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28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252
页数: 10
摘要: 民国时期,石城始出现群众性政治社团。国共两党都曾组织过一些政治社团,以影响群众,为不同的政治服务。 第一节工人组织一、县总工会工会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1930年6月石城县总工会成立,但因时局不定总工会曾两次设而复撤。第三次恢复于1931年10月,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劳动部。至1932年2月,计有会员500名。11月,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石城县职工联合会,内设组织、青工、劳动、宣传、妇女等部,并设立雇农工会委员会。下辖各区、乡工会和各行业工会。会员2000名。12月,县、区乡工会干部率先认购公债。春节前,县职工联合会组织县城工人、店员罢工3天,最后资方答应了实行苏维埃政府劳动法、年关发双薪、不准开除工人等三项要求,并向资本家募得一笔捐款,支援红军。同时,横江、洋地45个纸槽400余名工人,为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亦与资方展开斗争。1933年8月,太雷县总工会成立。翌年6月,太雷县总工会在工人中募得银元150元、布草鞋3252双,支援红军。尔后,石城、太雷两县工会干部和相当部分工会会员参加了红军,部分人员在红军长征后参加了游击队。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群众路线

内容

民国时期,石城始出现群众性政治社团。国共两党都曾组织过一些政治社团,以影响群众,为不同的政治服务。
  第一节工人组织一、县总工会工会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1930年6月石城县总工会成立,但因时局不定总工会曾两次设而复撤。第三次恢复于1931年10月,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劳动部。至1932年2月,计有会员500名。11月,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石城县职工联合会,内设组织、青工、劳动、宣传、妇女等部,并设立雇农工会委员会。下辖各区、乡工会和各行业工会。会员2000名。12月,县、区乡工会干部率先认购公债。春节前,县职工联合会组织县城工人、店员罢工3天,最后资方答应了实行苏维埃政府劳动法、年关发双薪、不准开除工人等三项要求,并向资本家募得一笔捐款,支援红军。同时,横江、洋地45个纸槽400余名工人,为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亦与资方展开斗争。1933年8月,太雷县总工会成立。翌年6月,太雷县总工会在工人中募得银元150元、布草鞋3252双,支援红军。尔后,石城、太雷两县工会干部和相当部分工会会员参加了红军,部分人员在红军长征后参加了游击队。
  解放后,1950年1月,石城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4月,在县城建立店员、手工业、搬运3个基层工会,发展会员180名。同年冬,于横江、屏山、小松、丰山区建立基层工会组织。
  1952年10月,召开石城县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总工会。总工会驻县城熊家祠。是年冬,对基层工会实行整顿,将半农半工会员转入农会,撤销小松、丰山两区工会。当时全县计有基层工会20个,会员1026名。
  1953年9月,县总工会改称县工会联合会。冬,屏山区工会撤销。1956年春,横江区工会撤销。
  1958年11月,县工会联合会复名县总工会。
  1959年,县总工会于今西华中路建工人文化宫(亦名工会礼堂)一幢,面积1836平方米。1961年落成,总工会迁入办公。
  1963年,县总工会有专职干部6名,全县71个基层工会,有会员2216名,占职工总数的77.5%。
  1967年,县总工会组织被“红色工人造反联合指挥部”、“工代会”所取代,工会工作陷于瘫痪。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设群运组负责群众团体工作。
  1973年8月,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恢复县总工会。至1985年,县总工会内设办公室、职工业余学校、工人俱乐部,共有职工8名。辖基层工会164个,计有会员6622名。
  解放后,工会协同有关部门组织职工开展宣传教育、技术革新、文体活动以及做好劳保福利等工作。
  文化学习县总工会通过办业余学校、专修班和选送会员到上级培训学习,提高了职工的文化知识水平。1950至1965年,共培训3040人。1980年各厂矿有业余学校20所,31个班,共培训1175人。1981至1985年,县总工会业余学校开办33班,计1862人,其中获初中合格证570人。
  技术革新围绕增产节约,鼓励职工积极开展技术革新竞赛活动。至1985年,县轴瓦厂等单位先后革新成功无心磨床自动切削装置等重大技术项目18项,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化体育活动 1950年设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1个,40人。1954年,县工联会设工人俱乐部、图书馆。1965年基层工会有图书室5个。至1985年,总工会和基层工会共有图书馆(室)53个,藏书11679册。1955至1985年,举行全县职工体育运动大会5次。
  劳保福利 1956年7月后,开始实行劳动保险。1980年县总工会设专职干部、基层工会设劳动保险委员会,负责劳动保护。选送部分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到外地疗养。1959至1985年有195人去疗养院疗养。工人的劳动福利得到较大改善。
  [=此处为表格(表2—11 石城县总工会历届会员代表大会简介)=] 二、县各业工人联合会民国三十年二月,石城县各业工人在当时政府支持下,成立工人联合会。六月,设常务理事会,内设理事会、监事会,翌年增设福利委员会,时有会员146名。三十四年六月,组织成立五金、木工、印刷、筏作、缝衣、理发、泥工、石作、船员、喜爆、屠宰、挑挽、面粉、漆工等业工会14个,有会员575名。
  第二节农民组织一、农民协会贫农团 1928年9月,龙岗贫苦农民赖瑞金等发动农民打土豪。10月中旬,下迳、绿水两地分别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1930年1月,罗田乡建立贫农团组织。
