社(镇)、1个县直属单位、2个省地驻县厂矿人民武装部。
  1985年,县人民武装部辖15个乡(镇)、2个省地驻县厂矿人民武装部。驻地仍在北门,经改建后,有砖木结构营房12栋,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
  1949年10月至1967年2月和1975年5月至1985年,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均由县委书记兼任。
  1954年9月至1985年,县兵役局、人民武装部在编人员均为现役军人。
  第二节武装力量民壮民壮又称民兵。明制,藉民壮以固州县。民壮分弓兵、机兵、捕兵、隘兵四种。弓兵以射名,机兵以火器名,捕兵以缉捕盗贼名,隘兵以守隘名,有事用以征战,无事仍还为民,立功升赏。充民壮者,务求身家清白,年轻力壮,倘若来历不明,或由他役改充者,概不收受。地方官司派员率领操练,并支给所需之鞍马、器械、工食银两。清代亦招民壮,然仅供官吏驱使,不复为防守征战之用。
  石城县民壮之数额与轮操方式,曾历经更迭。
  明初,有机兵150名,弓兵20名。
  正统十四年(1449),奉命扩充民壮。
  弘治元年(1488),照丁粮派得民壮700名,增设1名县丞统领。二年,定额484名,以义官4名统领。
  正德间,都御史王守仁,命民壮分期赴府操练。全县民壮分成4班,每季1班轮流赴赣州团营,歇操者留守本县。各班均以义官带领。
  嘉靖二十四年(1545),都御使颜遂,令选民壮三分之一赴府操练,名为长操。所余三分之二,名为存操,留守本县。三十一年,都御使张恒,恢复四季分班赴府轮操制。三十七年,总镇朱应奎,命抽机兵四分之一长操,余为存操。三十九年,都御使杨伊志,只留民壮中之铳手在府,其余赴府长操者悉发回县。四十年,都御使陆稳,以一半民壮赴府长操,其余按季轮操。四十四年,都御使吴百朋,裁去石城民壮50名。
  隆庆二年(1568)都御使刘光济、总镇董世彦,核定石城长操兵200名,存操兵150名。未几,仍旧额484名,命停止赴府长操,但得由县解银给募长操兵334名。
  团练局团练局由官方倡导,或以姓氏组局,或以乡里组局,亦有设县总局者。皆以地方士绅、富户负责,所需器械工食,亦由各乡里、房族自筹。
  元延祐二年(1315),熊恩宠任团练长使,练勇于上柏昌。
  清康熙十三年(1674),许崇俊于许坊设局,曾多次应檄召护卫县城。
  嘉庆八年(1803),廖广周密谋起义,知县李大谟急令各地设局募乡勇。一时团练局遍及全县,小者上百人,大者上千人。监生廖阶堂设局许坊,以平廖广周邀功,得赏县丞职。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频繁转战于闽赣边境,官司、富户惶恐不安,城乡普遍设立团练局。咸丰七年(1857),知县张鎔命廖友风办团练总局,用以统辖各乡、村族局。
  靖卫团靖卫团,为豪绅地主武装团体,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石城靖卫团驻县城,由张维扬任团长。各乡村、山寨亦多有乌合者,其头目或称团长,或称团总,概由豪绅地主中之凶悍者充当,各占山头,不相统属。人枪较多者,有盘距于红石寨、陈坊寨、石耳寨、三坑寨、姜家寨、烟坊土楼几股,以及流窜于石城、宁化边境之丰山靖卫团。靖卫团曾多次袭击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残酷杀害革命干部。1931年10至12月,县内各地之靖卫团基本上已被苏区县独立团与区模范营所歼灭。
  警察队民国十八年(1929),设石城县警察队,按丙种县的编制配队长、特务员、司书各1人,棚长3人,巡警33人,司号警、勤务警各1人,炊事警3人,合计44人,有长短枪20枝。1931年,红军进攻石城时,该队败溃。
  二十三年十月,重建石城警察机构。此后或称所,或称局,编制逐渐扩大。二十六年,有官佐6人、长警63人,长枪35枝。三十六年,人员略减,而步枪则增至50枝。1949年10月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于宁化县方田里。
  模范营赤卫军苏区时期,1932年1月,全县14个区均成立模范营,由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兼任营长,区委书记兼任政治委员。营以下设连、排、班。参加模范营者,务必身强力壮,出身于贫农、雇农、贫民或其他劳动者家庭。1933年7月,石城县划出3个区,8月,再度划出4个区,至此全县辖7区7营。模范营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本区社会治安,亦可奉调外出作战。当时珠江、大由、坝口几个模范营,均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清剿靖卫团、大刀会的战斗中屡建功绩。
  1931年冬,成立石城县赤卫军团部。1932年2月7日,成立石城县赤卫军军部。与此同时,各乡普遍组建赤卫队,全县共有赤卫队员5000余人。赤卫军是群众性军事组织,凡25至50岁的贫农、雇农、中农以及其他劳动者均可加入。其主要任务是维护本乡村的社会治安,支援红军作战。1934年,在高虎垴战斗与石城阻击战中,石城赤卫队员在枪林弹雨中冒死送粮草、抬担架,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
  独立团游击大队 1932年2月,成立石城县独立团,由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杨庆荣兼任团长,中共石城县委书记吴弼兼任政治委员,共450余人,其兵员大都从区模范营中选拔。独立团的主要职责是卫戍县城,肃清地主武装。曾击溃多股大刀会与靖卫团队。
  1934年10月2日,因国民党北路军步步进逼,中共石城县委将县属机关工作人员和独立团统编为石城县游击大队,由县军事部长黄万生任大队长,县委书记肖金海任政治委员。大队下辖3个中队,计327人,长短枪100余枝。太雷县亦成立游击大队。
  石太游击司令部 1934年10月下旬,石城县城、圩镇以及交通要道,均为国民党北路军所占据。石城、太雷两县游击大队,为适应当时政治、军事形势,联合组成石太游击司令部,由太雷县军事部长陈银发任司令员,中共太雷县委书记温兴浪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中队,共700多人,500多枝枪。其时,虽强敌当前,尚能机智寻战,曾在旗杆岭伏击国民党八十八师1个团,又在横江、瑞金湖陂、小姑等地沉重打击铲共义勇团。1935年2月18日,司令部驻七姑磜,此时只剩60余人,被八十八师和横江铲共义勇大队的700多名兵丁围困,血战通宵,大多数游击队员阵亡。
  铲共义勇团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豪绅地主乘虚拼凑“石城县铲共义勇团”,由张维扬任团长,下辖5个区队,21个联队,247个小队,有步枪183枝、土炮901门、矛刀5557件,收罗地痞、流氓充当班队长,胁迫上万群众入队。铲共义勇团肆意烧杀抢掠,苏区干部、红军家属以及广大工农群众深受其害。
  自卫队与保警队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1日,成立石城县人民自卫大队,由县长谢祖安兼任大队长,赖汇涵任大队副。下辖2个中队,有官佐20名、士兵216名,步枪119枝、子弹6896发、手榴弹100余枚。翌年缩编为1个直属分队。二十九年,增加2个分队,复编为2个中队,计215人,并由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拨给步枪(八一曼利夏式)60枝,子弹6000发。
  三十一年,自卫大队改编为保安警察大队,仍下辖2个中队。三十五年缩编为1个中队,3个分队。缩编后,将多余之50枝步枪和2000发子弹寄存瑞金县。翌年,恢复大队建制,辖1个中队1个直属分队,将寄存瑞金之枪枝弹药如数收回。
  三十七年,保安警察大队扩充为石城县保安警察总队,由县长周邦遃兼总队长,黄国珍任副总队长。翌年六月,石城保警总队改编为保安第十六团,由周寿松任团长。与此同时,黄国珍任石城县县长兼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旅长,第十六团属之。旅另辖1个特务营,1个戡乱队。九月底,黄国珍及其所部窜至宁化县方田。十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三二团以不足1个连的兵力追至方田,将其歼灭。
  县大队区中队石城解放后,于1949年冬成立石城县大队,驻县城北门黄家祠,丁国标任大队长,共160余人。县大队受宁都军分区和中共石城县委双重领导。其职责是:剿灭武装匪特,卫戍县城,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同时,各区成立区中队,受县大队和区委双重领导。据1950年2月统计,全县区中队总人数为181人,其中:第一区43人,第二区42人,第三区56人,第四区22人,第五区18人。
