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2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2;D262.2
页数: 11
摘要: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先后建立国民党和共产党组织,后两党相继交替执政。民国三十六年石城又建立青年党组织,为国民党助手,属非执政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组织工作

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石城县委员会
  1930年3月,在中共赣西南特别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中共石城县特别支部委员会,至10月中止。
  1931年2月26日,红四军攻克县城,在红军中党组织的帮助下,成立中共石城县委员会,县委书记黄亮明。下设组织、宣传、军事3部和总务处。县委驻县城花坪子里。7月,国民党部队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为保存力量,县委决定各区红色政权转入地下斗争,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成员编为石城县工作团和县游击队,撤离石城,随红一方面军行动。10月上旬,红四军回军石城,工作团在县城西外司前召开会议,宣布恢复中共石城县委,各区委亦先后成立。1932年10月15至20日,在县城孔庙召开全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石城县第一届委员会。
  1933年4月7至11日,召开全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石城县第二届委员会。
   从中共石城县特支、县委成立至1933年5月,先后隶属中共赣西南特委(1930年3月至1930年10月)、中共江西省行委(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中共赣西南特区委东路分委(1931年2月至1931年9月)、中共江西临时省委(1931年10月至1931年11月)、中共江西省委(1931年12月至1932年6月)、中共博生(宁都)中心县委(1932年6月至1932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1932年9月至1933年2月)、中共江西省委(1933年2月后)领导。
  1934年10月初,红军主力部队撤离石城。10月3日,县党政机关迁屏山新坊。5日,再迁屏山街九族祠。6日,遭国民党屏山地方武装袭击,30多人被捕,大部殉难。29日,石城县委、县苏维埃机关迁至横江,与太雷县机关干部及留守部队联合,成立石太游击司令部,原太雷县委书记温兴浪任政委。1935年2月18日,石太游击司令部在横江七姑磜遭国民党第八十八师及当地“铲共义勇队”袭击,队伍被打散,司令部消失。
  1949年7月上旬,中共江西省委指派臧靖、隋忠、于成江、万开盛等负责筹建中共石城县委员会,并就石城解放事宜,在南昌市工商联驻地召开第一次会议。8月1日,中共赣州地委在吉安市召开的会上宣布,中共石城县委由臧靖、隋忠、万开盛、于成江等组成。15日,中共石城县委在吉安江边旅社(现为红光旅社)召开扩大会议,决定设立城关、小松、屏山、横江、丰山5个区委。9月28日,中共石城县委在宁都县城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石城。
  1949年9月30日,石城县城解放,中共石城县委正式成立,臧靖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驻北门黄家祠(今为县印刷厂址)。1951年迁驻围添上,时内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
  1958年8月,县委增设书记处,1963年12月撤销。
  1967年3月,县委及其所属机构在“文化大革命”中受“造反派”冲击而瘫痪。1968年4月,成立党政合一的石城县革命委员会,设政治部代行县委职责。5月,政治部下设秘书组、组织组、政宣组、群运组。8月,撤销政治部及所辖4组,改设政治工作组。1969年6月16日,设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7月,撤销政治工作组,复设政治部,下设组织组、宣传组、群运组。8月,增设办事组。10月,撤销办事组,增设教育组。
  1970年10月,县委恢复。
  1972年1月,复设办事组。9月,撤销群运组。11月,增设纪检组。1973年12月,撤销教育组。
  1976年2月,撤销政治部及所辖各组。县委内恢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在可贻堂设署办公。
  1982年6月,县委机关迁至今址(琴江镇东华路30号)。
   [=此处为表格(表2—1中共石城县委历任书记)=]中共石城县委自1949年9月30日成立至1985年12月,先后隶属中共宁都中心县委(1949年8月1日一1949年9月12日)、中共宁都地委(1949年9月13日一1952年8月28日)、中共赣州地委(1952年8月29日一1954年6月14日)、中共赣南区党委(1954年6月15日—1964年5月14日)、中共赣州地委(1964年5月15日至今)领导。
   解放后中共石城县委历任副书记:万开盛赵自仁李侦绩杨德财陈仪才杨林郝克林胡源鉴潘奕星刘大华谭在滋钟端胜陈镇阎永和傅良鸿范嘉丰张汉贤祖振国吴文炳刘运龙李兴长邓扬辉黄荣开谢贤坤蒙承基附:中共太雷县委中国共产党太雷县委员会,成立于1933年8月16日,驻横江书院(今横江小学),书记蔡祝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和总务处,辖横江、大由、珠江、龙岗、洋地、湖陂、日东、淮阳8个区委。不久,召开了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届太雷县委。同年9月27日至10月44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太雷县委书记被选为省委委员。
