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39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篇 文化艺术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2
摘要: 安远县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明末清初,九龙山茶农就自编自演《茶篮灯》招待各地来安远采购茶叶的茶商。后来《茶篮灯》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戏。清代,县儒钟元铉著有《石湖草堂诗集》传世,收录诗词800余首。1985年,全县21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和电影放映队,并涌现一批文化专业户。1954年和1955年,固营业余采茶剧团分别在赣南行政区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和江西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中演出《九龙山摘茶》一剧,均获节目奖和演出奖。随后,高云山、鹤子、龙布、双芫和版石等乡相继建成电视差转台,全县电视覆盖率达74.13%,电视机陆续进入城乡人民家庭。
关键词: 文化理论 文化艺术

内容

安远县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明末清初,九龙山茶农就自编自演《茶篮灯》(时称“三脚班”)招待各地来安远采购茶叶的茶商。后来《茶篮灯》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戏。清代,县儒钟元铉著有《石湖草堂诗集》传世,收录诗词800余首。
   建国后,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950年至1982年,先后建立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院、电影公司、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1985年,全县21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和电影放映队,并涌现一批文化专业户。
  1951年全县农村开始组织业余采茶剧团。1954年和1955年,固营业余采茶剧团分别在赣南行政区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和江西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中演出《九龙山摘茶》一剧,均获节目奖和演出奖。1957年,县采茶剧团成立。1963年《九龙山摘茶》被改编为《茶童哥》,1980年又改编为《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1953年开始兴办广播事业,1956年建立县广播站,1971年建立公社、场、镇广播站,1976年开始兴办电视事业。1979年和1983年分别建成50W黑白电视差转台与50W彩色电视差转台。随后,高云山、鹤子、龙布、双芫和版石等乡相继建成电视差转台,全县电视覆盖率达74.13%,电视机陆续进入城乡人民家庭。
   第一章文化事业机构第一节文化馆·博物馆一、文化馆民国31年(1942年)2月24日,县政府设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民众进行业余文化活动。
   建国后,1950年1月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县人民教育馆,配备工作人员6人。是年,县人民教育馆举办职工夜校,开展图书借阅,组织业余剧团和秧歌队,编写黑板报,编印刊物,组织群众进行文艺宣传活动。1951年4月,县人民教育馆改称县人民文化馆。同年冬,县人民文化馆编印月刊《安远冬学》,赠送全县各冬学作为学习辅导资料。1952年4月,县人民文化馆易称县文化馆。1956年,县文化馆编印月刊《安远俱乐部》,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参考资料。1958年1月,县文化馆在县城青年路建文化活动楼,内设展览厅、文艺室、音乐室、美术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
  1968年8月,县文化馆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12月,县文化站成立。1978年11月,县文化站改称县文化馆,配工作人员10人。
  1985年,县文化馆内设馆站活动组、文艺组、美术摄影组和录像放映组,工作人员增至16人。
   二、博物馆
  1969年2月,宣传毛泽东主席在安远伟大革命实践办公室(简称宣办)成立,有工作人员5人。1970年2月,宣办撤销。同年7月,复设宣办,配工作人员1人,与县革委宣传组合署办公。1971年3月,宣办从县革委宣传组划出,与县文化站合署办公。1977年6月,宣传毛泽东主席在安远伟大革命实践办公室改称宣传毛主席伟大革命活动办公室,仍称宣办。1977年8月举办《安远县革命文物汇报展览》,1978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1979年2月改称县革命历史纪念馆,1982年2月27日改称县博物馆。1985年10月工作人员增至6人。
   第二节书店·图书馆一、书店民国13年(1924年)和31年,“聚泰祥”与“新新”两家私营书店先后在县城开业,主要经营小学课本,兼营少量小说及文化用品。
   建国后,1949年10月,县新华书店开业,经营中、小学课本和国家出版的各类图书。1953年1月,划属江西省新华书店统一管理,并改称江西省新华书店安远支店。1958年1月,复称安远县新华书店。1965年,全县设农村图书代销点7个。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书店经销的大批书画被诬为“封、资、修”作品而被封存、销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读物、古今中外名著、科技读物、文学杂志、学生课本、儿童读物在安远大量发行。1982年,县内开始出现国家事业单位和集体商业企业售书店(点)和个体书摊。1985年,全县有乡文化站售书点6个、学校售书店5个、供销社售书点20个、个体书摊54个。
   [=此处为表格(表23一11965年至1985年全县图书发行统计表)=]单位:万册、万元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二、图书馆民国29年(1940年)秋,县政府开办图书馆,设图书管理员1人,开展图书藏借活动。民国31年8月,县图书馆并入县民众教育馆。县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开放处,有藏书3007册。
   建国后,1950年1月20日县人民教育馆设图书阅览室,配工作人员1人,专责藏书和借书工作。1952年4月,县人民教育馆图书阅览室改称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是年,全县设有农村、矿山图书室4所,圩场流动图书站2个。1961年全县图书室增至24所,流动图书站增至7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停止借阅图书。1973年,县文化站设立图书阅览室,恢复图书借阅活动。1975年,在县城解放路薛氏宗祠设立儿童图书阅览室,开展儿童图书阅览活动。
  1978年12月,县图书馆成立,有工作人员3人。1983年8月,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增至5人,设政工组、采编组和外借阅览组。1985年8月,建筑面积为1069.21平方米的框架式结构四层图书大楼开工。同年十二月,馆藏图书达45350册,其中线装书25部2222册,非线装书43128册。
   第三节电影事业机构民国34年(1945年),广东侨民师范学校在县城放映无声电影,为县内首次无声电影放映。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五分队来安远访问,在县城放映有声电影,为县内首次有声电影放映。1952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四十四队在县内巡回放映电影。1955年至1979年,县内先后成立电影放映队、电影管理站、电影院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一、电影放映队县电影放映队1955年成立,有电影放映员3人。1956年放映电影332场,收入1.3万元。1957年,下设2支16毫米电影放映队。1961年3月10日,16毫米电影放映队增为3支,放映员增至10人。是年,放映电影1255场,收入3万余元。1963年3月16日,成立35毫米电影放映队,固定在县城放映。1965年8月,县电影放映队撤销。
   农村电影放映队1976年冬,各公社先后建立公社电影放映队。1982年,公社电影放映队实行个人承包制,全县涌现一批电影放映专业户。1985年,全县有农村电影放映队72支,放映电影7000余场,收入20余万元。
