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0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
分类号: R197
页数: 7
摘要: 医疗
关键词: 卫生学 预防医学

内容

一、医疗机构中药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江县人单佳财在县城开设怡泰堂中药店。清末全县有中药店17家,民国元年(1912年),增至22家,民国38年38家,其中县城13家,乡村25家。在县内开设中药店的大多是江西樟树和广东兴宁、梅县人士,于是形成樟树帮和广东帮。县城中药店中,太和堂、万安堂、怡泰堂和德和堂规模较大。中药店多为卖药兼行医。
   建国后,1952年全县有中药店41家,其中县城13家,乡村28家。
   县卫生院民国26年4月16日由县政府开办,设门诊诊察室、外科换药处和药房。民国32年,被省政府定为丙级卫生院。民国34年4月,募集法币6.6万元设简易病床15张。民国36年,设院长、医务主任、护士、药剂生、环境卫生员、医护员、助理员、事务员各1人,助产士3人。解放后,1949年8月下旬为县人民政府接管。
   县中医诊疗所民国29年8月1日,县政府征调中医人员15人,组建县中医诊疗所,为难民、应征壮丁和伤病士兵免费治病。其经费由县城药商负担60%,县政府补助40%。民国36年停办。
   乡村卫生所(院)民国31年7月,县政府开办龙泉乡卫生所,11月开办重石区卫生所。民国33年,重石区卫生所遭土匪抢劫而停办。民国34年,龙泉乡卫生所停办。
   建国后,1952年6月14日至11月3日,县人民政府先后开办龙布、天心、版石、车头和镇岗区卫生所。1953年5月23日,开办太平区卫生所。1958年,撤销车头区卫生所,开办高云山卫生所。
  1960年,设立长河、葛坳和车头3个公社卫生院,龙布、天心、版石、高云山、镇岗、太平等6个区卫生所改称公社、场卫生院。1961年,增设濂江公社卫生院。
  1962年,龙布、天心、版石和孔田4个公社卫生院改为中心医院,仍为全民所有制;濂江、长河、葛坳、车头、高云山、镇岗等6所公社(场)卫生院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设立塘村、双芫、槎江、长沙、大坋、心怀、阳光、重石、渡江、〓坑、安信、新龙,江头、凤山、新田、太平、龙岗、鹤子等18所集体所有制公社卫生院。各中心医院均设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部设内(儿)、外、妇产等科诊察室和注射换药、检验、手术、收费等室及药房、药库。
  1964年,对公社卫生院进行调整,撤销槎江、大坋、阳光、渡江、〓坑、安信、葛坳、新龙、新田、太平和龙岗等11所公社卫生院。1968年10月,精简机构,撤销塘村、长河、双芫、长沙、心怀、重石、江头、凤山、镇岗、鹤子等10所公社卫生院,多数人员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同时将龙布、天心、版石和孔田4所中心医院改为集体所有制公社卫生院。
  1969年2月,复设塘村、长河、双芫、重石、镇岗和鹤子等7所公社卫生院。1972年,长河公社卫生院改称浮槎公社卫生院。1973年4月10日,龙布、天心、版石和孔田4所中心医院复为全民所有制。1974年7月,设立城关镇卫生院。
  1981年5月,中心医院改称中心卫生院。1983年,城关镇卫生院改称欣山镇卫生院。1984年5月,公社卫生院改称乡卫生院。6月,增设蔡坊乡和新龙乡两所卫生院。
  1985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中心卫生院4所,集体所有制乡、镇卫生院17所。
   县人民医院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改组县卫生院,建立县人民医院。当时,县人民医院有医师1人,助产士1人、卫生员1人。1951年8月,改称县卫生院。1953年5月,设医疗股、防疫股和总务股,并建立化验室。1956年5月,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诊察室。同年7月,住院部建立外科手术室。1958年11月复称县人民医院。
  1968年10月,县人民医院和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合并成立县人民防治院,部分医护人员被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1年,县人民防治院撤销,复设县人民医院。
