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8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1
摘要: 小学教育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学校

内容

一、发展概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胡维贤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
   民国初期,安远天主教堂开办德三学校,招收40余名教徒子弟入学。
   民国16年(1927年)冬,中共党员杜承预在修田创办光远学校。民国18年,杜承预离开安远,光远学校停办。
  1931年秋,县立高等小学堂停办,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县城列宁小学。1932年,各区、乡苏维埃政府相继创办区、乡列宁小学。1933年6月下旬,国民党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和第一集团军第四师攻占安远县,县内各列宁小学停办。
   民国22年冬,县政府开办县立平民学校。民国23年,执行江西省政府《保立小学暂行办法》,保联和保开始兴办小学,保联和保办的小学统称保学,保联主任和保长兼校长。是年,全县兴办保学35所,有学生1795人、教职员71人。民国26年,县立平民学校改称第一区小学,魏登龙等人创办私立上魏兴中小学。民国29年,撤销区建制,保联改设为乡、镇,保联办保学改称乡、镇中心学校。是年,全县有乡、镇中心学校和保学179所、学生7574人,教职员264人。民国30年,乡、镇中心学校和保学分别改称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民国34年,街坊镇中心国民学校易称安远县简易师范附属小学(简称简师附小)。
  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国民学校。同年冬,县人民政府对全县国民学校进行整顿,将22所乡中心国民学校改为22所中心小学,将161所保国民学校调整为123所乡、村小学,将简师附小、永安乡小学和濂江乡小学合并为安远县联合小学。
  1952年9月,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全县设立完全小学(简称完小)27所、初级小学(简称初小)124所,招收小学生6452人,配教职工234人。
  1953年起,对全县小学网点进行调整。1954年,小学网点调整结束,全县设完小17所、初小121所,小学生增至7841人,教职工增至240人。
  1956年,贯彻“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开始出现集体办(简称民办)小学。当年全县有公办完小23所、初小134所,民办小学26所。全县小学生增至10150人,教职工增至407人。
  1958年,学校、学生数急剧增加。全县国家办(简称公办)完小比1956年增加10所,增长43.48%;公办初小比1956年增加35所,增长26.12%;民办小学比1956年增加98所,增长376.92%。全县小学生增至16108人,教职工增至527人,分别比1956年增长58.7%和29.48%。
  1959年冬,县内工农业生产下降,全县民办小学由1958年的124所减至117所。同时出现严重流生现象,全县小学生比1958年减少5343人。1960年,县人委决定对教育网点进行调整。从是年起至1961年止,将13所公办小学改为民办小学。
  1962年,继续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继续办好公办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创办民办半日制学校。同年,把九龙小学、虎岗小学和版石小学定为安远县重点小学。从是年起,对公办初小进行调整,生源增加的改为完小,生源减少的改为民办初小。1963年,赣南行政公署教育处把虎岗小学定为赣南行政区重点小学。
  1964年,为解决家庭生活困难的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在生产队创办半日制耕读小学和早、晚教学班。是年,全县有公办完小43所、初小61所,民办完小1所、初小(含半日制耕读学校和早、晚教学班)493所;有公办小学学生12069人、教职工482人,民办小学学生9141人、教职工447人。
  1965年,半日制耕读小学和早、晚教学班因经费困难、师资素质差、教学时间不足和教学质量低,先后停办。
  1966年,县内开始进行“文化大革命”。同年冬,多数小学校长被诬为“走资派”,部分教师被诬为“牛鬼蛇神”,遭到批判。1967年,停课闹革命,部分师生外出串联。1968年10月,进行教育大革命,撤销农村公办小学,由生产队各自兴办或联队合办民办小学,公办小学教师除少部分担任小学或初级中学教学外,其余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1969年2月,龙布林场创办林业职工子弟小学。是年起,以生产大队为基础兴办小学,对师资素质较差、缺乏校舍等基本办学条件的生产队小学进行撤并调整。至1971年止,生产队小学全部停办,全县兴办大队小学261所。
  1978年,对全县小学网点进行调整、整顿和充实教师队伍,选拔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校长,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逐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入学巩固率达99.1%。
  1981年3月、1984年3月和1985年8月,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葛坳林场、县林业局先后开设林业职工子弟学校。
  1985年,全县有小学225所、学生46235人,有公办教师730人、民办教师919人。经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县。
   [=此处为表格(表22—11985年安远县乡镇完小基本情况一览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二、教学工作学制清光绪三十一年,执行“癸卯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民国11年执行“壬戌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改为2年。
  1931年,县列宁小学实行“三·二”学制,即初级小学修业3年,高级小学修业2年,秋季始业。
   民国23年,县内保学实行“四·二”学制,即初级小学(简称初小)修业4年,高级小学(简称高小)修业2年,招收6岁儿童入学。
   建国后,1949年冬至1951年止,沿袭民国学制,实行春季始业。1952年,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小学学制,儿童7岁入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修业期限5年,不分初小、高小),改行秋季始业。1956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仍沿用“四·二”学制。1958年冬,县九龙小学和版石中心小学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儿童6岁入学,五年级学生可以参加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准许提前毕业。1967年,执行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69年实行春季始业,1973年复行秋季始业,仍实行“五年一贯制”,至1985年未变。
   课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立高等小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格致(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图画、歌唱和体操等课程。
   民国4年,县立高等小学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格致、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图画、手工和体操等课程。民国12年,县立高等小学堂设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民国25年,县内各保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工作和唱游等课程,中、高年级(三、四、五、六年级)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劳作、美术、体育和音乐等课程。
   建国后,1949年冬,中、低年级设时事、语文、算术、唱游、美术、周会等课程,高年级设时事、美术、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和周会等课程。1956年,各年级均增设手工劳动课。1957年,时事课改为政治课,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和珠算课。1958年,手工劳动课改为劳动课。1967年,课程精简,高、中、低年级均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军事体育、革命文艺和生产劳动等课程。1973年,军事体育课复称体育课,革命文艺课分为唱歌和美术课,算术课改为数学课。1981年起,一、二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三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和自然等课程,四、五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等课程。至1985年未变。
