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20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821.56
页数: 17
摘要: 石城县地处江西东南,赣州地区东北,武夷山脉中段西侧。境内群山环绕,峰峦重叠,中部及西部丘陵起伏,谷地穿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有利于农、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 自然环境 石城县

内容

石城县地处江西东南,赣州地区东北,武夷山脉中段西侧。境内群山环绕,峰峦重叠,中部及西部丘陵起伏,谷地穿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有利于农、林业的发展。
  第一节地质地貌一、地层石城境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白垩系赣州组和寒武系。奥陶、志留、石炭、侏罗、三迭、二迭及第三条地层缺失。震旦系、白垩系分布广泛,寒武系仅出现于洋地上塅一带。
  二、地质石城位于南华准地台,赣南台拱的东北角,在次级构造带之上。石城盆地位于中生代石城断凹构造盆地之中。前泥盆纪变质岩基低,构成本区基础,泥盆纪时,县境东部受海浸影响,沉积有石英砂岩、砂砾岩及砂质岩建造。中生代时,石城受燕山运动强烈影响,褶皱断裂,凹陷到处发生,伴随着断裂运动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与火山岩喷发。石城盆地即是在中生代断凹盆地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盆地东侧断裂呈北东至南西向,为石城至安远深断裂东北延伸部分。该断裂向西南延伸至瑞金、会昌、安远,并控制上述各盆地的发育。中生代断凹盆地,接受白垩纪晚期及老第三纪陆向沉积,沉积有一套红色构造(杂色页岩、红色砂岩、红色砂砾岩),新第三纪盆地上升,红色地层为水流切割,形成丘陵间发育河流冲积平原。
  内构造依其展布方向、力学性质有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属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
  三、地貌石城为武夷山脉内部的山间盆地,四周山地耸峙,武夷山主脉呈北东至南西绵延本县东部,山体大都系由前泥盆纪变质岩以及泥盆纪石英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组成。山地海拔一般为500至1000米。石城与福建交界之武夷山脉主峰高达1000米至1300米。西北部山地为广昌南部花岗山地南伸部分,山体高度一般为350至500米,个别山峰高达700米。西南多变质岩山体,一般高达400至700米。中心地带为错综分布的砂砾岩丘陵、小盆地及沿河冲积小平原。贡水二级支流琴江,发源于县境北部山地,经大由折西北出境入宁都与梅江汇合。
  根据地貌成因与形态特征,石城可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剥蚀沟造丘陵地形和构造剥蚀单斜盆地三类。
  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北、西北和东南边缘,面积60.85万亩,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61%。可分中山、低山两种: 中山,主要由石英砂岩、板岩、砂质页岩构成,局部地区由花岗岩构成。分布于岩岭,高田、珠坑、小姑、洋地等地。直高750米至1300米,相高400米至500米。
  低山,县东盆地边缘,中山前缘有较大面积分布。直高500米至700米,相高250米至350米。依其物质可分: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砂质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丰山、观下、小姑、洋地、横江等地;花岗岩低山,仅木兰有局部分布。
  剥蚀构造丘陵地形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中部和中南部一带,面积128.1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3.89%。直高500米以下,相高250米不等,按其物质可分为花岗岩丘陵、红岩丘陵2种。
  花岗岩丘陵,主要分布于小松、丹溪、石田、坝口、长乐、大琴及高田等地;红岩丘陵,主要分布于珠坑、横江、龙岗、屏山、大由及观下等地,由白垩纪及老第三纪杂色页岩、红砂岩、砂砾岩及紫色页岩构成。丘陵多呈南东110。至170。倾斜的单面山,经后期水流侵蚀,成波状丘陵。