   二、电影管理站县电影管理站1965年8月成立,下设3支16毫米电影放映队和1支35毫米电影放映队,有放映员16人。当年放映电影1773场,收入4.7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影片被封存,仅放“新闻简报”、“样板戏”和“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影片。1968年8月,县电影管理站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12月,复设县电影管理站,配职工9人。1971年增设1支16毫米电影放映队,放映员增至27人。1979年11月,县电影管理站撤销。
   农村电影管理站1982年,鹤子公社成立电影管理站。1983年,浮槎、龙布、天心、版石4个圩镇先后成立电影管理站。同年,鹤子公社电影管理站改称鹤子圩电影管理站。1984年,浮槎和版石两个圩镇电影管理站撤销。1985年,全县3个圩镇电影管理站放映电影1000余场,收入4万余元。
   三、电影院县人民电影院1974年12月,江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拨款4万元、县人民政府投资10万元、县电影管理站自筹资金6万元,在县城开工建设县人民电影院。1977年9月底竣工,同年10月1日开始营业。建筑面积1875平方米,设有放映机房、发电机房、观众厅、售票房、办公用房、宣传工作用房和广告橱窗等。观众厅拥有座位1186个,放映机房安装松花江牌5501型放映座机2架。当年放映410场,门票收入2.95万元。1979年,有工作人员11人,全年放映1262场,门票收入11.6万元。1985年春开始兼放录像业务,8月6日开始放映立体电影。当年,工作人员增至19人,全年放映1318场,门票收入13.64万元。
   农村电影院1976年冬,版石公社在版石圩河东建电影院,使用35毫米电影放映机。1982年1月1日,孔田公社电影院落成开业。1985年,版石和孔田两座农村电影院各放映电影500余场,收入3万余元。
   四、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79年11月成立,下设政工组、发行组和修理组,职工14人,负责管理全县电影放映业务,培训放映人员,供应放映器材,修理放映机械,发行电影拷贝。当年发行电影拷贝373部,收入9.64万元。1985年发行拷贝391部,收入10.1万元。
   [=此处为表格(表23—21955年至1985年几个年份安远县电影放映事业发展概况统计表)=][=此处为表格(表23—31979年至1985年安远县电影放映、发行收人统计表)=]单位:万人次万元第四节表演团体一、采茶戏剧班明末清初,安远九龙山盛产九龙茶。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雍正五年(1727年),安远九龙茶取作贡品。从此,九龙茶名声远扬,九龙山茶业兴旺。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茶商云集九龙山,茶女演唱《十二月采茶歌》和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短戏接待茶商。表演时因为人物只有二旦一丑,所以俗称表演班子为“三脚班”。“三脚班”受当地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成为歌、舞结合的采茶灯,也称茶篮灯。茶篮灯吸收戏剧的唱、做、念、舞等表演形式,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戏。
   同治年间(1867年至1874年),固营堡坳下有“周流长”采茶戏剧班。民国13年(1924年),固营堡刘德朋组办“采霓堂”采茶戏剧班。民国21年,重石仕湖赖良球组办“和顺堂”采茶戏剧班,版石牛犬山陈良善组办“音乐堂”采茶戏剧班,古岭魏廉福组办“福兴堂”采茶戏剧班。采茶戏剧班活跃在安远、信丰、雩都、定南等县和粤北地区,演出《大摘茶》、《上广东》、《卖杂货》、《四姐反情》、《大劝夫》、《睄同年》、《睄表妹》、《补皮鞋》、《钓〓》等40余个剧目。
   建国后,1953年根据采茶戏剧班的传统剧目发掘、整理了《九龙山摘茶》一剧,由固营业余采茶剧团在同年全县第一届农村业余剧团文艺会演中演出,1954年在赣南行政区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演出,1955年在江西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中演出,均获节目奖和表演奖。1955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九龙山摘茶》现场录音。1963年,赣南文艺学校高宣兰对《九龙山摘茶》进行整理,并易名为《茶童哥》。1980年,《茶童哥》被改编为电影剧本《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二、布袋木偶剧班俗称蚊帐剧班,民国15年(1926年)由长沙堡蔡烈判创办。民国30年,蔡烈判的徒弟钟荣秀继任班主。建国后,1977年钟荣秀的儿子钟继昌继承技艺,演出至今。蚊帐戏多在县内北部地区演出,剧目有《观音送子》、《郭子仪拜寿》、《杨宗保招亲》、《老补缸》、《三请梨花》等20余个。
   三、县祁剧团
  1952年10月,赣南大众楚剧团演出第三队应安远艺人邀请到安远县落户演出。1953年初,赣南大众楚剧团演出第三队改称安远县祁剧团,为集体文艺单位,1956年5月,改为地方国营文艺单位。1959年4月,与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合并成立安远剧团,内设祁剧队。演出剧目有传统戏《珍珠塔》、《白蛇传》、《血掌印》、《沙滩会》、《打金枝》、《二度梅》、《六月雪》、《八义图》、《玉堂春》、《七姐下凡》、《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十五贯》、《荔枝换蜂桃》等,现代戏《养猪姑娘》、《黄公略》、《乞丐》、《漳河湾》等。1960年1月,安远剧团祁剧队撤销。
   四、县采茶剧团
  1957年4月,以濂江乡永丰业余剧团为基础组建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有演员24人,在县内收费演出。1959年4月,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和县祁剧团合并成立安远剧团,内设采茶剧队。
  1960年1月,撤销安远剧团;2月,成立县采茶剧团。同年冬,县采茶剧团聘请老艺人刘德朋担任艺术指导,口授身传传统采茶戏《九龙山摘茶》表演艺术。是年起至1967年演出剧目有《九龙山摘茶》、《牛庄烽火》、《水清沙明》、《李狗子》、《漆匠嫁女》、《唐二试妻》、《失绣鞋》、《双怕妻》、《程红梅》、《三月三》、《红霞》、《姑娘心里不平静》、《人面兽心》、《家》、《洪湖赤卫队》、《霓红灯下的哨兵》、《吹鼓手招亲》、《隔河看亲》等,演职员由24人增至38人。1968年10月,县采茶剧团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9年7月,县革委挑选培训青年文艺骨干30人,成立县文艺轻骑队。1970年3月,更名为县文工团。1973年春,改称县采茶剧团,演出《江姐》、《刘三姐》、《家》、《洪湖赤卫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1985年7月,县采茶剧团撤销。
   第五节俱乐部·文化站一、俱乐部工人俱乐部1951年4月,县总工会成立职工业余剧团。1954年1月,改办为工人俱乐部,内设图书室、游艺室和戏场,配专职工作人员2人,每星期三、四、六晚上和星期日对职工开放,在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和元旦等节日举办文艺晚会。1968年,工人俱乐部解散。1984年1月,复设工人俱乐部,开展图书借阅、文艺演唱、图片美术书法展览、棋类和球类比赛等活动。
   农村俱乐部1953年冬,城关、水背、石圳、修田、古田、河田、龙布、版石圩、车头圩、三排、新龙、江头、石口、镇岗圩、孔田、长布和鹤子等17个农村俱乐部先后成立。1957年,农村俱乐部增至154个。1960至1962年,农村俱乐部先后停止活动。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农村俱乐部陆续恢复活动。1966年,全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194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俱乐部先后解散。农村俱乐部开展图书借阅、文艺演唱和编写板报等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科学知识。
   二、文化站
  1953年县人民政府设立龙布区和太平区文化站,1955年增设版石区文化站,各配备文化工作人员1人。1958年12月,区文化站撤销,全县8个人民公社设立文化馆。1959年至1962年,公社文化馆先后停办。1963年夏,设立龙布、版石和太平3个区文化站,1966年7月撤销。1971年至1973年先后恢复龙布、版石和孔田3个文化站。1975年12月,龙布、版石和孔田3个文化站改为社办文化站。同月,增设欣山镇文化站和重石、车头、凤山、新田、镇岗5个公社文化站。1985年,全县21个乡(镇)建立文化站,各站均设有文化干事1人。文化站设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和宣传橱窗(栏),组织群众开展文艺活动。
   第二章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第一节文艺创作一、当代文学创作民国期间,县人创作当代文学甚少,且作品散失无存。