  1934年10月29日,中共太雷县委与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干部以及留守部队,在横江与石城县党政机关干部联合成立石太游击司令部。1935年2月18日后石太游击司令部消失。
   [=此处为表格(表2—2中共太雷县委历任书记)=]二、县委工作部门办公室1949年10月初设,名秘书处,1953年7月改称秘书室,1956年8月改称办公室。1968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设政治部秘书组代行其职。1976年2月复名办公室。负责上传下达、调查研究、处理县委机关日常事务。
   组织部1949年10月设。1968年5月后由县革委会政治部组织组代行其职。1976年2月复名组织部。负责党的组织建设、干部考察与调配,并协同宣传部抓好党的思想建设。
   宣传部1949年10月设。1956年7月析为宣传部、文化教育工作部。1957年7月合并为宣教部。1958年8月复名宣传部。1968年5月后由县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代行其职。1976年2月复名宣传部。负责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学习及新闻报道工作。
   统一战线工作部1952年12月设。1957年12月撤销,工作并归县委办公室。1961年2月复设。1967年3月瘫痪。1979年8月恢复。负责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
   农村工作部1954年9月设。1962年9月底撤销。1963年4月复设。1979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设农林水办公室代行其职。1980年6月恢复。1984年4月撤销。1985年11月复设,与县农业委员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该部负责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
   工交部、工业交通政治部1956年8月设工业交通工作部。1960年3月分设为工业部、交通部。1961年4月合并,称工交部,1962年9月撤销。1965年8月设工业交通政治部。负责在工业交通系统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交系统中党的组织、思想、队伍建设。
   财贸部、财贸政治部1956年8月设财政贸易工作部(简称财贸部),1958年1月撤销,9月复设,1962年9月再度撤销。1964年6月设财贸政治部,1967年3月瘫痪后中止。负责在财贸系统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财贸系统中党的组织、思想、队伍建设。
   县直属机关党委1956年8月设中共石城县直属机关总支部委员会。1958年12月改县直属机关党委,“文革”初瘫痪,1971年恢复。负责县直属机关党支部(总支)建设,党员教育、发展和管理工作。
   县委党校1957年6月设县委党员培训班。1958年7月改名县委干部学校。1959年3月更名县委党校。1967年3月瘫痪。1969年10月易名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3年8月复名中共石城县委党校。负责轮训党员和干部,培训理论骨干。
   档案馆1959年8月设(详见《文化·文艺·图书档案》)。
   对台工作办公室1981年6月设(详见《台务侨务外事·台务》)。
   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办公室1982年7月设(详见《民政·信访》)。
   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1982年9月设。负责县中共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1984年7月编成《石城人民革命史》(初稿)。
   政法委员会1982年11月设,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政法各部门的工作,落实“综合治理措施”,组织政法理论研究。
   离退休干部领导小组办公室1982年11月设,下设办公室,简称“老干办”,隶组织部,由人事局兼管。负责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与生活待遇等有关政策落实工作。
   政策研究室1984年4月设,初名为农村政策研究室,5月更名为政策研究室。以研究农村经济政策为主,同时兼顾农工商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机要科1985年3月设。任务是确保党的密码核心机密的安全和密码通信的畅通,及县委公文处理等。
   三、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10月成立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8月更名中共石城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5月改称中共石城县委监察委员会。1967年3月瘫痪。1972年11月县革委会政治部设纪检组代行其职。1978年6月县委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4月升格为副县级单位,改称中国共产党石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纪律检查科、案件审理科等办事机构。主要任务:维护党的章程,协助党委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