  1931年秋,各乡、村普遍建立贫农团组织。在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1932年后的查田、查阶级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1934年底农民协会和贫农团在红军长征后消失。
  二、农会民国二十九年设石城县农会筹备委员会,当年组织起琴江镇等21个乡(镇)农会。计有会员400名。翌年十一月,有会员669名。十二月五日,采用通讯选举法正式成立石城县农会。设干事会,配干事长等职员6名主持日常工作,乡(镇)亦设相应组织,负责“劝农督耕”事项。
  三十二年十一月,11个乡计有会员1331名。
  三十四年,19个乡计会员2012名。
  1949年石城解放后旧农会自行消失。
  三、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解放后的1949年冬,县召开首届农协会议,各地始建农民协会。翌年2月计有会员169名。6月下旬建村农民协会155个,会员增至8591名。7月,成立石城县农民协会,委员23名,设主席1名(兼)、副主席2名。区、乡亦相应建立农民协会,配负责人。是年冬,会员增至11357名。1954年4月8日,县农民协会撤销,工作归并县委办公室。
  1965年2月13至17日,召开首届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出席代表877名,其中支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90名,县、区、公社、大队干部315人列席大会。选举成立石城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简称县贫协),并选举出席省贫下中农和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代表。是年,公社、大队亦相应设立贫农下中农协会,生产队则设小组。县委书记兼县贫协主任,由专职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1966年1月4至7日,召开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会,出席代表400名,其中先进生产者45名,列席31名。大会选举出1965年农业先进单位7个、个人10名。“文化大革命”中,公社以下贫协组织消失。1979年县贫协撤销,其工作归入县委农村工作部。
  附:省农业劳动模范(1951至1981) 陈开秀(女) 黄德星刘炳良蓝根才邓孟先刘有清第三节青少年组织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中华苏维埃政府时期属少年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故简称“少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基本任务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7至28岁的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930年初成立少共罗田支部委员会。1931年12月6日,成立少共石城县委员会,梁仁芥任书记。1932年2月,发展团员21名,至8月建支部34个。10月27日召开首届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少共石城县委,肖明煜任书记,时有团员1600名。1933年4月,建立少共区委14个,支部113个,8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有团员4300余名。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少共组织消失。
  1950年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西省石城县工作委员会。随后建支部2个、小组4个,有团员20名。5月,在城关区古樟、濯坑两个行政村中搞建团试点,上半年吸收团员135名,建团支部11个,团小组15个。区设团的专职干部1名。翌年发展团员375名,建支部39个。1952年11月18至22日,召开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石城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设组织、宣传二部。各团区工委配副书记、干事。1954年全县8个区均建立了团的工作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78%的农村支部建立了团课制度。8月22日,县召开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6年8月,增设秘书室(后改办公室)、常务委员会。翌年发展新团员1617名。
  195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翌年10月,16个公社(镇)建立团委。是年,发展新团员321名。
  1965年团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少年工作部(简称学少部)。
  1967年3月,各级团组织因受“文革”冲击而瘫痪。
  1968年4月,县革委会群运组代行其职。10月13日成立团县委筹建委员会。至11月底,全县基层团组织普遍恢复,计有团委18个,支部(总支)729个,共有团员716名。12月9至13日召开共青团第十一届代表大会。1973年1月共青团石城县委恢复,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
  1978年9月召开第十二届代表大会。1984年12月召开第十四届代表大会。至1985年底,团县委仍设3部1室,配专职干部6名。时有基层团委20个,支部305个,团员7911名。
  1950至1965年,全县团员中获团省、地、县委授予各种先进、模范称号者3886人(其中省14人,地24人);授予先进集体187个(其中地24个)。1979年9月刘建华、杨荣秀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1至1985年。获团地委授予的先进、模范称号者61人,先进集体9个,获团省委“全省青工能手赛先进集体”、“1984年全省先进集体”称号者3个,“三好学生”、“养殖状元”、“一团两户”先进个人称号者各1名。
