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9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物
分类号: K87
页数: 11
摘要: 文物
关键词: 中国文物 考古

内容

第一节古遗址一、赤岗岭遗址在镇岗乡镇岗村赤岗岭南坡,距县城18公里。东临镇岗河,南为稻田,西北紧靠山岗,地势北高南低,背风向阳。1982年8月,县文物普查组在赤岗岭遗址采集石镞1件和印纹陶片14块。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二、枫树岗遗址在龙布乡大坑村,距县城57公里。枫树岗为黄土岗台地,长150余米,宽60余米。岗上建有大坑小学校舍。1980年1月,大坑小学师生在校内开辟体育场时,在场西侧1米深处土层中掘出石铲1件、石锛4件、轮环纹残罐1个和印纹陶片18块。经考证为商周时代遗址。
   三、半天塘古瓷窑址在镇岗乡高峰村,距县城35公里。有晒禾坪、杨梅溪、架子背、碗窑下等4处古窑址。古窑拱背如龙脊,俗称“蛇窑”或“龙窑”,窑仓长20余米,宽1.5米至2米。两侧有长、宽各20余米、厚1米至2米的遗物堆积层。遗物堆积层内有碗、钵、盘、碟等生活日用瓷器残片和垫柱、垫饼、匣钵等窑具。晒禾坪古瓷窑为明代瓷窑,其余古瓷窑为清代瓷窑。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古墓葬一、镇岗南朝墓在镇岗乡粮管所院内,距县城20公里。1975年2月发现有残存南朝古墓两座。两墓相距15米。墓室呈“凸”字形,长4米,宽1.2米。出土陶灶、罐和七星盘各1件,陶杯4只,钥匙形铜器1个,花纹砖1000余块。
   二、杨晃将军墓在鹤子乡阳嘉村子下半山腰处,距县城45公里。墓封土高1米,占地6平方米,无墓塘。今存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知县陈文豫所立墓碑。杨晃,龙泉堡人,五代十国时率义兵保护乡井有功。大和元年(公元929年)被杨吴授予检校工部尚书衔。宋端平年间(1234年至1236年)被追赠为千牛卫将军。
   三、钟元铉墓原在天心乡仰湖村古石坪乌鸦落田形,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迁长沙乡石湖村东坑坳番豆窝狮形,距县城63公里,为钟元铉夫妇合葬墓。青砖紫红条石墓挂面,中镶“清故祖钟公士雅妣赖、阳氏老大孺人墓”碑,墓冢封土约12平方米。钟元铉,长沙堡筼筜村人,为清初县内名儒,著有《石湖草堂诗集》遗世。
   第三节石刻·碑刻一、石刻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内修建宗祠或房族公厅,多在门前立抱鼓石、石狮和功名柱,门楼镶嵌石雕门额,厅内有的置放石香几桌,屋脊正中安放小石狮。“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扫“四旧”,视石刻为“封、资、修”的产物,肆意毁坏,今存甚少。
   石狮今长沙乡粮站(原为中锋寺院)有明代石狮1对,孔田乡上寨村锡勒堂和天心乡水头村三世节孝坊旁各有清乾隆年间石狮1对,濂江乡修田村杜氏宗祠有清代石狮1对。石狮造形均为雄、雌狮相对,高约1米,蹲于石座,雄狮前左脚踏球,母狮前右腿抱抚小狮,鬛毛下垂,毛端环卷,突目张口或闭口。造形生动逼真。
   石香几桌孔田乡上寨村锡勒堂有清乾隆年间花冈石牛腿形石香几桌1张,长164厘米,宽60厘米,高115厘米,正面雕有四幅龙狮花卉图案,桌面雕有花边。天心乡孔目村茶亭有一紫红石牛腿形石香几桌,无花纹。
   石香炉重石乡莲塘村曾氏宗祠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刻造的石香炉1座,高38厘米,宽29厘米,长38厘米。炉膛呈长方形,正面雕奔跑麒麟,背面刻戏水鲤鱼;左右两侧有提纽,臂部突出处雕狮头。造型美观,刻工精细。
   功名柱重石乡永义村曾氏宗祠门前有清雍正、乾隆年间竖立的功名柱6对,柱顶雕石狮镇兽,柱身刻立柱人功名。
   抱鼓石今孔田乡晨光小学院内有明代抱鼓石1对,欣山镇太平路24号“思书第”大厅前有清康熙年间抱鼓石1对。鼓沿上前方雕狮头,两侧鼓壁和垫座雕饰花纹。
   二、碑刻永清岩石碑在龙布乡镜溪村永清岩石洞口西侧,高193厘米,宽76厘米,厚14.5厘米,紫红石质。两面镌有铭文,正面铭文为《重修永清岩禅庵并膳田碑记》,落款为“天启元年岁次辛酉正月吉旦”;背面铭文为《重修永清岩碑记》,落款为“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五月吉旦”。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崇胜寺碑在浮槎乡秀塅村崇胜寺门楼壁上,正面刻“康熙三十七年岁在戊寅冬吉旦”,背面刻“重修崇胜寺募化善缘碑”。