  1985年,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落成,面积257平方米。是年,该院有医务人员155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西医师25人、中医师4人、护师1人、药师2人、西医士12人、中医士7人、护士32人、助产士2人、药剂士4人、检验士5人、麻醉医士2人、其他卫生人员17人、行政管理人员18人、工勤人员20人。职工与病床之比为1∶1.01。分设内科(含小儿科)、外科(含骨科)、传染科(含肠道科)、妇产科、中医科(含中医伤科、针灸科)、五官科、口腔科、药剂科(含中药房、西药房、制剂室、蒸药室)、检验科、放射科和心电图、超声波室,已形成一个综合性医院。
   中医联合诊所1952年10月起,全县中药店在驻地互相联合建立中医联合诊所,至1956年8月止,全县陆续建立中医联合诊所10所。中医联合诊所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多劳多得,按股分红”的经营管理办法,为所在地区开展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等工作。1956年6月,中医联合诊所由药商联合经营转为公私合营国药店,归口商业局管理。1957年1月,复名为中医联合诊所,改由县卫生局管理。同时,对圩镇中医联合诊所按区域进行调整,设龙布中医联合诊所,下辖塘村、长河、河石、双芫和阳光等5所分所;设天心中医联合诊所,下辖长沙和心怀两所分所;设版石中医联合诊所,下辖重石分所;设车头中医联合诊所,下辖江头分所;设镇岗中医联合诊所,下辖凤山和新田两所分所;设孔田中医联合诊所,下辖上魏、龙岗和鹤子3所分所。
  1958年6月,城关镇公私合营国药店改称县民办中医院,各联合诊所和分所改称公社中医院,为集体所有制。1960年7月,县民办中医院转为全民所有制,改称县中医院,同年10月至次年1月,各公社中医院先后并入全民所有制公社卫生院。
   乡村医疗站1955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设保健员。1956年,全县有保健员179人,保健箱154个。1959年,全县292个大队,队队设有保健员和保健箱。
  1969年5月,生产大队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从农民中选拔“赤脚医生”,建立合作医疗站。1970年,全县建立合作医疗站155个,有“赤脚医生”493人。1981年,合作医疗站发展到211个,“赤脚医生”增至617人。由于集资困难,1983年停止执行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站停办。
  1984年,开始建立村医疗站。1985年,全县有村医疗站214个,其中,乡卫生院办12个,村办25个,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员联办23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办154个。基本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状况。
   县中医院1958年6月,城关镇公私合营国药店改称县民办中医院,时有中医生14人,设中医内、伤两科诊察室和药房。1960年7月,县中医院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1962年4月,复为集体所有制。1966年12月,自筹资金在青年路兴建门诊部两层楼房1栋,面积为528.46平方米。同年,购买县人民医院旧楼房改作住院部用房和职工宿舍。1967年10月,接受县民政局按摩诊所,在门诊部设按摩室。1976年,县财政拨款1万元、自筹资金4万元,购买县粮食局旧办公楼,用于增加病房。
  1979年,建立透视室,开展胸透、拍片、骨复位和胃肠检查。1980年7月,设化验室,开展临床检验。1981年10月,设心电图室。1984年3月,院长由任命制改为选举制。是年增设眼科。
  1985年3月增设肛肠科。年底,有医务人员59人,其中中医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4人、中医士12人、中药士1人、中药员12人、西药员3人、护士1人、护理员5人、检验员1人、中医学徒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人、行政管理人员12人。
   县皮肤病防治所1958年7月,成立麻疯隔离防治所,址在龙头乡官溪村永兴山,1962年改为县皮肤病防治所。1964年建病房3栋,面积670平方米。1985年有医生6人、护士2人、化验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