  构造剥蚀单斜盆地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主要分布于琴江中下游地,为白垩系紫红岩、棕红色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泥岩构成。面积48.73万亩,占全县上地总面积的20.5%。
  第二节山岭县内山势逶迤,为武夷山中段主脉,于县境东北与广昌、福建宁化交界处入境,绵延于县境东部,为闽赣两省天然屏障。
  牙梳山位于高田胜江村境内,为石城、广昌、福建宁化三县界山。主峰海拔1387米。
  金华山位于高田遥岭村境内,与福建宁化安远乡交界。主峰海拔1314米。天气晴朗时,在峰顶可远眺石城、广昌、福建宁化三县县城。
  八卦脑位于高田胜江村境内,与广昌塘坊乡交界。主峰海拔1226米。其高处不长树木,而清泉却终年不竭,杂草丛生,盛产各种药材。当地居民称“八卦(脑)八面都是宝,盛产黄莲和甘草”。现为石城养牛基地。
  牛牯崠位于高田胜江村境内,主峰海拔1248米。
  东华山位于观下何坑村境内,乾隆十年《石城县志》载:“顶跨宁化、石城两县,为南龙之祖”。主峰海拔1149米。
  正顶脑位于横江张坑村境内,主峰海拔1222米。
  过风凹位于洋地乡东南,为闽赣两省交界山口,海拔约1200米。
  刘家凹位于洋地桃花村境内,为通往福建长汀必经山口,海拔1100米。
  鸡公崠位于洋地桃花村境内,为石城与福建宁化、长汀三县分界山。海拔1389.9米,为石城最高山峰。
  高桥崠位于洋地上塅村境内,主峰海拔1150米。1983年8月,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地理教师安阳勘探,认为赣江发源于此。取名“石寮崠”,实为此崠。
  棋盘石位于横江张坑村,为宁化、石城界山。主峰海拔1261.4米。
  西华山位于琴江镇西外村境内,旧名“乌石嶂”。主峰海拔573米,为县城西面屏障。
  李腊石位于琴江镇兴隆村境内。旧名“迎恩石”,后因一李姓知县常射猎于此,改称李腊石。主峰海拔395米。
  仙人井位于木兰乡北部,与广昌塘坊分界,为木兰通塘坊必经之路。主峰海拔665米。
  王贯头位于木兰乡东北,与广昌塘坊分界,原名“望景楼”。主峰海拔90.2米。
  杨家寨位于木兰乡西北,为石城、广昌之界山。主峰海拔655米。
  白马陈位于木兰乡西北,与广昌驿前分界,主峰海拔688米。
  灵华山位于小松乡西北,为宁都、广昌、石城三县界山。主峰海拔991米。
  将军寨位于小松乡西北,为宁都、石城二县界山。主峰海拔701.2米。
  尖峰寨位于小松乡西部,为石城、宁都二县界山。主峰海拔615米。
  丈夫嶂又名楼盖山,位于小松乡西南,主峰海拔859.7米。
  仙山脑位于岩岭乡东北,与福建宁化安远乡分界,主峰海拔946.5米。
  寨老山位于岩岭乡东南,与福建宁化济村乡分界,主峰海拔960米。
  海螺岭位于观下何坑村境内,与福建宁化县禾口乡分界。主峰海拔897.9米。山中蕴藏钨、锡、钽、铌等矿。
  通天寨位于观下大畲村境内。主峰海拔600米,面积6平方公里。为县内游览胜地。
  仙姑岭位于观下乡梅福村境内,相传秦末刘瑶英在此成仙。主峰海拔494米。
  梨子崠位于观下汉坑村境内,与宁都县固村乡分界,主峰海拔549米。
  红石寨位于屏山河东村境内。主峰海拔388.3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白色”据点,被红军攻克。旧名鸿石寨或洪石寨。
  麒麟山位于珠坑三和村境内,又称甑篦寨。主峰海拔623米。
  八卦顶位于大由濯龙村境内,因其山四周有八埂而名。主峰海拔618.4米。与宁都县固村乡分界。
  莲花山位于大由罗田村境内,主峰海拔698.7米,与瑞金县大柏乡分界。
  南华山位于横江珠玑村境内,因其位于县城南方而名。主峰海拔740米。
  帽子崠位于洋地泮别村境内。主峰海拔509米,与瑞金日东乡分界。
  第三节河流石城地处贡水二级支流中、上游区。境内水系发育,河流密布,以琴江为主流,岩岭河、大琴河、石田河、罗陂河、横江、秋溪为支流。全县大小河流140余条,计程1099公里,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9公里。隶属赣江水系。
  大小河流中,除县境西北罗溪、白家磜溪,直接汇入宁都梅江,以及南部水庙溪、沿岗河、上洞溪流入瑞金绵江外,其余均在本县境内汇入琴江。
  一、主流琴江,为石城主河道,发源于高田乡金华山。高田境内纳温寮、生源诸水,自北向南流经丰山、观下、琴江镇、屏山、大由等乡(镇),入大由后,折向西南于龙下渡出境,至宁都黄石与梅江汇合。境内全长90.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46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1.4立米/秒,平均比降1.62‰。上游河道狭小,一般为50米以下,天然落差大。中下游进入观下乡后,汇集众多支流,河面逐渐变宽,一般为100—200米,最宽处达300余米,河床坡降逐渐平缓。自坝口至龙下渡,平均比降仅0.78‰。沿江两岸多为低山与冲积台地,集中了大片耕地。河床由细沙砾石组成。历来舟楫自上游丰山可直达赣州,为石城沟通外地之航道。由于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加之1966年后沿江修建水轮泵站,造成泥沙淤积,河床升高,航船阻绝。
