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028
颗粒名称: 三、防疫
分类号: R184
页数: 2
摘要: 天花病防治民国32年和33年,全县种痘分别为1.89万人和1.17万人。民国35年,天花在县内流行,死亡0.2万人。建国后,1951年起,县人民政府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县儿童免费接种牛痘,当年接种1.57万人次,1952年接种13.97万人次。此后,天花在安远绝迹。1953年起继续为全县儿童接种牛痘,至1981年止,共接种63.1万人次。民国期间,县内年均发病率高达19%。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防治疟疾病。痢疾防治县内5至8月为痢疾发病期。1980年起加强痢疾防治工作,发病率逐年下降。病毒性肝炎防治县内患肝炎病者以患甲型肝炎较多且发病多在夏季。百日咳防治百日咳为县内婴儿常见病,每年均有发生。狂犬病 1972年至1985年,全县狂犬病死亡率为100%。
关键词: 卫生学 公共卫生

内容

天花病防治民国32年和33年,全县种痘分别为1.89万人和1.17万人。民国35年,天花在县内流行,死亡0.2万人。
  建国后,1951年起,县人民政府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县儿童免费接种牛痘,当年接种1.57万人次,1952年接种13.97万人次。此后,天花在安远绝迹。1953年起继续为全县儿童接种牛痘,至1981年止,共接种63.1万人次。1982年停止牛痘接种。
  疟疾病防治疟疾俗称“打摆子”。民国期间,县内年均发病率高达19%。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防治疟疾病。1953年和1954年,免费治疗7278人。1957年3月,召开全县抗疟专业会议,成立县抗疟工作办公室;组织7个疟疾防治工作组,深入乡村进行疟疾防治工作。1958年,对疟疾进行普查普治。是年至1965年连续3年组织医务人员对有疟疾病史者进行全程足量根治。1978年,安远、定南、寻乌、会昌4县进行灭疟联防,分别建立血检站和流行病学监测站,对疟疾病进行监测。1980年发病率由1954年的5556.12/10万,下降到0.4/10万,基本实现无疟疾县。
  痢疾防治县内5至8月为痢疾发病期。1980年起加强痢疾防治工作,发病率逐年下降。1985年全县仅发生痢疾500余例,发病率降为0.2%。
  病毒性肝炎防治县内患肝炎病者以患甲型肝炎较多且发病多在夏季。1983年全县普遍开展“两管五改”工作后,肝炎发病人数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仅发病50例。
  百日咳防治百日咳为县内婴儿常见病,每年均有发生。1951年起为全县婴儿注射百日咳制剂疫苗,至1985年止共注射43.87万人次,有效地控制了百日咳的发生。1985年,全县百日咳患者仅有14例,比发病人数最多的1962年减少98.1% 麻疹防治麻疹为县内儿童常见病,每年2至4月为发病高峰期。1973年起,由于每年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使麻疹发病人数逐年减少,发病率逐年降低。1985年,全县麻疹病仅发生12例,比1952年减少99.86%。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为县内常见病。1973年冬起,每年给全县少年儿童注射乙脑疫苗,发病人数逐年减少。1985年发病25例,比1968年减少66.2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在县内时有发生。1973年起,开始实行流脑计划免疫,流脑发病率逐年降低。1985年,全县仅发生16例,比1967年减少99%。 白喉病防治 1976年,全县进行白喉疫苗预防注射。1981年,白喉在天心公社小乐、孔目等大队突发流行,县防疫站对疫区内1至50岁的易感人群和接触者进行吸附精白类小剂量应急接种,共注射6275人次,迅速控制了疫情,避免了死亡病例。1984年全县仅发生白喉病3例,1985年无发生。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 1971年夏,县内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1974年为该病流行高峰年份,县革委抽调18名医防人员组成钩端螺旋体病调查专业队,在县内开展钩端螺旋体病调查,发现该病遍及全县15个公社的58个大队,以版石、车头、孔田为主要疫源区。从是年起,每年在疫区接种1次钩端螺旋体疫苗。1976年起发病人数逐年减少,1985年仅发病3例。
  麻疯病防治建国前,安远属麻疯病高流行区,麻疯病人不但得不到治疗,而且还被赶进深山野林,更有甚者,将麻疯病患者枪杀、火焚或活埋。民国35年(1946年),在塘村乡凤月山一次活埋麻疯病患者30余人。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麻疯病的防治工作。1958年7月,县人委成立县麻疯病防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建立麻疯病隔离防治所,免费收治麻疯病患者。从是年起至1984年止,先后收治麻疯病患者447人,治愈389人,治愈率达87%。1985年,麻疯病点由109个减少到21个,患病率降至十万分之一,提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
  丝虫病防治丝虫病俗称“砻桐脚"。1959年,全县普查血检1.25万人,发现10个公社39个大队703人有微丝蚴阳性表现,感染率为5.41%。1961年起,结合治疗“三病”(水肿、闭经、子宫下垂)对丝虫病进行普治,丝虫病患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全县未发现丝虫病患者。1984年9月,县卫生防疫站组织49名专业人员对6个丝虫病多发村进行血检,检查5714人,均无微丝蚴阳性表现。经江西省和赣州地区丝虫病考核小组考核验收,确认安远县为达到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的先进县。
  狂犬病 1972年至1985年,全县狂犬病死亡率为100%。1973年,县革委发布《关于全县开展打狗的通告》,组织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对被狂犬咬伤者及时注射狂犬疫苗。1977年,县革委会下达《关于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发动群众灭狗。1982年至1985年,欣山镇连续3年组织灭狗专业队,灭狗900余条。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