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2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地貌
分类号: P9
页数: 2
摘要: 地貌一、地层石城境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白垩系赣州组和寒武系。奥陶、志留、石炭、侏罗、三迭、二迭及第三条地层缺失。震旦系、白垩系分布广泛,寒武系仅出现于洋地上塅一带。石城与福建交界之武夷山脉主峰高达1000米至1300米。西北部山地为广昌南部花岗山地南伸部分,山体高度一般为350至500米,个别山峰高达700米。贡水二级支流琴江,发源于县境北部山地,经大由折西北出境入宁都与梅江汇合。主要分布于琴江中下游地,为白垩系紫红岩、棕红色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构成。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地貌

内容

地貌一、地层石城境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白垩系赣州组和寒武系。奥陶、志留、石炭、侏罗、三迭、二迭及第三条地层缺失。震旦系、白垩系分布广泛,寒武系仅出现于洋地上塅一带。
  二、地质石城位于南华准地台,赣南台拱的东北角,在次级构造带之上。石城盆地位于中生代石城断凹构造盆地之中。前泥盆纪变质岩基低,构成本区基础,泥盆纪时,县境东部受海浸影响,沉积有石英砂岩、砂砾岩及砂质岩建造。中生代时,石城受燕山运动强烈影响,褶皱断裂,凹陷到处发生,伴随着断裂运动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与火山岩喷发。石城盆地即是在中生代断凹盆地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盆地东侧断裂呈北东至南西向,为石城至安远深断裂东北延伸部分。该断裂向西南延伸至瑞金、会昌、安远,并控制上述各盆地的发育。中生代断凹盆地,接受白垩纪晚期及老第三纪陆向沉积,沉积有一套红色构造(杂色页岩、红色砂岩、红色砂砾岩),新第三纪盆地上升,红色地层为水流切割,形成丘陵间发育河流冲积平原。
  内构造依其展布方向、力学性质有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属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
  三、地貌石城为武夷山脉内部的山间盆地,四周山地耸峙,武夷山主脉呈北东至南西绵延本县东部,山体大都系由前泥盆纪变质岩以及泥盆纪石英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组成。山地海拔一般为500至1000米。石城与福建交界之武夷山脉主峰高达1000米至1300米。西北部山地为广昌南部花岗山地南伸部分,山体高度一般为350至500米,个别山峰高达700米。西南多变质岩山体,一般高达400至700米。中心地带为错综分布的砂砾岩丘陵、小盆地及沿河冲积小平原。贡水二级支流琴江,发源于县境北部山地,经大由折西北出境入宁都与梅江汇合。
  根据地貌成因与形态特征,石城可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剥蚀沟造丘陵地形和构造剥蚀单斜盆地三类。
  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北、西北和东南边缘,面积60.85万亩,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61%。可分中山、低山两种: 中山,主要由石英砂岩、板岩、砂质页岩构成,局部地区由花岗岩构成。分布于岩岭,高田、珠坑、小姑、洋地等地。直高750米至1300米,相高400米至500米。
  低山,县东盆地边缘,中山前缘有较大面积分布。直高500米至700米,相高250米至350米。依其物质可分: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砂质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丰山、观下、小姑、洋地、横江等地;花岗岩低山,仅木兰有局部分布。
  剥蚀构造丘陵地形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中部和中南部一带,面积128.1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3.89%。直高500米以下,相高250米不等,按其物质可分为花岗岩丘陵、红岩丘陵2种。
  花岗岩丘陵,主要分布于小松、丹溪、石田、坝口、长乐、大琴及高田等地;红岩丘陵,主要分布于珠坑、横江、龙岗、屏山、大由及观下等地,由白垩纪及老第三纪杂色页岩、红砂岩、砂砾岩及紫色页岩构成。丘陵多呈南东110。至170。倾斜的单面山,经后期水流侵蚀,成波状丘陵。
  构造剥蚀单斜盆地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主要分布于琴江中下游地,为白垩系紫红岩、棕红色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构成。面积48.73万亩,占全县上地总面积的20.5%。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