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890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篇 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33
摘要: 安远先办有私塾,后于宋庆历四年,创建文庙学宫。元代起,兴办社学。明、清期间,举办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知县胡维贤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16年,中共党员杜承预创办光远学校。1931年秋至1933年5月,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县、区、乡列宁小学。民国23年,全县举办保学35所。民国29年,保联保学改称乡、镇中心学校,安远县立中学建立。民国30年,中心学校和保学均改称国民学校。解放后,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将原22所乡中心国民学校改为22所中心小学,把161所保国民学校改为123所乡、村小学,将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安远初中;同时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经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县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学

内容

安远先办有私塾,后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创建文庙学宫。元代起,兴办社学。明、清期间,举办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胡维贤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16年(1927年),中共党员杜承预创办光远学校。1931年秋至1933年5月,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县、区、乡列宁小学。民国23年(1934年),全县举办保学35所。民国29年,保联保学改称乡、镇中心学校,安远县立中学建立。民国30年,中心学校和保学均改称国民学校。
   解放后,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将原22所乡中心国民学校改为22所中心小学,把161所保国民学校改为123所乡、村小学,将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安远初中;同时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从此,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2年,全县有小学151所、初中1所,有小学生6452人、中学生647人。1985年,全县有小学225所、小学生4.62万人,中学16所、中学生0.8万人,形成了中、小学教育网;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入学巩固率达99.1%;16周岁至25周岁公民的脱盲率达93.2%。经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县。
   第一章私塾·县学·书院第一节私塾县内私塾始创时间失考。清代、民国期间,县内私塾有学馆、家塾和义塾(俗称义学)3种。《学馆为士子自行举办,家塾为豪绅私设,义塾由宗族或私人捐款举办。学馆学生须缴交学费,义塾学生免缴学费。私塾分蒙馆和经馆两种。蒙馆招收蒙童入学,先生每天指导学生习字和给学生点读《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百家姓》等。经馆招收进过蒙馆的学生,教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和《四书五经》等,并学作八股文章。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城西大兴寺侧建五坊义学,招收街坊、修田坊、永安坊、古田坊和濂江坊子弟入学。教学内容为写字,认读家用杂字,背诵回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孝经》等。
   民国23年(1934年)冬,县政府下令各保创办保学,学生入保学就读。从是时起,私塾逐渐减少,至1949年10月全部废止。
   第二节县学宋庆历四年(1044年),于县治东(今县体育场)建文庙学宫,奉祀孔子,教授生员。元至元中(1271年至1294年),安远县学置训导;大德年间(1297年至1307年)置教谕。教谕主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训导协助教谕教育生员。清制,安远县学每试额取文、武生员各12人。咸丰四年(1854年),增文、武额各1名。入学生员中,定额廪、增生各20人。咸丰六年后,连年兵灾,生员减少,学宫剥蚀残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废科举。光绪三十三年,县学改为劝学所。民国18年(1929年)学宫毁于战火。
   第三节书院明、清期间,县内先后创办濂溪、太平、永兴、聚五、片云和濂江等书院,延揽生员研习儒家经籍,准备科举应考。
   濂溪书院明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周昶建,址在县城老教场关帝庙左。
   太平书院隆庆六年知县周昶建,址在太平堡,清末改为公馆。
   永兴书院清康熙年间(1661年至1722年)建,址在龙头堡永兴山。
   聚五书院雍正三年(1725年)建,址在重石隘(今重石小学校址)。
   片云书院雍正七年知县吴宁谘建,址在版石堡妙相寺东。
   濂江书院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县陈隽建,址在城隍庙右县内书院由名儒执教,号为山长。山长每月讲学3次,每季考查生员制艺文章。知县、教谕也常入院训导,鼓励生员勤奋学习,致力成才。清末,县内书院先后停办。
   第二章初等教育第一节幼儿教育一、发展概况民国31年(1942年)4月4日,县政府开办县立幼稚园,聘请教职员2人,招收幼儿29人。民国32年至民国33年,永安、平安、古田、车头、江头、正气、龙泉、版石、固营和重石等乡中心国民学校附设幼稚班。
   民国33年,县政府开办县立保育院。当年,县立保育院招收幼儿2班105人,聘请教职员3人。民国34年,县立保育院并入幼稚园。民国35年,物价飞涨,各中心国民学校附设幼稚班先后停办,县立幼稚园入园幼儿也日渐减少。至民国38年7月,县立幼稚园幼儿只有1班46人,教职员仅剩2人。
   建国后,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49年冬,县立幼稚园更名为安远县幼儿园,招收幼儿2班86人,配教职员2人。1953年,县幼儿园增至4班173人,教职员增至4人。同年,镇岗和龙头小学附设幼儿班。1956年,小学附设幼儿班增至4班。当年,全县入园(班)幼儿294人,幼儿教职员增至7人。
  1958年,全县兴办民办公助幼儿园115所、托儿所609所。同年,创办县保育院,招收2至3岁幼儿54人,配保育员和教员各2人。是年,全县入园幼儿增至1445人,幼儿保育员和教员增至52人。
  1961年至1962年,民办公助幼儿园和托儿所先后停办。