  石城县大队和各区中队,均于1952年5月奉命撤销。
  公安队县中队 1949年11月,成立石城县公安局公安队,驻县城。配队长1人,队下分班,共30人。主要任务是看守监狱。
  1952年4月,公安队编制增至160人。兵源多来自驻县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宁都地区公安大队。其任务是肃清残余匪特、城防、看守监狱、维护社会治安等。
  1955年,公安队官兵改为职业民警。人员精简至38名,其中7人驻鸡公崠防空哨,后派8人驻燕首大桥。
  1962年,公安队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石城县中队,人员编制不变,仍驻县城。1964年底,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城县中队,在编30人。1976年6月,改称石城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在编25人。1983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石城县内卫中队。
  第三节民兵一、组织 1949年10月,石城始建民兵组织。县设民兵支队部,区设民兵大队,部分乡村建立民兵中队或小队。全县共有民兵300余人,配发步枪200余枝。
  1950年,全县组建民兵中队81个,分队410个,共有民兵5199人。
  1953年,成立石城县基干民兵团,下辖7营14连,共有基干民兵2682人。另有普通民兵8243人,编为8个大队,112个中队。凡年满16至50岁的男女公民,无严重疾病者均可接纳为民兵。民兵中,18至25岁、家庭成分好、个人历史清白、身体强壮者为基干民兵。
  1956年,全县有民兵8309人,其中基干民兵4279人,普通民兵4030人。编组成33个营、271个连、773个排。连排建制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体制相适应。是年,将基干民兵上限年龄从25岁放宽至30岁。
  1957年,实行民兵工作与预备役工作合而为一,以复员退伍军人为骨干,结合符合服预备役条件的青年组成基干民兵,其它不编入基干民兵而适合预备役条件的编为普通民兵。全县在册民兵10602人,其中基干民兵5567人,普通民兵5035人,共组成95个营、271个连、774个排。
  1958年,实行全民皆兵。县成立民兵师,辖16个团、110个营、227个连。有基干民兵11681人,普通民兵34507人,共计46188人。人民公社设团,生产大队设营,生产队设连排。
  1962年,开展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活动,全县在编民兵为38689人。
  1966年,全县民兵计41367人,其中基干民兵19788人,普通民兵21579人。是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部分民兵加入各群众性派别组织,民兵组织一度呈瘫痪状态。
  1969年,在基干民兵中遴选武装基干民兵915人,组成武装基干民兵营,下辖2个连、23个排、65个班,配发枪300余枝,子弹7000余发。
  1976年,组建民兵专业技术分队,计有高射机枪连1个,98人;八二迫击炮连1个,159人;六〇迫击炮排5个,111人;打坦克班28个,280人;通讯连1个,90人。各专业技术民兵组织,均由县人民武装部配发必要的枪炮、弹药和装备。
  1981年,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取消县民兵师和公社民兵团,缩小民兵的组建范围,减少民兵组织层次和女民兵比例。调整后,民兵总数从1980年的60125人,减少为22141人,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0%。其中:基干民兵由35643人减为4570人,编组成15个连144个排;普通民兵由24482人减为17571人。
  1985年,调整民兵组织,全县在编民兵24319人。其中:基干民兵4619人,编组成21个连144个排;普通民兵19700人。
  1954至1983年共召开9届民兵代表大会。
  [=此处为表格(表3—2 1954~1983年历届民兵代表大会简表)=] 二、训练 1952年,开始民兵冬季大组训。
  1953年,将民兵冬训定为年训制度。规定训练人数不得少于民兵总数的75%,每年冬训不得少于21个小时。训练内容分为政治教育与军事操练两个科目,以政治教育为主。政治教育以《民兵三项主要任务》和《民兵八项守则》为主要教材。是年冬训8019人,其中基干民兵2110人。
  1957年,取消民兵冬训,实行预备役军人集训制度。年内共训4804人。
  1958年,开展分散的民兵教育训练活动,选拔2017人为小教员。训练中宣传“全民皆兵”的意义,开展“五好民兵”评比活动。
  1959年,在民兵训练中开展“大比武”活动。
  1962年,全县民兵投入紧急备战,加强战备训练。
  1963年,民兵实行小型、就地、分散训练。县人武部培训连排长,区、社人武部培训班长,以充任基层训练教员。
  1969年,训练以打坦克、打飞机为主要内容,并组织基干民兵进行野营拉练。
  1970年,福州军区以飞机配合,在屏山境内组织反空降演习。城关、屏山、横江3个公社的4个基干民兵连,共604人(其中女112人)奉调参加演习。
  1971年,民兵训练实行“劳武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
  1977年,为贯彻总参谋部《民兵军事训练四年纲要》,全年共训练民兵7090人(其中干部188人)。民兵干部训练设隐显目标射击、班的攻防战术等科目。武装基干民兵训练射击、投弹、刺杀、地雷爆破、单兵进攻等科目。对专业分队,则进行有关专业的训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训练中强调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把民兵工作的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和服务于“四化”建设上来。全年共训练民兵3061人。
  1981年,减少普通民兵训练人数,加强民兵干部和专业分队训练。在民兵中开展“学雷锋,学英雄,争当好民兵”的活动。全年集训民兵1659人。
  1983年,民兵训练实行“组织、训练、储备三同步”,采取县、乡集训或乡际联训,全年共训1668人。
  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准,观下、珠坑、屏山、大由、小姑为特困乡,对特困乡民兵实行免训。为了保证广大民兵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四化”建设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骨干带头作用,训练时间由每年30天减少至20天。本年参训民兵429人。
  三、执勤 1949年,县军事部门在鸡公崠建立高山常年防空哨,由民兵配合驻县解放军在哨所执勤。全县主要交通要道与国家粮食等重要物资仓库均设有岗哨,由各地民兵就近守卫。
  1950年3月,齐贤乡民兵中队长张应成,率队在南华山剿匪。他勇敢机智,一次发现匪首王荣浪,随即开枪。王匪未死反扑,应成中弹牺牲。上级批准张应成为革命烈士,县召开数千人的追悼大会,号召全县军民向他学习。
  1949年冬,原国民党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旅长、石城县县长黄国珍伙同其弟黄盛都(原国民党沙塅乡乡长)收罗宁化方田漏网之徒,上山为匪,残酷杀害人民政权基层干部、区中队战士和人民群众。1949至1950年,人民政府曾派小部队追剿,时有斩获。1951年4月上旬,石城县大队与城关区中队200余人,并调集城关、小松等区民兵2000余人,配合解放军围剿黄国珍及其残部。初遇敌于观下下畲,将其击散,尔后每隔二三日均有俘获。21日,黄国珍与黄盛都被围困于旱坑、古樟、濯坑交界处之天心寨,包围圈不断缩小,匪窜入寨下的湖陂垅里,在围剿部队的追杀下,终于走投无路。13时许,黄盛都拔枪自杀,黄国珍举手就擒,余匪10多名亦为民兵擒获。
  1949年10月至1951年6月,石城民兵参加剿匪战斗执勤达2万多人次,配合解放军四三二团、四三〇团及县大队、区中队,共俘敌233人,毙敌80多名,缴获长短枪1827枝。重创匪特中最为猖獗的“中国人民自由军第三十七纵队第四支队”。
  1953年,全县13所常年防空哨、116个防空巡逻哨,概由民兵执勤。每天执勤民兵129个班,共1300多人。是年,横江防空哨,以防报成绩优异,受到江西省军区通报表扬。
