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篇 宗教·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067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篇 宗教·民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16
摘要: 建国前,佛教、道教和天主教在安远传播。明代,全县有寺院、禅庵30余处。清末起,佛教在安远逐渐衰落,至民国35年停止传播。明代全县有观、宫两处,民国期间道教正一派在安远传播。天主教于清末传入安远,县城建有天主教堂。民国8年,重石莲塘背建天主教公所。民国26年,全县有天主教徒1550人。建国后,1949年冬天主教在安远停止活动。建国前,县人崇拜土地、山川、星宿、风云雷雨和一些成名人物,城乡遍布坛庙,祭祀土神、谷神、山神、龙王、魁星、雷神、城隍和关羽、郭元振、宋濂、王守仁等人。建房造墓要看风水,嫁女娶亲要择吉日良辰;遇水旱灾害,烧香拜佛,遇家人患急病,疑是神鬼犯人。建国后,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封建迷信逐渐被破除。
关键词: 民俗学 宗教

内容

建国前,佛教、道教和天主教在安远传播。佛教在唐中叶传入安远。明代,全县有寺院、禅庵30余处。清末起,佛教在安远逐渐衰落,至民国35年停止传播。道教于南宋传入安远。明代全县有观、宫两处,民国期间道教正一派在安远传播。建国后,道教活动逐渐停止。天主教于清末传入安远,县城建有天主教堂。民国8年,重石莲塘背建天主教公所。民国26年,全县有天主教徒1550人。建国后,1949年冬天主教在安远停止活动。
   县人热情好客,注重礼仪。婚嫁有礼俗,丧葬有习规;穿着喜欢朴素大方,饮食讲究经济实惠。
   建国前,县人崇拜土地、山川、星宿、风云雷雨和一些成名人物,城乡遍布坛庙,祭祀土神、谷神、山神、龙王、魁星、雷神、城隍和关羽、郭元振、宋濂、王守仁等人。建房造墓要看风水,嫁女娶亲要择吉日良辰;遇水旱灾害,烧香拜佛,遇家人患急病,疑是神鬼犯人。建国后,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封建迷信逐渐被破除。
   第一章宗教第一节佛教唐中叶佛教传入安远,长庆四年(824年)在县城西北廓建无为寺(后改称大兴寺),在版石堡建妙相寺。
   宋代,佛教在安远广泛传播。祥符九年(1016年)在上濂坊建海印寺,治平初年在龙泉堡建慈光寺,元符元年(1098年)在龙泉堡建慈云寺,崇宁二年(1103年)在里仁堡和太平堡分别建净业寺和祖印寺,绍兴四年(1134年)在龙头堡建方广寺,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龙安堡建广法寺,乾道三年(1166年)在修田坊建惠日寺,乾道四年在太平堡建东林寺。里仁堡曾建有寿昌寺。
   元代,对唐、宋旧寺进行修理。元贞元年(1295年)修理净业寺;大德二年(1298年)修理大兴寺、慈云寺和方广寺;大德三年修理祖印寺;大德四年修理妙相寺;皇庆元年(1312年)修理东林寺;至顺二年(1331年)修理广法寺。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在长河堡建静隐禅院。元末,佛寺大部毁于战火,仅存海印寺、惠日寺、寿昌寺和静隐禅院,僧人多数逃散。
   明洪武初年,在长沙堡建中峰寺,九年(1376年)重建大兴寺;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修理惠日寺,在龙泉堡建观音庵;永乐十四年(1416年)重建妙相寺;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重建祖印寺;宣德年间(1426年至1435年)重建慈光寺;正统初年重建东林寺;天顺二年(1458年)重建净业寺,六年修理海印寺;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建慈光寺,二十二年修理妙相寺;宏治元年(1488年)修缮东林寺,五年重建方广寺和慈云寺,六年重建广法寺,继修海印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三十四年修理中峰寺,增建永清岩禅庵,四十一年在龙泉堡建慈惠庵;崇祯二年(1629年)在龙泉堡建显梦庵,九年在县城西廓建西霞山庵;崇祯年间(1628年至1644年)在永安坊建文林禅院。长河堡曾建有仰湖寺,五龙堡曾建有龙山寺。
   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在里仁上堡建布金寺,康熙二年(1663年)在大兴寺内右侧建造六祖堂,八年修理妙相寺,二十年修理大兴寺,三十年修理东林寺;乾隆十年(1745年)修理慈云寺和方广寺,十一年继修大兴寺;咸丰八年(1858年)和同治八年(1869年)两次修缮海印寺。清末,惠日寺、寿昌寺、中峰寺、祖印寺、慈光寺、净业寺、广法寺、仰湖寺和龙山寺失修荒废,僧尼转为结庵修行。是时,县内名山秀窟皆建庵阁,高山幽谷一时钟声悠扬,香火燎绕。
   清末民初,布金寺、妙相寺、大兴寺、东林寺、慈云寺、方广寺、海印寺、六祖堂和部分庵阁毁于战火,僧尼逃散。民国34年(1945年)10月,赖海民等人在县城西天台山佛堂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江西省安远支会,发展会员98人(其中女15人),向僧尼和佛教徒宣传“三民主义”和教义教规。民国35年7月,县政府发布《严禁塑神建蘸神赛会》,佛教在安远停止传播。
   第二节道教南宋时道教传入安远。淳熙十四年(1187年)知县王澹在濂江坊建灵宝观,延请道长设坛布道。宋末元初,灵宝观失修倒塌。
   元大德年间(1297年至1307年)在龙头堡官溪建崇贞观,元末圯废。
   明景泰年间(1450年至1456年)在城隍庙左侧建崇真祠(后改称崇真观);天顺年间(1457年至1464年)在古田坊建真武宫。明末,祠、宫皆圯废。
   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灵宝观。咸丰十年(1860年),灵宝观毁于战火。
