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事业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事业机构
分类号: G129
页数: 7
摘要: 文化事业机构
关键词: 文化理论 文化艺术

内容

第一节文化馆·博物馆一、文化馆民国31年(1942年)2月24日,县政府设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民众进行业余文化活动。
   建国后,1950年1月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县人民教育馆,配备工作人员6人。是年,县人民教育馆举办职工夜校,开展图书借阅,组织业余剧团和秧歌队,编写黑板报,编印刊物,组织群众进行文艺宣传活动。1951年4月,县人民教育馆改称县人民文化馆。同年冬,县人民文化馆编印月刊《安远冬学》,赠送全县各冬学作为学习辅导资料。1952年4月,县人民文化馆易称县文化馆。1956年,县文化馆编印月刊《安远俱乐部》,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参考资料。1958年1月,县文化馆在县城青年路建文化活动楼,内设展览厅、文艺室、音乐室、美术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
  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12月,县文化站成立。1978年11月,县文化站改称县文化馆,配工作人员10人。
  1985年,县文化馆内设馆站活动组、文艺组、美术摄影组和录像放映组,工作人员增至16人。
   二、博物馆
  1969年2月,宣传毛泽东主席在安远伟大革命实践办公室(简称宣办)成立,有工作人员5人。1970年2月,宣办撤销。同年7月,复设宣办,配工作人员1人,与县革委宣传组合署办公。1971年3月,宣办从县革委宣传组划出,与县文化站合署办公。1977年6月,宣传毛泽东主席在安远伟大革命实践办公室改称宣传毛主席伟大革命活动办公室,仍称宣办。1977年8月举办《安远县革命文物汇报展览》,1978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1979年2月改称县革命历史纪念馆,1982年2月27日改称县博物馆。1985年10月工作人员增至6人。
   第二节书店·图书馆一、书店民国13年(1924年)和31年,“聚泰祥”与“新新”两家私营书店先后在县城开业,主要经营小学课本,兼营少量小说及文化用品。
   建国后,1949年10月,县新华书店开业,经营中、小学课本和国家出版的各类图书。1953年1月,划属江西省新华书店统一管理,并改称江西省新华书店安远支店。1958年1月,复称安远县新华书店。1965年,全县设农村图书代销点7个。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书店经销的大批书画被诬为“封、资、修”作品而被封存、销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读物、古今中外名著、科技读物、文学杂志、学生课本、儿童读物在安远大量发行。1982年,县内开始出现国家事业单位和集体商业企业售书店(点)和个体书摊。1985年,全县有乡文化站售书点6个、学校售书店5个、供销社售书点20个、个体书摊54个。
   [=此处为表格(表23一11965年至1985年全县图书发行统计表)=]单位:万册、万元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二、图书馆民国29年(1940年)秋,县政府开办图书馆,设图书管理员1人,开展图书藏借活动。民国31年8月,县图书馆并入县民众教育馆。县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开放处,有藏书3007册。
   建国后,1950年1月20日县人民教育馆设图书阅览室,配工作人员1人,专责藏书和借书工作。1952年4月,县人民教育馆图书阅览室改称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是年,全县设有农村、矿山图书室4所,圩场流动图书站2个。1961年全县图书室增至24所,流动图书站增至7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停止借阅图书。1973年,县文化站设立图书阅览室,恢复图书借阅活动。1975年,在县城解放路薛氏宗祠设立儿童图书阅览室,开展儿童图书阅览活动。
  1978年12月,县图书馆成立,有工作人员3人。1983年8月,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增至5人,设政工组、采编组和外借阅览组。1985年8月,建筑面积为1069.21平方米的框架式结构四层图书大楼开工。同年十二月,馆藏图书达45350册,其中线装书25部2222册,非线装书43128册。