  1957年,全县有打猎队10多个,由近百名民兵组成,至年底,共猎获害兽466只,保护了人畜安全和农作物。
  1958年11月28日,高田、丰山、木兰等地民兵与公安干警共同破获了以王成文为首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山军”反革命组织,抓获骨干分子40余名。本年内,石城民兵协助公安部门破获大小案件125起,收缴长短枪8枝、手榴弹2枚、子弹131发。
  1960年,横江公社横市民兵营长陈兴福,在训练与战斗执勤诸方面成绩显著,受到中央军委表扬,并奖给七六二骑枪1枝。
  1962年4月7日,丰山公社武装基干民兵与政法干警破获了以温铣庭为首的“中国忠义同盟军”反革命组织,捕获骨干分子15名。是年,全县民兵投入紧急备战,每晚担任巡逻执勤民兵1018人,护公路、桥梁民兵2996人。
  1964年1月,横江公社遭受洪水灾害,全社民兵1000多人与洪水搏斗4个多小时,救出受灾群众上百名,抢救回国家木材3000多根及其他大批物资。
  1969年,洋地大队民兵营长龚祥炉、龙岗大队民兵营长赖外水,在民兵教育训练与执勤中取得优异成绩,福州军区授予他们“民兵工作模范”称号。
  1983年9月,盗枪杀人犯王宗〓、王宗玮逃窜至广昌县境内,石城县调集民兵2588人担负布防围歼任务。9月18日,“二王”于广昌水南就歼。为此,省人民政府授于石城县“积极参战,为民除害”的锦旗,并给5个集体、6名民兵各记三等功1次。10月在全县第九届民兵代表大会上表彰了有功人员。
  1983至1984年,石城连续两年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民兵在抗洪抢险中解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抢救出国家和人民财产价值530多万元。
  第十四章兵役石城在封建王朝时期执行世兵制、募兵制;民国前期为募兵制,后期为征兵制。征兵时捆绑强抓,俗称“抓壮丁”。
  苏区时期和解放后,政府相继实行志愿兵和义务兵役制。应征青年自愿争相报名,政府批准入伍。公民视参军保国为应尽的光荣义务。“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军属受到政府的照顾和人民的尊敬。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得到妥善安置,成为地方建设的骨干。
  第一节兵役制度世兵制将服役者姓名列入军户,世袭军籍。此制盛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明清两代亦曾沿袭。
  募兵制清末、民国初期曾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类似雇佣,虽无服役年限规定,然一经入伍,仍有人身依附,甚难退出。应募者或因家庭不睦,或为乡里不容,或游手好闲,生活无着。然而志在报国请缨军旅者,亦代不乏人。
  征兵制民国二十七年(1938),民国政府军政部颁发《兵役法实施暂行条例(修正草案)》,同年,石城始行征兵制,由县政府军事科、乡公所警卫干事执行征兵任务。依《条例》“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孤独子缓役”,定期抽签,中签后征调入伍。然而付诸实施时却是抓壮丁,被抓者均属贫苦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城镇贫民,亦有买、卖壮丁者。
  志愿兵役制 1930年6月至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至1952年,实行志愿兵役制。由符合参军条件的青壮年自愿报名,经过批准,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或中国人民解放军。
  义务兵役制 1954年9月试行义务兵役制。1955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同年10月正式实行义务兵役制。凡年满18至20周岁的男性公民,符合征兵条件者,均可自愿报名,经县兵役机关批准,应征入伍。服役年限: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1965、1968、1973年,对服役年限曾分别作过修改。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兵役制 1984年5月31日,国家重新制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0月依法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征集18至22周岁的男性公民服现役。义务兵服役年限:陆军3年,海军、空军4年。超期服现役的义务兵服现役满5年,已成为专业技术骨干者,由本人申请,经师级以上机关批准,可以改为志愿兵。
  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可以征集适龄女性公民服现役。
  同时实行服士兵、军官预备役制。
  第二节兵员征集世兵明洪武后卫所军士,其子孙亦均入军户,世袭为兵。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亦称军户。如明代邑人陈光远易名陈贤,入军籍,后其子、孙袭军籍。
  募兵民国十四至十五年(1925—1926),赖世瑛(赣军四师师长、国民革命军十四军军长)遣徐光养来石城募兵,设招兵站于县城东岳庙,报名当兵者可先支月饷3块银圆,募得兵丁2个连。二十七年,黄镇中(独立三十三旅旅长)遣黄国珍、温宗熹来石城募兵,招兵站设县城元旺公祠,报名当兵者可先支月饷法币13元,募得兵丁3个连。
  征兵民国征兵配额:二十八年(1939),配额100名,征齐,解交江西保安10团。翌年,配额100名,征齐,解交保安13团。三十五年,配额108名,征得57名。三十七年,配额223名,征得172名。三十八年配额616名,征得72名。
  民国政府征兵,以军官盘剥侵暴,应征兵士实系强抓入伍。如四十年,古樟石板桥贫农黄茂材被乡丁用扁担将左手打断,五花大绑,押解充壮丁。壮丁如同囚犯,遭捆打关押折磨致死者,屡见不鲜。政府实行抓壮丁,人民被迫逃壮丁,抗壮丁,甚至劫壮丁。三十五年一月十二日,吉泰师管区后补一团十四连,自石城押解上百名壮丁,行至石城宁都边境之赖家坳,就曾有人用武力劫回壮丁90余名。
  志愿兵 1927至1934年9月,据可查资料统计,石城工农子弟志愿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者计16328人。其中,1933年参军者8604人,1934年1至9月参军者7384人。1929至1931年,毛泽东、朱德等曾几度率红军来到石城,据老人回忆,每次都有不少工农子弟报名参加红军,但此段时期之参军人数却未查见史料有载。故石城人民参加工农红军者,绝非仅有统计之数。
  石城解放后,1949至1950年,实行就地征招,征集18至35岁的男性青壮年入伍,加强地方武装建制。征集者自愿报名,经支队部审查批准入伍。
  1949至1952年共征志愿兵390名。其中238名于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
  义务兵1954年,试行义务兵役制,全县征兵50名。
  1954至1985年,石城县执行义务兵役制32年期间,免征5年,实征27年,共征义务兵3574名(其中女兵4名)。
  1959至1985年,共招收飞行学员4名。
  第十五章设施旧时县筑城,乡(间)设寨。筑城以御攻、防洪;设寨以避侵。旧志载,石城自元代即建有山寨。至清代咸丰年间,当地官绅为抵抗太平军,择险要山巅遍筑山寨,亦有傍村或围村建土楼(围)者。至解放,完整山寨几无,残垣断壁成为古迹,供人凭吊游览。
  第一节城池宋建炎四年(1130),陈皓、陈敏父子佐知县余惠迪始筑土城于县治所,开东、南、西、北四门与小西门。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闻韶改土城为砖城。砖城多循土城旧址,唯西北城墙外傍小溪,以溪为濠。城垣周长504丈,高1丈3尺,阔1丈,有雉堞1180个,五门各建有城楼。宏治四年(1491),增设警铺16个,西城增高3尺;十八年,西城再增高3尺。正德六年(1511),增警铺60个,西城又增高3尺。清顺治十一年(1654),于城北右角增筑炮台。
  自始建后,城池遭重大破坏15次。其中10次圮于水患,5次圮于兵燹。经过一次改筑,多次修补。最后一次修补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1958年,为城镇建设需要,拆除西门城楼及部分城墙。后因城市人口增多,在城墙上新建大批民房,因而雉堞多已拆毁。迄今尚保留东、北两道城门以及沿江一段城墙。
