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劳动
分类号: C97
页数: 3
摘要: 就业解放前,石城占总人口95%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部分农民从事工副业生产,如打猎、捕鱼、撑船、做泥木工、打石、做篾、编织、挑担或者做零工等。集镇上有部分居民经商,从事服务业。 解放后,城乡就业门路不断扩大。县设劳动就业专门机构,逐步安置城镇无业、失业人员。1950至1957年,先后招收了一些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当时的劳动就业方法是:复员退伍军人由民政部门联系介绍安置;农村闲散人员由区、乡人民政府或单位领导人介绍、经主管部门及使用单位吸收参加工作;工人、店员、失业者由工会组织负责联系介绍就业。
关键词: 劳动科学 劳动

内容

就业解放前,石城占总人口95%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部分农民从事工副业生产,如打猎、捕鱼、撑船、做泥木工、打石、做篾、编织、挑担或者做零工等。集镇上有部分居民经商,从事服务业。
  解放后,城乡就业门路不断扩大。县设劳动就业专门机构,逐步安置城镇无业、失业人员。1950至1957年,先后招收了一些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当时的劳动就业方法是:复员退伍军人由民政部门联系介绍安置;农村闲散人员由区、乡人民政府或单位领导人介绍、经主管部门及使用单位吸收参加工作;工人、店员、失业者由工会组织负责联系介绍就业。
  1958年9月成立县劳动局,主管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县属大集体的招工。是年,全县招收工人2163名。其中上调省蚕桑场、邮电部门学徒工计170名,调行署分配900名。
  1960年,从农村、城镇吸收和县属企业抽调共888人,其中上调赣南和省属重点企业706人,留县属企业182人。1960至1963年,全县精简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2582名,其中回农村者1967名。
  1962年5月,将县修造厂、横江造纸厂、塘塍岭造纸厂及石城综合厂下属雨伞、喜爆厂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9月1日,横江造纸厂转回县国营企业,并将1958年集体转全民的公社(镇)卫生院(所)转回集体所有制。是年将全民所有制职工640名转为集体制职工,又将581名职工精简下放农村。“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全民所有制单位招收一些新工人。
  1970至1972年,全县招工1500名。其中从农村招收600名。
  1975至1983年9月30日,实行自然减员缺额补充规定。劳动部门为离休、退休、退职、死亡的职工安排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至1985年共补员983名。1975至1983年,全县招收全民所有制工人970名,县办大集体工人1282名,小集体工人744名。1983年10月1日起规定只有正常退休职工(男60岁、女55岁)的子女才能顶替。1979年起,对招工对象实行考核录取。
  1980年始贯彻“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扩大了就业门路。1981年10月成立县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安置待业人员。至1985年,有企、事业单位、乡镇劳动服务公司19个。县劳动服务公司“六五”期间安置就业2818名。其中县办集体所有制单位招工补员891名,各种类型集体企业就业1223名,自谋职业759名,其他就业367名;办小集体38个。培训就业人员522名。1984年度被地区行署评为“安置就业先进单位”。
  1983年起改革招工制度,对新招工人实行合同制。当年招收合同制工人20名。
  1984年简化工人调动手续,改由各企业主管部门自行审批直接商调,报劳动人事部门备案;自然减员缺额补员由主管部门组织考核。
  1985年末,县属全民所有制单位582个,共有职工6077名。其中,女性1497人,固定职工4860名,合同制职工81名,其他职工1136名。
  二、劳动保护解放前,政府不直接过问劳动保护,概由业主自理,而业主对雇员或学徒多不负劳动保护之责。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劳动保护工作,明令生产单位搞好文明生产,实行劳动保险,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安全生产主要为人身、设备安全。县属厂矿所属车间、工场除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规程、条例和规定外,还订有安全生产制度,配有专职或兼职安全员,经常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同时加强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职工伤亡事故明显减少。1980年开始,每年5月定为“安全月”,春、冬各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为加强安全技术培训,1981年至1983年送外地培训司炉工22名。1983年“安全月”,全县评出安全生产单位6个,安全生产先进个人15名。1984年建立锅炉、压力容器的技术档案。1985年,安装锅炉缺水报警器。
  劳动保险福利 1953年1月1日国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后,县职工始行劳动保险福利,分全面保险与部分保险两大类。
  全面劳动保险是在企业单位实行劳动保险条例,提取劳动保险福利资金(劳动保险金、医疗卫生补助金、福利补助金、奖励金等)。实行全面劳动保险的单位,五十年代有森工、邮电、粮食、新华书店、药材公司、航运站、化工厂、印刷厂等。六十年代增加副食品公司、供电所、横江造纸厂、百货公司、农机厂、食品公司、坝口商店。七十年代增加汽车修理厂、自来水公司、粮油直属库、粮食局车队。八十年代增加酒厂、物资局、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五交化公司、石油公司、食品厂、煤炭公司、烟草专卖局,共计28个单位,2025名职工。1953年,森工、邮电部门部分职工每人每月享受营养费9元(折新币)。1964年,对从事有毒有害、高温作业职工实行保健津贴待遇,1978年对上述人员进行全面体检。1979年对仓库保管员、化验员、电焊工、炉前工、油漆工等10多个工种的139人给于保健食品津贴。1985年,全县享受全年性保健食品津贴的单位计34个,401人。凡享受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的企业职工,其家属医药费可报销50%,并分工种发给劳保用品。同时,对年老职工实行退休、退职制度。职工亡故,单位发给一定数额的丧葬补助费。
  部分劳动保险即对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职工亡故,主管部门按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直系亲属遗属困难补助费。实行部分劳动保险的为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1985年,全年劳保福利费总额227.34万元。其中离、退(职)休费108.99万元,死亡丧葬及抚恤6.74万元,医疗卫生54.44万元,职工生活困难补助13.63万元,农副业生产补贴1.3万元,文娱宣传费1.5万元,集体福利事业补贴2.51万元,集体福利设施10.54万元,交通及计划生育补贴27.69万元。
  三、职业训练民国6年(1917),县公署于县城创办合群工学,两期共有学员150名。三十九年,县政府办造纸工人补习班1期。
  解放后至1985年,县先后创办共大、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林业中学等职业培训学校,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县各级工会组织厂矿、企业、劳动部门等单位举办业务、技术培训。
  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六十年代初,党中央号召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1964至1965年,县城下放知识青年72名。“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城镇知识青年下放农村。自1964至1980年,石城农村安插下乡知识青年2474名。其中上海知识青年1036名,赣州知识青年572名,外地转来33名,分布于全县各乡村。1968年县、社(镇)设“五·七”办公室,具体负责管理下放知识青年生产、生活事宜。知识青年分散插队落户,在生活、生产、学习上颇感困难,故1974年集中知识青年(其中集并上海知识青年394名)办场、队、点。是年起,先后在15个公社(镇)办起独立核算场、队、点31个,并各派干部、老农帮助组织生产,安排生活。计拨给耕地1684亩,鱼塘23亩,果茶山350亩,山林29150亩。
  1980年起,逐步由农村插队转为城镇安排就业,县城以下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1981年底,2474名下放知识青年,除3名死亡者外,提干60名,推荐升入大、中专学校279名,参军208名,招工1025名,外迁249名,尚留农村12名,其余自谋职业。1981年知识青年及其子女多转为城镇户口;知青点房产登记作价处理,土地、山林归还所在社队。1982年3月,县知青办归并劳动局。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