   建国后,1950年至1959年,县人创作的当代文学多为戏剧和诗歌。欧阳纲的剧作《拗蕨子》、《草苗争长》、《邹皮匠打酒》和诗歌《送郎》,魏挺秀的诗歌《插秧》,刘开生的诗歌《妈妈教我学种树》等分别在省级报刊发表。1962年6月,温良创作的诗歌《抗旱曲》在江西日报发表;1971年,杨启昌创作的诗歌《丰收的喜讯传给党》,在江西日报发表;1975年,唐进新撰写,谢让昌、唐茂祥、彭明协助整理的《老红军来信》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4年,赖永丰创作的散文《喇叭声声》、杨启昌创作的故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省级报刊发表。
   二、民歌创作清代、民国时期,县民在现实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作山歌、茶歌、灯歌、民间小调和儿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剥削阶级的憎恶。《十二月耕田歌》、《跌苦歌》、《长工歌》、《鲤鱼歌》、《十劝郎歌》等民歌,在劳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群众为配合苏区斗争创作了《十话哥十回妹》、《劝郎当红军》、《妇女解放歌》等红色歌谣。
   建国后,1949年冬至1953年,县、区、乡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妇女联合会组织发动群众创作山歌,举办山歌对唱会和联唱会,宣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民间音乐采编小组,收集整理安远民歌。1980年2月,收集民歌300余首,编成《安远民歌集》。1981年,收集安远民间歌曲165首,编成《安远民间歌曲集》。
   三、音乐创作民间音乐创作清代、民国时期,县内民间音乐有吹奏乐、打击乐和管弦乐,内容丰富,演奏形式也较多样建国后,1954年县文化馆组织文艺工作者对南乡《大堂音乐》进行整理。同年,太平区业余剧团在赣南行政区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演奏整理后的《大堂音乐》,获节目奖和表演奖。
  1964年,孔田公社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赣州专区《赣南之春》音乐会,演奏《大堂音乐》中的《阴反阳》、《剪剪花》等曲调,获演奏奖。
  1984年,魏美玉创作的采茶戏歌曲《流落他乡苦难多》、《话到嘴边难直告》、《我自作月老把红线牵》、《婷子女遭横祸悲痛满腔》和《爱仙是个好姑娘》,选入赣州地区戏剧创作研究室编印的《赣南采茶戏音乐、新腔选集》。
   歌曲创作1953年至1984年,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全县业余文艺会(调)演20次。全县业余文艺工作者采用表演唱、女声小合唱、女声小组唱等小型歌舞形式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作品,反映农村新人新事。1981年,钟秀创作的歌曲《三朵大红花》发表,同年被选入《赣南获奖歌曲集》。
   音乐作品选录。
   [=此处为插图(正月里大闹花灯(灯歌))=]注:此曲用小哨呐伴奏。
   [=此处为插图(春谷雨(茶篮灯))=][=此处为插图(春景天)=][=此处为插图页=][=此处为插图(别人跌苦①(①跌苦:穷困。)冇象〓)=]②日子方起:天亮起床。③夜脯:晚上。
   ④捞箕:小鱼网。⑤结头松:难得解开。
   [=此处为插图(认错称星找错钱)=][=此处为插图(当兵就要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步枪挂在背中心;红军天天打胜仗,打得白匪没个人。
   当兵就要当红军,冲锋杀敌呈英雄,消灭反动国民党,共产革命要成功。
   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到处受欢迎;军民相爱又团结,共同奋斗一条心。
   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好比铁铸成,炮弹如雨吓不倒,白军一见就逃命。
   送郎当红军 [=此处为插图((革命民歌))=]送郎呀当红军,红军呀顶光荣,我郎呀,去革命,坚决打豪绅。
   送郎呀当红军,勇敢呀杀敌人,我的郎呀,去革命,保卫我工农。
   [=此处为插图(十劝郎)=]二劝郎房门前,劝郎当兵啊心要坚,一心一意去革命,你莫思念嫩娇妻,哥哥听妹哇呀,你莫思念嫩娇妻。
   三劝郎天井边,劝郎当兵啊莫贪钱,红军打仗为穷人,军队纪律要遵守,哥哥听妹哇呀,军队纪律要遵守。
   四劝郎大门边,劝郎做事啊心莫偏,一心一意为革命,革命工作莫投机,哥哥听妹哇呀,革命工作莫投机。
   五劝郎小路边,劝郎打仗啊要在前,对准敌人要紧打,保护穷人立功勋,哥哥听妹哇呀,保护穷人立功勋。
   六劝郎大路边,日头一出东风天,艰苦日子会过去,光明日子在前面,哥哥听妹哇呀,光明日子在前面。
   七劝郎大道中,劝郎今后要写信,胜利消息告诉〓,妹妹听了心欢喜,哥哥听妹哇呀,妹妹听了心欢喜。
   八劝郎石桥头,革命脚步莫停留,红旗插到南京去,不让敌人一个溜,哥哥听妹哇呀,不让敌人一个溜。
   九劝郎出水口,打得敌人冇路走,阶级立场要坚定,革命好日有长久,哥哥听妹哇呀,革命好日有长久。
   十劝郎过别村,哥当红军最光荣,等你立功回家转,一家大细喜盈盈,哥哥听妹哇呀,一家大细喜盈盈。
   [=此处为插图页(流落他乡苦难多《借妻》罗翠娥唱段)=]魏美玉作曲 [=此处为插图=][=此处为插图(三朵大红花女声小组唱)=]钟秀曲欧阳纲词 [=此处为插图页=]四、美术、摄影、书法创作美术创作清代,县人郭孔明善画工笔花鸟。民国34年(1945年)春,画家彭凤岗、江钧在安远县城举办支援抗战书画义卖展览,县人何柏达创作数幅美术作品参加义卖展出。
   建国后,全县美术创作活动活跃。1950年至1952年,全县美术爱好者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宣传画。1952年12月,举办抗美援朝宣传画展览会。1956年和1962年,高潮峰分别创作年画《劳动幸福多》和《劳动英雄》,均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1963年,何奇的镜画《松鹤图》参加赣南行政区手工艺品展览评比,获一等奖。1965年,魏夫昌创作的连环画《一竹筒盐》在江西《红领巾》发表。1970年,文化馆设立专职美术创作人员,组织和辅导全县的美术创作工作。1981年10月,安远县会同信丰、寻乌两县联合举办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览。1985年11月,安远县会同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寻乌5县联合举办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览。
   摄影创作1971年,县文化站设立专职摄影人员,组织全县摄影爱好者进行摄影创作活动。1980年起,县文化馆每年举办摄影人员学习班,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培训业余摄影创作人员。1970年至1985年,全县有16幅摄影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此处为表格(表23—41954年至1985年县籍作者在省级以上展览会展出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美术、摄影作品目录)=][=此处为表格(续前表)=]书法创作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钟元铉手书碑刻《梅花赋》和《录内矦季直表》。其书法字体妍美流利,字势雄强多变,为时人所赞誉。民国期间,唐保华的楷书闻名乡里,其书法作品被县人称为佳品。
   建国后,唐天苍、何柏达、唐忠科、何奇等人喜爱书法,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县和赣州地区美术书法作品展览。1974年,唐天苍正楷书法作品送省展出。
   第二节文艺活动一、民间灯彩茶篮灯起源于九龙山,为县内民间灯彩之一,是明末清初茶农们创作的一种原始表演艺术,后经艺人不断的提炼充实,逐渐在县内流行。表演动作主要有采茶步、彩扇步、转茶篮等,由茶母1人、茶女4人共同表演采摘茶叶的劳动过程。音乐曲调有《春谷雨》、《荷包歌》、《春景天》、《双牵手》等,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马灯是县内比较盛行的民间灯彩,主要流行县南部和北部地区。县南部地区的马灯又称车马灯,由红纸和黄纸马车、车夫、官灯和扁灯组成,10人同台表演,舞蹈动作古朴雅致,配以《大闹花灯》、《小拜年》等曲调,场面热烈欢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县北部地区的马灯,则由两男两女骑黑、黄、红、白四匹纸马表演,其唱词内容比较统一,曲牌有《大闹花灯》、《马头歌》、《四季牡丹》等,气氛热烈欢畅。
   狗妈蛇龙又称王龙,是一种头、腰、尾多节相连的龙灯,流行于县南部和中部地区。龙身用一长条黄布做成,龙头和龙尾以色纸糊制。5至11人舞动,上下起伏,左右翻滚,锣鼓和唢呐配奏,气氛热烈欢乐。
