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7
摘要: 普通中学教育
关键词: 教育 学校教育

内容

一、发展概况民国29年(1940年)6月,县政府创办县立中学,县长梅绶荪兼任校长,招收学生99人,聘请教职员11人。民国30年8月,县政府聘请县绅赖丰光任县立中学校长,并把县立中学校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简称安远初中)。当年,安远初中有4个教学班、学生150人。民国34年2月1日,日本侵略军侵犯赣南,正气中学从赣县虎岗迁至安远县,借用安远初中校舍办学。同年9月,正气中学迁回赣县虎岗。民国38年7月,安远初中有教学班8个、学生323人、教职员29人。
  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接管安远初中。1957年9月,重石小学附设初级中学班(简称初中班),招收学生54人。是年,全县有初中学生677人、教职员42人。
  1958年8月,县人委批准安远初中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2班89人,并将安远初中改名为安远中学。同月,批准撤销重石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重石初中和太平初中。当年,重石初中招收新生2班112人,太平初中招收新生2班102人。是年,7个人民公社创办民办初级中学(简称民办初中),即东方红人民公社创办城关、濂江民办初中,超美人民公社创办镇岗民办初中,红星人民公社创办孔田、鹤子民办初中,卫星人民公社创办车头民办初中,超英人民公社创办版石民办初中,上游人民公社创办天心民办初中,红旗人民公社创办龙布民办初中。每所民办初中各设1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87人。
  1959年,全县有高中学生169人,初中学生1422人。
  1960年,开办镇岗初中,在龙布小学和天心小学附设初中班。1961年9月,镇岗初中并入太平初中;重石初中迁往版石,并改名版石初中;天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并入版石初中;将龙布小学附设初中班改办为龙布初中。
  1963年9月,开办天心初中;濂江、龙布、天心、版石、车头、镇岗、孔田、鹤子8所民办初中改为农业中学。
  1965年,全县有公办完全中学(简称完中)1所、初中4所,学生1121人,教职员74人。有民办初中1所,学生56人,教职员5人。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遭到严重干扰。1968年9月,安远中学并入共大安远分校,校舍被改作县农机厂厂房;城关民办初中解散。1969年春,提倡教育“三不出”(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读小学不出生产队),强调公社办完中,大队办初中,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中等教育。太平、版石、天心和龙布4所初中设立高中部,分别易称为孔田中学、版石中学、天心中学和龙布中学;县农机厂开办“五·七”中学;全县200余所小学附设初中班。由于校舍和师资奇缺,同年8月,对小学附设初中班进行撤并调整,设立鹤子、棉地、龙岗、晨光、上寨、新田、虎岗、镇岗、乌石、凤山、石圳、古田、濂江、东方、车头、江头、新龙、上濂、沙含、松岗、红光、重石、渡江、心怀、阳光、镜溪、长河、双芫、白兔29所初中和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是年,全县有中学生1837人,教职员175人。
  1970年3月,孔田中学改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安远孔田分校(简称共大安远孔田分校);塘村“五·七”中学迁至白兔,与白兔初中合并,合并后仍称塘村“五·七”中学。
  1971年3月,鹤子、镇岗、濂江、车头、沙含、重石、双芫7所初中和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设立高中部,撤销棉地、龙岗、上寨、虎岗、乌石、东方、松岗、红光、阳光、镜溪10所初中。是年,全县有完中13所、初中11所。
  1972年3月,开办五星、东方红和槎江3所初中。同年12月28日,县农机厂“五·七”中学改称安远中学。
  1973年9月,撤销鹤子、镇岗、濂江、车头、沙含、重石、双芫7所中学和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高中部。同时撤销晨光、古田、石圳、五星、东方红、上濂、新龙、渡江、心怀、槎江10所初中;设立上濂小学附设初中班。同年11月,共大安远孔田分校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安远分校(简称共大安远分校),同时复设孔田中学。是年,全县有完中5所、初中14所,学生3189人、教职员546人。
  1974年9月,开办濂江公社天母庙初中,同时复设晨光初中。1975年9月,濂江公社天母庙初中并入濂江初中,同时开办大〓、龙岗、棉地、阳佳、新塘、上寨、孔田、太平、社山、上魏、镇岗、罗山、龙安、虎岗、乌石、东河、东方、古田、五星、石圳、水背、田心、龙头、三排、红光、松岗、湘州、渡江、〓坑、南坑、心怀、大坋、镜溪、龙布、阳光35个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6年9月,凤山、濂江、车头3所初中设立高中部,分别改称凤山公社“五·七”中学、濂江公社“五·七”中学和车头公社“五·七”中学;撤销〓坑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坑初中;设立长沙公社吉祥“五·七”初中班;增设浮槎、里田、铁丰、登丰、高排、梅屋、唐屋、黄柏、老围、高排、大坝、长河12个小学附设初中班;水背小学附设初中班改称石塘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7年9月,撤销石塘、黄柏、乌石、湘州、心怀5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城关镇城郊初中,复设心怀初中;长河初中易称浮槎初中;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分别改称长沙初中和塘村初中;长沙公社吉祥“五·七”初中班并入长沙初中。
  1978年9月,撤销大〓、阳佳、上寨、上魏、龙安、老围、梅屋、唐屋、登丰、铁丰、松岗、红光、南坑、阳光、龙布、镜溪16个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9年9月,撤销车头公社“五·七”中学高中部和凤山公社“五·七”中学高中部,车头公社“五·七”中学复称车头初中,凤山公社“五·七”中学复称凤山初中;撤销长河、镇岗、罗山、东河、孔田、社山、新塘、太平、龙岗、棉地、渡江、里田、三排、龙头、五星、高排、虎岗17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安远中学易名安远县第一中学(简称安远一中),濂江公社“五·七”中学易名安远县第二中学(简称安远二中)。