  [=此处为表格(表2—12 共青团石城县委历届代表大会简介)=] 二、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成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石城县支部,配职员4名。团员甚少。三十二年春改设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石城团务筹备处。三十五年,以区为单位成立三青团分队。三十六年九月,成立三青团石城分团部,由王汉洲任主任。下设组织、宣传、总务等股,共辖5个区分队,若干个直属分队。分队设正、副队长。12月,实行党团合并。三十七年春,登记三青团员54名,党团员46名。其中女团员8名。
  三、中国少年先锋队苏区时期,石城建有儿童团组织。
  解放后,1951年城区小学首先组织少年儿童队,尔后全县各校陆续建队。是年,全县计有队员5457名。至1953年上学期,全县21所完小、1所初中,共建队16个,有队员1061名,配大队、中队辅导员20名。9月,召开全县第一次辅导员会议,改少年儿童队为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1958年全县有少先队员7236名,占适龄儿童的80%配辅导员350名。1959年11月召开县首届少先队代表大会,出席代表70名。1965年11月规定按7至12岁、13至15岁分别组成儿童队和少先队。“文化大革命”中,少先队改“红小兵”,1977年复名少先队。1982年全县在校适龄儿童全部入队。1985年12月,召开第二届少先队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石城县工作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和总辅导员。
  苏区时期的儿童团,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从事站岗放哨、检查路条、送信、搞宣传等活动。1934年石城县儿童团员曾募集银元14枚,交苏维埃政府购买武器弹药。
  解放后,1955年少先队员捡禾串得稻谷56161斤,获团省委嘉奖。1956年5月,举办中、小学科学技术、工艺作品展览会,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营造少年林45处,捡禾串谷9000斤、大豆2100斤。城区小学开展“少先队小银行存款”活动。
  1961、1964至1965年,获团县委授予的“优秀辅导员”称号者60人,“五好少先队员”称号者176人;1981至1982年,获团地委授予的“红花少年”称号者4人,“优秀辅导员”称号者1人。1984年6月16日,琴江小学少先队员温诚有为抢救落水儿童献身,事后,石城团县委授予其“少年英雄”称号。1985年11月,地区教育局授予石城“红领巾县”光荣称号。
  四、石城县童子军团民国三十年(1941),县立初级中学学生与琴江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立石城县童子军团,各配童子军教官1名,区成立童子军分团。每周设童子军课两节,进行训练,并配合训育处惩处“违规”学生、评定学生操行、监督学生膳宿和检查清洁卫生。
  三十五年元旦,县举行童子军大检阅。四月五日县司法处赠儿童节礼金1000元,由教育科转交县城小学。
  第四节妇女组织一、妇女联合会苏区时期,1931年2月,中共石城县委发动当地妇女成立宣传队,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后,各地妇女纷纷参加革命运动,从事革命工作。是年秋,随着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各地在宣传队基础上普遍建立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各村选派代表,以乡为单位组建妇女主席团。县、区委亦相应设立妇女部,配妇女指导员,进行具体领导。
  解放后,1950年1月,石城县成立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9月10日,在县城黄家祠召开石城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30名,选举产生第一届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执委及7名常委,设立石城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下辖4个区妇女联合会、23个乡妇女代表会。区妇女联合会设1名专职妇女干部,乡妇代会选举1名不脱产妇女主任。是年有会员7900名。
  1957年11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内设组织、宣传、生产福利部及办公室。
  1967年3月,妇联机构因“文革”而瘫痪。
  1972年9月,县妇女联合会恢复。翌年1月,各公社(镇)妇女联合会相继恢复。
  1985年2月,县妇联内设组宣部、福利部、办公室及幼托办公室。
  苏区时期,县妇联带领全县广大妇女,组织代耕队、宣传队、洗衣队、慰劳队等,积极开展慰问红军、动员亲友参军参战以及生产自救等活动,为争取自由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
  解放后,妇女工作主要是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贯彻执行《婚姻法》,兴办幼托事业,搞好计划生育,组织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83年11月,全县开展宣传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事件,调处婚姻家庭纠纷,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1951至1966年,荣获省、地卫生、植棉、养猪模范及各种积极分子、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23人。1978至1984年,荣获省、地“五好”家庭、优秀保教员、优秀妇女干部称号者13人。1978、1979、1984年,县五金厂女子民兵排、珠坑乡妇联及罗源、屏山村妇代会等集体荣获省、地“三八”红旗手称号。1958年,李亮秀获全国养猪模范称号。1979年,李佛秀、温坪仔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年,罗长秀、廖瑞秀获全国“五好”家庭称号;李亮秀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县各界妇女广泛参政议政,各级各类代表会中妇女名额均占一定比例。1953至1985年,妇女任副县长者1人;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局副职者46人;县委委员、候补委员者8人;县人委委员25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3人;县政协委员14人。