   民国期间,道教正一派在安远传播。道士不出家,可以结婚,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民间神会,宗祠迎谱,请火居道士打太平蘸,表演踩八卦、上刀山和过火炼等。民间丧事,请火居道士设坛诵经,为死者超度亡灵。建国后,1953年道教在安远停止传播。
   第三节天主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赣州天主教堂在县城东门梅氏宗祠前(今县土产公司院内)建安远天主教堂,在县内传播天主教。民国初期,安远天主教堂开办德三学校,招收教徒子弟入学。民国8年(1919年)10月,安远天主教堂在重石莲塘背建天主教公所。民国18年3月15日,工农红军第五军攻占安远县城。同月20日,县天主教堂被战火烧毁,德三学校停办。民国23年,美国传教士、天主教赣南主教和若望(译音)和赣州天主教神甫陈浩一重建安远天主教堂(占地面积2270.3平方米)。同年,安远天主教堂复办德三学校,招收名天主教徒子弟入学。民国26年,泰和刘司铎主管安远天主教堂教务,县人赖声样主持重石天主教公所教务。当年,全县有天主教徒1550余人(其中女650余人),主要分布在县城教场街,濂江的中碛、中心坝赖屋、阳光刘屋、永新畔眼,重石的水口、莲塘背和车头的东村等地。
   建国后,1949年冬天主教在安远的活动停止,教职人员撤走。
   第二章民俗第一节节令一、传统节日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俗称过小年。二十三日子夜,家家点香烧纸送灶君回天府,祈求灶君上天向天神奏告喜事,多降吉祥。小年过后,俗称纳了年阶,至除夕,诸事讲究顺利,行动要求谨慎,说话要求吉利,家家大搞家庭卫生,备办年货,户户炸豆腐,制冻米糖等茶点,亲戚朋友互相馈送年礼。
   大年即除夕。建国前,家家贴春联,挂祖像,设香案,祭祖敬神。晚餐,合家团聚吃除旧岁迎新春庆贺团圆饭。饭后,将餐具、饭桌等物用砻糠擦洗干净,以便新年初一斋戒礼佛。晚上,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厅堂、卧室灯火通明,名曰“皓年光”,以示前程光明,老人坐更守夜(称“守岁。建国后,挂祖像之俗已废,其它习俗沿袭。
   年初一即春节。是日子时,户户摆设香案,点烛焚香放爆竹,跪拜天地,祈求一年平安发财。选择“大利”方向走动几步,谓之“出行”。民间艺人开始走村串户,表演灯彩。早、午餐多数人吃素。早饭后,家家以米馃做茶点,相互请茶敬酒。建国后,国家机关团体实行团拜,县、乡(镇)人民政府和各村委会组织慰问烈、军属。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兴吃元宵(汤圆),意为新年圆满结束。晚上,闹花灯,放孔明灯和烟花。
   清明节清明前后十天,家家户户备三牲、米酒、香烛、纸钱扫墓祭祖。建国前,族人联宗祭祖,开祠拜祖,祭祀祖坟,聚餐议事,按房份、功名和男丁(亦称鸿丁)分配祭肉。建国后,联宗祭祖旧习废除,唯扫墓活动沿袭盛行。机关、团体、学校集体组织给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节立夏日家家做艾叶米馃或备丰盛菜肴合家欢聚。
   端午节传说农历五月瘟疫滋生,五月五日又为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家家门上插艾蒿,挂菖蒲,并用蒲艾煮水沐浴,合家老少饮雄黄酒,用雄黄酒涂抹头额手足,把雄黄酒洒于房屋四周。小孩佩带内装丹砂、雄黄等香料的小香包,以此辟邪除疾驱蛇蝎。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户户裹粽子、吃粽子。节前家家采集或购买艾蒿、细辛、白花、薄荷和了刁竹等草药(俗称“端午茶”),晒干做药用。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亦称“鬼节”。建国前,七月十二日晚,各家备办祭品点香烛接祖公回堂;十四日,请道士念经烧纸祭祖公;十五日夜,各家点香烛、焚烧纸钱冥币送祖公出门。建国后,祭祖陋习逐渐废除,只在节日之夜备酒宴合家聚餐,餐后烧香点烛焚烧冥币以示纪念祖公。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节日前亲友间以月饼相馈送,节日夜备佳肴盛餐合家团圆欢聚。饭后,在庭院设香案供桌,向明月供献月饼瓜果,合家拜月赏月。
   重阳节建国前,乡绅结伴登高,饮酒赋诗,插菊花、茱萸。建国后,兴炸薯包、芋包和会餐。
   二、时令习俗立春建国前,立春日贴“迎春接福”楹联或贴“春”字。立春时刻焚香点烛、鸣放爆竹,祈求一年平安吉庆,俗称接春。知县到社稷坛接春,在田中犁田一圈,并由侍从割青一担带回,名曰踏青。建国后,仅在立春时刻鸣放爆竹以示春天到来。
   春社又名“官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官社日。祭祀土地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二十于路旁烧香烛、供米馃,祈求蛇神约束众蛇不侵害人畜。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节”,传说是土地伯公晒银子的日子。县人多在此日翻晒冬衣等。农家有六月六备酒菜食新米的习惯,名曰“食新”。设香案摆上几串成熟的稻穗、豆子和菱角等物敬奉米谷神。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部分农家做米馃,备酒菜庆祝丰收。
   冬至建国前,村间冬至日聚众“谢冬”,也叫“谢社”,供祭品酬谢社稷神恩;开宗祠祭祖,房长、族长及绅士领“胙肉”,有功名和学位的人领“功名肉”,男丁领“鸿丁肉”。建国后,“谢社”和开祠祭祖陋习废除。
   三、新节日元旦1月1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机关单位组织集体会餐,农村只在人民公社期间由生产队组织集体会餐。国家工作人员按国务院规定休假一天。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妇女联合会召开纪念会,表彰妇女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女职工按国务院规定休假半天。