   瑞龙和蝴蝶舞瑞龙又称五股龙,是一种头、腰、尾不相连接的龙灯,流行于县中部地区。瑞龙头、尾各一节,腰三节,用彩色花纸糊制,由5个少年舞耍,舞步以小碎步和跑跳步为主,穿插表演“天下太平”等字造型,用唢呐伴奏,并配以锣鼓,气氛十分热烈。
   蝴蝶舞又称蝙蝠舞,与瑞龙相配合表演,瑞龙表演完毕,蝴蝶舞接着上场,5个纸糊蝴蝶分成五色,象征“五福归堂”,由5个女孩舞耍,舞步以小碎步为主,右手掌蝴蝶柄手,左手叉腰,摆出各种队形花样,同时配以清新幽雅的丝竹乐曲,别有一番芬芳醉人的情趣。
   其它灯彩香火龙、鲤鱼灯、老虎灯、双单狮、高台狮、高跷狮、采莲船、鹬蚌相争、挂花等灯彩也在县内流行。
   二、业余文艺活动组织业余剧团清末和民国时期,县内部分村庄在农闲组织“三脚班”,演出采茶戏。民国32年(1943年),县城京剧爱好者与外地疏散来安远的京剧演员合作成立安远县民众剧社,在业余时间演出京戏。演出剧目有《苏三起解》、《甘露寺》、《借东风》和《打渔杀家》等。民国37年,外来演员撤走,剧社解散。
   建国后,农村组织业余剧团,配合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文艺宣传,丰富农村文艺生活。
   固营业余剧团。1951年由朱良首创建,有演员10余人,活动在塘村、长沙、天心、重石、于都和盘古山等地。演出剧目有《上广东》、《反情》、《大劝夫》、《瞎子闹店》、《阿山打铁》、《九龙山摘茶》等传统剧目和《打破迷信》、《以社为家》、《光眼瞎》等新编剧目。1954年参加赣南行政区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演出改编后的《九龙山摘茶》,获节目奖和表演奖。1955年,参加江西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再次演出改编后的《九龙山摘茶》,受到省艺术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央歌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广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给予了高度评价,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音播放《九龙山摘茶》。同年12月,朱良首赴省采茶剧团传授《九龙山摘茶》演出技艺。1960年,固营业余剧团停止活动。
   修田业余剧团。1952年冬创办。至1985年止,自编自演节目60余个,为群众演出300余场。1958年、1966年两次参加赣州专区文艺会演,1984年6月参加安远县民间舞蹈集成录像,表演瑞龙和蝴蝶舞。
   永丰业余剧团。1954年3月,濂江乡峰背、永丰两村联合组织永丰业余剧团。1955年和1956年,先后参加赣南行政区和安远县业余文艺会演,演出《瞎碰瞎》、《泉边上的爱情》、《深山巧遇》、《老少配》等剧目,均获节目奖和表演奖。1957年4月改为县临时联合采茶剧团。
   古田业余剧团与濂江公社业佘文工团。1954年,古田业余剧团成立,演出反映现代生活的《不信媒人的话》、《一场风浪》和《巨变》等节目,受到群众的好评。1958年冬,改称濂江公社业余文工团。1959年春,该团参加赣南行政区文艺会演,演出《九龙山摘茶》,获集体奖和表演奖。同年冬,以安远县民兵代表队的名义参加赣南行政区民兵文艺会演,演出《红军哥哥回来》一剧。1960年春,该团团长欧阳锦唱出席江西省文教系统群英会。同年夏,复称古田业余剧团。1968年改称古田文艺宣传队,1971年再次复称古田业余剧团。1954年至1985年为群众演出1200余场。
   业余文艺辅导1951年起,县文化馆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辅导业余剧团,并定期印发群众文艺辅导材料,举办各种形式的群众文艺培训班,为农村培训文艺活动骨干,推动文艺活动的开展。
   [=此处为表格(表23一51951年至1985年几个年份安远县群众业余文艺培训班举办情况一览表)=]文艺会(调)演1953年,举行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会演。1957年2月,举行全县春节农村文艺观摩会演,有56个业余剧团、767人参加会演,演出节目110个。1959年底,举行全县民兵业余文艺会演。1953年至1965年止,共组织10次全县文艺会演,100多个队次、3000余人次参加演出。
  1972年春,举行全县下乡知识青年业余文艺会演。1973年至1980年,举行全县业余文艺调演5次和全县学生业余文艺会(调)演3次。1979年4月,举行《安远之春》音乐会,18个代表队、200余人参加音乐演奏。1984年6月,举行全县民间舞蹈艺术调演,100余人参加演出。
   配合中心工作宣传演出1949年冬至1952年,区、乡组织业余剧团和秧歌队配合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进行宣传演出。
  1956年至1958年,县、区、乡组织文艺宣传队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进行宣传演出。1965年7月,中共安远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组织文化工作队,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深入农村宣传演出。1974年冬至1975年春,县文教局组织8名故事员深入农村巡回演讲新编故事。1983年春,中共安远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组织计划生育文艺宣传队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演出。1984年秋,县采茶剧团排演法制教育文艺节目,深入乡村巡回演出。
   节日庆祝活动演出1954年10月1日,县、区、乡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1959年9月30日至10月3日,县城连续4个晚上举行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1964年1月1日至3日,县城举行元旦百花晚会,230余名职工和农民参加演出。1977年8月1日,组织县采茶剧团和10余支业余文艺宣传队举行大型文艺晚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和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五十周年。
   附戏台·影剧院(场)·三用会堂明、清时期,县城城隍庙、真君庙、地母庙、关帝庙、郭公庙、万壑台、整暇台、唐家祠、欧阳氏宗祠、何氏宗祠以及农村的大部分宗祠、寺庙均设有戏台,农闲、春节、庙会、社会时聘演“三脚班”戏。民国35年(1946年),在县立初级中学校内建安远大礼堂,可供600余人观看演出。
   建国后,宗祠、寺庙戏台大部被改作它用。1954年,县城欧阳新添、欧阳光烈等人,集资2000余元将黄家祠改建成民间剧院(1968年停止使用)。1956年秋,拥有800余个座位,演戏、放映和会议三用的“人民会堂”落成。
  1957年,凤山乡东河村建成一座演戏、放映、会议三用会堂。随后,部分公社、国营林场和生产大队相继建造三用会堂或影剧院(场)。1985年,全县共有农村三用会堂或影剧院(场)45处。
   [=此处为表格(表23—61985年全县农村300座位以上三用会堂和剧院(场)一览表)=]单位:个第三章史志编纂第一节县志编纂 《安远县志》始纂于明代,至清代共编纂7次、校梓2次:明弘治六年(1493年)版,知县甘文绍纂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版,同知李多祚校梓;隆庆五年(1571年)版,知县周昶重校;万历六年(1578年)版,推官潘应诏改修;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版,知县林有科增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版,10卷,知县于作霖改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版,7卷,知县董正重修;道光二年(1822年)版,32卷,知县黄文燮重修;同治九年(1870年)版,知县黄瑞图重修。同治《安远县志》设卷首和地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类志等10纲,纲下设54目,全志约27万字。
   民国34年(1945年)10月至37年冬,县政府设修志局,编修《安远县志》,但未成书。
  1985年9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安远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孙传标兼主任,下设办公室,编纂社会主义新县志。本届修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指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实事求是地记述安远县的历史与现状,重点反映建国后安远人民的斗争业绩和建设成就。
   第二节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地名志编纂一、党史资料征集编写