   杨晃将军墓碑立于鹤子乡阳嘉村子下半山腰处的杨晃将军墓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县陈文豫立。碑高107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碑文中书“伪吴检核工部尚书杨将军讳晃之神墓碑”。
   严禁梓桐碑在长沙乡水东新圩真君庙门口,乾隆九年(1744年)立。
   《梅花赋》草书碑今存长沙乡石湖村钟彩联家。镌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碑文为钟元铉草书《梅花赋》。
   录内侯季直表碑今存长沙乡石湖村钟彩联家,于康熙四十四年镌制。碑文为钟元铉楷书《内侯季直表》。
   整河岩碑在长沙乡水东新圩西侧渡口茶亭内,紫红石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立。
   第四节古建筑一、古塔无为塔在县城西北廓小山坡上。宋绍圣四年(1097年)县人杜鉴主持建造。青砖砌成,以黄泥羼稻谷壳及少量稻草筋抹缝。1981年起至1984年止,江西省文化厅和安远县人民政府合计拨款17万元,对无为塔进行维修,把楼廊、栏杆、飞檐由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用石灰纸筋浆粉刷内墙。1982年7月动工,1985年12月基本完工。今塔身高55米,塔刹高6.5米,底墙厚和内空对边宽均为3.35米。铜铃宝顶,雄伟壮观。塔为六面九级,每面有1扇真门或假门,相互间隔,每级有回廊、平座、栏杆和飞檐,檐角吊挂铜铃。有明、暗楼17层,暗楼设有佛龛。明楼门洞为平底门洞,光线平射入楼内;暗楼门洞为梯底门洞,光线斜射入塔心。步阶梯穿楼廊可登至塔楼顶层。1957年,无为塔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和1983年分别被记入《中国古代建筑学》与《江西园林名胜志》。
   水叫坑塔在重石乡黄坑村水叫坑山顶上,为风水塔,距县城46公里。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六面五级,高15米,墙厚1.68米,内空对径1.4米,底层、第四层和第五层分别设两头对称明门,第二层和第三层各面分别设1暗门。各层以斗拱承托,建菱形牙子迭砌出檐。塔顶已毁。
   水口塔在〓坑乡水口山背柯树坳山上,为风水塔,距县城56公里。建于清康熙甲申年(1704年),六面五级,高13米。底层每面外壁呈正方形,边宽2.6米。各层设菱形牙子迭砌出檐0.4米。各层设暗门,底层门高1.7米、宽0.46米,门额嵌长1.2米、宽0.37米紫红石,有“撷秀”两字。塔状呈葫芦形尖峰顶,塔外壁粉刷纸筋石灰。今塔檐角破损。
   长河塔在浮槎乡南部长河村山岭上,属风水塔。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六面九级,高18米。塔膛对径2.84米,墙厚1.37米,各层设菱形牙子迭砌出檐,每层各面设一暗门,底层设1明门入塔膛登楼至塔顶层。今塔顶及第八、第九两层被雷击坏,内楼也已毁坏。
   白塔遗址在城西南3公里白塔水库溢洪道旁。1983年掘出塔基座,青砖黄泥砌建,八面,塔墙外壁宽3.4米,墙厚2.4米,内空对径2.1米。建造年代失考。
   二、古桥永镇桥亦称五渡水瓦桥,在江头乡永镇村,距县城24公里。清顺治九年(1652年),僧人欧阳融六募化建造,为长廊瓦桥。桥长38.5米,宽4.33米。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建有2礅2台3孔,桥头两端建长宽各4.38米的门斗。入门斗登九级台阶进入桥身。乾隆十四年(1749年)维修。1962年秋,江头公社社员集资7000余元重修。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桥又名福安桥,在车头乡龙头村龙头街西侧,距县城15公里。青岗条石砌建,桥长52.8米,宽4.3米。2台4礅5孔,桥面距正常水位7.7米。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乾隆庚午年(1750年),洪水冲圮。乾隆甲辰年(1784年),县人欧阳菊芳等18人捐银两千余两重建。今坚固完好,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安桥在镇岗乡龙安村,距县城15公里。始建年代不详,曾被洪水冲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县李多祚谕居民骆龙等募资重建。今坚固完好。