   植树节3月12日为植树节,组织全县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工会举行庆祝活动,职工按国务院规定休假一天。
   中国青年节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共青团组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各中、小学校少年先锋队召开庆祝会,表彰优秀少年儿童,举行文艺晚会,开展演讲、作文、讲故事和美术、书法等比赛。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各级党组织召开庆祝会,表彰优秀党员,举办文艺晚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中共安远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军民联欢文艺晚会和报告会等纪念活动。
   教师节9月10日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庆祝第一个教师节,中共安远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县人民政府县长分别率领机关干部慰问安远一中和安远二中的教师,帮助学校解决办学困难;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慰问队慰问驻地中、小学教师;各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纷纷给学校捐款、捐物,帮助学校办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建国初期,每逢国庆节日,城、乡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召开庆祝大会,会后组织游行。各单位张灯结彩,出特刊,开展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一般不召开庆祝大会,多举办文艺晚会和小型体育比赛等庆祝活动。
   第二节生活习俗一、服饰衣服清代,男穿大襟长衫(务农男子夏天穿大襟短衫),富户乡绅加穿马褂;女穿中长式大襟短衣,衣长过膝,下摆镶大边,袖宽且短,衣领、襟沿和袖中段镶花边。男女皆穿宽腰便裤。民国初期,男普遍改穿对襟短衣和背褡,女仍穿大襟衣。民国23年(1934年)后,公务人员男穿中山装,女穿旗袍;普通民众,男夏穿对襟便衣,女穿中长式短衣;学生,男穿学生装或童子军制服,女穿短衣褶裙。
   建国后,县人服饰有较大变化。1950年起,青壮年男多穿对襟便衣,女穿小襟短衣;少年多穿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西裤和缩带裤。“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和青年职工多穿青、灰和草绿色衣服。1980年起,春夏,男普遍穿白色或淡色花衬衣,女子穿连衣裙、大褶裙、开领花衬衣等;秋冬,男女多穿西装、风衣、茄克衣、羽绒衣、大衣、直筒裤、喇叭裤、开司米外套等新颖款式服装。
   冠戴清代,民众戴罗口帽(俗称帽箍子)或裹头巾布,豪绅戴礼帽、顶子帽。民国期间,成年人男戴布帽、绳子帽、礼帽、学生帽、顶子帽、童子军帽、船形帽和军帽,妇女扎布条、裹绉纱;儿童和婴幼儿戴风帽、狗头帽、鸭舌帽。建国初期,国家干部,男女戴八角帽;群众,老年人戴风雪帽,中、青年人男戴军帽或鸭舌帽,女裹各色围巾。1964年起,帽子式样增多,特别是小孩帽品种繁多,有军帽、兔子帽、瓜帽、角帽、珠头帽等。1980年起,青少年兴戴太阳帽。
   鞋清末至民国时期,晴天,男穿平口布鞋,女穿尖嘴平口绣花布鞋。雨天男女皆穿布屐,夏天普遍穿木屐,挑担走远路穿草鞋。建国初期,多穿胶底帆布面力士鞋和球鞋,雨天穿平口雨靴。1969年起,夏秋普遍穿塑料拖鞋和凉鞋,春冬多穿胶底布鞋,雨天多穿半筒雨靴,1980年起,喜穿皮鞋和人造革鞋,女青年鞋式多为高跟。
   袜建国以前,男多穿布袜子,女多用裹脚布。建国初期,穿长、短纱袜。1980年起,中、青年人普遍穿尼纶短袜。
   二、容饰发型清代,男人蓄发结长辫,女人梳发髻。民国期间,男性老人留短发蓄胡须,青壮年人剃光头或理西装头。老妇扎发髻套发网,姑娘结长辫扎红绳,额留容发;少妇梳左发,插银梳,别发夹;男孩剃方形发(俗称东洋头),女童剃圆形发(俗称安顶盖)。建国初期,男性老人多剃光头,公务员、学生、商人多理西装头、游泳头和学生装头。少妇留短发别发夹,姑娘结长辫。1970年起,青年妇女剪齐耳短发(俗称阿拉头)。1980年起,男青年少数留齐颈长发,女青年少数烫卷发。
   首饰清代和民国期间,富豪者讲究装饰打扮,男人手戴玉石镯和金、银戒指,镶金、银牙齿;妇女发髻别银簪和银倒插,夏秋戴篾编“太阳帽”。春冬扎镶银蝴蝶布条帽,耳垂金、银耳环,腰束银链带,胸挂银链条、银牙刺和银耳挖,手戴手镯和金、银戒指;儿童头戴镶嵌银寿仙、八罗汉和银耳盾的风帽(俗称狗头帽),颈戴银项圈或银盾麒麟牌,手足配戴银镯子,以示吉祥和避邪。建国后,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仪表崇尚简朴,首饰打扮逐年减少。1980年后,青壮年人开始兴戴金银宝石戒指,妇女开始兴戴金银耳环。
   三、饮食县人以大米为主食,薯、芋、蔬菜为副食。建国前,民众多以薯、芋、蔬菜和稀饭充饥。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1年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全县人民开始讲究食物花色品种和营养成份,不但讲究食物的色、味、香、型等特色,而且还讲究“春鸡、夏犬、冬羊、秋鸭妈”的季节饮食法。
   菜肴制作猪肉烹调。有小炒、氽汤、清炖、红烧、炸肉丸、蒸米粉肉和炸狮子头等做法。小炒猪肉清香美味,1981年后为家庭饭桌常菜。