   二、医疗设备医疗器械县卫生院医疗器械。民国36年,县卫生院只有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灌汤器、注射器、镊子、普通剪刀等简易医疗器械。
   县人民医院医疗器械。1952年,购置日本产显微镜1台,手术床和产床各1张,骨科、产科和腹部手术器各1套,牙科器械1套,送医车1辆,分析天平1台。1954年,添置血压计、高压消毒器。1955年,购置蒸馏器。1960年,装备X光机1台,万能手术床1张。1962年,添置电冰箱、干燥箱、恒温培养箱、电光比色计、9孔无影灯和显微镜等。1969年增购X光机1台。1972年购置心电图机,1976年添置X光机1台,1977年安装A型超声波诊断仪,1982年增加X光机1台。1985年,拥有300元以上的医疗器械52种922件。
   县中医院医疗器械。1972年添置手提高压消毒器,1975年装备单冲压片机、电动粉碎机、糖衣锅等制剂设备。1979年安装X光机1台,1980年增加高倍显微镜、光电比色计、干燥箱、恒温箱、电动离心机等,1981年安装心电图和超声波诊断仪。1985年,拥有300元以上的医疗器械48种851件。
   乡村卫生院医疗器械。1962年各公社卫生院装备显微镜,版石中心卫生院装备万能手术床和高倍显微镜,其它中心卫生院装备高倍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1971年,龙布、天心、孔田3所公社卫生院安装电动粉碎机、压片机、蒸溜水器、离子纯水器等。1972年,龙布和版石两所公社卫生院分别装备X光机1台;各公社卫生院配腹部手术刀具1套,并设立中药制剂室。1985年,各乡(镇)卫生院平均拥有医疗器械42种210件。
   病床民国33年4月县卫生院始设病床15张,至民国38年7月病床无存。
   建国后,1951年,县人民医院设立住院部,有病床10张。1958年,县中医院设立病床5张。1960年,乡村卫生院开始设立病床。当年龙布、天心、版石和孔田等4个公社卫生院设立病床11张。1967年8月,中医院设立住院部,病床增至20张。1985年,县人民医院有病床153张,其中儿科46张、外科41张、传染科27张、中医科22张、妇产科11张、五官科6张;县中医院有病床60张;各乡(镇)卫生院共有病床128张。
   [=此处为表格(表25-11951年至1985年部分年份全县医院病床统计表)=]单位:张三、医术中医技术清代和民国期间,县内中医技术多系祖传,自制膏、丹、丸、散和饮片。较有名气的中医人员开店行医,亦医亦药。民国时期,濂江大嵊脑的欧阳青秀,上角的萧英奇分别擅长利用中药医术治疗伤骨科疾病和麻痘科疾病,在县内享有盛名。
   建国后,1955年,贯彻“团结中西医”和“发展中医”的方针,组织西医人员系统学习中医理论,选送一批中医人员进中医学院进修学习,并逐年安排老中医生带徒。1964年后,分配来安远的中医院校毕业生逐渐增多,成为县内中医骨干力量。县中医院从1979年11月起,开始应用胸透视、拍片和胃肠检查的医疗技术结合中医理论治疗疾病,1980年和1981年,先后应用临床检验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检查技术治疗疾病。1984年增设中医眼科,开始中医治疗眼病。1985年,县中医院设有按摩科、伤科、肛肠科、内妇科、针灸科、眼科和小儿科、心电图室和X光室等科室,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疾病。
   西医技术民国时期,县内西医技术落后,只能医治疟疾、痢疾、伤寒和感冒等常见病。建国后,随着医疗卫生队伍的壮大和现代医疗设备的增加,医疗技术得到迅速提高。
   内科病医疗技术。1952年,县卫生院掌握腹腔和腰椎穿刺等诊疗技术,开始收治患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慢性胃炎、溃疡病、缺铁性贫血和扁桃体炎等疾病。1960年起对泌尿系统障碍、急性肾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病能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1975年,确诊1例顽固性心房纤颤,抢救了1名心脏骤停15分钟的患者。1978年掌握并应用心包穿刺和骨髓穿刺等诊疗技术治疗疾病。1985年,除对血液系统的白血病、再障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治疗尚在探索外,其它系统的疾病均可确诊和有效治疗。