  1980年9月,撤销大坝和大坋2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大坋初中。同月,安远一中被列为江西省和赣州地区重点中学。
  1981年5月,对中学网点进行调整,撤销上濂、石圳、古田、东方4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和晨光、心怀、大坋3所初中,撤销天心、龙布2所中学高中部,天心中学和龙布中学分别易称天心初中和龙布初中。
  1982年9月,孔田中学和版石中学高中部并入安远二中;撤销田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同年10月,新田初中改称新园初中。
  1983年,撤销江头初中。1984年撤销浮槎、塘村、〓坑和沙含4所初中。
  1985年9月,创办高云山民办初中。是年,全县有完中2所、初中14所,学生7987人、教职员485人。
   [=此处为表格(表22-41985年安远县中学基本情况一览表)=]二、教学工作学制民国29年至38年3月,县内初中修业期限为3年。
   建国初期,沿用民国学制。1958年冬,执行“三三制”,即初中、高中修业年限各为三年。1969年改为“二二制”,即初中、高中修业年限各为2年,实行春季始业。1973年复行秋季始业。1976年,改为“三二制”,即初中修业期限为三年、高中修业期限为二年。1980年9月、1983年9月,安远一中和安远二中先后恢复“三三制”,至1985年未变。
   课程民国29年至38年8月,初中一年级设公民、国文(国语)、英语、数学、动物、植物、历史、地理、体育、劳作、音乐、图画和童子军训练等课程。二年级设公民、国文(国语)英语、数学、化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体育、劳作、音乐、图画和童子军训练等课程。三年级取消生理卫生课,增设物理课,其它课程与二年级相同。
   建国后,1951年,初中一年级设政治(包括时事等)、语文、算术、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英语、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二、三年级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英语、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1957年,语文分设汉语和文学,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初中三年级增设农业基础课。
  1958年,高中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俄语、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生产劳动等课程。1963年9月,学俄语改为学英语,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课合并为博物课。
   [=此处为表格(表22—5民国23年安远初中教学时间计划表)=]单位:课时 [=此处为表格(表22—61981年安远一中教学时间计划表)=]单位:课时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取消英语、历史、地理、博物等课程,物理、化学课改为“三机一泵”(柴油机、发电机、抽水机、水轮泵)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基础知识课,体育课改为军体课,音乐、美术课合并为革命文艺课,增设农业基本知识课,增加劳动技术课课时。
  1977年起,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和劳动等课程。
  1980年,重点中学按六年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一般中学按五年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
  1982年,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初中开设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动植物和生产劳动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和生产劳动等课程。1984年起,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科、理科,文科不开设物理课和化学课,理科不开设历史课和地理课。
   教学原则和方法民国期间,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规定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为主要课程。考核学生学业用百分制记分法,规定学科总平均分数不及格或主科2门不及格或1门主科加2门次科不及格者为留级。学校对学生进行国民党党义教育、“三民主义”和“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教育。
   建国后,废除封建主义教学内容和注入式教学法;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启发式教学法。
  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按教学“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组织课堂教学。学校分科或联科成立教研组,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观摩教学,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考核学生学业废除百分制,实行“五级记分法”。同年,对中学生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
  1957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大纲》,贯彻“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准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准备就业)的教育。