   牛肉烹调。有生牛肉氽汤、小炒、腌制牛肉干和熟牛肉炒蔬菜。
   鱼肉烹调。多见小炒和油炸,逢年过节或遇有宾客,也常制鱼丸、蝴蝶鱼(俗称锤捶鱼)、烧全鱼、糖醋鱼和鱼粉丝(俗称假燕)。鱼粉丝为民宴首碗菜,以去骨鱼肉剁碎成肉泥与过筛薯粉混合碾成簿片切丝制作而成。
   鸡、鸭肉烹调。有白斩、小炒、清炖、焖煮等做法。鸭块焖萝卜为民宴一菜。县民尤喜老母鸭炖猪肚,称之为滋补降火佳品。
   蛋菜制作。有炒蛋、焖蛋、打蛋汤、炸蛋包、蒸水蛋、煮全蛋等做法。韭菜炒蛋,翠绿金黄,色、香、味俱佳,是下酒的一道美菜,炸荷包蛋,酥香可口,为招待客人的必备点心;水焖韭菜蛋,质嫩味香,为家庭餐桌常见小菜。
   狗肉烹调。有红烧小狗肉和罐煨老狗肉等做法。
   豆腐菜肴制作。有红烧、氽汤、油炸、馅豆腐和馅黄豆干等做法。馅豆腐和馅黄豆干为安远传统菜,色泽金黄,外酥里嫩,清香爽滑,颇为县人喜爱。制作馅豆腐时,先把豆腐切成长1.5寸、宽1寸、厚0.5寸的小块,再用猪肉、荸荠、香菇、葱等剁碎做成馅,把馅嵌入豆腐内。热锅淋油,将馅豆腐贴于锅内(馅面朝锅),洒适量精盐、酱油,盖锅焖烧,然后加平面水煮熟,再用湿淀粉勾芡,沿锅边淋上猪油出锅。制作馅黄豆干时,先把黄豆干切成均匀两小块,在切口处用小刀把豆干剖成袋状,把猪肉、虾米、熟淀粉块(俗称豆粉)和生葱等剁成的馅嵌入黄豆干内。锅烧热后,淋入猪油,将馅黄豆干馅面贴锅,洒适量精盐,盖锅焖烧,待馅面金黄色时淋油出锅装盘。
   蔬菜菜肴制作。县民喜吃青菜、白菜、萝卜、包菜、芥蓝菜、菠菜、藠头,辣椒、豆角、冬瓜、南瓜、丝瓜、芋头、韭菜、大蒜和芹菜等,有炒、煮、余和焖煮等做法。为储存和取食方便,县人习惯将青菜腌制成酸菜,或再将酸菜晒成菜干,将萝卜、辣椒、豆角、芋头等晒成干菜。春节前,家家炸豆腐片和制作霉豆腐(俗称豆腐乳)。
   筵宴县民遇有寿、婚、生、丧等事举行筵宴。菜肴以猪肉、鱼肉和鸭肉为主料,以豆腐、蔬菜为辅料。筵席风味,县南、中、北地区稍有不同。中区筵席以燕窝丝为首碗菜(燕窝价格昂贵,通常用“假燕”即鱼粉丝代替,故称“假燕饭”,如席中上了海参菜肴又称“海参饭”)。有“十碗四盘”和“四盘八碗”菜式之分。十碗即假燕、鸭肉(或海参)、酥鱼、大块猪肉(红烧肉)、鱼丸、肉皮、肉丸(多为粉丸)、肉丁汤、海带、杂菜各1碗;四盘即炸鱼、蛰皮、肉丝、炒杂各1盘。四盘八碗菜式较为丰盛,均用大碗大盘,不上海带和杂菜两碗菜。近年来县城以炸狮子头、烧皮肉、炸清汤代替酥鱼、大块猪肉和肉丸。北区筵席以红、白大块猪肉和炸豆腐为基本菜肴,不用盘,通常采用12碗或16碗菜式。南区菜式与中区菜式基本相同,只是将红烧猪肉换成2斤左右的整块熟肉上席,称炆碗猪肉。中区娶亲嫁女筵席忌用鸭肉。丧葬筵宴,全县普遍以豆腐为主菜,辅以萝卜、青菜、笋干和少量芹菜。碗数逢单。
   茶点县人酷爱饮茶。1966年以前,县城设有茶馆,农村设有茶摊。饮茶时,辅以各种茶点。茶点通常有粄干、豆子、薯片、芋片和冻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糖花豆等10余种。1981年起,瓜子、葵花子和水果等已成为农户茶桌上的主要茶点。
   点心县人在工间休息、亲朋来访和筵宴之前有吃点心的习惯,常随时令季节的转变而制作不同的点心。农历正月初一炸米馃,元宵做汤丸,立夏做艾叶粄,端午包粽子,七月半打糍粑或做蕉叶粄,中秋做月饼,八月做粄干和做粉皮丝,重阳炸薯包和芋包,冬天做黄粄和丸粉,寒冬做米豆腐(俗称米冻),春节制冻米糖,炸炒馃。
   四、居住清代、民国期间,县人多聚族而居,房屋普遍为两层楼房,建筑规格采用9的倍数,高低长宽用“九天玄女尺”(俗称九五尺,每尺约合0.34米)计量。卧室,底层一般高7.2至8.1尺,二楼以人站在楼板上头不顶屋椽为限,宽8.1尺至9尺;厅堂,宽和瓦檐滴水高相同,皆为1.17丈至1.35丈。房屋长度视地形而定,一般为2.07丈至2.34丈。窗少且小。贫者建造房屋,用泥土垒墙,盖杉皮或茅草;富者建造房屋,用青砖砌墙,盖青瓦,柱和大梁用枫、荷、水〓等珍贵木料。房屋式样,县中部和南部地区多为四扇三间、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和六扇五间。上三下三式样:上下两排平行,每排3间,上排和下排居中一间为厅,称上、下栋厅,下厅宽比上厅宽少9寸。两排屋之间正中置天井,天井两侧各建一廊间和巷门。上厅靠后墙设屏风和神龛,下厅前墙开大门。上五下五式样:两排房平行,每排5间,布局与上三下三式样基本相同。四扇三间和六扇五间式样:一排3间或5间。居中1间为厅。子孙多的家族,如果不另辟地建房(俗称开基),多数在祖建房厅的后面或左右加建排房,排房前留巷道,中设客厅。祖建房厅前留门坪,围高墙,建门楼大门。县北部地区农民喜建一巷两排房(俗称独水),其式样为两排房相对,门檐下设廊,楼梯设在巷门一侧廊下,巷中为天井,巷前建大门。县南部地区还聚族建围屋,以防外侵,围屋外壁以砖、石和三合土砌建,围屋建3层楼房,每层约高6.3尺、宽7.2至8.1尺。整座围屋四角建炮楼。窗户内宽外窄,名为斗窗。围内建有大厅和排房。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房屋逐年增多。1981年起,部分职工和农民转建檐廊式楼房。檐廊式楼房门窗高大,房屋增高,瓦檐滴水5.6米至5.9米。普遍采用砖木与钢筋水泥混合结构。县房产公司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在县城建造一批单元住房。
   建国前,县人视建屋为造福子孙的大业,建屋前要请地理先生择基定向,并择吉日良时奠基、安门和上梁。梁木涂红漆或用红纸包裹,贴有“吉星高照”、“上梁大吉”等字样,挂上装有五谷的种子袋。上梁时,燃放爆竹,泥工、木匠、地理先生站于梁上呼赞语,并将米馃从梁上撒下,围观者用围裙接装,主人率全家人跪地拜梁。上梁后,主人摆宴庆贺。屋建成后,择吉日迁居新宅,俗称“搬火”。迁居时,家长于凌晨率全家人从原居灶堂点燃火把,鸣放鞭炮,挑、拿家具和五谷种子鱼贯入新宅,将火把放入新灶。亲友送礼恭贺,房主设宴招待。建国后,上梁呼赞语、撒米馃等旧俗逐渐废除,普遍在工程完工后摆出水、搬火、圆屋等名称酒宴答谢曾经帮忙的亲友和泥、木工匠等。