   第三节电影事业机构民国34年(1945年),广东侨民师范学校在县城放映无声电影,为县内首次无声电影放映。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五分队来安远访问,在县城放映有声电影,为县内首次有声电影放映。1952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四十四队在县内巡回放映电影。1955年至1979年,县内先后成立电影放映队、电影管理站、电影院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一、电影放映队县电影放映队1955年成立,有电影放映员3人。1956年放映电影332场,收入1.3万元。1957年,下设2支16毫米电影放映队。1961年3月10日,16毫米电影放映队增为3支,放映员增至10人。是年,放映电影1255场,收入3万余元。1963年3月16日,成立35毫米电影放映队,固定在县城放映。1965年8月,县电影放映队撤销。
   农村电影放映队1976年冬,各公社先后建立公社电影放映队。1982年,公社电影放映队实行个人承包制,全县涌现一批电影放映专业户。1985年,全县有农村电影放映队72支,放映电影7000余场,收入20余万元。
   二、电影管理站县电影管理站1965年8月成立,下设3支16毫米电影放映队和1支35毫米电影放映队,有放映员16人。当年放映电影1773场,收入4.7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影片被封存,仅放“新闻简报”、“样板戏”和“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影片。1968年8月,县电影管理站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12月,复设县电影管理站,配职工9人。1971年增设1支16毫米电影放映队,放映员增至27人。1979年11月,县电影管理站撤销。
   农村电影管理站1982年,鹤子公社成立电影管理站。1983年,浮槎、龙布、天心、版石4个圩镇先后成立电影管理站。同年,鹤子公社电影管理站改称鹤子圩电影管理站。1984年,浮槎和版石两个圩镇电影管理站撤销。1985年,全县3个圩镇电影管理站放映电影1000余场,收入4万余元。
   三、电影院县人民电影院1974年12月,江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拨款4万元、县人民政府投资10万元、县电影管理站自筹资金6万元,在县城开工建设县人民电影院。1977年9月底竣工,同年10月1日开始营业。建筑面积1875平方米,设有放映机房、发电机房、观众厅、售票房、办公用房、宣传工作用房和广告橱窗等。观众厅拥有座位1186个,放映机房安装松花江牌5501型放映座机2架。当年放映410场,门票收入2.95万元。1979年,有工作人员11人,全年放映1262场,门票收入11.6万元。1985年春开始兼放录像业务,8月6日开始放映立体电影。当年,工作人员增至19人,全年放映1318场,门票收入13.64万元。
   农村电影院1976年冬,版石公社在版石圩河东建电影院,使用35毫米电影放映机。1982年1月1日,孔田公社电影院落成开业。1985年,版石和孔田两座农村电影院各放映电影500余场,收入3万余元。
   四、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79年11月成立,下设政工组、发行组和修理组,职工14人,负责管理全县电影放映业务,培训放映人员,供应放映器材,修理放映机械,发行电影拷贝。当年发行电影拷贝373部,收入9.64万元。1985年发行拷贝391部,收入10.1万元。
   [=此处为表格(表23—21955年至1985年几个年份安远县电影放映事业发展概况统计表)=][=此处为表格(表23—31979年至1985年安远县电影放映、发行收人统计表)=]单位:万人次万元第四节表演团体一、采茶戏剧班明末清初,安远九龙山盛产九龙茶。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雍正五年(1727年),安远九龙茶取作贡品。从此,九龙茶名声远扬,九龙山茶业兴旺。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茶商云集九龙山,茶女演唱《十二月采茶歌》和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短戏接待茶商。表演时因为人物只有二旦一丑,所以俗称表演班子为“三脚班”。“三脚班”受当地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成为歌、舞结合的采茶灯,也称茶篮灯。茶篮灯吸收戏剧的唱、做、念、舞等表演形式,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戏。
   同治年间(1867年至1874年),固营堡坳下有“周流长”采茶戏剧班。民国13年(1924年),固营堡刘德朋组办“采霓堂”采茶戏剧班。民国21年,重石仕湖赖良球组办“和顺堂”采茶戏剧班,版石牛犬山陈良善组办“音乐堂”采茶戏剧班,古岭魏廉福组办“福兴堂”采茶戏剧班。采茶戏剧班活跃在安远、信丰、雩都、定南等县和粤北地区,演出《大摘茶》、《上广东》、《卖杂货》、《四姐反情》、《大劝夫》、《睄同年》、《睄表妹》、《补皮鞋》、《钓〓》等40余个剧目。
