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2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46
页数: 7
摘要: 教育管理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教育

内容

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元代,县内设教谕、训导各1人,协助知县管理全县学政,教授生员和主持春秋祭祀。明、清两代沿袭元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裁撤教谕、训导。光绪三十三年,县署设立劝学所,设视学1人,兼充学务总督。后裁撤。
   民国7年(1918年),复设劝学所。民国13年,改劝学所为教育局,设局长、劝学员各1人,主管全县教育行政。
  1930年11月,县苏维埃政府设教育部。
   民国24年,教育局和建设局合并成立第三科,设科长、督学各1人。民国29年,县政府撤销第三科,设立教育科,设科长1人、督学2人。
   民国37年,教育科和军事科合并成立第三科,全县教育事宜复由第三科管理。
   解放后,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设民政教育科,统管全县民政和教育工作。1950年5月,县人民政府撤销民政教育科,设立文教科,设副科长、科员各1人,负责管理全县文化和教育事宜。
  1955年3月,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改称县人委文教科。1956年3月,文教科与卫生科合并成立文教卫生局。1957年2月,撤销文教卫生局,设立文教局。1958年1月,文教局和卫生局合并成立文教卫生局。1960年7月,撤销文教卫生局,设立文化局、教育局和卫生局。同年12月,文化局、教育局和卫生局合并成立文教卫生局。1961年1月,撤销文教卫生局,复设文教局和卫生局。1962年4月,文教局和卫生局再度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3年3月,县人委再次撤销文教卫生局,复设文教局和卫生局。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4月,县抓革命促生产临时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办公室,统管全县文教卫生工作。1968年4月,县革委撤销县抓革命促生产临时委员会文教卫生办公室,设立县革委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文教卫生组,1972年11月复设文教局。
  1984年3月,县人民政府撤销文教局,设立教育局,有局长1人、副局长2人,设人秘股、普通教育股、成人教育股、教学研究室、招生考试办公室和电视教育办公室,至1985年未变。
   第二节教育经费管理明、清时期,县教育经费主要由朝廷定员定额在县田赋税收中抵支,不足部分由县内乡绅捐资,或在学生学费和学产田租中弥补。清代,朝廷额定安远县每年在儒学项下支取学官杂役俸食银134两4钱(教谕、训导各1人,俸银各40两;斋夫3名,工食银各12两;门子2名,工食银各7两2钱),在存留本县支给银项下支取廪生廪粮银40两(廪生20人,每人2两),遇闰年加银3两3钱3分3厘。修建学宫、书院,由县绅劝捐资助;岁科应考旅费和贫生津贴补助在学产田租和学生学费中解决。
   民国期间,县内公立学校经费由国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地方自筹公立学校经费来源有田赋附加税、学产田租、乡绅募捐资助、学生学费等。私立小学和私塾经费概由学生分摊。民国24年(1935年),国家补助安远教育经费7582元。同年,教育经费列入县地方财政支出予算。
   [=此处为表格(表22—7民国25年7月至37年安远县教育经费列支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元民国29年,天心乡第四保绅士钟永发兄弟4人,将30石5斗租谷田和51石典租谷田(5石谷田折今1亩),全部捐给安远初中做学产。民国31年,欧阳振基捐稻谷150石,唐祥泰、欧阳沛、欧阳淡、唐万昌、郑学仙、钟文达、魏礼邦、唐立靖、赖炳余各捐款1万元,助建安远初中校舍。同年,县政府将2.5万担公产田租谷和34.17万元房租租金转作教育经费。次年,又在上年公款节余资金项下拨出现金8.86万元充做临时教育经费,在当年公款产项下拨出稻谷1000石充做全县办学基金。
   建国后,1949年10月至1957年,教育经费由国家统筹统付。
  1958年起,公社、生产大队民办初中、小学、农业中学及幼儿园教师工资由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公办中小学、专业学校、成人学校的办学费用由国家拨给。
  1980年起,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由县文教局包干使用。
  1985年,县财政除支付正常教育经费外,另安排智力投资5.5万元、校舍修缮费4.1万元、扫盲经费12万元。
   [=此处为表格(表22—8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元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第三节教师管理一、选用明、清期间,县内县学教谕和训导由朝廷吏部任命,官办书院山长由知县聘请,私办书院山长和私塾先生则由士人自任或由豪绅、宗族聘请。
   民国期间,安远初中校长由县政府提名报省政府任命,小学校长由县政府委派。各校教师均由校长聘请。校长聘请教师,须报县教师资格审查核定委员会审查登记。