   迳背桥又名文凤桥,在龙布乡镜溪村迳背,距县城50公里。青岗条石和三合土砌建。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桥长40米,宽4.84米,高7米,1礅2台2孔,原为瓦桥,今改为公路桥。
   鹤子圩桥在鹤子乡鹤子圩东,距县城42公里。建于清乾隆辛酉年(1741年)。桥长84米,宽5.8米,高15米。桥面两旁设条石护栏。2台3礅4孔,青岗条石砌建。民国22年(1933年)改为公路桥,今坚固完好。
   含光桥在高云山乡圩岗水口,距县城27公里。建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年)。桥长15米,宽4米,高6米。2孔1礅,桥面建土木结构凉亭。今基本完好。
   水口桥在鹤子乡大〓村水口,距县城50公里。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820年),为木结构瓦桥。长8.7米,宽4.5米,桥面距正常水位10米。1孔2台,台以条石桐油石灰浆砌建。今桥梁已下陷,但仍可通行。
   高桥在新龙乡田心村岗背,距县城7公里。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青岗条石和石灰浆砌建,桥面两旁设0.15米高石栏。桥长30.7米,宽3.76米,高5.1米。今坚固完好。
   塘村迳桥在塘村乡塘村迳,距县城70公里。始建年代不详。紫红条石和三合土砌建,独拱,桥长22米,宽4米,高7米,桥头小部分倒塌。
   三、牌坊筼筜牌坊在长沙乡筼筜村,距县城59公里。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用紫红条石穿榫衔接而成。2柱1门,高4.68米,宽2.4米,上枋正中嵌“圣旨”两字石匾,大额枋刻有“旌表儒童钟孝威之妻廖氏”11字。下枋正中刻“节孝”2字,左右镌刻建坊人朱陵的官衔及建坊时间。
   三世节孝牌坊在天心乡水头村廖屋,距县城60公里。清乾隆九年(1744年)开工建造,乾隆十三年(1748年)落成。用紫红条石穿榫衔接而成,结构为4柱3门5楼,高6.5米,宽6米。两侧各设1只蹲坐石狮,中门前后檐下分别斜悬浮雕“恩荣”和“圣旨”石匾。大额枋前后阴刻“三世节孝”4字和浮雕官场人物生活场景,小额枋前后阴刻“旌表儒童廖穆生之妻唐氏邑庠生廖羽丰之妻钟氏儒童廖土宾之妻钟氏节坊”字样。两侧门额枋阴刻立牌坊记事和官员姓名。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庆第门楼牌坊在龙布乡龙布村白毛斜,距县城58公里。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乾隆五十九年。高5.57米、厚1.2米、宽6米,为4柱3门3楼结构。用紫红条石穿榫衔接而成。正门、大额枋中间阴刻行书“崇庆第”3字。两端分别雕刻双狮戏球和八仙过海图案。小额枋浮雕曹操煮酒论英雄等图案。两侧石柱线刻“问安点颔万古多孙推郭氏,庆寿勒石千秋继美耀彭城”对联一副;两侧门石柱刻有缠柱黄龙、花草树木和圆形篆体“福”、“禄”两字图案。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氏宗祠门楼牌坊在城南2公里的修田岗杜氏宗祠前。原为木坊,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改建为石坊,用紫红条石穿榫衔接而成。6柱3间2楼。正门宽4.1米、高7米,侧门高6米、宽3米,均建有门廊。大门额枋刻有“杜氏宗祠”4个大字,斗拱、梁托、直柱、横枋刻有龙狮和花鸟纹饰。正门内有4米宽的人行道,各设一蹲坐石狮。
   社山牌坊在孔田乡社山村排下,距县城35公里。建于清末。4柱3间3楼,高5.2米,宽8.4米。正门额枋刻有“桂花联芳”4字。
   第五节革命旧址一、朱德、陈毅召开南昌起义军余部军人大会旧址在天心圩坝仔,距县城52公里。1927年10月21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会昌县进入安远县天心圩。22日傍晚,朱德、陈毅在天心圩北端河滩(当地称卖油坝仔)召开军人大会,分析起义失败后的政治形势,指明革命的前途,制订今后的战斗部署。