  第二节山寨通天寨通天寨位于城南约7公里处,座落前江、大畲之间,今属观下乡。海拔600米,一山耸峙,四面陡峭。元代依山筑寨,后经多次重修,辟四门。寨墙以泥土乱石垒成。寨内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间幽谷纵横,岩洞错落,又有清泉、小涧、寺院、居民。寨外怪石嵯峨,山径崎岖。因其易守难攻,向为兵家所注目。元末陈友谅部将,以及刘元杰、黄士英、宁早等,皆曾据此称雄。
  石马寨石马寨位于城南6公里处,西滨琴江,座落在前江与石马塘之间,今属观下乡,海拔408米。以乱石筑寨,设四门。寨内有庵堂、水池、菜畦,原有房屋百余间。清顺治四年(1647)吴万乾屯田兵于此,侯天宠领官兵数千来攻战,万乾败绩走宁化。咸丰间,曾加修葺,为乡勇猬集之地。
  李猎石李猎石原名迎恩石,后因一李姓知县常往狩猎,遂改今名。位于城北约3公里处,海拔395米,座落在硬田咀、猴子石、石下铺之间,今属琴江镇。据同治七年版《江西省舆地图·石城县图》云;“城北之李蜡(猎)石,居民结寨其上,以避寇捍患。”今寨墙已无存。
  河石寨河石寨位于城北10公里处,在鸡笼嶂、沔坊、白水之间,今属观下乡。海拔483米,山巅平坦。清初始建,咸丰七年重修,今寨墙依然存在。
  红石寨红石寨又名鸿石寨、洪石寨。山石红色,状如伏狮。位于城南21公里处,座落在红石背、松山背之间,今属屏山乡,筑大小两寨。大寨较平豁,顶有观音岩,岩下建葱云寺,寺侧涌出清泉一泓,足供千人饮用。山腰有狮子、梅子诸岩,另有上洪岩,直达寨门。岩洞多傍悬崖,形势险峻。小寨依附于大寨之侧。两寨之间,寨墙高筑,互为犄角,天然石缝连通小路,可攀援上下。
  明正德六年(1511)、嘉靖四十年(1561)、崇祯元年(1628),红石寨均罹战祸。乾隆间石城教谕姚鲁芹之《游鸿石山记》云:“往者曾为兵袭,屠戮殆尽,迄今有千人墓在山下。”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地方团练屡战于此。1931年,国民党石城党政军警人员及豪绅地主、靖卫团队共千余人蚁结寨上,成为中央苏区内最大的白色据点之一,1932年元旦,红军克寨,全歼守敌。
  陈坊寨、李家寨陈坊寨与李家寨位于城南约11公里处,座落在富株树下与老坑之间,今属屏山乡。陈坊寨海拔377米,李家寨稍矮小,皆绝〓危崖。两寨并列,中隔深谷,昔曾架天桥于山顶,以便往来。始建不详。其寨墙、寨门历经清顺治间、咸丰间、民国时期多次修葺。咸丰、同治年间,地方乡勇曾据此对抗太平军。1931年,豪绅、地主、靖卫团占为据点,是年冬,红军第三十一团、三十二团合力围困两寨,敌凭险顽抗,攻战月余,终于11月14日荡平之。毙敌80多人,擒陈友书等300多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枝,土炮23门。
  胜石寨胜石寨又名禾尚寨、秋溪寨。位于城南30公里处,屹立秋溪油箩塘、土墙背、龙尾坑之间。寨以乱石泥土砌成,内有庵堂一所。寨西之五仙岩、寨北之青龙岩,有如天然地堡,倘若部署火力,足控登山要道。据清同治三年赖以仁所作《重修胜石寨记》云:“吾村(秋溪)四面皆山,惟胜石巍然耸峙于东南之陬。山顶圆,覆视之若禅定之僧,端坐不动,故俗呼为禾尚寨云。……咸丰丙辰,粤贼窜扰各郡,土匪蠢蠢欲动,族中老成合议修治,以备不虞。……其后贼大至,畏兹寨之峭拔巩固,绕道径行,不敢少有窥伺。最后,花旗肆欲侵凌,果大创以去。……”今四门皆圮,惟西南隅留下寨墙10余米。
  堰塘岩寨堰塘岩寨,位于城南26公里处,座落在滴水岩与大岭下之间,今属大由乡。
  石城山寨多结于山顶,独此寨筑于谷中。以陡壁、岩洞、水堰、寨墙,量形度势巧妙构成。山谷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400米。东南西三面皆危崖,崖壁之上洞穴横开,大小洞穴十几处,总称为堰塘岩。洞内可供栖息,亦可积粮草、储弹药,洞口筑矮墙设垛口,洞与洞之间,或凿石径,或架木桥以相通。西南山顶飞流直泻,谷口砌石坝以堵水成塘。坝西辟寨门,缓坡处高筑寨墙。谷口朝北,面琴江,为进寨要道。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屡自谷口来攻,以山势险峻,皆不得手而去。1931年,豪绅地主、靖卫团猬缩于此,红军从山顶夜缒而入,遂克。
  石耳寨石耳寨,位于屏山长江境内,主峰海拔544.4米,面积0.5平方公里。山形似耳而名。清末筑,苏区时被红军攻破,旋毁。
  湖南寨湖南寨,位于横江丹阳境内,主峰海拔407.2米,面积1.6平方公里。清咸丰八年,潘秩东(大由下伊人)率尖刀会踞寨反清,后被清军击溃,寨毁。
  洞下寨洞下寨(又名三坑寨),位于洋地三坑村东、洞下村左。清代筑寨,后废。民国十六年重修。苏区时被红军攻破,后毁。
  第三节土楼田江土楼田江土楼,位于城东北31公里处之木兰乡田江村。背靠小山,侧傍农舍,面对农田、溪流。楼为土木结构,由主楼、角楼、哨楼、围墙四部分组成。
  主楼坐南朝北,长26.2米,宽20.6米,墙高5.6米,内墙厚0.4米,外墙厚度不等,楼板以下厚1.2米,楼板以上厚0.5米。开大门一道,侧门两道。大门朝北,直通前廊。侧门一朝东,一朝西,直通腋廊。各门均装两重双合木质厚板门。外墙无窗户,但留八字形射击孔10个,正方形了望口44个。楼内建筑系口字形布局,南建正厅,北构前廊,东西建厢房,厢房与正厅之间为腋廊,共有平房、楼房20间。前廊装木板楼梯,登梯过走道,可入每间楼房。屋顶四檐出水,杉木梁角,上覆以瓦。距主楼西北角1米处,造角楼1所,高与主楼齐。距主楼东墙约4米处,造哨楼1座,楼上前辟走道,置栏杆,藉兹守望。原筑围墙80余米,墙厚1.2米,今仅剩大门前一段,其长不过5米。
  此楼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今尚保存原貌,未见修补痕迹。主楼基脚处留有记载建造年份的铭砖,大门之右门枢上用毛笔记有本宅的来龙与坐向。楼为田江廖氏所筑,平时作民居,战时藉以固围拒敌,现仍有3户廖姓村民居住。
  清咸、同年间,太平军曾屡次来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楼内驻木兰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
  木兰土楼木兰土楼,位于城东北约30公里处,座落在木兰圩南侧公路旁。
  土楼坐西向东,土木结构。长19米,宽13米,墙高5米。正门朝东,两侧门各朝南北。楼内建筑为口字形布局,天井中开,以天井四周之檐阶作走道。西建上厅,北构前廊,东西营造厢房,共有楼房、平房24间。其建造形制酷似田江土楼之主楼,故其构筑年代亦应与之相接近。
  清咸、同间,村民藉此避兵祸。解放初期,曾充作粮食仓库,因此,门窗多经改装。现由廖姓村民居住。
  高岭土楼高岭土楼,位于城南40公里小姑高岭村。土楼坐西南朝东北,背靠高山,三面临深谷。民国七年(1918),由王姓富户始建。1932年,被小姑乡苏维埃政府平毁。民国二十八年,经始建者之后裔循原址重筑。楼为土木结构,长29.6米,宽21.6米,墙高5.85米;内墙厚0.4米,外墙上下厚度不等,自地面至3米高处厚1.6米,3米以上0.5米。外墙无窗户,设木框八字形射击孔36个。南北建角楼各1个,钳合主楼墙角,突出1.6米。正门通前廊,朝东北,宽1.35米,高245米,木质双合门外裹铁皮。侧门朝东南通腋廊,亦为木质双合门外裹铁皮。楼内建筑口字形布局,前有廊,后有厅,两侧建厢房,共有楼房、平房30间。天井居中,房屋门窗匀朝天井开设。腋廊内装木板楼梯,楼上以宽阔墙堞为走道,可通角楼和每个射击孔。
  今楼尚完整,有王姓村民居住。
  大由河背土围大由河背土围,属城池式建筑,位于城南34公里处,与大由圩隔河相望。其地处大由河与琴江之合江口,河道迂回,三面环水,仅东北隅接连陆地,状若半岛。
  土围开四门,即东门、上城门、小东门、西门。东门为正门,门框高3米,宽1.4米;上城门朝东北,门框高2.3米,宽1.25米;小东门大小略同私宅小门;西门已毁。城墙高矮厚薄概依地形而定。自东门经小东门、上城门,至西门一带,地当要冲,墙厚2米,高2.5米至3.1米不等。墙上加筑女墙两道,外女墙厚0.7米,内女墙厚0.4米,两女墙之间留有宽0.9米的走道。西门外,由西而南,折至东门处,有宽约10米的带状深水塘护城,故墙厚不过1米,墙高则为5米至6.5米不等。为防涉水来攻,另于此段墙上建角楼两座。城墙总长400余米,其外壁以三合土拌乱石筑成,墙心填筑泥土,内壁垒以砖石。墙上遍设木框八字形射击孔,墙顶架木质梁角,上覆以瓦。今保存较完整的城墙有东门、上城门两段,每段10余米,其余均已倒塌,但尚留一二米高的墙脚。土围内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5米,其中有水塘水井,屋舍俨然。1929年,当地豪绅地主重修土围,集结武力,妄图与工农红军为敌。1930年农历正月初九,为罗田游击队与邻近地区工农武装合力攻克,毙敌10余名,俘敌70余人,缴获步枪60多枝。