  二、支流岩岭河发源于岩岭大秀村仙山脑,古称大牛岭水。水流由东北向西南,绕岩前岭,汇发源于礼地青岗崠之小坑河,经福村养马塅汇入琴江。主流长22.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06立米/秒。天然落差大,平均比降为18‰,河床为岩石砾石结构。水能开发条件好。
  大琴河发源于木兰乡,古称池家坳水。境内纳角山背小溪,水流自北向南,由丰山上坑村里纳木兰河,于观下琴口汇入琴江。主流长3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73立米/秒,平均比降4.73‰。河床为粗沙组成,因沿途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为全县河流之首。
  石田河古称坝水,发源于小松大溪源。水流由西北向东南,纳小松、桐江、丹溪、案上、江下、胜和、长乐诸水,由观下坝口汇入琴江。主流长28.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4立米/秒,平均比降5.6‰。河床由岩石砾石粗沙组成。1966年以前,石田以下可通船只。
  罗陂河发源于宁都上磜,水流自西流向东南,经屏山罗陂、新坊,由山下大坝脑汇入琴江。全程19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5立米/秒,平均比降2.85‰,河床为岩石砾石粗沙组成。
  横江发源于福建宁化淮土,水流自东向西,经小姑、横江、珠坑、屏山等乡,纳竹溪、沽溪等溪流,由屏山灌头陂汇入琴江。主流长45.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7立米/秒,平均比降4.75‰。河床为岩石、砾石、粗沙组成,1966年以前,横市以下可通船只。
  秋溪发源于洋地千公山,水流自东南向西北,经洋地、横江、屏山三乡,由秋口汇入琴江。全程29.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立米/秒,平均比降44.3%。河床为岩石、砾石、粗沙组成。
  境内较大的溪流还有丰山的沿沙河、沿地河,观下的沔坊河、沙塅河、大畲河、龙岗河、大由的罗田河等。
  三、潭瀑布潭清道光《石城县志》载县内有潭7处: 聂家潭又名观前潭,城北1公里,能倒映南郊宝福塔,古为琴江八景之一。
  古樟口潭城南2.5公里,今观下初中附近。
  燕薮潭城西南7.5公里,潭畔有高崖,相传冬月,曾有燕藏于此处。
  黄株潭城西15公里,屏山陈坊小溪入大江处。
  驴牯潭城西南22.5公里亨田之下。
  庙子潭城西南30公里,大由境内。
  龙头潭城西南40公里,大由境内。
  以上7潭,均处琴江中,因泥沙淤积,已不复存。
  福村龙潭位于丰山福村境内,距城30公里。潭口巨石相对,状如一座未合拢之石坝。岩岭河、小坑河,水流至此,从硖石出,受峡中突石阻击,浪花飞溅,状如奔马,声如炸雷,响彻山谷。
  瀑布白水磜瀑布位于观下何坑村。廖家山水经此,常年不息。春夏山洪暴发,飞瀑直泻,高数十米。
  罗家湘瀑布位于丰山下湘村,为常年瀑布,沿地河流经此处,高十余米。
  附:赣江源头说解放初,省水利部门将日东河一绵江一贡水定为赣江之源,并将瑞金境内武夷山脉黄竹岭定为赣江源头。
  1983年暑假,江西师院南昌分院地理教师安阳为教学需要,到赣江上游考察源头。8月19日,安偕同瑞金县有关部门的人员到实地考察,发现主流并非来自黄竹岭。为了寻找真正源头,他们沿日东河溯流而上。次日进入石城县洋地乡上塅村石寮屋场东北,发现日东河从此地枯枝败叶中渗出,确认赣江从此发源,否定了赣江发源于黄竹岭之说。
  此地位于石城南部石寮之东约3公里处,距瑞金黄竹岭18公里。山顶是闽赣交界武夷山中段山脊,约处北纬25°58′2″,东经116°21′45″。
  21日,安阳等人认为赣江源头之山无名,新取名“石寮崠”属瑞金。其实不然,此地古名“高桥崠”,历来隶属石城县。高桥崠之山顶与鹅公崠之间,仅隔一条深涧,涧上曾搭桥而过,故名。
  第四节土壤植被一、土壤县境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39个土属,153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是:沿琴江及其支流两岸冲积地带,为河流冲积物发育的潮土和水稻土的潮沙泥田;低中丘主要为紫色泥页岩类和紫色砂砾岩类发育的紫色土和水稻土的紫泥田、紫砂泥田;中高丘主要是石英岩类及花岗岩类发育的红壤和水稻土的黄砂泥田,亦有少量泥质岩类发育的红壤和水稻土的鳝泥田;低山中、下部为石英岩类和花岗岩类发育的山地黄红壤;低山上部和中山地带为花岗岩类和石英岩类山地黄红壤;中山顶部出现花岗岩类山地草甸土。