   [=此处为表格(民国37年安远县中心国民学校每周教学时间计划表)=]表22—2单位:分钟 [=此处为表格(表22—31981年安远县小学教学时间计划表)=]单位:课时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教学原则和方法清末、民国期间,县内小学教学废除蒙馆式个别点读教学,采用班级教学,用注入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民国23年,县内保学建立学生学业考核百分制,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学生学年考试后成绩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后语文、算术两科课程仍不及格者留级,操行不及格者给予开除或留级处分。
   建国后,沿用班级教学和学生学业考核百分制,废除封建主义教育内容,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开展启发式教学,提倡教学相长。
  1951年至1952年,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小学生拾稻穗,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
  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5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考核学生学业废除百分法,实行五级记分法,应用5、4、3、2、1分别表示学业成绩的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劣等5个等级。
  1955年,各小学施行《小学生守则》。
  1957年,贯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设立政治课,加强小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对小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是年冬,高年级师生以公社为单位实行“三集中”,即集中领导、集中吃宿、集中教学。1959年3月取消“三集中”。
  1963年,各小学进行“三为主”(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以教书为主、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纠正劳动过多、社会活动过多、忽视教学的偏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观摩教学示范活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考核学生学业恢复百分法。同年,各小学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全县出现一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雷锋式小学生。
  1965年,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当堂完成作业,不布置课外作业,保证小学生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1966年冬,小学师生参加“文化大革命”,批判“三为主”。1967年,部分小学教师外出串联,师生停课闹革命。小学教学处于混乱状态。1968年冬,大批小学教师被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各小学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推行“小先生制”(即高年级学生教中、低年级学生),或把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的局面。同年,废除升学考试,取消升、留级制度,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各小学开始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重新提倡“三为主”。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同年,在九龙小学建立电化教学室,开展电化教学试验。
  1978年,复设重点小学。各小学建立重点班和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81年,取消重点班,强调按教育规律办事,扎扎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同年,在小学生中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对小学生进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
  1984年,对小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组织科技、文艺体育等科目的课外活动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普及教育
  1932年至1933年,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在兴办列宁小学的同时,组织乡、村识字班,动员少年儿童读书识字,学习文化。
   民国32年,县政府发布学龄儿童入学规定,强制学龄儿童入学。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和普及小学教育。1952年,全县设立完小27所、初小124所,50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读书。1956年,贯彻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全县除有公办完小23所、初小134所外,还有民办小学26所,有10150名适龄儿童入学。1964年,小学网点下伸,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全县除有公、民办小学598所外,还办有巡回教学点2个、早班1个、晚班327个、午班3个、早晚班1个、包教包学点2个、星期班1个、半日制学校25所、一揽子学校24所,在校适龄儿童180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秩序混乱,普及教育受到挫折。
  1981年,各公社(场、镇)制订普及教育规划,建立社员文化户口,实行“五定”(定地点、定时间、定对象、定任务、定要求)“四包”(包任务、包行动、包入学、包巩固)普及教育工作制度。是年,城关镇和凤山、镇岗两个公社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1983年12月,鹤子、孔田、新园3个公社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84年,组织全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大检查。同年11月,在车头乡召开全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经验。
  1985年1月,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研究部署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组对各乡(镇)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全县7至11周岁适龄儿童38258人,年初已入学37062人,入学率达97%;年末仍在校学生36739人,巩固率达99.1%。是年11月,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普及初等教育县。
   四、安远县九龙小学简介安远县九龙小学是县内办学时间最长的小学。1931年,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县城列宁小学。民国22年(1933年)冬,县政府将县城列宁小学改为县平民学校。民国26年,改称为第一区小学校。民国29年至30年,先后改称第一区中心小学、街坊镇国民学校。民国34年又改称为县简师附小。建国后,1949年冬,县简师附小与永安、濂江乡小学合并为安远联合小学(简称县联小)。1959年冬,县联小易称县九龙小学。1966年,改称县东方红小学。1978年,复称县九龙小学。
  1931年,全校只有1个班、20多名学生、3名教职员。民国22年冬,有4个班、110名学生、9名教职员。民国37年,有10个班、620名学生、23名教职员。建国后,学生和教职员迅速增加。1955年,教学班发展至22个,学生和教职员分别增至990人和38人,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小学。1985年,全校有23个班、1619名学生、57名教职员。
   九龙小学为全县重点小学,校舍较宽敞,设备较齐全。1985年,校园占地面积8157平方米,其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3347平方米;有校舍6栋,建筑面积2428平方米;拥有双人课桌凳1000余套、收录机10台、幻灯机19台、幻灯图片110余套、风琴5架、手风琴1架、体育器械131件。
   九龙小学体育教学成绩突出。1982年冬,获赣州地区小足球赛冠军。1983年,获全国小学生“雏鹰起飞奖”田径通讯赛江西赛区第一名。
  1950年至1985年,九龙小学一共培养毕业生7000余名,为中等学校输送了大量合格新生。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