   五、家庭习俗建国前,县人看重姓氏宗族,世代同堂居住。家庭中以男性长辈为家长。儿女跟父姓,女儿不能继承父母遗产。男人娶妻后还可娶妾,而妻、妾只能侍奉一夫。参加社交活动和决定家政,家长可以代表家庭其他成员,丈夫可以代表妻子;一般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无权自作主张。建国后,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之间地位日趋平等,尊老、养老、爱幼、哺幼逐渐成为人们家庭生活准则。
   朋友邻居来串门,主人要让坐、递烟、端茶。至爱亲朋来访,先以浓茶、粄干、荷包蛋煮粉皮丝等茶点接待,以后备酒菜款待。吃饭时,请客人上座、先下筷,敬酒先敬客。女客要回家时,主人给首次来访的女眷亲戚赠送衣料,给小孩红包银钱(俗称打发)。
   六、生育习俗县人视生育为大喜事。建国前认为“多子多女多福气”,生育五男二女为最好命。
   妇女怀孕,娘家女眷择吉日,备雌子鸡、鸡蛋、糕饼和红糖等礼品探望孕妇,意为催生。
   头胎婴儿降生后,由婴儿的父亲备阉公鸡1只、水酒1壶和鞭炮等物赴婴儿的外公外婆家报喜。外婆在婴儿出生第三日(俗称三朝日)携婴儿衣、包婴儿巾和鸡蛋、红糖等礼物向婿家贺喜。
   三朝日,接生婆(员)用艾叶水为新生婴儿洗澡,将煮熟染红的鸡蛋滚新生婴儿头、背、脚,并唱赞语。生育人家做米馃,并将米馃染成红、绿色,与煮熟染红的鸡蛋一起分给邻居。俗有“三朝不做粄,小孩长大望人冇转眼”的说法。亲戚和邻居用豆腐炒干酸菜送给产妇食用,产妇忌食猪肉、生冷食物和新鲜蔬菜。
   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亲朋送雌子鸡、鸡蛋、红糖、糕点、布料等祝贺。外婆家贺送婴儿衣帽、围裙(俗称围贴)、棉披风(俗称裹贴)、背带和雌子鸡、鸡蛋、红糖、糕点等礼物。婴儿剃“满月头”。剃头前,摆红色米馃烧香敬天地;剃头时理发师傅唱赞语,家长谢以“红包”;剃头后,请一小姑娘背着婴儿,手拿长竹鞭到屋外转一圈,俗称赶老鹰。婴儿家长设酒宴(俗称满月酒)答谢亲朋。婴儿满月后开始吃荤菜。首次吃荤菜时,需到举行喜宴人家“开荤”,先请厨师准备鱼头、猪肉、鸡腿、鸡尾、鸡肠子和“假燕”等菜,然后由婴儿母亲或由生有子女的其他妇女象征性给婴儿喂菜,边喂边说“嘴吃四方,方方得利”等赞语。婴儿父母给厨师谢以“红包”。
   满月前,产妇不出房门,俗称“做月”。产妇“做月”房间称做“忌间”,丈夫不能入内,有“丈夫进‘忌间’,衰气长年沾”的说法。
   幼儿1周岁,俗称“对岁”,亲朋贺送童衣、童鞋和鸡蛋、猪肉等礼物,幼儿家设酒宴(俗称做“对岁”)答谢亲朋。
   建国后,逐渐革除产妇不能吃猪肉、新鲜蔬菜,丈夫不能进“忌间”,给婴儿剃“满月头”等旧习。
   七、婚嫁习俗男婚女嫁,人生大事。建国前,男女婚姻全由父母包办,礼仪繁琐。全县婚嫁礼仪大同小异,基本遵循如下程序。
   问名。当婚男女不得相见,由父母做主,请媒人撮合,女方父母用红纸开出当婚女儿生辰八字交媒人传给男家。
   合八字。男家将当婚男女生辰八字请日馆或算命先生推算,如无相克,方可对亲。
   定聘礼(俗称具红单)。双方愿意对亲,女家用红纸列出聘金、聘物和嫁妆由媒人转交男家。
   押八字。男家择吉日,和女家正式定婚。男家将鱼、猪肉、鸡三牲和红单所定的大部聘礼,派人送给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并将衣料、鞋帽和糕饼回赠男家。
   报期。男家将归娶日期报女家。
   睄年节。定亲后,如归娶期未到,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家须携三牲和糕点等礼物到女家拜问。
   归亲。男方称“迎亲”,女方称“归门”。礼仪分两天进行,头天为前瞻日,男家派出迎亲队伍,将三牲(阉公鸡2只、大草鱼2条、猪肉数斤)、种子盘、和合酒、脱奶衣和尚未送给女家的聘礼送往女家。礼首1人在前放喜炮引路,后面乐手2人吹号筒,男孩2人扛彩门(系有红布球的带竹叶的两根竹子),2人提马灯,数名挑夫抬果盒、挑礼品,1人挑公婆鸡(公、母鸡各1只),4名轿夫抬新娘轿,2名轿夫抬媒人布轿。前瞻队伍到达女家门口,女家鸣炮迎入,设茶点款待。礼首将礼物按礼单清点交付。
   第二天为归亲“正日”,男家女家张灯结彩,备办筵宴,接受亲朋恭贺。凌晨,由多子女妇女对出嫁女进行梳装打扮,绞除脸面汗毛(俗称“开眉”)。男家迎亲代表两人按择定时辰到达女家。随后进行“请贺”仪式,男女双方各请尊长者两人,在大厅相对行三稽首礼。礼毕,迎亲代表不言而辞,女家随即发亲,新娘哭别父母出闺房,由多子女夫妇做牵亲人把新娘牵入祖厅拜辞祖宗。牵亲男人手拿贴有“百年偕老”吉祥语的米筛在前引路,牵亲妇女扶送新娘在祖厅上花轿,将装有花生、红枣、核桃、龙眼的喜果袋放入轿内,锁上轿门,把钥匙交给伴嫁娘。起轿,新娘亲人送花轿至大门。花轿出大门时,号炮三声,爆竹齐鸣,迎亲代表与送亲人三揖行稽首礼(俗称送嫁迎亲礼),礼毕,送嫁长辈至花轿边向新娘致吉语(俗称“辞嫁”)。花轿出门,迎亲队伍中1人提篮返入女家祖厅,将篮中返设帖和三牲祭礼置于神台上。侍立旁边的女家亲人将回帖丢于送返设帖人篮中,并将神台上原先备好的清水1碗,朝刚出祖厅门的送反设帖人的背后泼出,随即关闭祖厅门,意为“嫁出的女,泼出的水”,嫁出女,不再是娘家族人。男、女家双方共同点燃等长的鞭炮道别,迎亲队伍鸣号上路返家。扛彩门和提马灯的小孩及乐队在花轿前引路,新娘花轿居中,伴嫁娘和媒人轿紧随新娘花轿后,迎亲代表和挑公婆鸡的人为迎亲队伍殿后。
   迎亲队伍回到男家,男家在大门口燃放爆竹迎接。花轿停放在备好的大笸篮里。礼生手擎雄鸡站在祖厅大门口侧对花轿门呼赞语。赞后,在旁厨师接过雄鸡将鸡宰杀绕花轿滴血一周,以示镇邪,俗称“斩煞”。“斩煞”后,将花轿抬入祖厅正中,新郎开轿锁,由多子女夫妇牵出新娘。牵新娘时,牵亲妇女用红绫帕朝轿空拂三下,双手打开轿门扶出新娘,牵亲男人手拿贴有“百子千孙”吉祥语的米筛前导,将新娘引入洞房。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绸盖头巾,新娘新郎各喝一口白糖水,以示今后的甜蜜相处。伴嫁娘给新娘洗脸梳头插花,换上红衣绿裤(俗称出面衣)和花鞋,准备拜堂。拜堂又称合卺,大都在祖厅举行。新婚夫妇面对祖公神位而立,两名主婚礼生点燃大红蜡烛高唱赞语,夫妻四拜天地祖神,随后,礼生各取茶蛋1个相碰去壳入杯,提壶斟酒,唱赞词,新郎新娘饮交杯酒。礼生再呼赞词,新郎新娘对拜四拜。礼毕,新婚夫妇回洞房。此时,观婚礼年青人可推新郎新娘碰头,给新郎新娘涂花脸等。