  今有50余户曾姓村民在土围内居住。
  第四节练兵场尉司场尉司场位于县城东南宝福塔下,始建年代失考。宋庆元(1195—1200)初曾重修,已圮。
  较场较场,位于城东南温坊塅,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知府李琏倡建。场地南北长80丈,东西宽60余丈。场内建演武亭3间,今不复存。
  射击训练场射击训练场,位于城西约1公里的西外窑棚下,1979年3月开辟,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
  民兵训练基地民兵训练基地,位于城北约2公里的大塘源。1985年兴建,占地39046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平房11栋,建筑面积2255平方米。基地内有操场、教室、会议室、宿舍、厨房、膳厅、浴室等,可容130人一次性训练。
  第十六章兵事石城历史上多战事。官兵之战、农民起义,或兵匪相加,历代不绝。直至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历时20余年,最终取得了胜利,迎来了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第一节驻军清顺治九年(1652),宁都营发兵200驻石城,后数月一换防。
  乾隆元年(1736),石城始设汛兵,分驻县城80名,河家湾20名,分水坳10名,大由坪10名,共120名。各由千总、把总、外委把总1员带领。
  道光四年(1824),宁都营派驻石城汛兵75名,分驻县城35名,河家湾25名,大由坪15名,各由千总、把总、外委把总1员带领。
  民国八年(1919),省防陆军封玉臣领兵1个排驻县城。
  十一年,南军驻石城。
  十三年冬,赣军独立军二十七团驻石城,十五年秋,奉命北伐,离石城。
  十七年,陆军第七师第二团赖世琮部驻石城。
  二十七年,江西保安第十九团以1个大队驻防石城。
  二十八年,保安第十团(团长李弥)第二大队驻石城。
  三十三年,保安第五总队第二中队驻县城。宪兵第十五团(团长张慕陶)驻屏山、亨田一带,团部驻蟠龙岗。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四三二团之第三营,进军石城县城,石城解放;10月中旬,该团第二营续至,营长邓启云、教导员高守基、副教导员葛祥各带1连兵力,分驻屏山、横江、丰山。1950年3月,四三二团调离石城,由一四四师之四三〇团接防,团部驻县城。11月11日,该团调离石城。
  1949年11月,成立县公安队。以后,隶属关系及名称数次更易。1983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石城县内卫中队,隶属县公安局,为连级建制。人员一般三四十人,官兵为现役军人,部队驻县城。
  1978年11月,组建石城县消防中队,编额19人,驻县城隶属县公安局,官兵为现役军人。
  第二节农民起义蔡五九起义元延祐二年(1315)四月,蔡五九于宁都兔子寮五王庙揭竿起义,树汉高祖旗帜,号召百姓起而反抗元朝统治者。起义军屡与官兵交战。七月初七,起义军击败官兵,杀州同赵由侣。初十,判官彭淑驱兵厮杀,起义军阵亡五六十人,其时,总管府与万户府官员领兵至,因慑五九军威,急奔州城固守。十六日,义军撤。二十二日,起义军与官兵大战于宁都延福里,官兵中伏败溃,起义军再围宁都城。八月初二,彭淑及巡检官集民壮7000于城郊,藉以牵制义军。是日,起义军万余人强攻宁都城。初六,江浙省平章张胪奉朝命,率六郡之兵前来征讨,行省平章政事及赣州路官员均随同。初八,起义军占汀州府所属之宁化县,众推蔡五九为王。十四日,起义军遭夹击,相继退守石城牙梳山。张胪以熟谙地形蹊径的团练长使熊恩宠(石城上柏昌人)为向导,重兵进逼牙梳山。起义军力不能支,遂败。九月,蔡五九于木麻坑为石城弓兵宋伏成所俘,被害。
  【按】据《元史》载:“台臣言:蔡五九之变,皆由昵匝马丁经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抑至此。……乞罢经理及冒括田担!制曰;可。”元史所述,略可窥见五九举兵之起因及其影响。
  乾隆辛丑《石城县志》载:“牙梳山城北九十里,……元延祐初,纲鉴书:赣州民蔡五九起兵于此,石将军、石牛栏、石马糟、石床凳、石杵白犹存。顶有天池,状若莲花,其水深广莹澈。” 蔡五九何处人氏,旧志有载:或曰赣州民,或曰宁都“贼”。石城民间传说其为石城人。其举事地点,一说宁都,一说牙梳山,所云不一,今志此,以供参考。
  田兵起义田兵起义,实为佃农起义。发起在石城、宁化,扩展至赣南、闽西20余州县。始于清顺治二年(1645),持续至雍正七年(1729),历经85年之久。
  顺治二年,宁化县留猪坑人黄通,创较桶之说。所谓“较桶”,即革除以20升为一桶的租桶,代之以16升为一桶的衙桶。用衙桶计量,以减轻佃农的地租负担。石城堂下一温姓地主与之对抗,黄通聚佃农相镇慑。同年,石城石马下人吴万乾,倡“永佃”之说。所谓“永佃”,即“三分田主之田,而以一分为佃人耕田之本,其所耕之田,田主有易姓,而佃户无易人,永为世业。”万乾所说,实为佃农的宿愿,广大农民争先恐后相从。地主则联合抗拒,势甚嚣张。万乾乃组织集贤会,连结客籍佃户首领郑长生、李成吾、连远侯等,大兴田兵。并结联宁都、瑞金等地田兵合力围攻石城县城,摧毁巡检署,拘捕违犯“较桶”与“永佃”的地主豪绅。一年内围攻石城县城达六次之多。
  顺治三年(1646)五月初三日,吴万乾统兵万余攻打石城县城。因城内发大将军铳,田兵受挫。初十晨,万乾率队转移。
  翌年五月,吴万乾屯兵石马寨。初十,侯天宠领官兵马步兵数千围寨,万乾子吴鹤中矢死,万乾弃寨走宁化,为宁化官兵所执,旋即遇害。是年,瑞金田兵围攻瑞金县城,廖须明领石城田兵支援,途遇官兵5000余,不敌,须明退回,瑞金田兵首领范文贞、徐玑亦随须明奔石城。此后田兵运动转入隐蔽活动。
  康熙九年(1670)吴八十(石城兰田磜下人)与陈长生、孔昌等,据左河三坑(今属珠坑乡)再掀起义高潮,带领田兵将“永佃”石碑竖于县衙门口,严令地主执行。十三年,吴八十屯兵兰田,五月,率众围县城,三日撤走。未几,又联合邻县武装力量,再攻石城。是役,田兵以宁都曾若千部守长江(今属屏山乡),以耿尚喜之长汀驻兵贾振鲁部屯南郊塔下,以高某所部屯山川背,以宁化黄冬生之部驻郭北,吴八十则亲率石城田兵列阵于橱岭、骑马岭,终于六月十五日攻克县城。官军赣州总兵刘进宝驱兵来战,与贾振鲁遇,振鲁败走,吴八十等亦于六月底相继撤离。
  自刘进宝领重兵镇压之后,石城田兵运动进入低潮。然而邻近各县仍不断发展,诸如:康熙二十七年,李矮、李满、王焕英等于宁都据寨屯兵,抗交租谷;四十一年,彭兼六等于瑞金县竖碑抗租;五十三年,兴国佃农李鼎三率众几千包围县衙,迫使官府承认永佃权,并建立佃农会馆。直至雍正七年(1729),佃农仍以革除批赁、桶子、白水诉于赣州府,郡守恐再激起民变,被迫照准,并檄行各县。田兵起义之目标初步得以实现,田兵运动亦至此暂告平息。
  廖广周起义廖广周,又名干周,世居石城田江村。师承李凌魁,统领石城、宁都、广昌、瑞金、永丰、建宁诸县天地会徒众。
  李凌魁,建宁人,得吴韬秘传天地会暗号。因天地会被禁,故另立阴盘阳盘之名,隐寓“天”“地”之意。并以其李姓出于唐,自言“唐天子转世”,又传秘决四句,曰“天空降下一炉香,一半阴来一半阳;若得阴阳归一处,寅卯时中坐朝堂。”月为阴,日为阳,“阴阳归一处”,即当“日”“月”相并时“坐朝堂”,示天地会反清复明之主旨。
  嘉庆七年(1802),李凌魁在宁化为清政府所害。凌魁徒众,义愤填膺,广周遂以反清复明、与师报仇相号召,积极筹划武装暴动。
  举事前,制就龙旗、龙票,众推廖广周等为大总管,四大天王为大头目,用唐天子旗号。刘思茂为顺天王,李步高、赖达中、胡仪书、王定珍为大头目。作如意图书、号票为调兵之凭证,以朱画三叉、白布包头为起义者标志。召集时,由大小头目于教徒聚居的村坊竖旗为号。原定由徐先保召集340余人,李步高、温志贴召集200余人,赖达中、赖汉魁召集300余人,李奇天、李鸾交召集380余人,此外则由其他头目征调,预计共征调武装教徒2500人起义。举事地点选定石城、宁都、广昌交界处驿前姚坊姚氏宗祠。时间择于嘉庆八年(1803)农历十月十二日亥时。此时干支为:癸亥年、癸亥月、癸酉日、癸亥时。举事者以为“癸属水”,取“万水朝宗”之义。但事机被田江村廖阶堂窃悉,密告于官。当时石城知县李大谟代署瑞金县,典史程行杞差人星夜将其接回。大谟返县,立即向上司告急,同时调集乡勇防守隘口、要道。
  十月十二日,廖广周、李步高、赖达中先期到达姚坊。只因自十月初八起连续大雨,各县会众为雨所阻,届时仅400余人驰至。祭旗之际,恰遇大风吹折旗杆,会众视为不祥之兆,本欲暂时散归,另行择日举兵,然李大谟已部署兵丁、乡勇严加防堵,故起义会众只得鸣角冲杀。
  举事者原定先据广昌之驿前,然后再扩展。因官兵在驿前已严密防备,遂转而攻打石城新坊(今属小松)。十三日,由大总管亲自督阵,数百名教徒头缠白布,手持矛刀,在海螺声中英勇奋战。同日顺天王刘思茂亦率众与丰山团练战于沙洲之上。刘思茂战败被俘。是日晚,廖姓族长廖天仪、廖阶堂带领乡勇偷袭田江村,广周弟廖昆元战死。