   外科病医疗技术。1951年,县卫生院创伤缝合、囊肿及皮下表浅肿瘤切除和割包皮等手术成功。1958年,县人民医院成功摘除20余公斤巨型卵巢囊肿。1960年,县人民医院救活1位被竹片从直肠穿透膀胱至腹腔的患者。1962年,天心、版石和孔田3所中心医院施行包皮切除、肿瘤摘除和膀胱切开取石等手术成功。1965年,县人民医院施行胃大部切除,甲状腺瘤摘除、气管切开、胆道取石、“T”型管引流等手术成功。1966年3月,孔田中心医院施行剖腹产手术成功,次年,施行子宫摘除术成功。1973年,龙布中心医院施行膀胱切开取石、肠吻合、白内障摘除、横位碎胎、人造肛门、青光眼减压、虹膜部分切除、嵌顿疝切除和剖腹产等手术成功。1975年,龙布、天心、版石和孔田4所中心医院均施行人工流产、输卵(精)管结扎和上环等手术成功。1981年,县人民医院首例胆总管与十二指肠、胰囊与胃、倒“〓”小肠与胆囊吻合和开颅等手术成功。1984年,县人民医院施行胆囊与空肠吻合、肾窦内取石、肾盂输尿管成形、肾蒂淋巴管结扎、开颅止血等手术成功。1985年,版石中心医院首例胫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成功,重石卫生院首例输卵管再接吻合手术和上唇裂缺修补手术成功。
   五官科病医疗技术。1963年起,县人民医院施行翼状胬肉切除,眼内、外翻矫正和拔牙等手术成功。1973年,始行白内障摘除、兔唇修补、快速扁桃体挤切等手术成功。1985年,施行植牙、眼球摘除、眼球内异物取出、泪囊良性肿瘤摘除、泪囊摘除、鼻泪管吻合、鼻息肉摘除、上颌窦根治、单纯乳窦根治和食道异物取出等手术成功。
   骨科病医疗技术。1956年,县卫生院开展骨科疾病治疗工作,至1985年止,已能成功地施行各种骨牵引、肘关节成形、脊关节融合、髋关节融合、陈旧性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四肢骨折复原、关节脱位手法复位、骨良性肿瘤切除、髋关节结核病灶清除后引植骨和脊髓减压等手术。
   医学检验。1953年,县卫生院开展常规检查。1959年起,县人民医院开展血型检验、交叉试验、二氧化碳结合力、大便潜血、各种原虫的分类检查和尿三胆、康氏反应、肥达氏反应、脑脊夜常规、脑磷脂絮状反应、黄胆指数测定等。1981年起,开展抗“O”血糖SGPT、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测定。1985年起,开展骨髓细胞分类、妊娠诊断试验、精液检查、酶咸性磷酸测定和胸腹水、白带常规、乙肝表面抗原、甲胎球蛋白、尿素氮及血糖等生化检验。
   透视造影检查。1958年10月起,县卫生院进行一般胸透和四肢摄片。1976年起,县人民医院进行胆囊造影、肾盂造影、胃肠钡餐透视等检查。1985年起,进行气管额面体层、脑血管、椎管、鼻咽、上消化道等造影检查。
   特殊检查。1976年,县人民医院设立心电图室,开展心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1977年3月起,利用超声波诊断肝、胆、脾、肾等部位疾病。1980年起,开展对葡萄胎、卵巢囊肿、胎体、乳腺肿瘤、输卵管肿瘤、腹腔肿瘤等检查。
   民间医术及验方:建国前,安远交通闭塞,缺医少药,偏僻乡村主要依靠草医草药治病。草医有扭痧、针灸、药熏、药敷、服药、拔火罐和按摩等疗法。草医草药一般具有花钱少,见效快的特点,颇受群众欢迎。建国后,1959年召开全县第一次草医草药人员代表会,与会代表38人,献出草药秘、验复方272方,单方789方。
   药名:山香园(俗称鹅仔药)。
   主治:咽喉炎和扁桃腺炎。
   用法:用干叶15至20克或鲜叶30至50克捣碎,加水适量,煎汁口服,日服三次。
   ***药名:野木瓜(俗称娜藤)根。
   主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干根30克或用鲜根60克,用黄酒3斤蒸服,日服三次。
   ***药名:裂叶秋海棠(俗称野海棠)根。
   主治:骨折红肿。
   用法:取鲜根捣烂和黄酒贴患处,用纱布包扎,如骨折需加固定。
   ***药名:头花金钱藤(俗称金线吊葫芦、步蛇、白药子)根。
   主治:毒蛇咬伤。
   用法:取干根250克,雄黄20克,加烧酒500克,浸7天后备用。需用时取根块磨烧酒搽患处。在搽药前,洗净伤口,搽时从上到下,干了再搽。
   ***药品:大青(俗称牛舌风)根。
   主治:慢性肝炎。
   用法:将鲜根去皮切片,成人每剂用量100克,配子鸡1只,蒸烂后服汤吃肉,7天1次,连服3剂。
   ***药名:小槐花(俗称粘人妈)。
   主治:痢疾。
   用法:采鲜嫩叶50至100克,用冷开水挤汁过滤加蜂糖口服,每日一剂。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