   夫妻拜堂后,举行见拜礼。先在厅堂设一高台,台前放一垫有红毯的高椅,新郎新娘站立台前。礼生按辈份呼请新郎父母和亲戚依次坐于椅上接受新郎新娘跪拜礼。受拜者给新郎新娘致吉语并赠红包,新娘送长者和弟妹“上贺鞋”一双。
   午间,宴请亲朋,新郎新娘巡台斟酒敬客。
   晚间,青年人聚集在新郎新娘房内闹洞房,恭贺新婚,饮酒逗乐,尽醉方散。
   婚后第三天(俗称三朝),娘家派人接新娘回娘家省亲,俗称“过三朝”或“归宁”。数天后,娘家派人送女返婿家。
   转门。新郎新娘于成婚后第一个春节的第二天(即正月初二)同往岳家贺年,称“转门”。岳家及其房亲每日清晨以酒娘蒸鸡蛋款待女婿,并逐日设宴款待。正月十六日,岳家及其房亲送女婿夫妇回家,婿家设宴答谢。
   建国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不准买卖和包办婚姻,男女互相了解后如果双方愿意而又符合《婚姻法》的规定便可到当地乡人民政府登记结婚。一般经过下列程序:看亲、调凭据(双方互赠信物)、睬家厦(女方在生母、女友和介绍人的陪伴下到男家查看房舍,了解情况)、押八字、报期和归娶。在归娶礼仪上,废除花轿、彩门、号筒和返设帖,新娘以红伞代轿,在伴嫁娘陪伴下步行归夫家。1981年后兴用彩车迎亲。近年来,机关单位组织集体婚礼,举行茶话会,用糖果烟茶招待来宾。旅游结婚在青年中开始盛行。
   特殊婚姻形式:招亲俗称招郎,指闺女或寡妇招赘男人为夫婿,男到女家落户。建国前,男人入赘女家遭人讥笑,被人蔑称为“撑门棍”。建国后,提倡男女平等,男到女家落户被视为移风易俗新风尚。
   转亲指妇女丧夫后,转嫁夫家兄弟。俗有“大嫂转小叔,门前栽蔸竹”的说法,意为子孙象竹子一样昌盛繁荣。
   再醮指妇女再嫁。再嫁妇女“二婚亲”,建国前受人蔑视,嫁时不准在娘家摆酒请客,也不准请乐队、坐花轿,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娘家,在约定地点坐布轿或步行归新夫家。建国后,婚姻自由,此习已废。
   纳妾建国前,官绅富豪有纳妾之陋习,使妾供其玩乐,或为其育子接代。
   八、庆寿习俗庆寿俗称做生日,年龄逢十或逢一为大生日,其它年份为小生日,有男做齐头(逢十)女做一的习惯。年过花甲谓之长命。60岁以上的大生日甚为隆重。在庆寿日,女婿、姐妹等亲戚用礼盒抬寿联、衣料、帽子、鞋子、三牲、鸡蛋、饼果等物祝寿;朋友和宗族亲属多送“红包”以示祝贺。建国前,少数官绅和富家豪者也有赠“寿匾”的。做寿者有的讲究排场,举行拜寿仪式:在厅堂正中高悬“寿”字大幅金字红寿幛,堂中摆香案,做寿者夫妇端坐堂前,接受儿子与媳妇、孙子与孙媳、女儿与女婿等晚辈的祝寿跪拜礼。午间设盛宴款待前来祝寿的宾客。建国后,拜寿等仪式已废,设宴庆贺生日之俗仍盛行。
   九、丧葬习俗送终老人死亡,俗称“过生”或“过世”。在自已卧室或在老人间(在祖厅茶廊设立的公用停尸间)咽气,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在户外死亡称“半路丧亡”,尸首不得入屋。老人临终前,亲人替其换新的或清洁的衣冠鞋袜(俗称落魂衣)。儿女下辈家人跪于床前点香烛、烧纸钱(俗称落命钱)痛哭送终。
   报丧老人死后,孝子立即跪求家族料理丧事,择墓葬地和下葬日子时辰,发讣告知亲友,告知外家(舅家),孝子要上门跪报(俗称跪外家)。
   人殓俗称装洗入棺。入殓前,孝子“买水”,即孝子带壶和香烛纸钱到河边哭拜河神后背手取水(不得回首),把水加艾煮热,交殡葬工擦尸(胸擦3下,背擦4下),换上寿衣(男双女单),长袜和鞋帽,用白布垫尸被掩尸入棺,死者遗属跪于棺前痛哭告别遗体,殡葬工呼赞语,杀雄鸡“祭棺”后,用3枚长铁钉(俗称子孙钉)各穿五色布(意为金、木、水、火、土),将棺盖钉牢。县南部地区不请殡葬工装殓,父死由子装殓,母死由儿媳或女儿装殓。入殓后,棺称为柩。
   出柩尸体入殓后,按择定时表将柩移置门外停放,遮上蚊帐,点上长明灯,并焚香烧纸。下葬前,每天早、晚由女儿、儿媳至柩前焚香烧纸。
   道场法事建国前,出柩后请和尚或道士做道场法事(亦称做功课),超度死者亡灵。设灵堂,在灵堂正中设法坛,供和尚或道士诵经,在灵堂内侧设灵坛,安放死者灵牌或遗像,供亲友吊唁。道场法事有繁有简,贫者只做“起水”或开“冥路”或“一日一夜”,乡绅豪富做“七”,即开始连续做七天七夜法事,以后则在逢七日子做法事。做法事期间,外家送蓝色或黑色挽幛。女婿送红色旌布,均携三牲、豆腐、香烛、土纸等祭礼吊唁。一般亲朋好友送挽联布幛和香烛、土纸等祭礼。孝子穿白衫披麻衣,穿草鞋,戴白布孝帕和棉砣帽箍,持孝杖竹;孝女和孝妇披麻衣,穿麻鞋,戴白布孝甑。对入堂吊唁的上辈亲人,孝子要出堂跪迎和跪送出堂。建国后此俗逐渐废除。
   送殡即扶柩还山。死者本族平辈、下辈亲人穿白衣,男戴孝帕,女戴孝甑,外家和一般亲友,男只戴孝帕,女只戴孝甑。孝子、孝妇、孝女、孝孙和亲友分批跪于灵坛前,焚香烧纸辞灵。接着奏乐“起孝”。“起孝”后,乡绅富豪人家有的举行点主仪式。随后,号炮齐鸣,打大锣起柩,和尚或道士诵经上路。送殡队伍行进顺序:1人撒纸花(路香)引路,2人放爆竹,2人吹长号,2人打红布双旗,1人打大锣开道,数小孩举旌幛相随。后接2乘指挥路奠的礼生坐轿和抬供品的杂事人及小哀乐队,随后是长孙抱灵牌的灵轿。接着是诵经的和尚或道士及哀乐队,再后是盖棺木笼的灵柩。孝子、孝孙、男亲友、孝妇、孝女、女戚友紧随其后。过桥过圳,孝子跪于路旁,请求河神让柩顺利通过。至墓地,和尚或道士诵经文“刹土”,送殡者跪拜辞柩,脱去孝衣、孝帕、孝甑。孝子、孝妇、孝女以红旌布围身,另择路返家。孝家大门口点火一堆,送殡人跨火进门。
   烧柜施食,缴凭送神扶柩还山后,将死者的衣物、用具等装入用纸糊成的柜内,连同冥币烧化。晚上,继续做道场法事,由和尚或道士诵经“救苦”。在附近路口标路香,烧库衣,撒米馃,施食客鬼野神。施食后,和尚或道士用黄纸写路引文牒连同蟠竹烧掉,送神出门。
   安葬造墓安葬习俗贫富有别,富者,人未死前就择地建造基坟(俗称做生基),用青砖筑家,以条石和青砖筑坟面。贫者,人死后临时择地挖墓穴。灵柩塞入墓穴,称“进筋”。“进筋”时,烧香点烛,放爆竹。子、孙、女、媳等跪于墓前“拜筋”。墓门分为内、外层,内层用土砖封塞,外层用青砖砌建。墓门顶和墓塘用麻条石砌筑。墓门内、外层皆中嵌墓碑。内层墓碑称阴碑,刻墓志铭;外层墓碑称阳碑,碑文刻有死者姓名、官爵、生殁时间和子孙名字等内容。墓背垫厚土成拱形。造墓,俗称做风水,亲戚朋友送茶点。坟墓建造完工,孝家设圆工酒答谢众人。
