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计划
分类号: C935
页数: 2
摘要: 增长55.4%;粮食总产量2.18亿斤,比1975年增长61.5%。执行结果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91.7%,增长26.6%,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22%,工业总产值增长45.6%。“六五”计划安排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6880万元,比1980年增长19.8%,其中工业总产值1630万元,增长52.1%;农业总产值5230万元,增长12%;粮食总产量1.94亿斤。执行结果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748.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38.9万元,农业总产值6110万元。“五五”、“六五”十年计划安排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0.7%,粮食总产量增长43.7%。执行结果工农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2.6%,增长3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52.9%,农业总产值增长30.8%,粮食总产量增长69.7%。
关键词: 管理规划 管理控制

内容

解放前,政府未设专门计划管理机构。解放后,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管理计划工作。1955年6月改名计划委员会。1958年2月复名财政经济委员会,8月改称经济计划委员会。1965年6月复称计划委员会。1967年3月,受“文革”冲击,停止工工,其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兼管。1976年1月恢复计划委员会。至1985年共有职工12人。
  二、计划编制与执行计划编制解放后,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控制数,结合县内情况,编制年度和中长期计划,下达至各乡(社)镇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执行。计划编制程序为三步:第一步,对基期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行预测;第二步,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并参照基期计划执行情况,提出经济发展速度、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交通运输量、建设规模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计划草案;第三步,报请县委、县政府修改审定,然后将计划草案建议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成为正式计划。
  解放初至1981年,仅编制国民经济计划,1982年起,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间多为指令性计划。1985年起,将县级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县编制的计划有第一至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至1957年农业发展实施规划》、《1976至1985年国民经济十年发展规划》、《1980至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个年度计划,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经济效益、财政和信贷计划、农业生产计划、工业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计划、物资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人口发展等计划。
  计划安排与执行情况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达到174.8万元,比1952年增长38.7%;粮食总产量7932万斤,增长23%。执行结果,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3%,增长42.9%;粮食总产量超过计划5%,增长29.1%。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达到303.3万元,比1957年增长68.3%;粮食总产量达到1.13亿斤,增长35.2%。因“大跃进”的影响,工业总产值仅完成计划的78.5%,粮食总产量仅完成计划的62.7%。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达到592.5万元,比1965年增长80.1%;粮食总产量达到1.45亿斤,增长49.2%。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业总产值仅完成计划的63%,粮食总产量仅完成计划的83.4%。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比1970年增长1.7倍;粮食总产量4亿斤,增长2.3倍。由于计划脱离实际,执行结果出现较大缺口,工业总产值仅完成计划的70.8%,粮食总产量完成计划的33.7%。
  国民经济十年发展规划这是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与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合称。计划安排“五五”末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988万元,比1975年增长38.2%,其中农业总产值3878万元,增长33.7%;工业总产值1110万元,增长55.4%;粮食总产量2.18亿斤,比1975年增长61.5%。执行结果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91.7%,增长26.6%,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22%,工业总产值增长45.6%。“六五”计划安排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6880万元,比1980年增长19.8%,其中工业总产值1630万元,增长52.1%;农业总产值5230万元,增长12%;粮食总产量1.94亿斤。执行结果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748.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38.9万元,农业总产值6110万元。“五五”、“六五”十年计划安排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0.7%,粮食总产量增长43.7%。执行结果工农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2.6%,增长3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52.9%,农业总产值增长30.8%,粮食总产量增长69.7%。
  三、经济发展速度县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顺利阶段和两次大挫折时期。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其中工业递增9.8%,农业递增3.4%;1958至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发展下降,全县工农业总产值递减2.7%,其中工业维持原状,农业递减3%;1963至1965年调整时期,国民经济回升,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9%,其中工业递增12.3%,农业递增7.2%;1966至1975年,因“文革”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工农业总产值年仅递增4.3%,其中工业递增5.9%,农业递增4%;1976年“文革”结束至1985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发展走上了正轨。1976至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7%;1981至1985年年均递增6.2%,其中工业递增8.9%,农业递增5.5%。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