这次会议鼓舞了士气,为部队到达井岗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顺利会师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附: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的讲话 (节录)“同志们,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一九二七年的中国革命,好比一九0五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一九0五年革命失败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一九一七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一个‘一九一七年’的。只要能保持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二、中共安远支部成立旧址在濂江乡修田村,距县城3公里。1927年夏,中共安远支部在修田光远学校成立。1928年,光远学校遭国民党军破坏,房舍大部被毁。今改作县畜牧良种场。
   三、工农红军第二十三纵队兵工厂旧址在濂江乡大坝村仰天湖康公庙,距县城20公里。1929年2月,安远游击大队联合驻寻邬的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攻打寻邬团防队三标兵工厂获胜,将缴获的机器搬至仰天湖康公庙,开办安远游击大队兵工厂,制造步枪和翻造子弹。同年7月,安远游击大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十三纵队,安远游击大队兵工厂随着改名为工农红军第二十三纵队兵工厂。1930年7月,工农红军第二十三纵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兵工厂随即停办。1978年,当地群众集资对旧址进行维修。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苏区时期安远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在县城何家祠。1930年5月7日(农历四月初九日),工农红军第二十三纵队配合红四军攻占安远县城。同月9日,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何氏宗祠召开,成立安远县革命委员会。
   五、鹤子毛泽东旧居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从井岗山出发向赣南、闽西进军,29日抵达安远县鹤子圩。当晚,毛泽东宿于郭爵先房厅,并亲自接见在鹤子做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郭一清等人。毛泽东以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写信给中共安远县执委会,部署攻打安远县城的战斗。1969年,县宣传毛主席革命活动办公室对旧居进行维修。
   六、孔田毛泽东旧居
  1929年1月30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离鹤子进抵孔田圩宿营。当晚,毛泽东在他居住的孔田圩(老圩)乾和顺布店召开工农代表座谈会,并听取中共安远县执委会特派代表魏宗周的工作汇报。旧居属公产房,由孔田镇税务所管理。
   七、天心毛泽东旧居
  1930年4月15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从闽西返回赣南时,从信丰县进抵安远县天心圩宿营。当晚,毛泽东居住在叶明台客栈。旧居今作天心乡文化活动室。
   八、尊三围革命遗址在镇岗圩西北1.5公里的镇江河畔,距县城18公里。遗址存有尊三围墙基,围内土地已垦为菜地。围墙基长66米,宽48.85米,厚1米。1930年5月至1933年8月13日,镇岗乡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驻尊三围。1933年8月14日,尊三围被国民党军队第四十四师攻破。8月16日,围内156名乡苏维埃干部、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除13个幼儿被卖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953年12月,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保卫尊三围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在镇岗乡镇岗村赤岗岭建革命烈士墓。1983年12月,将尊三围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节苏区标语双芫固营朱氏宗祠照墙外壁留有红军用石灰水刷写的巨幅标语:“红军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字高1米、宽80厘米。