  水稻土水稻土为石城县主要耕作土壤。全县共有水田面积219768亩,占总耕地的91%。分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侧渗型4个亚类,94个土种。
  淹育型水稻土系河流冲积物经垦荒造田而成,土壤保水保肥差,肥力低。本县仅河积性淹育型水稻土1个土属,下分中淹沙砾底潮沙泥田、弱淹沙底灰潮沙泥田2个土种,主要分布于高田、丰山、木兰、观下等地。
  潴育型水稻土为县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划为7个土属,52个土种,共计面积173336亩。由于灌水和排水条件较好,干湿相互交替,通过人们精耕细作,水耕熟化程度高,为主要高产土壤类型。
  潜育型水稻土发育于各种成土母质,处于地势低洼的塅田、垄田、坑田。地下水位高,土体受潜水浸渍,还原作用强,铁还原为亚铁,呈杏灰色或蓝灰色。此类土壤通透性差。划分为6个土属,35个土种,分布全县各地。
  侧渗型水稻土分布于边缘塅田和排田,中下部斜坡田。因地下渗水或山塘水渗漏水所引起的侧向渗流作用,致使铁锰淋渗,粘粒流失,在土体中形成一层质地松散呈灰白色的漂洗层,漏水漏肥。划分为4个土属,4个土种,主要分布于岩岭、高田、丰山、观下、龙岗等地。
  潮土潮土,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由河滩、沙洲开垦种植旱作物后而形成的耕地土壤。本县仅潮土1个亚类,沙质潮土1个土属。按土层厚度、肥沃度和特异土层又划分为厚层灰潮沙土、厚层潮沙土2个土种,总面积6847.3亩。主要分布于琴江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适宜栽种红薯、蔬菜和果树等。
  紫色土紫色土,为旱、山地土壤。成土母质为紫色砂砾岩和紫色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分为3个亚类。
  酸性紫色土由酸性紫色砂砾岩类和紫色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划分为4个土属,18个土种。主要分布于岩岭、高田、观下、屏山、大由、洋地、小姑、横江、珠坑、龙岗等地。
  中性紫色土为中性紫色砂砾岩类和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划分为2个土属,4个土种。主要分布于琴江镇、观下、龙岗等地。
  石灰性紫色土由石灰性紫色泥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划分为2个土属,3个土种,主要分布于龙岗、横江、大由等地。
  红壤红壤为石城县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系县内旱、山地面积中最大的一个土类,是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的主要土壤。根据发育阶段,划分3个亚类。
  红壤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地带。成土母质以石英岩类和花岗岩类风化物为主,次为泥页岩类,兼有少量第四纪红色粘土。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划分为4个土属,13个土种。除岩岭外,各地均有分布。
  红壤性土主要分布于土壤侵蚀较严重的丘陵岗地。土体中含有较多的砾石和半风化物碎片,表层浅薄,土质疏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划分为3个土属,4个土种。
  山地黄红壤山地黄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带,位于红壤亚类之上,大致海拔高度600—1000米。划分为4个土属,9个土种。
  山地黄壤山地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带,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本县仅山地黄壤1个亚类,下分花岗岩类和石英岩类山地黄壤2个土属,5个土种。主要分布于岩岭、高田、观下、洋地、小姑等地。
  第五节气象一、气候特点石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优势是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冷暖交往频繁,春夏之间阴雨霏霏,夏季降水集中,伏秋期间太阳辐射量大增,时有干旱发生,冬季不严寒,但亦有霜冻发生。
