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2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河流
分类号: K92
页数: 3
摘要: 石城地处贡水二级支流中、上游区。境内水系发育,河流密布,以琴江为主流,岩岭河、大琴河、石田河、罗陂河、横江、秋溪为支流。全县大小河流140余条,计程1099公里,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9公里。隶属赣江水系。
关键词: 人文地理 河流

内容

石城地处贡水二级支流中、上游区。境内水系发育,河流密布,以琴江为主流,岩岭河、大琴河、石田河、罗陂河、横江、秋溪为支流。全县大小河流140余条,计程1099公里,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9公里。隶属赣江水系。
  大小河流中,除县境西北罗溪、白家磜溪,直接汇入宁都梅江,以及南部水庙溪、沿岗河、上洞溪流入瑞金绵江外,其余均在本县境内汇入琴江。
  一、主流琴江,为石城主河道,发源于高田乡金华山。高田境内纳温寮、生源诸水,自北向南流经丰山、观下、琴江镇、屏山、大由等乡(镇),入大由后,折向西南于龙下渡出境,至宁都黄石与梅江汇合。境内全长90.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46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1.4立米/秒,平均比降1.62‰。上游河道狭小,一般为50米以下,天然落差大。中下游进入观下乡后,汇集众多支流,河面逐渐变宽,一般为100—200米,最宽处达300余米,河床坡降逐渐平缓。自坝口至龙下渡,平均比降仅0.78‰。沿江两岸多为低山与冲积台地,集中了大片耕地。河床由细沙砾石组成。历来舟楫自上游丰山可直达赣州,为石城沟通外地之航道。由于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加之1966年后沿江修建水轮泵站,造成泥沙淤积,河床升高,航船阻绝。
  二、支流岩岭河发源于岩岭大秀村仙山脑,古称大牛岭水。水流由东北向西南,绕岩前岭,汇发源于礼地青岗崠之小坑河,经福村养马塅汇入琴江。主流长22.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06立米/秒。天然落差大,平均比降为18‰,河床为岩石砾石结构。水能开发条件好。
  大琴河发源于木兰乡,古称池家坳水。境内纳角山背小溪,水流自北向南,由丰山上坑村里纳木兰河,于观下琴口汇入琴江。主流长3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73立米/秒,平均比降4.73‰。河床为粗沙组成,因沿途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为全县河流之首。
  石田河古称坝水,发源于小松大溪源。水流由西北向东南,纳小松、桐江、丹溪、案上、江下、胜和、长乐诸水,由观下坝口汇入琴江。主流长28.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4立米/秒,平均比降5.6‰。河床由岩石砾石粗沙组成。1966年以前,石田以下可通船只。
  罗陂河发源于宁都上磜,水流自西流向东南,经屏山罗陂、新坊,由山下大坝脑汇入琴江。全程19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5立米/秒,平均比降2.85‰,河床为岩石砾石粗沙组成。
  横江发源于福建宁化淮土,水流自东向西,经小姑、横江、珠坑、屏山等乡,纳竹溪、沽溪等溪流,由屏山灌头陂汇入琴江。主流长45.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7立米/秒,平均比降4.75‰。河床为岩石、砾石、粗沙组成,1966年以前,横市以下可通船只。
  秋溪发源于洋地千公山,水流自东南向西北,经洋地、横江、屏山三乡,由秋口汇入琴江。全程29.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立米/秒,平均比降44.3%。河床为岩石、砾石、粗沙组成。
  境内较大的溪流还有丰山的沿沙河、沿地河,观下的沔坊河、沙塅河、大畲河、龙岗河、大由的罗田河等。
  三、潭瀑布潭清道光《石城县志》载县内有潭7处: 聂家潭又名观前潭,城北1公里,能倒映南郊宝福塔,古为琴江八景之一。
  古樟口潭城南2.5公里,今观下初中附近。
  燕薮潭城西南7.5公里,潭畔有高崖,相传冬月,曾有燕藏于此处。
  黄株潭城西15公里,屏山陈坊小溪入大江处。
  驴牯潭城西南22.5公里亨田之下。庙子潭城西南30公里,大由境内。
  龙头潭城西南40公里,大由境内。
  以上7潭,均处琴江中,因泥沙淤积,已不复存。
  福村龙潭位于丰山福村境内,距城30公里。潭口巨石相对,状如一座未合拢之石坝。岩岭河、小坑河,水流至此,从硖石出,受峡中突石阻击,浪花飞溅,状如奔马,声如炸雷,响彻山谷。
  瀑布白水磜瀑布位于观下何坑村。廖家山水经此,常年不息。春夏山洪暴发,飞瀑直泻,高数十米。
  罗家湘瀑布位于丰山下湘村,为常年瀑布,沿地河流经此处,高十余米。
  附:赣江源头说解放初,省水利部门将日东河一绵江一贡水定为赣江之源,并将瑞金境内武夷山脉黄竹岭定为赣江源头。
  1983年暑假,江西师院南昌分院地理教师安阳为教学需要,到赣江上游考察源头。8月19日,安偕同瑞金县有关部门的人员到实地考察,发现主流并非来自黄竹岭。为了寻找真正源头,他们沿日东河溯流而上。次日进入石城县洋地乡上塅村石寮屋场东北,发现日东河从此地枯枝败叶中渗出,确认赣江从此发源,否定了赣江发源于黄竹岭之说。
  此地位于石城南部石寮之东约3公里处,距瑞金黄竹岭18公里。山顶是闽赣交界武夷山中段山脊,约处北纬25°58′2″,东经116°21′45″。
  21日,安阳等人认为赣江源头之山无名,新取名“石寮崠”属瑞金。其实不然,此地古名“高桥崠”,历来隶属石城县。高桥崠之山顶与鹅公崠之间,仅隔一条深涧,涧上曾搭桥而过,故名。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