   谢山神葬后第二天凌晨,孝子戴孝帕,备雄鸡、三牲、香烛,到坟前孝敬山神,请求山神让死者亡灵入族。
   上祖谢山神后,将亡人灵牌送入祖厅神龛内,名上祖。
   守制与祭奠民国前,孝子需守孝3年。孝子守孝期不参加应考,为官者离任回家,不办婚嫁喜事,不出远门。
   谢孝“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逢七要在家门口祭奠烧纸。“满七”时,孝子到舅家谢孝,按舅所送祭礼加倍还谢。孝子在舅家理发后返家。今多以送柩还山后,当天谢孝。
   祭新墓次年清明节前,子孙筹备丰盛祭品到墓地祭醮,俗称“醮新地”。
   建国后,丧葬礼仪删繁就简。职工去世后,由机关单位发讣告,亲友送花圈、挽幛,举行追悼会,悼念死者,子孙亲人左臂佩黑纱戴孝。农村老人死亡,也不完全按旧礼仪丧葬,只拣送终、报丧、入殓、送殡和安葬等简单易行的礼仪进行。
   十、毕业风俗民国期间,学生毕业,校方派校工给毕业生家长送捷报。毕业生先到舅家、岳父家贴报单报喜,以后穿长袍、马褂,戴金花帽,坐轿游街。之后,入祠堂敬祖。亲族设宴接风,毕业生设家宴答谢。
   建国后,毕业学生日益增多,送捷报、贴报单、游街、接风之仪全废。
   十一、交际礼仪相见礼仪族中亲人相见,按辈份称呼,称男人为公、伯、叔、哥、弟等,称女人为婆婆、伯母、婶娘、某姐、某妹等。称呼陌生人,视其年纪,称男为大伯、表叔、大哥、老弟,称女为伯母、表嫂、大姐、老妹。建国后,对职工多称同志,对农民仍按旧称。朋友相遇,在建国前拱拳作揖,今为握手问好,对朋友来访,主人以“请”字当头,说“请进、请坐、请用、请看、请吃”等等。惯用“谢谢”、“对不起”等谦逊语,送客送至门口,多说“对不起,下次再来”、“慢走”、“再见”等。对帮忙的人说“难为”。
   请客送礼礼仪建国前,逢婚、丧、喜、庆宴请亲朋,惯用请帖。写请帖讲究帖式和称呼。今虽存请客写帖之习,但已不用繁琐的帖式和复杂的称呼,多用语体简帖。
   姑侄、母女、兄姐、弟妹来往礼仪春节、端午和中秋节,对已出嫁的姑、女、姐、妹送猪肉、鸡蛋和糕点等礼物,俗称睄年、节。近年睄年、节,喜送各种名贵酒类和高级糕点。
   筵宴礼仪宴前先请来宾吃茶点充饥。坐席时,首席、二席为妻子和母亲娘家(做出水酒首席为工匠、毕业酒为老师、出师酒为师傅)三席为外姓年长朋友,四席为族中长辈。每席有辈份较低的族人提壶斟酒陪客。开宴前,主人到各席作揖安席,宾客站立回礼。开宴后,主人巡台斟酒敬客。筵宴结束,主人鸣放爆竹,感谢来宾光临,坐首席者带头离席,主人站立门口作揖相送。
   十二、行帮社团习俗清代、民国期间,县内木匠组有鲁班会,泥瓦匠组有老君会,缝纫匠组有轩辕会,竹编匠组有泰山会,教师组有孔子会等行会;外地商人在县城设有“会馆”,乡间商人在县城组有“公所”等商业行会。各行会以自己的所谓开山祖师为崇奉神祇,订有行规和学徒制度,规定产品价格、帮工待遇和劳动条件,对伙友和同业者在开业、度量衡、货币、本业习惯等方面的争议事件做出仲裁,规定生产和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和保护同行利益。各行会每年定时或不定时地召开一次会议,朝拜祖师,聚宴议事。
   寺庙组有神会,如真君会、赖爷会、郭爷会等。各神会每年在固定时间组织迎神。县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迎城隍,二十六日迎关帝;八月初一迎真君。届时,挑选二三十人妆扮成差役、公丁、判官、鬼王和侍从,组成迎神仪仗队。“差役”高举“回避”牌在前开路,打旗的“公丁”和“判官”随后,接着是4至6个“鬼王”抬神像,后面是端香炉、点香灯的“侍从”人员,最后是表演踩高跷、抬故事、演蚌蛤、撑旱船、推车子、唐僧师徒取经、林冲上梁山和八仙过海的文艺队伍。晚上打醮开坛做法事,搭台演戏。热闹几天甚至半个月。
   修路、建桥、做茶亭组有路会、桥会、茶亭会,集资修建道路、桥梁和茶亭。
   县内各姓氏在县城设有试馆,如萧家试馆、钟家试馆、陈家试馆和郭家试馆等,接待族中来县参加童试的童生。
   建国后,行帮社团全部解散。
   十三、宗族家规建国前,县内各姓氏宗族皆设有宗祠,并订有族规,重视撰修族谱。族谱约30年一修,将族中存殁人名,按所属宗友记录,从而认定承嗣和继承资格。规定每年清明和冬至两日为祭祖日,族中男丁赴祠祭祖。族中规例极严,如发生虐待老人、随意弃子、无故卖妻、打架斗殴、男女私情等损毁全族利益和败坏宗族名誉事件,族长开祠召集族丁会议,对违背族规者,轻则罚以金钱或酒席,重则杖责吊梁,甚至活埋沉潭。建国后,封建宗族家规全被废除。
   第三节生产习俗一、农业习俗春社日忌使牛耕地。
   农历正月初二或春社日,农家备香烛供果,祈求土神保佑五谷丰登,俗称“起社”。十二月初二或冬至日,农家备祭品酬谢社神,俗称“谢社”或“谢冬”。
   播种稻谷或种烟草,以3根神香各串3张纸钱,插于田角上,祝告社稷之神保佑丰收。
   播种花生、芝麻、黄豆、豆角、包粟(玉米)、高梁和甘薯,忌大声讲话和直呼其种子名。遇人问种,以他名回答,如花生称“斑芝麻”,包粟称“辘轴仔”,葫芦称“和尚”,甘薯称“态藤仔”等。花生播种后,将花生壳倒于路上让人踏踩入土,意为助花生落土(结果)。
   分龙日(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忌挑尿桶,争家天(白露后逢寅或逢巳后10天)忌种大蒜。
   二、林业习俗山民进山伐木、种菇或烧炭,备香烛祭品敬奉山神,求神灵保佑平安。农历初二和十六日为“牙祭”日,置办酒肉祭祀山神,聚众会餐。在山中劳作时,将柴刀、斧头和草鞋改称横铁、直铁和垫板,米饭、饭碗和筷子改称熟米、莲花和串条,以避不祥。在山中喊人,不称名字,只打“啊嗬”,以免野鬼知晓姓名纠缠生人。
   三、畜牧业习俗买怀胎母猪回家,于猪背涂红水或围红布,以示吉祥。牛、猪生育,“三朝”日做米馃敬奉社神和馈送邻居。母鸡孵化,在孵盆盖上放置刀斧,以示镇邪。买回小鸡,用泔水浸润鸡喙和鸡脚,用红水抹鸡头或鸡背,意为小鸡爱吃不乱走,快长不遭瘟。
   在牛、猪栏和鸡埘门上,写上“姜太公在此”五字,以示镇邪,使畜禽免遭瘟疫。