   解放后,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除挑选40名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和安远初中应届毕业生、16名乡村知识分子担任人民教师外,还从民国原任教师中留用40名职工充实教师队伍。从是月起,安远初中校长由县人民政府提名报省人民政府任免,完全小学校长由县人民政府任免,教师列入国家干部编制,由县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1953年以后,中小学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毕业生担任。1956年,社队开始创办民办小学,其教师称民办教师,由所在社、队在农村知识分子中挑选。1958年起,安远中学校长改由赣南行政区专员公署任免,初中校长、小学校长由县人委任免。1969年起,完全中学校长由县革委任免、初中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任免。1981年起,完全中学校长由县人民政府任免。1982年,县文教局对民办教师进行选用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发给民办教师合格证,并进行统一管理。1985年起,小学校长由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任免。
  1949年10月,全县有教师96人。1956年,有公办教师380人、民办教师27人。1963年,录用11名农村知识青年担任教师。1965年,公办教师增至622人、民办教师增至198人。1968年冬至1969年春,公办教师多数被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留校任教的只有252人。1974年以后,下放农村劳动的公办教师陆续调回学校任教,民办教师也逐渐增多。1981年至1985年,从民办教师和担任教学的工人中分别录用127人和41人担任公办教师。1985年,全县有公办教师930人、民办教师919人。
   [=此处为表格(表22—91982年至1985年安远县公办教师文化程度情况一览表)=]单位:人二、考核民国期间,县教师资格审查核定委员会对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和品德进行审查检定。经审查检定合格者由县政府发给教师合格证书。民国37年,免试检定合格者87人,经考试检定合格者26人,检定不合格者168人。经检定不合格者,不能聘用或辞聘。教员能否被聘用,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员有否“后台”或得力的人事关系。即使学历、品德和教学水平十分合格的教员,也时刻忧虑能否被续聘。每学期末,大部分教师都得向上司“打点”,请求聘用或续聘。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把不适宜教学的人及时调离教学岗位。1963年,通过考核,精简不适宜教学的公办教师15人。1979年,制订执行《安远县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责任制》对全县教师进行业务考核,给1233名民办教师颁发《任用证书》。1982年,对全县民办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文化程度进行考核。经过考核辞退420人,留用881人。1985年,组织全县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有1126人取得教材教法合格证书。
   三、奖惩奖励民国期间,对勤于教育、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嘉奖。民国27年,江西省政府通令嘉奖全省办学有功人员,安远县长、幼稚园园长被列入受奖人员名单。民国33年,安远初中教员杜永燊服务教育52年,受到省政府明令褒扬。民国35年,教育部核定江西省33学年度各县国民教育优秀教师中,安远有郭奋池、何绍美、钟庆明3人。民国36年,教育部核定江西省34学年度各县国民教育优良教师中,安远有唐学余。民国37年,省教育厅宣布的江西省优良教师名录中,安远有陈良缘、赖圣瑺、陈广仁3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尊师重教。1954年,召开全县教师代表大会,总结教学经验,表彰先进教师。1963年,欧阳律善、陈周松、龚贱月、魏圣明等4名教师出席全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78年,县人民政府给70余名在教育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中学教师晋升一级工资。1979年,安远一中教师陈园(女)、孔田长布小学教师陈醒觉(女)被省妇联授予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九龙小学教师谢丰华、孔田长布小学教师黄宝宝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1980年,九龙小学教师谢丰华被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同年,安远一中教师林雨新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和特级教师称号。1981年3月,县人民政府给65位教师颁发30年以上教龄荣誉证书。1983年,安远一中教师谢群贤、钟太阳分别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和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同年,九龙小学教师黄惠英(女)荣获江西省优秀班主任称号;九龙小学教师李大鹏和天心小学教师熊太阳荣获江西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1984年,车头初中教师谢玉生、九龙小学教师陈继红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优秀班主任称号。1985年,安远一中教师廖志梅(女)、版石中学教师李敏喜、九龙小学教师宗希宏(女)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优秀教师称号。同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全县各单位和部分干部、群众给教师赠送庆贺礼品,价值10万余元。