  十四日,天地会众高举帅旗,飞放火球、火箭,于石城古岭冲杀桐江乡勇。同日,大头目李奇天所部与乡勇战于丹溪,宁远容、江德林等与乡勇战于下明。
  十六日,江玉书、江必祥、李朝英等与赖翠员之乡勇战,玉书等战败被俘。是日广周所部与乡勇激战于广石边境,遭夹攻,广周阵亡。官兵、乡勇搜捕月余,大肆屠戳。
  江西巡抚秦承恩、按察使衡龄、护赣州镇花连布等亲临宁都提集审决。
  是役,天地会徒众在主力交战时阵亡57人,在遭遇战与官兵搜山时被杀者1079人,被俘后遭秦承恩等人公开凌迟处死或斩首者79人,监内遇害者100余人,发配黑龙江索伦达呼尔为奴者317人。起义失败。
  千刀会起义千刀会又名尖刀会,因其会众头裹红巾,亦有称之为红巾军或红头巾者。
  太平军既定天京,石城有识之士图谋响应,于是组织千刀会以集结力量。初起,人少势弱,多遭镇压,如小松新坊之廖锡阶兄弟,即为官府所捕杀。
  清咸丰三年(1851),大由下伊潘秩东、横江刘员芳、左河三坑(今属珠坑乡)张尔英、木兰廖伍子,均以所在村坊或邻近山寨为据点,聚众起义。宁化禾口张云从之子朝煌、朝燮亦于乌箕畲(今属横江乡)也揭竿而起。
  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潘秩东、刘员芳、张尔英、廖伍子及禾口之张云从、固村之曾日山,均各率所部,合力攻克石城县城。知县张鎔弃城避兵天马寨。五月二十八日,播秩东屯兵下伊寨(今属大由乡),瑞金团练来攻,秩东发巨炮,击伤团绅钟着,击毙团丁数名,团练败走。
  八年,石城各地之千刀会众,大都聚集于三坑与湖南寨,势甚昌炽。官府几次诱降,凛然不就,并多次战败知县马荣甲所率之官兵与乡勇。后因千刀会内讧,尔英为部属所杀,其他首领多率众转战于闽西各州县。
  沿地暴动 1923年沔坊豪绅何圣林等巧立名目,以造“烟火册”(即调查户口)为名,勒索民财。佃农张彩成组织沿地、温泉、沿沙等地千余贫苦农民,手持鸟枪梭标,在沿地举行武装暴动,历时二三个月,斗争矛头直指豪绅地主和县衙门。抄了豪绅地主张茂兰(王高田人)、张礼贻(沿沙排下人)、何圣林、何钦文(沔坊人)等的家,破仓杀猪,把他们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并追杀何圣林。何逃入县城报官。农军赴县攻城,因官府已知情设防,紧闭城门,攻城未克,返驻沿地。
  江西省府闻报,派重兵进石城镇压农民暴动。农军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张彩成被捕在县城遇害。官军于各地大肆烧杀抢劫,许多村庄夷为平地。
  陈在山暴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七日,屏山农民陈在山组织壮丁队,阻击屏山区丁,缴步枪1枝。十三日,杀王山乡联保主任,聚集500多农民攻屏山区公署。二十一日于屏山犁壁磜截击江西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肖致平,肖逃脱。十月二十三日,陈率45名壮丁队员捣毁大由乡公所,缴获步枪6枝,又捣毁龙岗乡公所,毙屏山区长黄敬如,缴获步枪8枝。陈在山乘胜转战横江,途中为部属所杀,壮丁队散。
  第三节太平军在石城太平军屡战石城咸丰七年(1857)四月,太平军自宁都至,占领县城一月有余,设局筹饷,受扎委官。遣赖点检袭击守湖陂之瑞金团练,因另一部太平军亦抵县城,两部相忤,大动干戈,遂为团勇所乘,俱败走。
  同年闰五月初三,太平军与高田团勇战于白沙岭(今属高田乡),毙团勇20余名。
  是年十一月,瑞金永镇营伙同瑞金团练,袭击太平军驻石城屏山营地,两天激战三次。初由杨姓团勇主攻,损兵数十,再由钟姓团勇主攻,亦损兵数十。最后由袁高礼率精壮兵勇攻击,连破九营。太平军被逼至河边,乃背水反攻,斩袁高礼,尽歼高礼所部。瑞金团勇遂撤围败走。
  咸丰八年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宁都,不克,移师屏山。二十二日,石城知县驱兵勇至屏山寻战,冲杀约4小时,太平军损兵300余名,拔营经固厚走广昌。四月初三,太平军回师石城小松。张鎔又遣兵激战,太平军损兵450余名后退入广昌境。
  同年九月初一凌晨,太平军于上柏昌遭乡勇拦截,挥戈还击,毙乡勇65名。
  是年,有屯横江之太平军围攻烟坊土楼,将得手,适知县遣潮勇往援。太平军不克,撤围而去。
  古岭之战与太平天国五王蒙难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干王、军师洪仁玕护幼天王洪天贵福入江西。农历九月初四(公历10月4日)抵新城(今黎川县),九月初九傍晚到达古岭北麓之杨家牌。此时尚有将士七八千人,方欲进餐,即遭已革按察使、降补知府席宝田所领之清军袭击。太平军于黑暗慌乱中抢登古岭,与清军激战于池家坳、肖家庄、何家湾一线,后来转战角杀至乌泥浆、高田等地。初,太平军斩清军游击夏鸿基、外委廖达生。只因清军猝至,将士惊散,部众虽共以死战相许,终因寡不敌众,以致洪仁玕与昭王黄文英当日被俘。仅有千余人退入闽境。其余将士,或奋力战死,或遭擒杀。九月十二日,恤王洪仁政被石城知县曾继勋率团勇所俘。九月十三日,尊王、副军师刘庆汉在高田重伤被俘,未几在石城遇害。九月十六日,席宝田移驻县城。命曾继勋,谢兰阶、唐家桐(石城训导)驱兵搜捕幼天王。幼天王自与洪仁玕离散后,独自徘徊于石城、广昌间,一度藉石城裁缝师傅作掩护,后为被俘之太平军牧马小儿识得,遂于九月二十五日在石城郊区被擒。幼天王被俘后,囚禁于席宝田驻所桂花屋。至此,幼天王、干王、尊王、昭王、恤王等君臣皆蒙难。太平天国王统在石城终结。
  过境太平军咸丰七年(1857)九月,太平军自广昌抵石城。花旗军自广东经石城至广昌。
  十年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自石城去广昌。
  十一年四月十八日,太平军黄添部自武平、汀州经石城北趋广昌。五月初五日,又有太平军自汀州经桐江往广昌。
  同治三年(1864)四月,天将林正杨自宁化两次统兵入石城县境。八月,康王汪海洋、祥王黄隆兰等从新城(今黎川县)率师经石城赴瑞金。
  第四节红军转战石城 “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途经石城 1927年8月22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总指挥贺龙率7500余人,经广昌、小松抵县城,总部驻城内邓家祠。依民众所请,起义部队擒斩豪绅李学传、反动军官黄鼎怀等人。26日贺龙挥师南进,至秋口兵分两路,一赴瑞金,一赴长汀。
  毛泽东、朱德督师过石城 1929年3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军长朱德、前委书记毛泽东督师,自广昌经桐江、小松抵城郊。朱德、毛泽东下榻观下熊家屋。石城县长与福建省防军王宝珍营龟缩城内。红军薄城战,因系路过,未作强攻。7日晨,红军分两路移师,一往固厚,往壬田。
  红十二军帮助建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 1930年6月26日下午,红军第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政率部抵石城,陈兵于骑马岭、乱葬岗一带,俯攻县城。守城警察队、靖卫团惧怕,趁夜弃城遁大畲。27日晨,工农群众欢迎红军入城。28日,红军和地方武装在县城西门庙召开群众大会,罗炳辉军长在会上宣告成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由谢学明任主席。随后,红十二军相继解放了坝口、沔坊、小松、木兰、河家湾等地。7月6日,红军奉命开往瑞金。
  红三十四师攻取县城 1931年2月24日,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周昆领兵抵城郊,部队以一〇八团占骑马岭攻西门;一〇二团占兴隆街、乱葬岗攻北门;一〇一团滨琴江布阵,攻东门、南门。城内有聂光华靖卫团400余人,并强迫青壮年居民和进城赶圩之农民登城把守。因城垣坚固,红军自24日晚至25日上午,三次强攻未下,则取声东击西,设伏城下,集楼梯、扎草人,先锋队员奋勇登城激战,于26日拂晓破北门而入。俘国民党石城县县长王述朋,书记长刘孔庭、靖卫团长聂光华等300余人。毙敌80余人。缴获长短枪220多枝,土炮7门、子弹1万余发。进城之日,即宣告成立中共石城县委,黄亮明任书记。3月8日,周部奉命调离石城。
  红三十四师进军县城的当天,有红三十六师从固村进发屏山,歼陈友书靖卫团一部,并解放了珠坑、横江、塘台、长江等地。3月1日,攻占石耳寨、猪子寨、天福山等山寨,计俘敌40余人,缴枪50余枝。另有红四军一部分别从固村、罗田向大由进发,激战后攻占河背土楼,打死打伤敌人40余人,俘敌70人,缴枪70余枝及梭标、鸟枪90枝。接着解放了整个大由地域。到3月2日,石城全境基本解放。