  二、气候区域由于受地形、植被覆盖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全县各地气候上的差异。可分为5个小气候区。
  东北部高丘低山冷凉区气候特点是雨量多,强度大,春迟夏短冬季长,光照不足,气温低。
  西北部高丘低山冷凉区气候特点同上。
  南部低丘温热区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气温高,自然降水充沛,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现象较为明显。
  北部丘陵温暖区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自然降水较为丰沛、雨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
  东南部低山丘陵冷凉区气候特点是日照少,热量资源差,雨量充沛,暴雨次数多。
  三、四季各气候区的差异,造成四季来临的早晚不一。
  [=此处为表格(表1—7 石城县各气候区季节划分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四、主要气候要素日照县内四季日照充足,时数分别为:3至5月计357.5小时,6至8月计683.3小时,9至11月计549.4小时,12月至次年2月计351.9小时。全年计1942.1小时,以365天计算,日平均5.3小时。由于各气候区因地形及云、雾等现象的影响,日照时数各不相同。
  [=此处为表格(表1—8 各月日照时数及百分率表)=] 温度石城年平均气温在15.5~19.1℃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4.6~30.4℃之间(龙岗下迳为最高),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在4.6~7.5℃之间。极端最高温度38.4(1966年8月5日)。全县极端最低气温分布:县城零下6.4℃(1961年1月17日);高丘地区(海拔高度>350米)-9.4~-7℃;中丘地区(海拔高度250~350米)-8.2~-6.1℃;低丘(海拔高拔<250米)-7.3~-5.6℃。高丘山地比低丘山地低1.4至2.1度。
  农业界限温度,是鉴定农业生产热量资源的指标。以大由告尾、屏山、县气象站、高田、小松罗溪、高田遥岭、岩岭、观下廖家山为观察点,计有≥5℃、≥10℃、≥15℃、≥20℃,以及10℃~20℃、10℃~22℃10℃~23℃等7种。(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表1—9 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天数、积温表)=] 保证率80% 降水县内年平均自然降水量在1400至1900毫米之间。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北部以木兰为代表,年均1434.8毫米;南部以洋地为代表,年均1837.01毫米;东部以宜福为代表,年平均1810.1毫米;西部以丘坊为代表,年均1648.5毫米。
  [=此处为表格(表1—10 历年各雨量点月平均降水量及一日最大降水量表)=] 霜县内历年平均有霜期82.2天。最长为128天,出现于1976年11月18日至1977年3月25日;最短的38天,出现于1970年1月3日至1971年2月9日。历年平均无霜期284天。最长的335天(1971年),最短的224天(1962年)。
  五、主要气候灾害洪涝洪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4至6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为洪水多发期。
  干旱干旱,是县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7至9月进入干旱少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20%左右,多有伏旱、秋旱发生。
  春季低温多出现于每年3月中旬初至4月上旬末。平均气温低于10℃,最低温度小于5℃。解放后,平均三年出现二次,常造成早稻烂秧。
  寒露风于寒露前后出现,严重影响二季晚稻生长。分重型(日平均气温连续2至3天≤20℃,其中1天最低气温≤16℃)、轻型(即气温连续3天≤22℃)2种,每年均有出现。轻型最早出现于9月10日,最晚出现于9月14日;重型最早出现于9月14日,最晚出现于10月22日。
  其余灾害天气其余灾害天气有小满寒、盛夏高温、雨淞、大风、冰雹等。
  六、物候植物候交春三日,百草发芽。
  三月枇杷四月李,五月桃子救肚饥。
  桐叶能包鸡蛋,禾子可以落泥。
  头年草发白,次年定有旱。