   [=此处为表格(表2—3中共石城县纪委历任书记)=]四、党的工作 (一)组织建设
  1928年1月,屏山杨庆荣经杨斗文介绍,在瑞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9月,大由罗田贫苦农民潘泽怀、潘理衡、杨炳南于宁都老禾坑加入共产党组织,并成立党小组,潘泽怀任组长。次年1月,建立中共石城县罗田乡党支部干事会,潘泽怀任书记,潘理衡任组织员,杨炳南任宣传员,共有党员7名。
  1931年10月,中共屏山、城市、小松、坝口、古樟、大由、珠江、新村、丰山、横江、洋地等11个区委先后成立。同时,建立乡党支部74个,当时党组织活动处于秘密状况。1932年10月成立高田、木兰及驿前临时区委,计有乡党支部36个。县委共辖区委14个,有乡支部110个。是年党组织活动公开。
   区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少共部、妇女部。支部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
  1933年7月,高田、木兰、岩岭划隶别县,石城县委辖屏山、古樟、新村、城市、坝口、丰山、小松、横江、大由、洋地、珠江11个区委,97个乡支部。8月中旬,横江、珠江、大由、洋地及新设的龙岗区划入太雷县管辖,石城县委辖屏山、古樟、新村、城市、坝口、小松、丰山7个区委,50个乡支部。
  1934年冬至1935年春,红军离开苏区长征,全县各级党组织先后消失。
   [=此处为表格(表2—4苏区党员统计表(1926.12—1933.7))=]
  1949年10月,建立县直机关支部及城关、小松、屏山、横江、丰山5个区委,全县有党员16名(均为南下干部)。翌年4月,建立高田、龙由区委。
  1951年5月,县委于城关区兴隆乡、屏山区新坊乡,开展发展党员试点工作,吸收在剿匪、土改、反霸等运动中的工农积极分子30人入党。1952年2月,增设洋地区委。9月,公开发展党员,是年共发展党员294名,建立党支部43个。
  1956年7月,县委辖8个区委,全县33乡镇计建党总支22个、党支部11个。8月,撤销高田、大由、洋地3个区委,城关区委改为县直属乡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直属机关成立总支,辖支部14个,有党员143名。至此,县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
  1957年7月,在苏区老干部中发展党员100名。
  1958年9月,区委改为区工作委员会,同时设立公社(镇、场)党委16个。12月,撤销小松、屏山、丰山区工委,县直属机关总支改设党委。是年,在苏区干部中再次发展党员79名。
  1961年1月,成立琴江公社党委。9月,复设小松、屏山、丰山区工委,县直属乡临时工作委员会改为县直属片工作组。随着人民公社规模的调整,全县分设29个公社(镇、场)党委(总支)。
  1962年6月,撤销小松、屏山区工委,丰山区工委迁高田,设高田区工委。
  1965年3月,横江、高田区工委及县直属片工作组撤销。同时,随着公社(镇、场)合并,全县建党委(总支)22个。
  1966年8月,再并为16个公社(镇、场)党委。
  1967年3月,公社(镇、场)党组织在“文革”中瘫痪。翌年4月,先后成立党政合一的革命委员会。
  1970年10月,各公社(镇、场)重新成立党委。
  1972年10月,公社党委调整为15个。
  1984年6月,公社改乡,设乡(镇)党委15个。
  1985年12月底,县委辖党组5个、党委18个、总支16个,支部352个,有党员5998名。
   解放后,区、乡(公社)党委(总支)视规模大小,由13至15名,或9至11名,或5至7名委员组成,配书记1名,副书记若干名,设组织、宣传、监察(纪检)等委员。党支部由3至5名委员组成,设组织、宣传、纪检等委员,配书记1名,副书记1至2名。
   [=此处为表格(表2—5基层党组织及党员统计表)=]单位:个、人 (二)党代会中共石城县委自成立之日至1985年,共召开代表大会10次。其中苏区2次,解放后6届8次。会议设大会主席团、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秘书处。主要议程为审议通过工作报告,并对各项报告作出有关决议,选举产生本届县委与监委委员、候补委员、书记、副书记。
   解放后,基层党委召开的党员代表大会,计县直属机关10届,观下、洋地各9届,岩岭、高田各8届,丰山、木兰、小松、屏山、大由、龙岗、小姑、横江、珠坑、琴江镇各7届,小别5届。
   [=此处为表格页(表2—6中共石城县委历届党代会简介)=]单位:人 *县委书记李侦绩会前奉令调动工作,开完县、省党代会后即调离,故缺书记。
   附:[=此处为表格(出席全国党代会石城籍代表)=](三)纪检工作纪律检查县纪委对违纪党员给予党内纪律处分。1950至1985年,全县共处分党员1219名,其中开除党籍433名。其间1982至1985年,查处违纪党员47名,其中警告9名,严重警告10名,撤销党内职务4名,留党察看9名,开除党籍15名。
   纠正冤假错案甄别纠正反右倾案件1959年下半年在反右倾运动中,全县受党纪处分的党员计23名,经1961年11月至1962年11月的甄别纠正和1980年的再次改正,全部平反,恢复名誉。
   复查历史案件1979至1980年,复查历史案件22起。其中改变原处分者7起,改变部分结论或减轻处分者12起,维护原结论者3起。1981年复查历史案件48起。其中恢复党籍者5起,恢复公职者1起,改变原处分者15起,维持原处分者27起。