  1958年7月,中共安远县委设立党史编写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党史办公室),征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远县革命斗争史料。是年编印《革命火花》专刊3期。1959年,编成《安远县革命史》初稿,约14万字,简要记述了中共安远县地方组织建立与发展的情况,以及安远县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安远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史实。1961年,党史办公室撤销。
  1981年6月,中共安远县委设立党史资料小组办公室,未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工作由档案局负责。1982年9月,设立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仍简称党史办公室),配专职工作人员2人。至1985年止,完成安远县革命斗争大事记编写任务,编印《安远党史资料》4期。1985年8月开始搜集资料编写《中国共产党安远县组织史资料》。
   二、地名志编纂
  1981年7月至1982年12月,县人民政府组织地名普查工作队,对全县的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重要的人工建筑、有方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胜古迹和较著名的纪念地的名称进行普查,编成县内地名词目2735条。
  1983年3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安远县地名志编辑组,编纂《安远县地名志》。同年10月完成初稿,1985年定稿出版,内部发行。全书收录县内地名2582条,共35万字。
   第四章报纸·通讯报道·广播电视第一节报纸·通讯报道一、报纸 《安远民报》民国31年(1942年)为县勇员委员会创办,4开单面油印,同年8月终刊。
   《新安远报》民国31年8月由县政府创办,同年9月1日出版,翌年4月停刊。共刊出65期,先油印,单面,每期不满万字:后石印,复面,每期2.5万字。
   《安远晓报》民国32年12月县政府设立安远晓报社,聘请《沪杭报》徐力担任社长,出版《安远晓报》,县长王有智兼任发行人。《安远晓报》为4开版铅印日报,民国33年1月1日出版第一期,日发行量约500份,次年4月终刊。
   《安远民意报》民国34年4月25日,安远晓报社改称安远民意报社,出版《安远民意报》,社长赖丰光,发行人初为县参议会长赖彩章,后为县长彭逸羽。民国36年5月,安远民意报社关闭,《安远民意报》停刊。
   二、通讯报道民国31年(1942年)至36年5月,《安远民报》、《新安远报》、《安远晓报》和《安远民意报》除转载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外,对县内新闻也有报道。
   建国后,1950年起中共安远县委宣传部发动干部、群众为报刊、广播电台投稿。1958年中共安远县委设立通讯报道组,为县广播站和上级党报组织通讯报道稿件。1969年10月,县革委政治部宣传组成立报道组,设通讯员2人。1970年至1973年,全县公社、场、镇先后设立广播站编采员,负责本社、本场或本镇的通讯报道工作。1973年,县报道组通讯员增至12人,各公社(场、镇)成立报道组。是年,全县有县、社、场、镇通讯员120余人,采写通讯报道稿件1100多篇。1975年10月,县报道组划归中共安远县委宣传部管理,设报道干事2人,负责全县通讯报道工作。1979年起,全县投稿量增加,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县内稿件的数量也显著增多。当年采用190篇,1980年采用386篇,1984年采用412篇。谭英畏《傅梅建让路》一文1984年在《中国乡镇企业报》发表,被评为赣州地区1984年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好新闻三等奖。1985年,全县有县、乡、镇报道组23个,通讯员150人,采写通讯报道稿件3000余篇,其中县广播站采用1197篇,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237篇(《人民日报》采用2篇,《江西日报》采用31篇,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与江西电视台采用28篇,《赣南日报》采用104篇,外省报刊采用62篇)。
   第二节广播·电视一、广播
  1953年5月,中共安远县委宣传部设收音站,配兼职收音员2人,使用电子管直流收音机1台,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并将记录下来的内容誊印送交中共安远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参阅。
  1956年8月6日,县广播站成立,有负责人兼采编、机务和播音员各1人,使用50W电子管收扩机2台,在县城街头安装高音喇叭4只,向群众开展有线广播宣传。1959年,县广播站添置TY250×2/1000型扩音机1台,利用电话线路向县城附近生产大队播音。镇岗公社、车头公社和双芫钢铁会战指挥部建立广播放大站,转播县广播站节目。从此,农村有线广播逐渐发展。1962年冬,全县有255个大队通广播,安装喇叭1040只,其中高音喇叭35只,舌簧喇叭833只,其它喇叭172只。
  1962年10月,县广播站并入县文化馆。县文化馆设广播室,负责县城广播宣传。1964年9月,复设县广播站。
   [=此处为表格(表23—71953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一览表)=]
  1963年,县广播站改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改称县人民广播站。1971年冬,各公社(场、镇)均建立广播站,100%的大队和99.5%的生产队通广播,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站为基础的全县广播网。1972年,采用“调幅载波信号”新技术,解决了县广播站利用电话线路向公社传送广播节目受到电话干扰的问题,使有线广播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75年冬,采用县、社、队和群众共同集资的办法,开始架设县城至公社木杆广播专线。至1979年底止,县广播站与17个公社广播站之间架设了广播专线,总长284公里。
  1980年11月,县革委设立广播事业局,配职工30人。
  1983年6月,风雹和洪水损折广播专线木杆450多根。同年7月,把县城与部分圩镇之间的广播专线木杆改为水泥杆。
  1984年10月,在李子山电视差转台机房安装GSW—F2型调频广播无线发射机,16个乡同时安装调频广播无线接收机,收转县广播站的广播节目。1985年1月,县人民政府撤销县广播事业局,设立县广播电视局,配职工32人,统管县、乡广播站和电视差转台。
   县广播站每日早、中、晚三次播音,播音时间6至7小时,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外,主要播送自办节目。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为听众服务》、《农业科技》、《少儿节目》、《卫生常识》、《计划生育》和《天气预报》等。
   二、电视
  1976年9月18日,在县城火夹脑山顶上收看井冈山电视台转播的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实况。是时为县内第一次收看电视。当年,全县有电视机4台。
  1979年1月14日,在火夹脑山顶建黑白电视差转台1座,差转井冈山电视台信号。1983年2月8日,县集资6万元建造的李子山遥信自控50W彩色电视转播台开机试播,差转赣州峰山707台电视信号。信号覆盖县城、濂江、凤山3乡和车头、新龙、高云山、江头、新园、孔田等乡的部分地区。全县电视信号覆盖率达42.27%。
  1984年,高云山、鹤子和龙布3乡自筹资金先后建起10W电视差转台。1985年,双芫乡和版石乡自筹资金各建10W电视差转台。是年,全县电视信号覆盖率达74.13%,拥有电视机980台。
   第五章艺文目录第一节书目明代至建国后1985年,县人著有100余卷(册)图书。
   [=此处为表格(表23—8县人编著图书目录表)=]第二节篇目明、清时期,县籍和客籍作者撰有记述安远的散文留世,其中疏奏5篇、文移4篇、碑文4篇、记35篇、序1篇、引1篇、传16篇、表1篇、论1篇。
   [=此处为表格页(表23—9明清时期县籍和客籍作者记述安远的散文目录表)=][=此处为表格(续前表)=]建国后1950年至1985年,县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已收集的有诗歌12首、散文2篇、杂文3篇、故事7篇、论文4篇、曲艺2篇、戏剧4篇、调查报告4篇、说明文1篇。
   [=此处为表格(表23—101950年至1985年县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目录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第六章歌谣·熟语·民间传说第一节歌谣一、儿歌月光光秀才郎月光光,秀才郎,骑只马仔过莲塘。莲塘尾上一枝花,摇摇摆摆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只鲤鱼八尺长。鲤鱼背上乘灯盏,鲤鱼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读书伢子习文章。