   天心和尚塘叶连圣家角楼内壁留有红色独立团三连用墨水书写的标语20余条,其中有“打倒帝国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政府!”“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创造!”铁的红军!”“巩固苏区政府,发展革命根据地!”“拥护苏维埃代表大会!”等。
   天心孔目谢炳忠厢房内壁留有天心临时游击队宣传部用墨水书写的标语:“欢迎反水群众回头参加革命!”“欢迎白军士兵抢(拖)枪过来当红军!”“坚决进攻敌人,打倒改组派!”“实行扩大临时游击队,执行这及(积极)进攻敌人!” 重石槐树下赖世流家廊壁留有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第二师特务连用墨水书写的标语:“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只打地主!”“建立苏维埃中央政权,建立革命的政权!”另书有《国民党十大罪状》。
   重石莲塘墙壁留有“红军万岁”的标语。
   浮槎赖世永家门廊壁留有中国工农红军独立XIP后方用墨水书写的标语:“纪念‘八一’,消灭广东军阀!”“反对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纪念‘八一’,努力查田运动!”“彻底分配土地浮槎秀塅赖传柱家厅堂留有少共国际师茶梓区委的标语:“我们为着革命不怕苦、不辞劳,高举鲜红的旗帜,冲锋!前进!杀敌!最后胜利必定属于我们的!”“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国民党政府的死亡!”另外留有中国工农红军粤赣游击支队第二大队的标语:“打倒蒋介石!”“打倒投降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政府!” 第七节馆藏文物一、历史文物
  1985年,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代的石器、印纹陶片,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斧,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的陶器、瓷器、玉器和金属器皿、铜像、铜钱等历史文物1080件。
   石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铲、石锛、石镞。
   石铲。1件,1980年1月在龙布公社大坑大队枫树岗出土,呈舌形,横断面为棱形,长16.7厘米,刃宽7.4厘米,背宽6.6厘米、厚1.6厘米。中间有一对钻孔,呈斜斗状,大圆直径1.7厘米,小圆直径1.4厘米,遍体磨制光滑,有使用痕迹。
   石锛。4件(1-4号),1980年1月在龙布公社大坑大队枫树岗出土。1号石锛,长条梯形,长13.5厘米,单面刃,刃宽4.2厘米,背宽3.4厘米、厚2厘米,横断面呈半圆形,端头有损缺。2号石锛,长方形,单面刃,长7.2厘米,背宽3.5厘米、厚1厘米。3号石锛,长梯形,单面刃,长6.3厘米,刃宽2.8厘米,背宽2.1厘米、厚1厘米,横断面呈棱形。4号石锛,长梯形,单面刃,刃宽3.3厘米,背宽2.8厘米、厚0.8厘米。
   石镞。1件,1982年8月在镇岗乡镇岗村赤岗岭出土。平面呈柳叶形,横断面呈三棱形。刃锋利,长5厘米,中腹宽1.5厘米。
   陶器有印纹陶片,唐代皈依瓶、灰陶罐,宋代瓦档、筒瓦、板瓦、脊兽。
   印纹陶片。32件,其中在龙布乡大坑村枫树岗出土18件,镇岗赤岗岭出土14件。
   唐代皈依瓶。7件,其中1978年在镇岗陶瓷厂内侧山腰出土2件,1984年在县城西北马老窝和天台山西侧山坡出土4件,在濂江乡古田村接官厅东侧山坡出土1件。镇岗和县城西北两处出土的皈依瓶,瓶盖呈宝塔状,飞鸟顶,空心浪花纹或莲花瓣饰,灰褐色釉,瓶高62厘米至85厘米,腹径15.5厘米至17厘米,底径10厘米至11.5厘米,口径7厘米至9厘米,盘口,细长颈,鼓腹,平底,假圈足。濂江乡古田村出土的皈依瓶为多咀5壶皈依瓶,上小下大,肩部四等分饰4尖咀,竖列成4行,亭阁式盖,大小与镇岗出土的皈依瓶略同。
   唐代灰陶罐。4件。1984年在濂江乡古田村接官厅墓穴出土2件,在县城西北天台山出土2件。在濂江乡古田村出土的灰陶罐,口微侈,矮颈,鼓腹,平底,双系,高20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6厘米,腹径18厘米。在县城西北天台山出土的灰陶罐,敞口,反折唇,假圈足,平实底,阔腹,肩部饰有对称两系,外腹为淡黄釉,釉面开细裂纹,高15.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0厘米。