   四、手工业习俗清代、民国期间,县内各行手工业皆组有行会,各行会以开山祖师为敬奉神祇,每年定时聚会议事,修订行规。各种手工业多收男青年为徒,学徒期为三年。拜师学徒,须写师帖,举行拜师仪式,宴请当地各行师傅。宴席开始前,徒弟跪拜祖师灵位和本门师傅,向师傅呈送进师礼。进师礼为36数,意为36行,行行出状元。给赴宴师傅每人答谢红包1个,内装师傅1天工资。学徒期间,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不给徒弟发工资。学徒期满,置办出师酒,答谢师傅传艺教诲之恩。师傅赠给徒弟一套从业工具。徒弟在春节、端午和中秋备办节日礼物送给师傅,俗称朋师傅。
   五、商业习俗清代、民国期间,县内商人组有商会,定时聚众议事,修订会规。各商店设赵公神位,早晚敬奉,祈求生意兴隆。
   商店开业,择定吉日良时。开业前以大红喜联张贴门面。开张时,商店主人燃放爆竹,焚香点烛敬奉赵公元帅。最先入店顾客可用包有小额钱币的红包随意购买商品1项。随后,亲友燃放爆竹恭贺,店主设宴答谢。
   正月初二,店主做“起牙”,设宴招待店员,安排全年生意。十二月十六日,店主做“倒牙”,答谢店员一年辛劳。
   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为“牙祭”日,店主备酒菜和店员聚餐。
   商人之间保持联系,互相凭货单进货,货款半年结算一次,年终结清帐目,不得拖欠。
   商店倒闭(俗称倒照牌),赊、欠货款可以不还。
   商店扫地,须从门槛内侧往里打扫,以免扫出财气。
   六、集市贸易习俗县人按固定圩期入市贸易,买卖粮食、鸡鸭和小猪等均请牙人计量和计算款额。
   七、狩猎猎人进山前备香烛(有时加备公鸡和小狗)敬奉山神,祈求山神保佑平安和多获猎物。集体狩猎,猎获物的头颅归第一枪击中猎物者所有,内脏按猎狗分配,其余按参猎人数平均分配;个人狩猎,猎获物全归个人所有。
   第四节迷信·禁忌·陋习一、迷信建国前,由于科学文化技术落后,加上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县人崇拜土地、山川、星宿、风云雷雨和一些成名人物。唐代起,城乡先后建坛立庙,分别祭祀土神、谷神、山神、龙王、魁星、雷神、城隍和关羽、郭元振、宋濂、王守仁等人。全县家家设祖神、门神和灶君等神座,逢年过节供奉朝拜,初一、十五日斋戒烧香,祈求神灵消灾降福。如遇灾害,神会组织迎神打醮,祈求神灵消灾灭虫;遇疑难病症,求神问仙,卜卦测字,相信因果报应。认为人有灵魂,死后变鬼;人得病是阴鬼作祟;天上的星是人间的人,天上流星陨落,人间就有人死亡;人的生死由阎王掌握,人死是阎王在生死谱上勾了名;不忠不孝的人,死后会在冥间遭阎王责罚。相信住宅或坟地有“风水”,“风水”好坏能够影响一家人的祸福。兴建房屋,安葬造墓,请地理先生选龙脉,定朝山;动土奠基、安门上梁,择吉日良辰。相信富贵贫贱是命中注定,生辰八字决定人的气数、命运。请算命先生为子女推测八字,如果被推测为五行有缺或与父母兄弟相克,则契石壁、老树、太阳、月亮、牛栏、鸡埘和观音菩萨,或过继他人,或将“八字”寄于别处。
   对常有人淹死的河段、深潭,在岸上竖一石柱,镌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认为可以镇住水怪魔鬼。
   小孩跌跤受惊,夜哭不止,用童衣包两碗米放于枕边,名曰“压惊”,或到跌跤处烧香招魂。小孩连续数晚夜啼不止,用纸条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叫郎,过路君子念一念,安眠酣睡到天光”贴于各处,让人诵读。带婴儿外出,在婴儿帽上别上缝衣针或在额上用锅灰抹黑点,用小鱼网罩住婴儿全身,意为驱邪。
   走路碰脚趾或偶打喷嚏,疑背地里有人惦记或议论。
   丢失东西或家人突然出走,求神占卦指示物件丢失地域或家人去向。
   二、禁忌忌在门前屋后和坟墓周围随便动土,忌砍水口树和后龙山树木。忌在门前种棕、竹和在屋后种油桐,俗称“屋前莫种手叉叉,屋背莫栽鬼打石”。逢年过节和初一、十五日忌说不吉利的话,“冇”(没有),要说“很多”,吃饭要说吃“熟米”(因“饭”与“犯”谐音),忌损坏东西,忌筷子掉地。孝男未满“七七”孝期,忌理发和进入他人家门。正月初一、初二,忌往室外扫地尘和泼水(在室内可以扫地,但必须把地尘集中起来,在年初三早晨以三根神香、三页纸钱送出门外)。摆饭桌不可摆箭桌(桌面木缝与门垂直),铺床不可铺背梁床(与楼梁平行);做灶不可做背梁灶(与楼梁平行),灶门不可与户门相对,楼梁、瓦桁等要逢单数。忌食油倒地和茶水泼人。六人坐席,忌坐“龟形席”。忌已出嫁的女儿留娘家过春节,忌女儿和女婿在家同床共宿。逢七忌外出做客,逢八忌回家。正月忌人取债。下午忌探望病人。同族忌通婚。忌男女共用浴盆,忌男女衣服同盆混洗。忌妇女的裤子高晒,忌男人入产妇间。
   建国后,随着人民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多数迷信禁忌已被打破,仅有少数老人仍在遵行。
   三、陋习吸毒清末、民国期间,少数县民吸食鸦片。吸食上瘾者不仅体衰力弱,而且往往耗尽家财。有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沦为盗寇,祸国殃民。建国后,人民政府严禁贩毒和吸毒,1949年冬至1952年全县开展禁毒运动,严厉打击贩毒和吸毒分子,吸毒现象在县内得以根除。
   赌博清代、民国期间,县内赌博成风,城乡均设有赌场,赌博形式五花八门。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严禁赌博,惩处赌徒、赌棍。1952年起,赌博案件逐年减少。1985年冬,仍有少数人暗中行赌。
   卖淫嫖娼清末、民国期间,少数妇女因生活所迫或被鸨母所诱骗,以卖淫为职业;淫棍和少数有钱男人出入妓院,寻花问柳。建国后,1949年冬县人民政府取缔娼妓,教育暗娼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嫖娼陋习得以禁止。1985年有少数人暗中卖淫嫖宿。
   早婚建国前,县人有早婚旧习,不到婚龄的男女由父母包办结婚。建国后,执行《婚姻法》,基本废除早婚旧习。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