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901
颗粒名称: 二、教学工作
分类号: G62
页数: 1
摘要: 民国11年执行“壬戌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改为2年。民国23年,县内保学实行“四·二”学制,即初级小学修业4年,高级小学修业2年,招收6岁儿童入学。建国后,1949年冬至1951年止,沿袭民国学制,实行春季始业。1956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仍沿用“四·二”学制。1969年实行春季始业,1973年复行秋季始业,仍实行“五年一贯制”,至1985年未变。1956年,各年级均增设手工劳动课。1957年,时事课改为政治课,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和珠算课。1981年起,一、二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三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和自然等课程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学校

内容

学制清光绪三十一年,执行“癸卯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民国11年执行“壬戌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改为2年。
  1931年,县列宁小学实行“三·二”学制,即初级小学修业3年,高级小学修业2年,秋季始业。
  民国23年,县内保学实行“四·二”学制,即初级小学(简称初小)修业4年,高级小学(简称高小)修业2年,招收6岁儿童入学。
  建国后,1949年冬至1951年止,沿袭民国学制,实行春季始业。1952年,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小学学制,儿童7岁入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修业期限5年,不分初小、高小),改行秋季始业。1956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仍沿用“四·二”学制。1958年冬,县九龙小学和版石中心小学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儿童6岁入学,五年级学生可以参加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准许提前毕业。1967年,执行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69年实行春季始业,1973年复行秋季始业,仍实行“五年一贯制”,至1985年未变。
  课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立高等小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格致(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图画、歌唱和体操等课程。
  民国4年,县立高等小学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格致、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图画、手工和体操等课程。民国12年,县立高等小学堂设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民国25年,县内各保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工作和唱游等课程,中、高年级(三、四、五、六年级)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劳作、美术、体育和音乐等课程。
  建国后,1949年冬,中、低年级设时事、语文、算术、唱游、美术、周会等课程,高年级设时事、美术、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和周会等课程。1956年,各年级均增设手工劳动课。1957年,时事课改为政治课,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和珠算课。1958年,手工劳动课改为劳动课。1967年,课程精简,高、中、低年级均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军事体育、革命文艺和生产劳动等课程。1973年,军事体育课复称体育课,革命文艺课分为唱歌和美术课,算术课改为数学课。1981年起,一、二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三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和自然等课程教学原则和方法清末、民国期间,县内小学教学废除蒙馆式个别点读教学,采用班级教学,用注入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民国23年,县内保学建立学生学业考核百分制,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学生学年考试后成绩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后语文、算术两科课程仍不及格者留级,操行不及格者给予开除或留级处分。
  建国后,沿用班级教学和学生学业考核百分制,废除封建主义教育内容,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开展启发式教学,提倡教学相长。
  1951年至1952年,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小学生拾稻穗,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
  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5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考核学生学业废除百分法,实行五级记分法,应用5、4、3、2、1分别表示学业成绩的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劣等5个等级。
  1955年,各小学施行《小学生守则》。
  1957年,贯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设立政治课,1963年,各小学进行“三为主”(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以教书为主、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纠正劳动过多、社会活动过多、忽视教学的偏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观摩教学示范活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考核学生学业恢复百分法。同年,各小学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全县出现一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雷锋式小学生。
  1965年,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当堂完成作业,不布置课外作业,保证小学生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1966年冬,小学师生参加“文化大革命”,批判“三为主”。1967年,部分小学教师外出串联,师生停课闹革命。小学教学处于混乱状态。1968年冬,大批小学教师被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各小学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推行“小先生制”(即高年级学生教中、低年级学生),或把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的局面。同年,废除升学考试,取消升、留级制度,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各小学开始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重新提倡“三为主”。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同年,在九龙小学建立电化教学室,开展电化教学试验。
  1978年,复设重点小学。各小学建立重点班和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81年,取消重点班,强调按教育规律办事,扎扎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同年,在小学生中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对小学生进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
  1984年,对小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组织科技、文艺体育等科目的课外活动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