   青菜雕子青啾啾青菜雕子青啾啾,又会打网又会泅,又会装碓踏白米,又会撑船下赣州。赣州九条街,两面花鼓闹哈哈,有钱买个花鼓打,冇钱哥仔鼓边挨。
   乌鹩仔①(①注:(1)乌鹩仔——八哥鸟。)乌鹩仔,打盘沙,打到细姑(2)((2)细姑——父亲的妹妹。)门楼下,问问细姑哪久(3)((3)哪久——什么时候。)嫁,今朝梳头明朝嫁。猪肉来,喷喷香;花轿来,愁肚肠。女啊女,你莫怕,梳过髻仔扎过花,爷嫒(4)((4)嫒——娘。)送你好人家,多少嫁妆莫去讲,总爱郎子会当家。
   二、民歌长工歌正月里来工夫真,戴个箬笠做长工;工钱讲到十五吊,短衫一件鞋一双。
   二月里来二月边,东道带〓去下田;东边圈到西边转,那晓东道咁多田。
   三月里来三月天,牵只牛牯去犁田;上坵犁到下坵转,十个脚趾踩破皮。
   四月里来是立夏,鸡公鸭妈大大只;鸡身鸭肩〓冇份,鸡头鸭脚〓名下。
   五月里来是端阳,家家裹粽喷喷香;总哇裹粽有肚饱,那晓裹粽新冇尝。
   六月里来打早禾,东道搭嘱嘴莫多;一日打谷四担半,从早到夜田间做。
   七月里来七月边,东道叫〓铲草皮,铲了草皮尤则可,还要割草垫牛栏。
   八月里来田较闲,屋背树兜挖几担;挖了树兜又挑水,天光到夜冇下闲。
   九月里来九九长,东道哇〓命冇长;十字街头算张命,九十九岁见阎王。
   十月里来雨雪多,东道哇〓聊介多,说起聊来又冇聊,推砻做米替〓东道婆。
   十一月里冷冰冰,又打霜来又结冰;屋下烤火还嫌冷,还要叫〓做冬耕。
   十二月里又一年,东道叫〓算工钱,拿到算盘来算数,倒找东道几吊钱。
   十八姐姐三岁郎十八姐,三岁郎,抱抱揽揽揽上床,上床替你脱衣服,下床帮你着衣裳,天光到夜呀服侍郎。
   十八姐,三岁郎,抱抱揽揽揽上床,睡到半夜闹奶食,妻子哪有奶喂郎,真想打你两巴掌。
   十八姐,三岁郎,抱抱揽揽揽上床,睡到半夜拉屎尿,滚满一身新衣裳,一手拉你滚下床。
   十八姐,三岁郎,抱抱揽揽揽上床,等到郎大妻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夜夜睁眼到天光。
   三、民谣冬至数九歌一九二九南风柳飕,三九四九推车冰上走,五九六九亲家相见不出手,七九八九黄河看柳,九九八十一,田中戴箬笠。
   跌苦歌月光光,光灼灼;〓跌苦,你安乐。食又冇食,着又冇着;年年拼命做,总住烂屋壳。再好学堂〓冇分,教〓穷人瞎眼棍;再好女子冇钱讨,教〓穷人打单老。天啊天!越思越想越可怜;事业冇钱做,年年来耕田。六月晒日头,穷人做马牛;田上谷一收,税富做贼头;背上一把秤,来把租谷收;谷子量得快,东君冇话头;穷人一哇话,翻转哈蟆头;句句讲恶话,由佢税富头。冇奈何,冇奈何!量了一箩又一箩;量了田税并利谷,做了一年又呵嗬! 莫伤心,莫伤心!穷兄穷弟爱同心,穷姐穷妹爱团结,同心团结来革命,打土豪,斩劣绅,杀他一个不留情。
   十话哥十回妹妹一话哥,妹话你,莫定共产你定哩,你个脾气爱改过,改过脾气带娇妻,情愿食粥唔话你。
   哥一回妹,莫阻挡,〓定共产理应当,唔定共产冇食着,一定共产有风光,哪有情愿食粥汤。
   妹二话哥,爱想开,苦食苦着做到来,假使自己命运假,再去共产冇发财,牵到牛嬷会漏胎。
   哥二回妹,唔知天,如今世界唔比先,租谷咁贵利咁恶,本事再好难寻钱,唔定共产绝火烟。
   妹三话哥,你咁狂,冇家冇伙冇条枪,心中再想去共产,税富同你滚一场,好比狂狗吠月光。
   哥三回妹,你莫愁,莫愁冇枪难出头,总爱穷人会团结,手中冇枪当得有,杀佢税富有个留。
   妹四话哥,想清来,税富老崽多钱财,有钱能买生人胆,佢会搬到大兵来,大兵一来真该煨。
   哥四回妹,哥话你,再多大兵唔怕佢,佢个大兵打唔得,冇〓穷人咁敢死,一支红旗吓死佢。
   妹五话哥,莫乱为,恐怕败了唔敢归,郎在外边妹在家,敌人日夜讲捉“匪”,唔得年头到年尾。
   哥五回妹,心爱坚,莫急哥哥在外边,哥在外边来革命,革命成功出头天,夫妻终究有团圆。
   妹六话哥,爱商量,现在眼下冇食粮,唔讲共产有转借,一定共产又闭仓,好比雪上又加霜。
   哥六回妹,你莫慌,莫怕税富来闭仓,唔怕税富唔肯借,穷人团结会破仓,蚊帐做肚任你装。
   妹七话哥,爱学精,你唔共产还有人,万一中间有长短,共到再多当闲情,告〓生活靠哪人?哥七回妹,你莫惊,共产一定要实行,参加共产〓有责,打倒土豪把田分,穷人有地日子红。
   妹八话哥,理有差,共产还有分上下,你又唔认一个字,大权印把你冇抓,还嘿给人做牛马。
   哥八回妹,你莫惊,共产又冇分高低,男男女女都一样,贫贫富富推平哩,万事交给穷人理。
   妹九话哥,妹心开,去定共产理应该,到底共产有几好,总爱请哥讲出来,哥哥革命妹会来。
   哥九回妹,笑呵呵,共产好处实在多,日里唔愁冇饭食,夜里唔愁冇被窝,自由平等快乐多。
   妹十话哥,心花开,〓今邀到妇女来,组织妇女来革命,唔想发财唔想家,一心创造幸福来。
   哥十回妹,哥心欢,家事本来冇相干,妹妹喜欢来革命,哥妹一起去上阵,革命一定会成功第二节熟语一、谚语气象谚语雨早雨晏晴,晏雨难晴。
   冬甲子雨,雪飞千里。
   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落得成。
   清明晴,拔秧莳草坪;清明雨,蓑衣箬笠高挂起。
   雨夹雪,落一七(七天)。
   四月初一雨嗟嗟,新谷粜过老谷价。
   有雨天开顶,无雨四脚悬。
   风旱风树上叫,雨风落地扫。东风旱死禾,冬刮东风雪漫天。
   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春发南风雨唧唧,夏发南风一场空。
   十二月的南风当夜雪。正月南风二月雪,二月南风稳贴贴。
   夜里转风冷一七,白天转风冷一日。小暑南风十八天,大暑南风旱破天。
   冬至一日南风三日报,三日南风狗进灶。春发南风是雨窝,冬发南风霜冻多。
   春刮东风雨绵绵,夏刮东风缺水源,秋刮夏发西风涨大水,秋后西风旱到底。
   云、雾、霞、虹日落火烧云,明日晒死人。春雾茫茫旱裂田,夏雾茫茫雨绵绵,秋雾乌云拦东,非雨即风。茫茫晒死鬼,冬雾茫茫雪漫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早雾晴,晏雾雨。
   漫天飞乱云,雨雪下不停。雾收不起,细雨来临。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云遮中秋月,水打元宵灯。春雾茫茫难见雨,冬雾茫茫雨打天。
   早晨朵朵云,下午晒死人。朝霞雨,晚霞晴。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东虹晴,西虹雨。
   霜、雪雪加霜,连夜雨。
   久雨见雪晴。
   一朝春霜三朝旱,三朝春霜得把秆。
   雷、电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雪打秋,一半收;雷打冬,十间牛栏九间正月雷打雪,二月牛得歇,三月缺秧水,空。
   四月禾上节。东闪日头西闪风,南闪北闪大雷公。
   惊蛰不到先响雷,四十九天乌啼啼。东闪西闪并无一点,南闪北闪菠萝大点。
   日、月、星日出东南红,有雨也有风。日晏三更雨,月晏午时风。
   日晕长江水,月晕井都干。久雨现星光,明朝风更狂。
   月光生毛,有雨明朝。
   物象谚语蚂蚁牵长线,大雨在眼前。
   蚂蚁筑高窝,大水冲山坡。
   蚂蚁含蛋跳,大雨一定到。
   蚂蚁搬上树,大水冲到路。
   蚂蚁迁窝,洪水会多。
   蚯蚓滚沙,大雨哗哗。
   蛇过道,大雨到。
   蜻蜓飞屋檐,大雨在后边。
   蜻蜓飞得高,天气晴得好。
   蛤蟆水中翻,两天以后水进间(房间)。
   螃蟹上路天收雨。
   田螺上岸,雨水成潭。
   燕子高飞天气好,燕子低飞雨将到。
   白鹤成群飞,两天风雨吹。
   大雁北来,无风必雨。
   麻雀成群出,明天雨更急。
   喜鹊筑窝高,洪水浪滔滔。
   鸡打沙窝下大雨。
   午鸡高处啼,雨止见晴天。
   猪衔草,寒潮到。
   早晚烟铺地,苍天有雨意。
   火烟不出屋,大雨靠得住。
   青苔浮水面,三天雨见面。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好长。
   桐树开花还有冻,荷树开花送春寒。
   盐罐发潮,大雨必到。
   季节谚语春一朝春霜十日晴,霜过南风日日晴。
   年宵有雨春多旱。
   春天不戴笠,淋得眼眨眨。
   立春晴一刻,农户不用力。
   夏五月现雾,大水铺路。
   唔食端午棕,棉衣不敢送。
   头伏山岗二伏人,三伏禾米上田塍。
   立夏小满,盆满钵满。
   芒种夏至天,行路要人牵。
   四月八,冻死黄毛鸭。
   秋朦胧中秋月,水打下〓宵。
   七月半,黄蜂散。
   冬寒露霜降,日短夜长。
   小寒大寒,滴水成团。
   冬云乌,禾米满塅铺;冬云白,禾米进坑坜。
   冬至出日头,年后死老牛。
   农事谚语春无种,冬无收。
   春杜懵懵懂,懒人好浸种。
   惊蛰早,清明迟,春风播种正当时。
   三月种薯四月生,四月种薯当时生。
   清明前后,种芋种豆。
   立夏前,莳完田。
   早莳“一七”,唔当秧田留一日。
   小暑小打,大暑大打(指收割早稻)。
   处暑种豆无豆收。
   翻稻莳田不过秋,秋背莳田禾冇收。
   七月好种藠,八月好种蒜。
   八月初一,芋仔生日。
   立冬不打禾,一夜失一箩。
   冬至种油(油菜),不够老婆揩头。
   头年不犁冬,来年禾苗粪雍也闲情。
   瞎子靠棍,作田靠粪。
   秧好一半禾。
   老秧莳田唔发禾。
   挑水靠桶,作田靠种。
   早稻唔怕火烧天,晚稻唔怕淋夜雨。
   秧田要老,禾种要调。
   林业谚语人要文化,山要绿化。
   正月栽竹,二月栽树。
   木梓唔怕六月六的雨,只怕七月七的风。
   家有千头棕,子孙不愁穷。
   栽杉掂桐,一世不穷。
   栽桐一年一根杆,二年一把伞,三年成为油老板。
   房后左右栽满竹,三年以后换新屋。
   树木成林,雨水调匀。
   人要脸皮,树怕剥皮。
   上吊千年杉,水浸万年松。