  红四军再战石城 1931年10月8日,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石城,军部驻秋溪红家垄。县城守敌闻风逃窜红石寨。14日,石城工作团自瑞金进驻县城。10月13日,十一师之三十一团、三十二团破猪子寨、石耳寨,俘敌4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多枝;14日,破李家寨、陈坊寨,毙敌80余名,俘靖卫团长陈友书等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多枝、土炮23门。11月12日,十师之一部攻克以坚固著称的烟坊土楼,毙敌10余人,俘靖卫团长赖配荣等300多人,缴枪50多枝。
  红军攻克红石寨 1931年10月初,国民党石城县党、政、军警人员及当地豪绅、地主、靖卫团队蚁结红石寨。宁都、瑞金、宁化、广昌之豪绅地主亦有上寨求卵翼者。于是,囤粮储弹,挖壕布刺,重修寨墙,新筑碉堡,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之一。
  10月中旬,红四军第十一师所属之三十三团(团长林发、政委刘忠),奉命攻打红石寨。石城地方武装亦前往配合,采取“长围久困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战略攻势。12月5日,红军佯攻大寨,偷袭小寨。小寨既得,接连仰攻大寨。敌居高临下,负隅顽抗,红军伤亡百余人。不久,得樵夫赖俄佬帮助,获知寨南有一条绝壁夹缝可通山顶。1932年元旦,宁都起义部队的钢炮连前来增援,再次发起进攻,激战6个多小时,攻克大寨。
  此役,击毙击伤敌人100余名,俘国民党石城县县长黄光英等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多枝、机枪13挺、台炮3门、土炮40多门、子弹300多箱。
  第五节秋溪整编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后改编为红五军团之十三军,由军团副总指挥兼军长董振堂率领,于1931年12月17日,奉命入驻石城的横江、秋溪、龙岗一带,进行整编。
  部队入驻石城前,苏区中央送来薪饷和冬衣,并在驻地设立5个临时医院,准备为起义部队医治伤病员。石城县、区、乡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做好迎接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
  红十三军到达石城后,受到驻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并送去大量粮食、禾草和猪肉、鱼、鸡鸭、蛋、蔬菜等食物,慰劳起义部队,妇女洗衣队为官兵浆洗、缝补衣服。
  12月22日,红四军指战员和驻地群众,在秋溪背屋岭上联合召开“欢迎二十六路军官兵光荣起义大会”。大会由当时红四军军长林彪主持,红军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后,毛泽东和红四军负责人接见了董振堂等起义将领。晚上,红四军与红十三军官兵联欢。中央工农剧社演出了《龙岗活捉张辉瓒》、《富田活捉公秉藩》、《炸土楼》等节目。23日,毛泽东与红四军领导前往医院慰问红十三军伤病员。
  整编中,红十三军建立了政治委员工作制度,何长工任政治委员;连队建立党支部,设党代表;营以上建立党委;在指战员中积极发展党员,军长董振堂在学兵连于龙岗召开的一次党支部大会上,被通过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整编后,红十三军调离石城。
  第六节石城阻击战 1934年4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广昌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分兵六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步步逼进,8月30日,占领了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
  为了迟滞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令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治委员)率领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敌,展开了著名的石城阻击战。
  石城阻击战,布防于广石交界处至石城县城北李猎石、西华山一线约50华里的纵深地域内,分设三道防御地区。红四师、五师、六师布防于谢冈、中华山、钟子寨至桐江之第一防区,“横广纵深二十里的阵地构筑,坚固异常”;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独立七团、十一团布防于小松、高田至丰山之第二防区;坝口长乐、李猎石至西华山为第三防区。国民党军经26天准备后,以第五纵队第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四师,第三纵队第六、七十九师、第十纵队第四、八十八、八十九师,以及卜福斯山炮团和石城保安团的兵力,集结于石城外围,并调派空军驻于广昌临时机场。
  9月26日拂晓,第一防区遭国民党军第四、八十八、七十九、六十七师同时攻击,数十架飞机轰炸扫射红军阵地。红军英勇反击,毙伤敌1000余名,其中击伤旅长1名。27日拂晓,国民党军侵入分水坳一线。红军以纵深配备侧袭,大量杀伤敌人后撤至桐江、小松。28日晨,国民党军以第六十七师、六师1个旅、八十八师1个团及卜福斯炮团1个连,沿分水坳大道两侧向桐江进犯,10时许,以飞机大炮轰击红军阵地。红军给对方以杀伤后撤出战斗。17时许,第六十七师占桐江。30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六师之十八旅及六十七师一部,继续向小松进犯。7时,红军放弃小松阵地,随之放弃高田、丰山一带阵地。
  国民党军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在小松“判定石榴花寨,鹅颈坳为红军主力所在”后,以两天时间部署兵力,调七十九师及卜福斯炮营(欠一连),布防于桐江、小松,十四师集结于江东坳一带。10月3日5时许,八十八师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石榴花寨、升平寨一线红军阵地猛烈进攻;9时30分,向鹅颈坳进攻。红军和由石城方向派出支援的军团部直属队将士奋勇抗击,至11时,先后放弃鹅颈坳、月光翼、火焰寨等阵地。国民党军第四师占领磜脑,红四师撤至石城县城。4日晨,国民党军第四、八十八师继续南犯,9时许,红军放弃坝口、长乐一线阵地。
  长乐距县城10华里,国民党军为了进犯县城,令守备赤水之八十九师、守头陂之九十四师、守鼓楼峰之十一师一部向南移动,以作策应。6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十四师向长乐西南高地进攻,第十一师一部向塘子岭、李猎石一带高地进攻。红军第十五师(归还一军团建制)阻击后开往西华山一带设防,12时许,放弃县城附近高地。国民党军第四师占城东仙姑岭,十一师一部及各师便衣队占石城县城。7日,十四师攻城西苦竹岭(风雨亭),西华山一带高地。红军激战后撤离。12时许,国民党军第六师进入县城。
  红军经几天战斗完成阻击任务后,10月8日,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转移令,红三军团第四、五、六师集结于观下、屏山地域,军团部驻屏山陈坊打鼓岭背;红一军团十五师集结于横江、洋地地域。部队进行长征前的短期休整、训练、补充。十五师在石城得到二千新战士的补充。独立七团、十一团奉命留守石城南部,继续阻击国民党军南犯。红十五师于9、10两日晚从驻地出发,经古城(长汀县境)、瑞金开往于都。12日晚,红第四、五、六师经宁都的固厚、长胜,开往于都的汾坑、车头地域。至此,红军四个师全部踏上长征的征途,离开石城县境。
  从8月30日驿前失守至10月7日,担负石城阻击战任务的红军部队,遵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九月底有阻止敌人于石城以北的任务”,“应最高度的节用有生兵力及物质资材”,“不要准备石城的防御战斗,而应准备全部的撤退”的指示,“进行运动防御”,杀伤敌军2000余名,“取得了石城……之战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企图于9月底占领石城的计划未能如期实现,给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苏区机关的安全集结与转移多赢得7天时间。