  苦力树开花天要寒,花落天转暖。
  枣树发叶发得迟,播种不宜早。
  动物候蚂蚁横过道,大雨马上到。
  傍晚鸡不归笼,明朝大雨当空。
  猪咬秆,有雪落。
  立春到,鲤鱼出水跳。
  春分一到,蜜蜂分群。
  燕子来了,春社快到。
  斑鸠叫河边,即将雨绵绵。
  狗翻黄,雨淋淋。
  鹅叫风,鸭叫雨。
  七、气象谚语过个五月节,家家封田缺。
  日枷(即日晕)长流水,夜枷(即月晕)草头黄。
  月光生毛,大水滔滔。
  朝霞夜雨,晚霞晒死狗。
  东虹日头,西虹雨。
  朝看东南,晚看西北。
  日头下山一片红,睡到半夜搭雨蓬。
  星星密,晴一日。
  东闪(电)晴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南闪三日,北闪对时。(南边闪电,三日内会有雨下,北边闪电,立刻就会下雨) 乌云拦东,有雨有风。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雪上加霜连夜雨。
  朝霞雨,晚霞晴。
  云上石城,三日大晴;云下赣州,三日大雨。
  日头晒鬚(霞)晒当上,晒得田里水泱泱。
  日头晒鬚晒当下,晒得田里尺垭垭(干旱裂缝)。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晒破土。
  社过南风日日晴。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似老虎,冬雾雪花飞。
  立冬有(没)雨一冬晴立春落雨到清明。
  分龙落一点,旱田都有捡。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立夏雨,蓑衣斗笠背起走。
  重阳有雨早收冬。
  春社有雨莫耕田,秋社有雨莫种园。
  八月十五模糊月,雨打上元节。
  春甲子下雨,赤地千里。
  夏甲子下雨,摇船入市。
  秋甲子下雨,谷要生芽。
  冬甲子下雨,牛羊冻死。
  小寒管小暑,大寒管大暑。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下雨,芒种也无雨)。
  立春晴一日,农夫作田不用力。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粽。
  清明晴,禾黄米也平。
  谷雨有雨,空田归主。
  十月雷打冬,只牛栏九只空。
  春丙寅阳,无水打秧。
  夏丙寅阳,旱死禾秧。
  秋丙寅阳,晒谷进仓。
  冬丙寅阳,无雪无霜。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壬子癸丑甲寅晴,七七四十九日满天星。
  春寒起雨冬寒晴。
  食了五月粽,还有三夜冻。
  雷打惊蛰前,今年好作田。
  惊蛰日,雨滴滴。
  第六节自然灾害一、水旱水、旱灾害为石城县主要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水灾多发于春末夏初,旱灾则秋旱甚于伏旱,洪涝发生少于干旱,且多在局部地区发生。
  自1959至1985年,共出现伏旱10次,秋旱16次,伏旱连秋旱2次。其中严重干旱4次,中度干旱12次,轻度干旱5次。最长为1962年的83天,最短为1977年的20天。
  以降水量和距平均百分率划分洪涝,1959至1985年,二十余年有大水年7次,特大水年4次。其中1962、1968、1983、1984年为特大水年,受害范围最广,损失最大。
  历史灾情记录: 明正德十一年(1516)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连雨大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水。
  清顺治七年(1650),洪水决城。翌年五月初三复大水。
  康熙十年(1671),夏间大水,北门城内水深四五尺。
  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十二日大水,“邑河横流汹涌,去垛口止一尺,侵入城中,冲坏庐舍墙垣,漂没四乡田亩,数十丈合围大木皆拔起,人畜溺死颇多”。翌年,大水如前。
  康熙六十年(1721)大旱。
  雍正五年(1727)夏大水,冲决北关外,翌年大旱。
  乾隆七年(1742)春夏间,五十日不雨。
  乾隆十六年大水。
  乾隆二十九年大水。
  乾隆三十九年大水。
  嘉庆五年(1800)七月十四,连雨三日,大水。
  咸丰三年(1853)大水,至今尚流传:“咸丰三年遭水灾,大水冲走郭头街”之说。
  民国十六年(1927)春旱。
  民国十九年大水,城内街巷可通舟楫。
  民国二十年大旱。
  民国二十九年大水,城内街巷可通舟楫。
  民国三十八年五月二日,暴雨。屏山淋死1人,次日山洪暴发,境内多处地方发生山崩。
  1951年7月,旱。全县受灾面积达8万余亩。
  1959年6月18日,大水,城内低处水深1.5米。全县损失折款285万余元,同年伏、秋又旱48天。