   复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案件1977年在审查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案件中,立案审查对象22人,其中给予党内或行政处分者20人。1982至1985年复查,撤销处分者10人。
   打击经济领域内犯罪活动
  1984年6月,设立中共石城县委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纪委具体负责。负责查处党员职工在经济领域中的违纪案件。至翌年立案36件,其中贪污案16件,行贿受贿案4件,盗窃案2件,投机诈骗案8件,其他6件。结案34件42人,实际惩处30人。处理结果:受党纪处分15人,政纪处分9人。30人中开除公职10人,判有期徒刑17人。退缴赃款及赃物折款计189858元。
   (四)统一战线工作石城县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有;无党派知名人士、非党知识分子干部、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人士、爱国宗教人士、去台人员的亲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归国侨胞。
   组织参观学习县委和有关部门定期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举办读书会、报告会及政治学习班。1960至1962年组织各界人士外出学习、参观8次。1979至1985年召开全县知识界代表人士座谈会15次。同时在各个时期组织各界人士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建设石城作贡献。
   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
  1956年,全县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安排工商业资方人员担任实职者72人。定股开息的公私合营商店35户,私股股东254人。定息资金42112.62元,1957年2月开股息1654.99元。
  1972至1985年,将下放农村的原工商业者和其他私方人员全部陆续收回,恢复了他们的城镇户口和商品粮供应,并安排了一定的工作;补发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发的工资计21505.86元;退回被查抄财物者9户,折款18668.06元;退回被占用的房屋1563.4平方米,补发定息的12户,计305.51元。1980年区别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97人。
   对错划右派的摘帽和纠正
  1957年9月至1958年3月,全县共划右派分子106名,从外地调入工作的右派分子10名。1959年10月至1978年8月,116名右派分子全部摘帽。其中保留公职并安排使用者101人,不予安置者3人,自然减员12人。
  1979年2月,对右派分子进行复查改正工作,属石城县划为右派分子的106人全部改正。恢复工作的62人,不予安置的3人,已病亡给予抚恤的12人。1980年9月至1983年恢复错划右派分子家属商品粮供应74户74人,“文化大革命”中被停发工资的3人,共补发工资9712.80元。
   落实知识分子和其他党外人士政策解放后,安排党外人士担任省工商联委员1人,县政协副主席3人,县工商联正副主任委员2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委员共77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5年,吸收知识分子入党424人。安排党外人士任股级以上职务者65人,其中县政协副主席1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人,提为副局级干部的15人。转商品粮供应116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12对。
   落实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军政人员政策县有原国民党起义投诚军政人员36人,其中安排公职者6人,后又提拔为副局级以上者2人。1984年纠正因历史问题受到处理者2人,其中享受离休待遇者1人,退休待遇者1人。
   落实“三胞”人员政策全县计有石城籍“三胞”(台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人员840名,其亲属506户,共2845人。至1985年底,亲属中安排工作者9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者5人,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者7人;被选为县政协委员8人,县人大代表9人;“文化大革命”中“三胞”亲属因“海外关系”被侵占的私房已退回;下放农村的222人全部恢复商品粮供应,停止工作的4人已复职,查抄财物折价11700元如数清退。
   从1949年9月至1985年12月底,回乡探亲的“三胞”有9人,其中从台湾经美国回国探亲者1人,港澳同胞5起8人。通信通汇的户数占侨属总户数的40%。
   宗教事务解放后至1985年12月,召开宗教事务会议42次,报省批准开放如日山普照禅寺、通天寨玉盂寺两处重点寺院;县批准开放的寺院73所。按政策归还寺院房产1221平方米。同时,对全县宗教事务加强了管理。
   少数民族工作石城县原有少数民族8人。1985年10月,恢复横江乡沽溪、张坑、廖三、横市、丹阳、齐贤等地蓝姓计86户543人为畲族族属,使其在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方面享受少数民族待遇。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