   宋代瓦档、筒瓦、板瓦、脊兽。1982年春清理无为塔基淤积土时出土。有正面模印宝相花图案瓦档4件、筒瓦2件、板瓦1件,脊角兽头2件。
   金属器皿有春秋时期青铜残剑、战国时代青铜斧、宋至清代铜镜、宋代铜鹤。
   春秋时期青铜残剑。1件,圆柱状基,双箍,宽格,中脊起棱,剑尖已残,全长17.6厘米,基长8厘米,剑宽4.5厘米。1983年在濂江公社古田大队接官厅东侧山坡出土。
   战国时代青铜斧。1件。
   宋至清代铜镜。15件,其中规矩(博局)桥组六弧铜镜1件。
   宋代铜鹤。1件,高20厘米。
   瓷器有南北朝青瓷器,唐代长沙窑缨络釉下彩绘罐、豆青冰裂纹瓷碗,宋代豆青冰裂纹瓷碗、青花高足杯,明代青花盖罐,清代蓝地描金人物山水六面瓶、青花地球双耳瓶、青花瓷瓶、褐花瓶。
   南北朝青瓷器。8件,1984年6月在镇岗乡老围村江头山坡处出土,有格盘1件、小盘2件、小杯2件、鐎斗1件、两盅盘1件、托盘1件。施泛黄青釉,釉面开细裂纹,釉已大部剥落。
   唐代长沙窑黄绿褐彩釉双系罐。1件,1981年濂江公社古田大队社员在接官厅山坡上建房清基时掘出。大口,反折唇,矮颈,平底,肩部竖双耳,高22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5厘米,腹面饰莲花瓣4片,肩部饰兰色乳丁绳纹2圈。为江西在唐墓中发现的唯一长沙窑器。
   唐代豆青冰裂纹瓷碗。1件,1984年4月在城西马老窝出土。大口,圈足,实底,碗壁呈四瓣莲花状,高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5厘米。
   宋代豆青冰裂纹瓷碗。1件,1983年由濂江公社1位社员献交。长方形,平底,斜腹壁。高9厘米,口边长33厘米,宽23厘米;底长21厘米,宽10厘米。
   宋代青花高足杯。1件,1984年在安远二中后山坡出土。敞口,小平底,足为喇叭形座。高9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4厘米。
   明代青花盖罐。1件,1982年在镇岗公社老围大队江头岗出土。荸荠形,纽盖,直口,鼓腹,敛足。
   清代蓝地描金人物山水六面瓶。2件,侈口,细高颈,六面扁腹平底,颈部饰双环耳。1971年由县革委干部赖吾献交。
   清代青花地球双耳瓶。1件,敞口,长高颈,圆鼓腹,平实底,颈部饰双耳。高38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3厘米,腹径20厘米。腹面绘蝙蝠图案,中颈部绘龙形图案。
   清代青花瓷瓶。1件,狭口,细长颈,阔腹,溜肩,平底。高35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1.5厘米。内外施釉,腹面绘“三英战吕布”和山水远景图,底心书“康熙年制”字样。1984年10月由濂江乡古田村民献交。
   清代褐花瓶。1件,侈口,长颈,鼓腹,平底。高53.5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3厘米。施褐色釉,腹内壁露胎。
   铜像有明代释加牟尼、文殊菩萨和莲花观音铜像。
   明代释加牟尼铜像。1件,高31厘米,重3.1公斤。
   明代文殊菩萨铜像。1件,高36厘米,重3.2公斤。
   明代莲花座观音铜像。1件,高22.5厘米,重3.5公斤。
   铜钱有东汉五珠钱86枚,唐代开元通宝100余枚,宋代太平通宝、淳化通宝、熙宁通宝和重和通宝200余枚。
   玉器有清代玉镯、玉环、玉佩。
   清代玉镯。6件,其中洁白色玉镯4件,淡青色玉镯1件,牙白色玉镯1件。
   清代玉环。3件,其中淡绿色玉环1件,碧绿色玉环1件,琥珀色玉环1件。
   清代玉佩。3件,其中半月形碧绿色玉佩1件,花蓝形淡绿色玉佩1件,蕉叶人形黑绿色玉佩1件。
   二、革命文物
  1985年,县博物馆藏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共江西省委、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和县苏维埃政府颁发的公函和票证等文献资料468件,有县游击大队,赤卫队的旗帜、刀、枪、手雷等革命文物141件。
   [=此处为表格页(表24—11985年安远县博物馆馆藏主要革命文献资料统计表)=][=此处为表格(续前表)=][=此处为表格(表24—21985年安远县博物馆馆藏主要革命文物统计表)=]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