  [=此处为表格(表2—13 石城县历届妇代会简介)=] 二、妇女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县政府设石城县妇女指导处。
  三十年三月五日,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出席代表45名,选举理事5名、候补理事3名,成立石城县妇女会。内设总务、宣传、调查、社会公益4股,理事兼股长。尔后,5个区、21个乡(镇)亦陆续设立理事会,内设总务、宣传、调查3股。
  三十二年四月,召开县第三次妇委会,出席17名、列席2名,改选妇女会理事会成员。
  三十三年元月一日,设石城县妇女总队部取代县妇女会。县妇女总队设正、副总队长1名,县长兼总队长。
  县妇女会的工作主要是宣传抗日、维护妇女利益、主持妇女组训工作。民国三十年,在全县开展剪发运动;组织15至45岁适龄适学妇女识字班,结业30人。民国三十一年,县妇女会组织妇女宣传队分赴各乡宣传抗日;调查城区适龄适学妇女情况,开展扫盲运动及妇婴卫生宣传等工作。
  第五节工商业组织一、商务会民国十六年(1927)秋,成立石城县商务会。
  二十四年三月,召开首次工商业代表大会,选举主席、常委和理、监事会,成立石城县商会,共有会员130名。同时,成立医药业、屠业、民船业、酒腐业、百货业、南货业6个同业公会。各同业公会亦设理事长1名和常务理、监事2至3名。
  二十九年秋,县商会会员增至327名。是年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熊庆行为出席省商会联合会代表大会代表。
  三十二年七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改选县商会主席、常委及理、监事会成员。
  三十六年四月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改选县商会主席、常委及理、监事会成员。
  县商会自二十四至三十六年历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各同业公会均召开选举会。
  三十七年五月七日制订《石城县商会章程》,规定县商会主要任务是改良县工商业,介绍国际贸易;调查统计和编审各商号情况,对其问题进行调处及公断;举办公益事业;完成政府委办事项。
  附:省商会联合会候补执行委员熊庆行二、工商业联合会 1949年12月,县人民政府进行工商业登记。1950年春组建县商会,内设经济建设、组织宣传、调查研究3组。圩镇以区为单位成立分会。
  1952年3月,召开县工商业界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委员9名、候补委员3名,主任委员1名,成立石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8月,召开第一次筹委会议,选举常务委员7名,组成常务委员会。
  1953年2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石城县工商业联合会。内设组织、宣传、调查研究、物资交流、税务、财务6组和办公室。
  1954年,县工商联工作人员6名,其中半脱产正、副主任各1名。设横江、屏山、小松、高田4个分会及大由办事处和丰山小组。
  1958年,召开县工商界先进工作(生产)者代表会,代表123名。
  1959年,以公社为单位建工商业者会员小组15个,召开工商界先进工作(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166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商联组织消失。
  1950至1951年,工商业者订立爱国公约,参加增产节约运动,为抗美援朝捐献人民币计5594.5元(折新币)。1955年后协助政府完成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工商界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附;省工商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张贻生(1960年) 第六节其他组织一、反帝拥苏大同盟会反帝拥苏大同盟会是群众性的爱国组织,以“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拥护苏维埃政权,联合苏联及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剥削阶级,争取民族解放”为宗旨。
  石城县反帝拥苏大同盟会于1931年10月成立,其办事机构为执行委员会,内设宣传部、组织部。区、乡亦先后设立同盟执行委员会,村设同盟小组,层层负责宣传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治主张,提高群众反帝拥苏的热忱,领导一切反帝斗争。参加者甚众。
  二、中苏友好协会 1951年5月,石城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县长罗林兼会长,宣传部长和城镇小学校长兼副会长,有委员18名。各区、乡设分会。至11月,有工作委员会7个,支会16个,会员5549名,多为城乡机关职工、中小学教员、学生。协会规定每年11月为“中苏友好月”。是年庆祝十月革命34周年,县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展览会等。1952年9月,有会员15235名。是年“中苏友好月”,城乡举行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计60次。1956年后活动渐少。
  三、石城县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1月,成立石城县抗美援朝分会,广泛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全县参加示威游行者计45228人,签名拥护缔结五大国和平公约者计88748人,投票反对武装日本者计87640人。7月11日起至1952年4月,城乡人民自愿捐献武器款71240元(折新币)。至9月,入伍参加抗美援朝者683人,全县102694人订立了“爱国增产公约”。各阶层人民做慰问袋、写慰问信热情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3年11月,县农会会员转为县抗美援朝分会会员。
  1955年2月25日,设立石城县人民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委员会,从当日起至3月31日,在“告世界人民书”上签名者计81211名,占全县总人口的71.44%。
  1956年,撤销县抗美援朝分会。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