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表演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4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表演团体
分类号: J819.1
页数: 2
摘要: 表演团体
关键词: 电影 电影事业

内容

一、采茶戏剧班明末清初,安远九龙山盛产九龙茶。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雍正五年(1727年),安远九龙茶取作贡品。从此,九龙茶名声远扬,九龙山茶业兴旺。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茶商云集九龙山,茶女演唱《十二月采茶歌》和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短戏接待茶商。表演时因为人物只有二旦一丑,所以俗称表演班子为“三脚班”。“三脚班”受当地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成为歌、舞结合的采茶灯,也称茶篮灯。茶篮灯吸收戏剧的唱、做、念、舞等表演形式,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戏。
   同治年间(1867年至1874年),固营堡坳下有“周流长”采茶戏剧班。民国13年(1924年),固营堡刘德朋组办“采霓堂”采茶戏剧班。民国21年,重石仕湖赖良球组办“和顺堂”采茶戏剧班,版石牛犬山陈良善组办“音乐堂”采茶戏剧班,古岭魏廉福组办“福兴堂”采茶戏剧班。采茶戏剧班活跃在安远、信丰、雩都、定南等县和粤北地区,演出《大摘茶》、《上广东》、《卖杂货》、《四姐反情》、《大劝夫》、《睄同年》、《睄表妹》、《补皮鞋》、《钓〓》等40余个剧目。
   建国后,1953年根据采茶戏剧班的传统剧目发掘、整理了《九龙山摘茶》一剧,由固营业余采茶剧团在同年全县第一届农村业余剧团文艺会演中演出,1954年在赣南行政区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演出,1955年在江西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中演出,均获节目奖和表演奖。1955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九龙山摘茶》现场录音。1963年,赣南文艺学校高宣兰对《九龙山摘茶》进行整理,并易名为《茶童哥》。1980年,《茶童哥》被改编为电影剧本《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二、布袋木偶剧班俗称蚊帐剧班,民国15年(1926年)由长沙堡蔡烈判创办。民国30年,蔡烈判的徒弟钟荣秀继任班主。建国后,1977年钟荣秀的儿子钟继昌继承技艺,演出至今。蚊帐戏多在县内北部地区演出,剧目有《观音送子》、《郭子仪拜寿》、《杨宗保招亲》、《老补缸》、《三请梨花》等20余个。
   三、县祁剧团
  1952年10月,赣南大众楚剧团演出第三队应安远艺人邀请到安远县落户演出。1953年初,赣南大众楚剧团演出第三队改称安远县祁剧团,为集体文艺单位,1956年5月,改为地方国营文艺单位。1959年4月,与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合并成立安远剧团,内设祁剧队。演出剧目有传统戏《珍珠塔》、《白蛇传》、《血掌印》、《沙滩会》、《打金枝》、《二度梅》、《六月雪》、《八义图》、《玉堂春》、《七姐下凡》、《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十五贯》、《荔枝换蜂桃》等,现代戏《养猪姑娘》、《黄公略》、《乞丐》、《漳河湾》等。1960年1月,安远剧团祁剧队撤销。
   四、县采茶剧团
  1957年4月,以濂江乡永丰业余剧团为基础组建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有演员24人,在县内收费演出。1959年4月,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和县祁剧团合并成立安远剧团,内设采茶剧队。
  1960年1月,撤销安远剧团;2月,成立县采茶剧团。同年冬,县采茶剧团聘请老艺人刘德朋担任艺术指导,口授身传传统采茶戏《九龙山摘茶》表演艺术。是年起至1967年演出剧目有《九龙山摘茶》、《牛庄烽火》、《水清沙明》、《李狗子》、《漆匠嫁女》、《唐二试妻》、《失绣鞋》、《双怕妻》、《程红梅》、《三月三》、《红霞》、《姑娘心里不平静》、《人面兽心》、《家》、《洪湖赤卫队》、《霓红灯下的哨兵》、《吹鼓手招亲》、《隔河看亲》等,演职员由24人增至38人。1968年10月,县采茶剧团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9年7月,县革委挑选培训青年文艺骨干30人,成立县文艺轻骑队。1970年3月,更名为县文工团。1973年春,改称县采茶剧团,演出《江姐》、《刘三姐》、《家》、《洪湖赤卫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1985年7月,县采茶剧团撤销。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