   惩罚民国期间,对教育工作不力者给予扣薪、罚劳役、记过、申斥和解聘等处分。建国后,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和刑事处分。
   第四节教学研究·人才输送一、教学研究民国期间,改私塾式个别教学为班级教学,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建国后,废除注入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各学校设立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总结、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活动。1958年,县文教卫生局设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指导全县教学研究活动。1968年冬,教师大部分被下放农村劳动,县文教局教研室被撤销,教学研究活动停止。1979年起,各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先后恢复。1985年,县教育局复设教研室。当年,教研室组织全县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并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教导主任会议,总结、交流教学研究工作经验。
   二、人才输送从清乾隆四年(1739年),唐学海中第一百一十名进士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止,安远有7名举人考中进士,其中2名考中文进士、5名考中武进士。
   民国期间,安远县有20余名中学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
   建国36年来,全县有小学毕业生7.32万人、初中毕业生2.39万人、高中毕业生0.89万人。1961年至1965年,全县有117名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1979年至1985年,全县考取大专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增至343人。
   [=此处为表格(1979年至1985年安远县输送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新生人数统计表)=]表22—10单位:人第五节校舍修建明、清时期,县学、书院由豪绅富户捐资修建,私塾借用祠堂、庙宇或民房办学。
   民国期间,小学多数借用祠堂、庙宇办学。民国31年(1942年),县政府拨款0.7万元修建县幼稚园校舍100余平方米。同年至民国33年,动员富户豪绅捐款资助安远初中修建校舍,建有教室10间,学生寝室6间,教职员工住房30间,实验室、图书室、仪器标本室、膳堂等13间。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校舍修建。1953年至1955年,拨款3.36万元,扩建安远初中校舍2032.35平方米。1955年,拨款3.85万元修建小学校舍2500平方米。1956年起,拨款支持民办学校维修和新建校舍。1957年,拨款3.06万元新建重石初中和县幼儿园校舍550平方米。同年至1958年拨款0.8万元新建安远初中校舍484平方米。1958年,拨款1.32万元新建县卫生学校和共大高云山分校校舍1000余平方米。1959年,拨款3万元新建太平初中校舍450平方米。1960年,拨款1.63万元改建安远中学校舍。同年,拨款5.15万元修建版石初中校舍1000余平方米。1965年,拨款5万元改建九龙小学校舍600平方米;拨款2万元扩建孔田小学校舍400平方米。1966年,拨款1.5万元扩建鹤子小学校舍300平方米。1971年至1980年,县革委拨款45.23万元、社队集资39.76万元、学校自筹资金4.36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3.58万平方米。1981年至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9.1万元新建安远一中三层教学楼1178平方米;拨款52.83万元新建安远二中三层教学和实验楼3933平方米。1982年,拨款10万元,新建城郊初中三层教学大楼1000余平方米。1983年,机关单位和人民群众集资56万元修建全县中、小学校舍5600平方米。1985年,县人民政府拨款4.1万元,改造全县中、小学危房;拨款13万元新建安远一中四层教学实验楼820平方米。
  1983年至1985年,安远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拨款4.8万元,帮助濂江、龙布、车头、版石、浮槎、塘村等6个乡改建中、小学校舍1000余平方米。
   [=此处为表格(表22—111985年安远县校园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