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壤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21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土壤植被
分类号: Q94
页数: 3
摘要: 县境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39个土属,153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是:沿琴江及其支流两岸冲积地带,为河流冲积物发育的潮土和水稻土的潮沙泥田;低中丘主要为紫色泥页岩类和紫色砂砾岩类发育的紫色土和水稻土的紫泥田、紫砂泥田;中高丘主要是石英岩类及花岗岩类发育的红壤和水稻土的黄砂泥田,亦有少量泥质岩类发育的红壤和水稻土的鳝泥田;低山中、下部为石英岩类和花岗岩类发育的山地黄红壤;低山上部和中……
关键词: 植被 地区

内容

县境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39个土属,153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是:沿琴江及其支流两岸冲积地带,为河流冲积物发育的潮土和水稻土的潮沙泥田;低中丘主要为紫色泥页岩类和紫色砂砾岩类发育的紫色土和水稻土的紫泥田、紫砂泥田;中高丘主要是石英岩类及花岗岩类发育的红壤和水稻土的黄砂泥田,亦有少量泥质岩类发育的红壤和水稻土的鳝泥田;低山中、下部为石英岩类和花岗岩类发育的山地黄红壤;低山上部和中山地带为花岗岩类和石英岩类山地黄红壤;中山顶部出现花岗岩类山地草甸土。
  水稻土水稻土为石城县主要耕作土壤。全县共有水田面积219768亩,占总耕地的91%。分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侧渗型4个亚类,94个土种。 淹育型水稻土系河流冲积物经垦荒造田而成,土壤保水保肥差,肥力低。本县仅河积性淹育型水稻土1个土属,下分中淹沙砾底潮沙泥田、弱淹沙底灰潮沙泥田2个土种,主要分布于高田、丰山、木兰、观下等地。
  潴育型水稻土为县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划为7个土属,52个土种,共计面积173336亩。由于灌水和排水条件较好,干湿相互交替,通过人们精耕细作,水耕熟化程度高,为主要高产土壤类型。
  潜育型水稻土发育于各种成土母质,处于地势低洼的塅田、垄田、坑田。地下水位高,土体受潜水浸渍,还原作用强,铁还原为亚铁,呈杏灰色或蓝灰色。此类土壤通透性差。划分为6个土属,35个土种,分布全县各地。
  侧渗型水稻土分布于边缘塅田和排田,中下部斜坡田。因地下渗水或山塘水渗漏水所引起的侧向渗流作用,致使铁锰淋渗,粘粒流失,在土体中形成一层质地松散呈灰白色的漂洗层,漏水漏肥。划分为4个土属,4个土种,主要分布于岩岭、高田、丰山、观下、龙岗等地。
  潮土潮土,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由河滩、沙洲开垦种植旱作物后而形成的耕地土壤。本县仅潮土1个亚类,沙质潮土1个土属。按土层厚度、肥沃度和特异土层又划分为厚层灰潮沙土、厚层潮沙土2个土种,总面积6847.3亩。主要分布于琴江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适宜栽种红薯、蔬菜和果树等。
  紫色土紫色土,为旱、山地土壤。成土母质为紫色砂砾岩和紫色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分为3个亚类。
  酸性紫色土由酸性紫色砂砾岩类和紫色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划分为4个土属,18个土种。主要分布于岩岭、高田、观下、屏山、大由、洋地、小姑、横江、珠坑、龙岗等地。
  中性紫色土为中性紫色砂砾岩类和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划分为2个土属,4个土种。主要分布于琴江镇、观下、龙岗等地。
  石灰性紫色土由石灰性紫色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划分为2个土属,3个土种,主要分布于龙岗、横江、大由等地。
  红壤红壤为石城县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系县内旱、山地面积中最大的一个土类,是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的主要土壤。根据发育阶段,划分3个亚类。
  红壤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地带。成土母质以石英岩类和花岗岩类风化物为主,次为泥页岩类,兼有少量第四纪红色粘土。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划分为4个土属,13个土种。除岩岭外,各地均有分布。
  红壤性土主要分布于土壤侵蚀较严重的丘陵岗地。土体中含有较多的砾石和半风化物碎片,表层浅薄,土质疏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划分为3个土属,4个土种。 山地黄红壤山地黄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带,位于红壤亚类之上,大致海拔高度600—1000米。划分为4个土属,9个土种。
  山地黄壤山地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带,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本县仅山地黄壤1个亚类,下分花岗岩类和石英岩类山地黄壤2个土属,5个土种。主要分布于岩岭、高田、观下、洋地、小姑等地。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