  第七节苏区地方武装斗争 1930年7月11日,国民党石城县党部书记王一夫、靖卫团长黄步周,趁红十二军调离石城之机,聚兵700人扑向县城。石城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谢学明、游击队长林秋溪,为保存实力带领部属杀出西门,经小别、桐坪移驻宁都璜陂。
  1931年3月16日,杨庆荣、林秋溪率县游击队抵丰山,夜袭周寿松靖卫团,俘敌100余名,缴步枪27枝、子弹600余发。3月22日,陈友书纠集屏山、珠坑等地靖卫团丁600余人犯县城。23日,城破,县委书记黄亮明、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黄学坤、游击队长林秋溪率队巷战,夺西门,突围至小别。25日,黄亮明等率队返,再战于司前一带。26日,坝口区游击队来援,陈友书部大败而逃。敌占城三日,大肆搜捕杀戮,20余名苏区党政干部和游击队员死难,14人被俘。4月14日,周寿松与陈友书驱靖卫团丁800余人犯县城,驻城党政干部及游击队员200余人转移至沙塅,16日,周、陈伙同温健中靖卫团共900余人,分三路进犯沙塅,游击队英勇反击,80余人阵亡。5月8日,县游击队于县城北郊猴子石,截击周寿松与李树三所部靖卫团,歼敌30余人,缴步枪30枝,并乘胜赴城西追击陈友书部,毙敌25人,缴步枪8枝。5月10日,县游击队再战陈友书部于马齐塘至朱家寨一线,陈败退。
  1932年3月,县独立团与珠江游击队于宁化安远司夹击大刀会,毙敌110余人,缴获步枪100多枝,梭标、大刀100余件。9月2日,坝口区模范营困周寿松靖卫团于高田瑶岭,并以政治攻势进行瓦解。翌日,果有温兰香等靖卫团丁300余人反正投诚,并携来长短枪70余枝。
  1933年6月13日,县独立团暨珠江、大由两区模范营,围剿大刀会于宁化安远司,毙敌100余人,斩其首领肖运青,俘43人,缴获大刀20把、梭标150余枝。独立团与模范营阵亡34人。
  1934年11月4日,石太游击司令部于旗杆岭(今属珠坑乡)伏击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枝。23日,石太游击司令部在沿江(今属瑞金)至三坑一线追击铲共义勇大队,毙敌130余人,俘54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五日,高田游击队于石田击溃陈炳兴大刀会,毙敌1人,俘2人。二月六日,高田游击队自木兰东坑至丰山上坑追击何友尧大刀会,毙敌1人,俘5人。
  二十五年七月,高田游击队与周寿松部战于福村。游击队失利,政委陈菊华被俘遇害。十一月,大由游击队70余人,与大由廖彭元民团500多人战于松山下,绝大多数游击队员战死。
  第八节解放石城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师长张书祥在宁都主持召开关于解放石城的会议,确定向石城进军的战斗部署。28日,四三二团团长刘桐山率领所属第三营从宁都县城出发,向石城推进。派往石城的地方工作人员随军赴任,其中有中共石城县委书记臧靖、石城县县长隋忠。29日,部队抵马头用晚饭,于午夜到达小松。在此分兵两路,一路直插县城,一路追歼逃敌。
  直插县城部队,有隋忠等同往。9月30日上午6时,部队入城。石城人民敲锣打鼓,鸣喜爆,欢庆石城解放。
  追歼逃敌之部队,有臧靖等同往,经石田,于30日拂晓到达丰山。经侦悉:国民党石城县县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旅长黄国珍,十六团团长周寿松,及其所属近千人,经宁化禾口逃至方田。30日下午2时,由指导员李子厚等率命82名解放军和1名向导,从丰山出发,星夜奔袭逃敌。10月1日早上,在方田将敌歼灭,毙敌9人,俘敌300多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236枝、手枪40枝、子弹9万多发、收发报机2部、马10余匹。
  第九节其他战事宋建炎四年(1130),宁都李敦仁拥农军数万,占据宁都、石城、庐陵、临川、建昌、邵武诸州县。石城系敦仁之主要据点,由其弟李世昌驻守。时陈皓任石城县尉,拒不投降,寻机逃长汀,募得兵丁数百,并集乡丁数千,又约会宁都下河巡检刘仪发兵,合力攻石城,镇压李部。陈皓亲任前锋,列阵于南郊,其子敏伏兵于北郊。南北夹攻,李部大败,李世昌阵亡,李世立被擒。
  绍定二年(1229),石城人张遇龙、文胜起兵兴国,九月回军破石城县城。安抚李寿民,通判刘彦覃督兵镇压,张、文兵败。赵部留驻洋地桃花磜。
  明正统十三年(1448)十一月,邓茂七(福建沙县人,称闽王)遣陈椿八率众数千入筀竹坑(今岩岭乡筀竹村)。当时江西都指挥刘顺领兵一千驻石城,巡逻兵误报仅四五十人,只遣百人进攻。双方皆不知虚实,官兵发大炮,椿八部死数十人。椿八大怒,越三日,尽驱其众攻县城,刘顺轻敌,城遂破。是年椿八又破城。
  正德六年(1511),叶芳部6次围攻县城。始至,城内兵丁即鳞集城头抵御。叶部飞矢攻城,城上兵丁接箭反射,又以标枪掷之,伤多人。叶部屯五日,城里选精锐200夜袭叶营,叶部乱,自相杀伤,遂逃去。后又多次至骚扰,但不敢近城,仅屯一二日即离去。
  正德七年,张番坛、李四仔、钟聪、刘条、黄镛等率众数千来攻,破县城。
  嘉靖三十九年(1561),广东岑岗李文彪部进攻石城。四十年,“流寇”自宁化来攻城,不克,逃去。五月,来自广东“流寇”从汀州至,围城半月,拆民房作天车,高与城齐,守者射杀其首领,余众遂奔。两次拒敌保城,多赖典史雷垫之力。是年县南部居民走避红石寨者以千计,寨被所破,堕崖而死者甚众。仅一二人堕于积尸上,幸免于死。
  清顺治四年(1647)五月,侯天宠领马步兵数千驻石城。五年,永宁王长子之彭妃,率范继宸、廖心明等数千人,由石城往延祥。后彭妃兵败被执;心明负彭妃之子走石城。
  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张自盛(金声桓之部属)从东龙驱兵来攻,城陷。未能走脱之居民多遭掳掠杀戮,全城洗劫一空。署县事郭自修、典史吴遵文均被杀。
  顺治七年二月,于廷画领官兵攻打踞通天寨之黄士英,士英弃寨远走。六月,闽镇王总兵领重兵入县境,寻“流寇”战,寇惧遁逃。
  顺治十一年,许胜可踞罗汉岩(属瑞金县),常遣兵至县南部筹粮、款,知县郭尧京请兵讨平之。
  顺治十七年十月,福建总镇发兵堂下,征剿黄冬生部。
  康熙十三年(1674)十一月,陈益后率众数千驻县境南部,署县事李德明调乡勇分路进击,陈益后兵败被杀。
  康熙十五年二月,宁早占通天寨。官兵合乡勇往攻,败回。四月,长汀蔡某上寨与宁早合,宁早势力益盛,遂下寨围城,连日攻战,不克,撤围走。是年,刘应麟率兵3万围县城,署县李德明亲督军民固守,并相机出战,所战皆捷。应麟受挫远逃。
  民国七年(1918)八月二十六日,被南军击败之奉军两个连,闽军一个炮队及几棚步兵,经长汀、瑞金退驻石城,于三十一日撤至宁都县境。与此同时,另有散兵游勇流入县境到处骚扰百姓。江西督军陈光远曾电令赣南镇守使吴鸿昌“将石城溃军妥好处理,妥好弹压”。
  八年(1919)六月二十八日,郭庆红、张松龙(注一)率六七百人围攻县城。省防陆军封玉臣排协同温善昌之保卫团登城抵御,庆红、松龙经睦富败走石城、宁化边境。
  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汪维扬(注二)驱300余众来犯,驻县城黄万邦营赴坝口伏击。汪改道塘子岭,与温显生部遇,温部势不敌,退守县城。汪猛攻北门。万邦闻警率队归,分陴固守。汪不得逞,于十一日走长汀境。
  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江西省保安十九团团长黄镇中发动“拥蒋(介石)反熊(式辉兵变,该团驻石城之大队抢劫江西省裕民银行石城办事处,拘捕石城县县长。
  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宁都专署直属保警大队与宁都县保警大队共200余人,至石城南部剿匪,于横江烂泥坑与惯匪张泽庆遭遇,战斗约2小时。翌日,又在洋地七岭与张遇,两次战斗,张部死8人,保警队伤1人。
  三十六年五月三十一日,石城县警察局于午夜遭袭击,死科员1人、警士1人,被缴去步枪9枝,子弹650发。袭击者40余人,有枪30余枝。
  三十七年十一月十日,石城县地方势力新老两派为争夺地盘战于岩岭。先是老派头目周寿松遣保警队一个中队驻岩岭,名为铲鸦片烟苗,实系弹压新派。新派头目温显扬先发制人,集当地武装保警队于岩岭街背,战两日,杀伤周保警队中队长。12日,老派遣两个保警中队增援。新派死2人,败走宁化河龙。
  注一:郭庆红,湖南人,原属陈炯明部,后脱队聚众于宁化之济村。张松龙,石城宜福人,红光会首领。
  注二:汪维扬,原服役于闽军,率部逃,驻宁化济村,号称营长,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