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及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02
颗粒名称: 三、普及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
摘要: 1932年至1933年,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在兴办列宁小学的同时,组织乡、村识字班,动员少年儿童读书识字,学习文化。民国32年,县政府发布学龄儿童入学规定,强制学龄儿童入学。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和普及小学教育。1964年,小学网点下伸,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全县除有公、民办小学598所外,还办有巡回教学点2个、早班1个、晚班327个、午班3个、早晚班1个、包教包学点2个、星期班1个、半日制学校25所、一揽子学校24所,在校适龄儿童180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全县7至11周岁适龄儿童38258人,年初已入学37062人,入学率达97%;年末仍在校学生36739人,巩固率达99.1%。是年11月,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普及初等教育县。
关键词: 教育 学校教育

内容

1932年至1933年,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在兴办列宁小学的同时,组织乡、村识字班,动员少年儿童读书识字,学习文化。
  民国32年,县政府发布学龄儿童入学规定,强制学龄儿童入学。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和普及小学教育。1952年,全县设立完小27所、初小124所,50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读书。1956年,贯彻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全县除有公办完小23所、初小134所外,还有民办小学26所,有10150名适龄儿童入学。1964年,小学网点下伸,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全县除有公、民办小学598所外,还办有巡回教学点2个、早班1个、晚班327个、午班3个、早晚班1个、包教包学点2个、星期班1个、半日制学校25所、一揽子学校24所,在校适龄儿童180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秩序混乱,普及教育受到挫折。1981年,各公社(场、镇)制订普及教育规划,建立社员文化户口,实行“五定”(定地点、定时间、定对象、定任务、定要求)“四包”(包任务、包行动、包入学、包巩固)普及教育工作制度。是年,城关镇和凤山、镇岗两个公社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1983年12月,鹤子、孔田、新园3个公社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84年,组织全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大检查。同年11月,在车头乡召开全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经验。
  1985年1月,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研究部署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组对各乡(镇)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全县7至11周岁适龄儿童38258人,年初已入学37062人,入学率达97%;年末仍在校学生36739人,巩固率达99.1%。是年11月,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普及初等教育县。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