  1962年,县保育院并入县幼儿园。是年,县幼儿园招有幼儿85人,有保育员和教员18人。1968年10月,县幼儿园停办,保育员和教员被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或改行调入其他单位。
  1975年3月,县商业局开办机关幼儿园,招收幼儿70余人,配教员和保育员3人。同年9月,县革委开办城关镇幼儿园,并拨款在何屋塘修建园舍400平方米。城关镇幼儿园当年招收幼儿86人,配教员和保育员4人。
  1976年,全县有21所小学附设幼儿班。是年,全县入园(班)幼儿2178人,幼儿教职员工增至58人。
  1981年,县供销社开办机关幼儿园,招收幼儿2班80人。1982年,县卫生局开办机关幼儿园,招收幼儿1班40人。
  1985年7月,县商业局、供销社、卫生局等机关幼儿园停办。同年12月,全县有幼儿园1所、小学附设幼儿班40个,入园(班)幼儿2121人,幼儿教职员工62人,其中欣山镇幼儿园幼儿534人、教职员工22人,小学附设幼儿班幼儿1587人、教职员工40人。
   二、幼儿教学学制民国期间,县立幼稚园招收4至5周岁幼儿,县立保育院招收2至3周岁幼儿,学制均为1至2年。建国后,1951年执行《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幼儿园招收3至6周岁幼儿,学制1至4年。1962年,县幼儿园分小、中、大班,3周岁幼儿入小班,4周岁幼儿入中班,5到6周岁幼儿入大班,学制1至3年。1976年起,城关镇幼儿园只招收4周岁幼儿入学,学制3年。
   课程民国31年,县幼稚园和乡中心国民学校附设幼稚班设唱歌、游戏和数数等课程。1949年冬起,县幼儿园设唱歌、游戏、看图识字和简单计算等课程。1953年起,小学附设幼儿班课程设置同县幼儿园。1958年,民办公助幼儿园设置唱歌、跳舞和游戏等课程。1962年,县幼儿园设置语言训练、简单计算、唱歌跳舞、手工图画和游戏体操等课程。1980年起,全县幼儿园设置语言、常识、计算、体育、音乐、美工和游戏等课程。每周课程安排:小班,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工各1节课,游戏12节课,每节课10至15分钟;中班和大班,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工各2节课,体育1节课,游戏12节课;中班每节课20至25分钟,大班每节课25至35分钟。
   教学原则与方法根据幼儿特点采用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游戏法、组织幼儿学习看图识字、简单计算、扎纸画图、唱歌跳舞,教育幼儿懂礼貌、讲卫生、守纪律,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和审美能力,使幼儿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
   第二节小学教育一、发展概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胡维贤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
   民国初期,安远天主教堂开办德三学校,招收40余名教徒子弟入学。
   民国16年(1927年)冬,中共党员杜承预在修田创办光远学校。民国18年,杜承预离开安远,光远学校停办。
  1931年秋,县立高等小学堂停办,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县城列宁小学。1932年,各区、乡苏维埃政府相继创办区、乡列宁小学。1933年6月下旬,国民党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和第一集团军第四师攻占安远县,县内各列宁小学停办。
   民国22年冬,县政府开办县立平民学校。民国23年,执行江西省政府《保立小学暂行办法》,保联和保开始兴办小学,保联和保办的小学统称保学,保联主任和保长兼校长。是年,全县兴办保学35所,有学生1795人、教职员71人。民国26年,县立平民学校改称第一区小学,魏登龙等人创办私立上魏兴中小学。民国29年,撤销区建制,保联改设为乡、镇,保联办保学改称乡、镇中心学校。是年,全县有乡、镇中心学校和保学179所、学生7574人,教职员264人。民国30年,乡、镇中心学校和保学分别改称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民国34年,街坊镇中心国民学校易称安远县简易师范附属小学(简称简师附小)。
  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国民学校。同年冬,县人民政府对全县国民学校进行整顿,将22所乡中心国民学校改为22所中心小学,将161所保国民学校调整为123所乡、村小学,将简师附小、永安乡小学和濂江乡小学合并为安远县联合小学。
  1952年9月,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全县设立完全小学(简称完小)27所、初级小学(简称初小)124所,招收小学生6452人,配教职工234人。
  1953年起,对全县小学网点进行调整。1954年,小学网点调整结束,全县设完小17所、初小121所,小学生增至7841人,教职工增至240人。
  1956年,贯彻“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开始出现集体办(简称民办)小学。当年全县有公办完小23所、初小134所,民办小学26所。全县小学生增至10150人,教职工增至407人。
  1958年,学校、学生数急剧增加。全县国家办(简称公办)完小比1956年增加10所,增长43.48%;公办初小比1956年增加35所,增长26.12%;民办小学比1956年增加98所,增长376.92%。全县小学生增至16108人,教职工增至527人,分别比1956年增长58.7%和29.48%。
  1959年冬,县内工农业生产下降,全县民办小学由1958年的124所减至117所。同时出现严重流生现象,全县小学生比1958年减少5343人。1960年,县人委决定对教育网点进行调整。从是年起至1961年止,将13所公办小学改为民办小学。
  1962年,继续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继续办好公办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创办民办半日制学校。同年,把九龙小学、虎岗小学和版石小学定为安远县重点小学。从是年起,对公办初小进行调整,生源增加的改为完小,生源减少的改为民办初小。1963年,赣南行政公署教育处把虎岗小学定为赣南行政区重点小学。
  1964年,为解决家庭生活困难的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在生产队创办半日制耕读小学和早、晚教学班。是年,全县有公办完小43所、初小61所,民办完小1所、初小(含半日制耕读学校和早、晚教学班)493所;有公办小学学生12069人、教职工482人,民办小学学生9141人、教职工447人。
  1965年,半日制耕读小学和早、晚教学班因经费困难、师资素质差、教学时间不足和教学质量低,先后停办。
  1966年,县内开始进行“文化大革命”。同年冬,多数小学校长被诬为“走资派”,部分教师被诬为“牛鬼蛇神”,遭到批判。1967年,停课闹革命,部分师生外出串联。1968年10月,进行教育大革命,撤销农村公办小学,由生产队各自兴办或联队合办民办小学,公办小学教师除少部分担任小学或初级中学教学外,其余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1969年2月,龙布林场创办林业职工子弟小学。是年起,以生产大队为基础兴办小学,对师资素质较差、缺乏校舍等基本办学条件的生产队小学进行撤并调整。至1971年止,生产队小学全部停办,全县兴办大队小学261所。
