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业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职业培训
分类号: G72
页数: 2
摘要: 职业培训
关键词: 成人教育 业余教育

内容

一、教师培训民国35年(1946年)3月,县政府委托安远初中举办为期10个月的国民教师培训班1期,培训教师50人。
   建国后,1958年,县文教卫生局开办县教师函授学校,配专职教师1人。1961年,县教师函授学校改称县教师进修学校。1969年改称县教师培训学校。1974年又改为县教育学校。1985年5月,县教育学校复称县教师进修学校,配有教职工17人,负责全县小学教师培训、教师函授和教学研究辅导等工作。是年,县教师进修学校招收在职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教龄2年以上、取得教材教法合格证的小学公办教师38人入校学习,学制2年。设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算术基础理论、政治、心理学、教育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学员毕业后,享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待遇。
   二、林业职工培训
  1983年10月,县林业局创办安远县林业职工教育学校(简称县林校),配校长和副校长各1人、教员1人,分期分批培训全县林业职工。是年,县林校举办林场和林业工作站干部培训班,招收学员21人。同年11月,举办林业工人初中文化补习班,60名小学文化程度的林业工人参加补习。
  1984年,举办检尺员学习班2期,培训检尺员34人。同年,举办公安林业干警予选对象学习班1期,时间10天,学员23人。经赣州地区公安处考核,有6人被录用为林业干警。
  1985年,举办林业职工高、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员318人,其中266人考试成绩及格,取得高中或初中文化程度考核合格证。
   三、商业职工培训
  1978年,县商业局创办安远县商业职工学校(简称县商校),开始对县内商业职工进行职业培训。1979年春,举办商业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班3期,各公司经理、股长(含副股长)、中共党员共110人参加培训。1982年至1983年,举办商业道德教育学习班3期,对60名新职工进行上岗前的业务基础知识和商业道德教育。举办业务骨干学习班12期,学员253人;举办初中文化补课学习班5期,学员173人。
  1984年,举办商业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2期,75名商业职工参加初中文化补习;举办商业初级业务培训班2期,培训商业职工34人;举办商业财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商业财会人员40人;举办商业中级业务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商业业务骨干30人。各种商业培训班学习课程为商业基础知识、商业应用文、商业经济地理和计算技术等。采取自学为主、讲课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粮食职工培训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举办粮政干部培训班1期,学习时间一个月,培训粮政干部40人。
  1982年,县粮食局开办安远县粮食学校(简称县粮校)。1983年3月,县粮校举办第一期粮食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员48人,学习时间半年。同年冬,举办第二期粮食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员35人。
  1985年,开办高中语文函授学习班1期,学习时间半年,学员50人。同年3月,组织1968年至1980年参加工作的粮食职工进行文化补习和收储初级技术培训。是年,赣州地区粮食局和赣州地区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授予安远县粮食局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五、卫生职工培训
  1959年,县文教卫生局举办为期2个月的中医学徒训练班,学员23人;1964年10月,举办为期15天的中药加工炮制学习班,学员36人。
  1970年7月,县革委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卫生组开办县卫生人员培训班。1975年,县卫生人员培训班更名为安远县“六、二六”卫生培训学校。1972年和1979年,两年共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3期,每期学习期限3个月或6个月,每期学员20余人。1977年,举行为期3个月的中医中药培训班,学员24人。1980年,举办为期2个月的中西医药剂培训班,学员21人。1981年,举办为期8个月的卫生防疫员学习班,学员21人。1982年,县“六、二六”卫生培训学校更名为县卫生培训学校,举办为期4个月的护理员学习班,学员21人。1985年起,举办为期3个月的中西医药剂专业培训班,学员22人。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