   四月八,杨梅赤腊腊。
   七月砍竹,八月砍树。
   树怕绝根,人怕绝心。
   树争一层皮,人争一口气。
   生活谚语十五、十六两头光,十七、十八〓背月出。
   初三、初四鹅眉月,二十七、八天光月出。
   二、四、八月乱穿衣。
   好种出好苗,好人出好朝(指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人要打扮,田要整堪。
   婴儿七坐八爬,半岁生牙。
   做到老,问大嫂。
   马有错迹,人有错话。
   话多不甜,浆多不粘。
   人心皆一,世事皆同。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人情好,食水甜。
   人情要长,数目要短。
   人要心好,树要根长。
   学好三年,学坏一朝。
   为老不正,带坏子孙。
   独柴莫烧,独子莫娇。
   朋友妻,不可欺。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生儿不知娘辛苦,生女方知苦心娘。
   一男一女一枝花,多崽多女是“冤家”。
   父母不嫌子女丑,子女不嫌爷娘穷。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女方晓父母恩。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不上高山,不知平地;不见棺材,不出眼泪。
   肚饱唔晓肚饥人,命好唔晓命歪人。
   养子不读书,当作瞎眼珠。
   好子不得爷田地,好女不得嫁时衣。
   气力打人唔倒,就怕枉病打倒人。
   只要行得正,唔怕影子斜。
   打架冇好手,讲嘴冇好口。
   懒牛屎尿多,懒人名堂多。
   穷人志气高,过水唔过桥。
   一家唔和人会欺,公婆唔和人会恋。
   一人有福,带好满屋;一人冇福,吵烂家屋。
   穷就穷在债,冷就冷在风。
   越穷越见鬼,越冷越起风。
   心正不入邪。
   村中无鬼不入邪。
   鸡嬷唔孵崽,拗断脚骨也唔孵。
   唔曾做贼心唔惊,唔曾偷食嘴唔腥。
   唔会晒日挡人阴,唔会哇话伤人心。
   鸟无翅膀不会飞,人无志气无作为。
   食唔穷,穿唔穷,唔会划算一世穷。
   多食苦瓜少食艾,留起老命看世界。
   同船过水三世修。
   有样冇样,看看世上。
   唔怕唔识货,就怕货比货。
   口语风吹过,笔字定山河。
   三百山的雕仔,总嘿归转三百山。
   灯不拨不明,话不说不清。
   细水长流,遭灾不愁。
   勤打铁总有一次火烧炉。
   再好的草地有瘦牛。
   唔食粥汤唔得饱,唔着烂衫唔得老。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道理讲得顺,丝线牵得石头动。
   急酒难食,急事难裁。
   真金不怕火,好事拦街坐。
   果子越食越少,闲话越讲越多。
   有借有还千百转,有借冇还就一转。
   有气有力富贵土,冇气冇力荒草坪。
   不看通书,神鬼不知。
   有钱莫算命,算了暗心病。
   算命先生半路亡,地理先生冇屋藏。
   爷有娘有唔当自家有。
   家有千两银,旁人一把秤。
   清闲钱冇过年,辛苦钱万万年。
   水滴石穿,绳锯物断。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检起千年货,总有税富做。
   猴子捡到姜,难舍又难尝。
   蜜糖嘴,苦瓜心。
   一竹篙翻了一船人。
   新做粪缸三日新。
   老鼠有个隔夜粮。
   利刀劈水水不断。
   冇牛捉到马耕田。
   山中冇老虎,猴子称大王。
   上屋搬下屋,都要一箩谷。
   霸着粪缸冇屎屙。
   十个指头有长短。
   别人的龙床,当唔得自家的狗窝。
   捉到鲤鱼走了鲩。
   一只手难捉两条鱼。
   好马不吃回头草。
   亲帮亲,邻帮邻,远亲不如近邻。
   吐出的口水收唔归,讲出的话莫反悔。
   斜树难倒,直树蒙根。
   摇摇摆摆,千年万载。
   聊懒三日,学勤三年。
   有话当面讲,有酒当面洒。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有钱唔食是死佬,有钱烂食也是死佬。
   大风大浪经得起,田缺湖水浸死人。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糍粑好食气难消。
   长短一根棍,大小一个礼。
   歇肩莫歇久,行路莫用走。
   牙齿总撬总空,耳朵总撬总聋。
   清早食姜人参汤,夜哺食姜当砒霜。
   二、歇后语过时黄历——用不上。
   喉咙痒——搔不到(无办法)冇跟鞋——提不起。
   石头熬汤——冇味。
   石灰撒路——白行。
   狗咬裹粽——冇解。
   谷斗印砖——大方竹篙晒衫——袖(就)来。
   菜刀下肚——切(绝)心。
   猫公上树——倒爪(找)。
   天晴撑伞——掩人眼。
   屎缸苍蝇——外表好看。
   狗咬苍蝇——乱咬。
   狗咬老鼠——多管闲事。
   老虎借猪——有去冇归。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两公婆拜年——多礼。
   寿仙公吊颈——嫌命长。
   猫公打饭甑——替狗做事。
   窗子背舀米——前身不到。
   鱼网做衫——结头多。
   凳头上放蛋——危险。
   落雨晒粄干——好摆。
   粪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米筛筛猪血——眼红。
   精猪肉打汤——少肥(陪)。
   瞎眼佬点灯——照人家。
   篱笆墩上晒缸——倒转来。
   铜锣面上跌铜钱——上铜(同)下铜(同)。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十二月的蛤蟆——不开嘴。
   三寸布做的鞋——进脚不得。
   第三节民间传说一、地名传说翁媳圳古时,里仁坳(今车头乡三排村)山高水缺,农田常常枯旱。村中有一老翁,决心把后山的水引来灌溉农田。于是,老翁在工地搭起茅棚,起早摸黑凿石开圳。暑过冬来,从不停歇。老翁有个善良贤惠的儿媳妇,天天将茶水饭食送到工地,从不叫累喊烦。一天,媳妇送饭走进坳口,遇见一老者,手持拐杖,步履艰难。媳妇见其年迈体弱、又饥又累的样子,心中很是同情,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要去哪里?”老者回答说:“家中贫困,几天缺粮,肚中饥饿。”媳妇听后说:“老人家,如果不嫌弃,我这里有饭菜,本是送给开圳公公吃的,就给你吃吧!”说着拿出饭菜。老者满心欢喜,说了声“多谢”,就坐在地上大口地吃起来。老者吃完后,媳妇忙低头收拾碗筷。突然,背后“哗”的一声水响。媳妇一惊,忙抬头转身观看,只见老者手指处,出现一条水圳,清泉哗哗流来。媳妇知道这是遇上了仙人,正想躬身跪谢,忽见一道白光,老者已无影无踪。从此以后,里仁坳清泉常流,年年丰收。
   后人把这条水圳叫作“仙人圳”,为纪念翁媳开圳的决心,也称“翁媳圳”。
   鱼羊共溪长沙乡筼筜村有一石山,名叫狐狸石,河水环绕山脚缓缓流过。石山脚下有一深潭,潭藏一洞,洞内鱼虾成群。相传石洞在古时有石羊出入。石羊不常出现,如遇石羊出洞上岸,筼筜村定有吉祥之事。当地乡民称石洞为石羊穴,称石羊为瑞羊。一年,有个名叫关晋绮的官人路经此地,听人述说“鱼羊共溪”的奇闻,联想到甘肃省渭源县有个“鸟鼠同穴”,认为安远有个“鱼羊共溪”,恰好相对,真是天然俪偶。
   九龙山安远城南有一座九龙山,山高水清,云雾缭绕,盛产甘美清香的九龙茶。
   九龙山原叫九顶山。相传,古时九顶山下有个穷苦的后生,常独自一人上山砍柴。一天,他来到山中,忽见山顶五彩缤纷,祥云缭绕,九条金龙从云中飞出,时而在空中飞舞,时而在潭中戏耍,时隐时现,百态千姿。正当他看得入迷时,一阵山风吹来,云消雾散,九条金龙无影无踪,而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九株翠绿的茶树,迎着阳光随风摇曳。后生感到奇怪,回家后便将金龙变茶树之事告诉乡邻。大家听说后,纷纷上山观看,只见九株茶树亭亭玉立,绿光闪烁。众人便采摘茶叶,回去精心炒制。茶叶芳香扑鼻,闻之欲醉;茶水甘美清香,醇厚无比。于是,人们纷纷相约上山开荒种茶。茶农把九顶山改名九龙山,将茶称之为九龙茶,将潭称之为九龙潭。一传十,十传百,九龙茶的奇闻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立即传旨赣南道台,选九龙茶进贡朝廷。从此,九龙山的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
   天作塘濂江乡民主村和高云山乡铁丰村交界处的高山顶上有一深潭,人称“天作塘”。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作塘”还是块百丈见方的平台。平台上住有一对挖药夫妇,相亲相爱,辛勤劳作,日子过得平安甜蜜。美中不足的是,两夫妇都已过不惑之年,还未生下儿女。
   一天,挖药夫妇正在院子里切草药,突然一只瘸腿麂子逃进院内,直奔挖药夫妇,跪在他们面前。妇人见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走出院外探望,只见半山腰上走来一位猎人,手持钢叉朝草屋奔来。妇人回身进院,把麂子抱进屋内放在床上,盖上被子。不一会,猎人闯进屋来,问挖药夫妇有无看见一只受伤麂子。挖药夫妇说没看见。猎人不信,就在屋内四处察看。屋内摆设简陋,无处可藏麂子。猎人见床上似乎睡着个人,便问挖药夫妇,是谁在大白天睡觉?挖药夫妇回答说是儿子进山着了凉,正在发汗。猎人不好再问什么,转身告辞。猎人走后,挖药夫妇为麂子敷上草药,包扎好伤口,并把它送出山口,嘱咐说:“畜牲,畜牲,你的急难已过,回到大山中去吧,以后小心,别碰见猎人。”麂子点了点头,一步一回头,慢慢走进深山。