  1978年,对全县小学网点进行调整、整顿和充实教师队伍,选拔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校长,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逐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入学巩固率达99.1%。
  1981年3月、1984年3月和1985年8月,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葛坳林场、县林业局先后开设林业职工子弟学校。
  1985年,全县有小学225所、学生46235人,有公办教师730人、民办教师919人。经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县。
   [=此处为表格(表22—11985年安远县乡镇完小基本情况一览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二、教学工作学制清光绪三十一年,执行“癸卯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民国11年执行“壬戌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制改为2年。
  1931年,县列宁小学实行“三·二”学制,即初级小学修业3年,高级小学修业2年,秋季始业。
   民国23年,县内保学实行“四·二”学制,即初级小学(简称初小)修业4年,高级小学(简称高小)修业2年,招收6岁儿童入学。
   建国后,1949年冬至1951年止,沿袭民国学制,实行春季始业。1952年,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小学学制,儿童7岁入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修业期限5年,不分初小、高小),改行秋季始业。1956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仍沿用“四·二”学制。1958年冬,县九龙小学和版石中心小学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儿童6岁入学,五年级学生可以参加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准许提前毕业。1967年,执行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69年实行春季始业,1973年复行秋季始业,仍实行“五年一贯制”,至1985年未变。
   课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立高等小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格致(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图画、歌唱和体操等课程。
   民国4年,县立高等小学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格致、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图画、手工和体操等课程。民国12年,县立高等小学堂设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民国25年,县内各保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工作和唱游等课程,中、高年级(三、四、五、六年级)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劳作、美术、体育和音乐等课程。
   建国后,1949年冬,中、低年级设时事、语文、算术、唱游、美术、周会等课程,高年级设时事、美术、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和周会等课程。1956年,各年级均增设手工劳动课。1957年,时事课改为政治课,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和珠算课。1958年,手工劳动课改为劳动课。1967年,课程精简,高、中、低年级均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军事体育、革命文艺和生产劳动等课程。1973年,军事体育课复称体育课,革命文艺课分为唱歌和美术课,算术课改为数学课。1981年起,一、二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三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和自然等课程,四、五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等课程。至1985年未变。
   [=此处为表格(民国37年安远县中心国民学校每周教学时间计划表)=]表22—2单位:分钟 [=此处为表格(表22—31981年安远县小学教学时间计划表)=]单位:课时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教学原则和方法清末、民国期间,县内小学教学废除蒙馆式个别点读教学,采用班级教学,用注入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民国23年,县内保学建立学生学业考核百分制,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学生学年考试后成绩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后语文、算术两科课程仍不及格者留级,操行不及格者给予开除或留级处分。
   建国后,沿用班级教学和学生学业考核百分制,废除封建主义教育内容,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开展启发式教学,提倡教学相长。
  1951年至1952年,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小学生拾稻穗,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
  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5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考核学生学业废除百分法,实行五级记分法,应用5、4、3、2、1分别表示学业成绩的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劣等5个等级。
  1955年,各小学施行《小学生守则》。
  1957年,贯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设立政治课,加强小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对小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是年冬,高年级师生以公社为单位实行“三集中”,即集中领导、集中吃宿、集中教学。1959年3月取消“三集中”。