  1962年6月24至30日,降雨量达640.6毫米。其中26至28日,3天降水242.2毫米。全县淹没农田万余亩,早稻减产131万斤。同年秋旱83天。
  1963年,春旱两月余,受灾面积8万余亩,又秋旱44天。
  1966年,秋旱60天。
  1968年大水,又秋旱54天。
  1970年7月7日,大水。长溪渡口翻船,淹死9人,又秋旱45天。
  1974年,伏旱、秋旱计61天。
  1975年6月10日,大水。横江两岸淹没稻田2625亩,冲倒房屋91间,死亡1人,街上水深1至1.6米。珠坑左坑水库被冲垮。
  1978年,大旱65天。
  1983年5月30至31日,琴江上游持续8小时暴雨,降水量154.41毫米,琴江河水猛涨。县城内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2米。沿江两岸,一片汪洋,属近百年来之特大洪水,损失折款199.58万元。
  1984年5月31日至6月1日连降暴雨,降水量达260毫米。琴江河水暴涨,城内水位最深处达1.56米。全县各地普遍受灾,损失折款1496万元。
  二、风雹黑雨民国十三年(1924),大由落西风冰雹。
  民国三十五年,高田乡上坪、遥岭及岩岭等地大风,晚稻颗粒无收。
  1959年,高田落冰雹,大者一颗五六斤重。
  1973年4月1日,县内有9个公社受强风暴雨袭击,受灾户达2829户,冲坏水库、水陂11座。
  1979年3月15日晚,岩岭公社礼地、上柏、堂下、筀竹等处下黑雨约2小时,水黑如墨。
  1979年6月20日,小松受暴风雨袭击,毁坏水稻2975亩,水陂、木桥、民房、公路均有破坏,损失折款5万余元。
  1983年5月2日傍晚,木兰、大由、岩岭、小松等公社10个大队、54个生产队遭台风、冰雹、暴雨袭击,受灾户305户,损失折款6万余元。14日傍晚,又刮十一级大风,并夹杂雹霰,自西向东,经小别、琴江镇、观下、丰山等部分地区,波及15个大队,148个生产队,历时30分钟,损失折款128万余元。
  三、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病虫,以竹蝗、松毛虫为主,多发生于山地林区,比较严重的有: 民国二十九年(1940),洋地河脚下、社公湾、禾仓下发生竹蝗,受害面积数万亩,致使21个纸槽关闭。
  1959年,洋地横足前、上洞等地7500亩竹林遭蝗灾。
  1980年,观下、屏山、大由、龙岗等地,松毛虫为害严重。
  农业病虫害解放后较严重的病虫害有: 1973年,早、晚稻受害面积9.59万亩,损失607.35万斤。
  1981年,受害面积7.01万亩,损失709.35万斤。
  1984年,受害面积46.38万亩,损失817.74万斤。
  1985年,受害面积63.78万亩,损失1521.92万斤。
  (详见《经济·农牧渔业·植保》) 畜禽病虫害、鱼病虫害(详见《经济·农牧渔业》) 四、兽害鼠害明隆庆五年(1571)虎盛行。
  清顺治八年(1651)虎盛行。
  民国十二年(1923)虎盛行,木兰2人被虎噬。
  民国二十九年(1940),岩岭老虎伤人。
  民国三十一年(1942),丰山福村老虎伤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岩岭老虎伤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丰山福村野猪伤人。
  1956年,山区兽害猖獗。
  近10余年来,因用药毒鼠,猫、蛇、鹰等亦被毒害,生态失去平衡,鼠害猖獗,1984年尤甚。
  五、地震地水滑坡东晋义熙八年(412)正月,发生地震。
  明弘治十年(1497)六月,发生地震。
  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十三日,发生地震。自农历正月初一日起,时震时停,日必数次,历时20余天。震级为4.75级,烈度6级。
  民国三十年(1941),寻乌东北发生地震,波及石城,屋瓦墙泥坠落。
  1956年,小姑、洋地发生滑坡。
  1964年,岩岭公社上柏、留天斜发地水,上柏坪里水深二三尺,留天斜有埘中鸡群、灶上锅头被水冲走。
  1975年,发地震一次,震弱,未成灾。
  六、雷电灾害雷电灾害,石城常有发生,此仅志解放后较大事件: 1956年夏,小松上街一群耘禾群众,被雷电击跪于地,其中1人被抛出数坵之远。
  1967年夏,横江1人被雷电击死。
  1970年夏,观下湖下1人被雷电击死。
  1975年夏,高田、屏山各1人被雷电击死。
  1981年春、夏,高田3人被雷电击死。
  1983年5月10日晚,石田瑶陂上一妇女被雷电击死于床上,睡内侧的小孩安然无恙,睡另一头的丈夫被雷电击伤双脚,隔壁儿媳亦被击伤。
  1983年5月14日,雷电烧毁宜福村兔子窝山林1100余亩。
  1984年夏,高田1人被雷电击死。
  1984年8月24日,西外村西华山茶亭边被雷电击死3人。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