   建国后,1953年根据采茶戏剧班的传统剧目发掘、整理了《九龙山摘茶》一剧,由固营业余采茶剧团在同年全县第一届农村业余剧团文艺会演中演出,1954年在赣南行政区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演出,1955年在江西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中演出,均获节目奖和表演奖。1955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九龙山摘茶》现场录音。1963年,赣南文艺学校高宣兰对《九龙山摘茶》进行整理,并易名为《茶童哥》。1980年,《茶童哥》被改编为电影剧本《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二、布袋木偶剧班俗称蚊帐剧班,民国15年(1926年)由长沙堡蔡烈判创办。民国30年,蔡烈判的徒弟钟荣秀继任班主。建国后,1977年钟荣秀的儿子钟继昌继承技艺,演出至今。蚊帐戏多在县内北部地区演出,剧目有《观音送子》、《郭子仪拜寿》、《杨宗保招亲》、《老补缸》、《三请梨花》等20余个。
   三、县祁剧团
  1952年10月,赣南大众楚剧团演出第三队应安远艺人邀请到安远县落户演出。1953年初,赣南大众楚剧团演出第三队改称安远县祁剧团,为集体文艺单位,1956年5月,改为地方国营文艺单位。1959年4月,与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合并成立安远剧团,内设祁剧队。演出剧目有传统戏《珍珠塔》、《白蛇传》、《血掌印》、《沙滩会》、《打金枝》、《二度梅》、《六月雪》、《八义图》、《玉堂春》、《七姐下凡》、《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十五贯》、《荔枝换蜂桃》等,现代戏《养猪姑娘》、《黄公略》、《乞丐》、《漳河湾》等。1960年1月,安远剧团祁剧队撤销。
   四、县采茶剧团
  1957年4月,以濂江乡永丰业余剧团为基础组建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有演员24人,在县内收费演出。1959年4月,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和县祁剧团合并成立安远剧团,内设采茶剧队。
  1960年1月,撤销安远剧团;2月,成立县采茶剧团。同年冬,县采茶剧团聘请老艺人刘德朋担任艺术指导,口授身传传统采茶戏《九龙山摘茶》表演艺术。是年起至1967年演出剧目有《九龙山摘茶》、《牛庄烽火》、《水清沙明》、《李狗子》、《漆匠嫁女》、《唐二试妻》、《失绣鞋》、《双怕妻》、《程红梅》、《三月三》、《红霞》、《姑娘心里不平静》、《人面兽心》、《家》、《洪湖赤卫队》、《霓红灯下的哨兵》、《吹鼓手招亲》、《隔河看亲》等,演职员由24人增至38人。1968年10月,县采茶剧团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9年7月,县革委挑选培训青年文艺骨干30人,成立县文艺轻骑队。1970年3月,更名为县文工团。1973年春,改称县采茶剧团,演出《江姐》、《刘三姐》、《家》、《洪湖赤卫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1985年7月,县采茶剧团撤销。
   第五节俱乐部·文化站一、俱乐部工人俱乐部1951年4月,县总工会成立职工业余剧团。1954年1月,改办为工人俱乐部,内设图书室、游艺室和戏场,配专职工作人员2人,每星期三、四、六晚上和星期日对职工开放,在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和元旦等节日举办文艺晚会。1968年,工人俱乐部解散。1984年1月,复设工人俱乐部,开展图书借阅、文艺演唱、图片美术书法展览、棋类和球类比赛等活动。
   农村俱乐部1953年冬,城关、水背、石圳、修田、古田、河田、龙布、版石圩、车头圩、三排、新龙、江头、石口、镇岗圩、孔田、长布和鹤子等17个农村俱乐部先后成立。1957年,农村俱乐部增至154个。1960至1962年,农村俱乐部先后停止活动。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农村俱乐部陆续恢复活动。1966年,全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194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俱乐部先后解散。农村俱乐部开展图书借阅、文艺演唱和编写板报等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科学知识。
   二、文化站
  1953年县人民政府设立龙布区和太平区文化站,1955年增设版石区文化站,各配备文化工作人员1人。1958年12月,区文化站撤销,全县8个人民公社设立文化馆。1959年至1962年,公社文化馆先后停办。1963年夏,设立龙布、版石和太平3个区文化站,1966年7月撤销。1971年至1973年先后恢复龙布、版石和孔田3个文化站。1975年12月,龙布、版石和孔田3个文化站改为社办文化站。同月,增设欣山镇文化站和重石、车头、凤山、新田、镇岗5个公社文化站。1985年,全县21个乡(镇)建立文化站,各站均设有文化干事1人。文化站设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和宣传橱窗(栏),组织群众开展文艺活动。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