   说来也奇怪,挖药妇女救麂子后,不久便怀了孕。十月怀胎过去,生下一个白胖胖的小男孩。百日这天,小孩正在摇床上睡觉,突然一只麂子跑进屋,刁了小孩飞奔而去。挖药夫妇慌忙追出屋外。追出一段路后,晃然不见麂子,却见孩子安然无恙地躺在地上。挖药夫妇抱起小孩刚想回家,忽然“轰’的一声巨响,房子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口深不见底阔几十丈见方的山塘。
   后人把这口山塘称为天作塘。
   二、民间故事唐明山智斗贪官明代天启年间,安远出了一个智计过人、敢与贪官污吏作对,爱为穷人打抱不平的秀才唐明山。
   传说安远县城有一家大财主,常倚财仗势欺压百姓。一次,财主看中一家农户的两亩地,硬是把地夺了去。农户一家老小跪在财主面前,求财主开恩,把地还回给他。财主不但不还地,还把这户农民赶出家门。唐明山知道后,立即为这户农民写状纸伸冤。财主明白,此事一经唐明山插手,自己非吃亏不可,于是,连忙溜进县衙,送给知县三百两银子。
   正当知县高高兴兴送财主出门时,忽见一人身穿蓑衣,头戴箬笠,坐在衙门边。知县好生奇怪,忙叫衙役过去看看。衙役回来对知县说:“老爷,此人是唐明山!”知县听后暗吃一惊:怎么是他!然而,知县毕竟是官场混惯了的人,遇事不慌,马上装出一副笑脸,走过去对唐明山说:“唐友兄,请进内喝茶!”唐明山起身施礼道:“老爷在上,喝茶倒不必,只是我家的禾田受旱,急需水来润田。刚才我看见一股‘肥水’流进了县衙。小民冒昧前来,想分一半水,不知老爷意下如何?”知县一听便知道他的来意,无非是想分刚才那财主送来的“肥水”。心想,把柄已被他抓住了,不给他,他是绝不会罢休的!如果被他告到州府里,事情就闹大了。想到此,连忙点头说:“好说,请进内坐”,唐明山走进县衙内,知县只好给他一百五十两银子。唐明山把一百五十两银子全数送给那失地的农民。
   两棵怪树安远版石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圩东有条河,河上有座桥,靠圩桥头长有一棵樟抱榕、榕生樟的大树。距桥下游三里处长有一棵日蔫夜茂的大樟树,人们称之为“日日潮”。这两棵怪树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桥头边住着个姓章的员外,中年丧偶,膝下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叫章姐,小女叫章妹。
   章员外死后不久,章姐便打起了独吞家产的主意,对妹妹说:“妹呀,如今爹爹死了,家里的大小事都得由姐姐做主,你的年纪也不小了,想让你早日出嫁,以了结姐姐的一桩心事”。章妹说:“我年纪还小,抢在姐姐前头出嫁,岂不惹人笑话?”章姐眼珠骨碌一转说:“妹妹有所不知,如果姐姐先出嫁,你的婚事谁来做主?为了让你早日成家,姐姐宁可让妹妹先嫁。” 第二天一早,章姐带着章妹来到牛栏前,指着那头又老又瘦的黄牛牯说:“这便是许配给你的郭(角)朝天”。
   章妹一见,几乎气昏了,愤愤地责问章姐:“姐姐怎能将妹妹许配与老牛。” 章姐脸一沉,冷笑道:“嘿嘿,给你一头黄牛牯,算是分给你一份家产,不然,啥也莫想!” 章妹无奈,只好牵了老黄牛,含泪离开了家,在河边搭了个草棚住下来。
   章妹十八岁那年,圩上来了一个剧班,剧班里有个戏子榕生,年方二十,眉清目秀,演技精湛。每日清晨,榕生在河边操琴练曲,章妹在河边挑水洗衣。榕生的歌声拨动了章妹的心弦,章妹的勤劳美貌撩动了榕生的心扉。两个年轻人,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成了一对棍打不散的戏水鸳鸯。
   却说章姐把妹妹赶出家门后,整日与一些浪荡公子吃喝玩乐,不久便把家产花空,所剩几亩薄田,也荒草丛生。章姐只好厚着脸皮向妹妹借牛耕田。说也奇怪,那头老黄牛在章妹家耕田疾走如飞,在章姐家犁地却一步不移。章姐气得举棍乱打,将老黄牛活活打死。章妹含泪把老黄牛埋在河边的小山坡上,对着牛坟伤心痛哭。这时,突然走来一位老公公,哈哈笑着说:“妹呀,妹呀,别哭了,我就是那头老黄牛,现在告诉你一件事,在这个山坡前面地下藏有三件宝,你可去挖取。记住,人在宝贝在,切莫落在恶人手中。”说罢一晃不见。
   章妹回到家中,将老黄牛的话告诉了榕生。
   于是夫妻两来到山坡前,果然挖到三件东西:扁担、蒸笼和饭碗。说来也怪,用这根扁担挑重担,就如挑空担一般;用这蒸笼蒸米饭,米刚入笼,就冒出热气;用这碗盛上一碗饭,不论饭量多大的人也能吃饱。
   这事传到章姐的耳朵里,章姐恨不得立刻把这三件宝贝弄到手。她急忙跑到章妹家里,甜言蜜语要章妹把三件宝送给她。任凭章姐怎样劝说,章妹再也不上她的当了。章姐一气之下,跑到县衙告发了章妹得宝之事。知县一听,立即带了人马前来夺宝。
   为使宝贝不被恶人夺走,榕生和章妹带着宝贝逃走。刚出家门,一阵乱箭射来,榕生不幸中箭身亡。眼看宝贝要被官兵夺走,章妹想起老牛的叮嘱,一狠心带着宝贝搂着丈夫的尸体跳进了大河。官兵急忙下河打捞,可是捞了七天七夜,一无所获。
   官兵走后,乡亲们捞起章妹和榕生的尸首,把他们安葬在桥头旁的土坡上。三日后,坟上长出一棵树苗,日长一尺,夜长一丈,不几日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很奇特:樟树环抱着榕树,榕树中又生长着一棵小樟树。这树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象把大伞,给行人挡风避雨,遮荫乘凉。
   一天,章姐来到桥头,刚走近大树,章妹的坟墓里便飞出一只小鸟,一边飞,一边绕着章姐的头顶叫,“姐姐,不要脸!姐姐,不要脸!”章姐自觉无脸见人,也跳进了河里。过了三天,章姐的尸体被冲到离桥不远的一片小荒滩上。第四日,尸体不见,却在原地长出一棵小樟树,也是日长一尺,夜长一丈,不几日,便长成了一棵两臂合抱的大樟树。这时,那只小鸟又飞来了,落在这棵樟树上不停地鸣叫:“姐姐,不要脸!姐姐,不要脸!”白天,只要小鸟一来,这棵树便枝萎叶蔫了,可是一到夜晚,它又变得枝叶繁茂,生机盎然。人们见了,都说这棵樟树是章姐变的,因为白天遭鸟儿痛骂,无脸见人,只好在夜间伸枝展叶。
   九龙茶灯赣南采茶戏《九龙茶灯》,又叫《九龙山摘茶》,也叫《茶篮灯》。在老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九龙山下来了卖唱的父女俩。老汉爱种茶,女儿爱采茶,父女俩不约而同爱上了九龙山,便在山上定居下来。女儿从此取名茶妹子。
   每年春茶下山,九龙山茶农都要举行茶歌会,一来庆祝丰收,二来欢迎各路客商。父女俩想编一套采茶歌舞在茶歌会上演出,热热闹闹庆祝丰收,欢欢喜喜接待客商。
   于是,茶妹子砍来九根龙凤翠竹,编了九盏碧茶灯。茶灯八角分明,玲珑别致,拿在手上轻轻一摇,溜溜飞转,五彩缤纷。老汉编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采茶歌,取名《九龙茶灯》。茶女手撑茶灯,载歌载舞,似蝴蝶穿花,又象画眉出林。《九龙茶灯》的演出,轰动了九龙茶山,招来了天下客商。从此,九龙山不但茶叶飘香京城,而且茶灯歌舞亦在九洲知名。
   附,奇闻轶事清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初,群燕万千,拥一白燕飞舞泥喃,回翔上下。自午时至酉时才各自飞散。
   乾隆十四年(1749年),版石、五龙等堡,山虎搔扰,咬死多人。知县董正重金募集猎户捕杀,1月内连捕5虎,其中1虎,头大,嘴尖,尾短而扁,人称为彪。
   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初旬二更后,空中陡增白气,长有丈余,自西转东,有枪炮联响之声。稍顷,如锡水状从空中泻下,落地散成数百点,没地而入。
  1976年冬,孔田公社下河大队社员在水库下小河里捕获莽蛇1条,重百余斤。
   第七章文化艺术管理第一节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民国31年(1942年)至38年,民众文化活动由县民众教育馆负责。
   建国后,1950年1月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由县人民教育馆负责组织与指导。同年5月,县人民政府设立文教科,兼管全县文化艺术工作。1956年3月,文化艺术改由文教卫生局管理。1957年2月改由文教局管理,1958年1月,复由文教卫生局管理。1960年7月,县人委设立文化局,专职管理全县文化艺术。同年12月,文化局撤销,文化艺术复为文教卫生局管理。1961年1月,改由文教局管理。1962年4月,复由文教卫生局管理。1963年3月改由文教局管理。1968年3月30日,文教局撤销,县革委政治部设立宣传组,兼管全县文化艺术工作。1972年11月,复设文教局。1984年3月,文教局撤销,全县文化艺术工作改由文化广播电视局管理。同年12月,撤销文化广播电视局,复设文化局,设副局长2人、干事3人。
   第二节文化艺术经费管理民国31年(1942年),县政府拨给民众教育馆创办费5801元。民国34年,拨给民众教育馆经费7360元,拨给县图书馆经费720元。
   建国后,1950年起,文化艺术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和图书购置费支出。1956年起,对县剧团经费实行差额补助制度。1968年和1969年,由于文化艺术单位机构解散,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县财政总支出停列文化艺术经费支出项目。1970年,县财政恢复支出文化艺术经费。1976年起,文化艺术经费支出中增列文物经费支出款项。
  1980年起,文化艺术经费由各文化事业单位分项包干,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制度。
  1952年至1985年,全县支出文化经费137万元。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