  1958年夏,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安远初中建立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组织学生下厂(场)劳动,开展“一种三养”(种菜、养兔、养鸡、养鱼)勤工俭学活动;响应中共中央“大办农业”的号召,组织师生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同年9月,安远中学和重石初中、太平初中停课,组织学生参加大炼钢铁。由于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过多,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起,减少学生参加劳动时间,增加课堂教学时间,安远中学和重石初中、太平初中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1963年,各中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执行主科2科不及格或1科主科2科次科不及格者留级的制度。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思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共产主义品德。
  1965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做到新课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在课外,结合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进行教学,组织学生修水库、改造低产田,访问贫、下中农,请贫、下中农回忆解放前所受剥削和压迫的苦,讲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生活幸福的甜,提高学生阶级斗争的觉悟,丰富学生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知识。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中学取消基础课程的教学,取消考试和升留级制度,采用推荐升学,大搞“开门办学”,厂校(队)挂钩,用劳动代替学习,以社会代替课堂,使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7年,各中学恢复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执行教育部新颁发的教育大纲,在各科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但是,有的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组建“重点班”,对学生进行拔尖培养,搞“书山题海”,加重学生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980年,对中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1981年开始,在中学生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思想教育。1982年,各中学普遍进行电化教学试验,取消重点班,热情帮助后进学生,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三、安远一中简介安远一中位于欣山镇北侧,为县内办学历史最长的完全中学。1985年,校舍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1.81万平方米;有教学班22个(高中教学班10个、初中教学班12个)、学生1223人、教职员工109人;有馆藏图书0.78万册、教学仪器0.38万件、教学图表240余套、化学和生物模型178种;有校办农场1个,经营农田44亩、山地700亩、水面2.3亩。
   安远一中前身为安远县立中学,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6月,当时有初中班2个、学生99人、教职员11人。民国30年8月,县立中学改称安远初中。解放后,1949年8月下旬,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安远初中,全校有教学班12个、学生440人、教职员34人。1958年8月,安远初中改称安远中学,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2班8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安远中学被撤销,校舍被改作县农机厂厂房。1972年,复办安远中学,设立高、初中教学班各3个,招收学生320人,配备教职员15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远中学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79年,改称安远县第一中学(简称安远一中),并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学。1980年,教师林雨新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和特级教师称号。1983年,教师钟太阳、谢群贤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和全国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1985年,女教师廖志梅荣获江西省优秀教师称号。是年,全校有任课教师82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3人,占教师总数的76.83%。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1954年建立校办固氮菌肥料厂,组织学生分批轮流参加固氮菌肥料生产。1956年,在古田乡萧屋坝开办农场,经营水田20亩、旱地10亩、山地5亩,组织全校师生分期分批参加农场劳动。
   安远一中体育教学成绩突出。1964年,校田径代表队在赣州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女子3000米和1500米竞赛第一名、女子80米低栏第一名、男子200米竞赛第一名、男子五项全能第一名。1980年,被评为赣州地区重点中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83年5月,荣获全国初中学生“雏鹰起飞奖”田径通讯赛江西赛区第一名。办校以来,安远一中共培养初中毕业生5500余人、高中毕业生2500余人,为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400余人。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