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286
颗粒名称: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分类号: D29
页数: 2
摘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苏维埃政府时期属少年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基本任务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7至28岁的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1930年初成立少共罗田支部委员会。10月27日召开首届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少共石城县委,肖明煜任书记,时有团员1600名。1933年4月,建立少共区委14个,支部113个,8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有团员4300余名。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少共组织消失。1950年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西省石城县工作委员会。随后建支部2个、小组4个,有团员20名。1979年9月刘建华、杨荣秀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关键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会议

内容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中华苏维埃政府时期属少年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故简称“少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基本任务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7至28岁的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930年初成立少共罗田支部委员会。1931年12月6日,成立少共石城县委员会,梁仁芥任书记。1932年2月,发展团员21名,至8月建支部34个。10月27日召开首届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少共石城县委,肖明煜任书记,时有团员1600名。1933年4月,建立少共区委14个,支部113个,8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有团员4300余名。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少共组织消失。
  1950年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西省石城县工作委员会。随后建支部2个、小组4个,有团员20名。5月,在城关区古樟、濯坑两个行政村中搞建团试点,上半年吸收团员135名,建团支部11个,团小组15个。区设团的专职干部1名。翌年发展团员375名,建支部39个。1952年11月18至22日,召开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石城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设组织、宣传二部。各团区工委配副书记、干事。1954年全县8个区均建立了团的工作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78%的农村支部建立了团课制度。8月22日,县召开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6年8月,增设秘书室(后改办公室)、常务委员会。翌年发展新团员1617名。
  195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翌年10月,16个公社(镇)建立团委。是年,发展新团员321名。
  1965年团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少年工作部(简称学少部)。
  1967年3月,各级团组织因受“文革”冲击而瘫痪。
  1968年4月,县革委会群运组代行其职。10月13日成立团县委筹建委员会。至11月底,全县基层团组织普遍恢复,计有团委18个,支部(总支)729个,共有团员716名。12月9至13日召开共青团第十一届代表大会。1973年1月共青团石城县委恢复,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
  1978年9月召开第十二届代表大会。1984年12月召开第十四届代表大会。至1985年底,团县委仍设3部1室,配专职干部6名。时有基层团委20个,支部305个,团员7911名。
  1950至1965年,全县团员中获团省、地、县委授予各种先进、模范称号者3886人(其中省14人,地24人);授予先进集体187个(其中地24个)。1979年9月刘建华、杨荣秀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1至1985年。获团地委授予的先进、模范称号者61人,先进集体9个,获团省委“全省青工能手赛先进集体”、“1984年全省先进集体”称号者3个,“三好学生”、“养殖状元”、“一团两户”先进个人称号者各1名。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