  1963年,各小学进行“三为主”(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以教书为主、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纠正劳动过多、社会活动过多、忽视教学的偏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观摩教学示范活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考核学生学业恢复百分法。同年,各小学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全县出现一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雷锋式小学生。
  1965年,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当堂完成作业,不布置课外作业,保证小学生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1966年冬,小学师生参加“文化大革命”,批判“三为主”。1967年,部分小学教师外出串联,师生停课闹革命。小学教学处于混乱状态。1968年冬,大批小学教师被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各小学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推行“小先生制”(即高年级学生教中、低年级学生),或把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的局面。同年,废除升学考试,取消升、留级制度,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各小学开始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重新提倡“三为主”。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同年,在九龙小学建立电化教学室,开展电化教学试验。
  1978年,复设重点小学。各小学建立重点班和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81年,取消重点班,强调按教育规律办事,扎扎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同年,在小学生中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对小学生进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
  1984年,对小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组织科技、文艺体育等科目的课外活动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普及教育
  1932年至1933年,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在兴办列宁小学的同时,组织乡、村识字班,动员少年儿童读书识字,学习文化。
   民国32年,县政府发布学龄儿童入学规定,强制学龄儿童入学。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和普及小学教育。1952年,全县设立完小27所、初小124所,50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读书。1956年,贯彻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全县除有公办完小23所、初小134所外,还有民办小学26所,有10150名适龄儿童入学。1964年,小学网点下伸,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全县除有公、民办小学598所外,还办有巡回教学点2个、早班1个、晚班327个、午班3个、早晚班1个、包教包学点2个、星期班1个、半日制学校25所、一揽子学校24所,在校适龄儿童180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秩序混乱,普及教育受到挫折。
  1981年,各公社(场、镇)制订普及教育规划,建立社员文化户口,实行“五定”(定地点、定时间、定对象、定任务、定要求)“四包”(包任务、包行动、包入学、包巩固)普及教育工作制度。是年,城关镇和凤山、镇岗两个公社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1983年12月,鹤子、孔田、新园3个公社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84年,组织全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大检查。同年11月,在车头乡召开全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工作经验。
  1985年1月,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研究部署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组对各乡(镇)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全县7至11周岁适龄儿童38258人,年初已入学37062人,入学率达97%;年末仍在校学生36739人,巩固率达99.1%。是年11月,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安远县为普及初等教育县。
   四、安远县九龙小学简介安远县九龙小学是县内办学时间最长的小学。1931年,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县城列宁小学。民国22年(1933年)冬,县政府将县城列宁小学改为县平民学校。民国26年,改称为第一区小学校。民国29年至30年,先后改称第一区中心小学、街坊镇国民学校。民国34年又改称为县简师附小。建国后,1949年冬,县简师附小与永安、濂江乡小学合并为安远联合小学(简称县联小)。1959年冬,县联小易称县九龙小学。1966年,改称县东方红小学。1978年,复称县九龙小学。
  1931年,全校只有1个班、20多名学生、3名教职员。民国22年冬,有4个班、110名学生、9名教职员。民国37年,有10个班、620名学生、23名教职员。建国后,学生和教职员迅速增加。1955年,教学班发展至22个,学生和教职员分别增至990人和38人,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小学。1985年,全校有23个班、1619名学生、57名教职员。
   九龙小学为全县重点小学,校舍较宽敞,设备较齐全。1985年,校园占地面积8157平方米,其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3347平方米;有校舍6栋,建筑面积2428平方米;拥有双人课桌凳1000余套、收录机10台、幻灯机19台、幻灯图片110余套、风琴5架、手风琴1架、体育器械131件。
   九龙小学体育教学成绩突出。1982年冬,获赣州地区小足球赛冠军。1983年,获全国小学生“雏鹰起飞奖”田径通讯赛江西赛区第一名。
  1950年至1985年,九龙小学一共培养毕业生7000余名,为中等学校输送了大量合格新生。
   第三章中等教育第一节普通中学教育一、发展概况民国29年(1940年)6月,县政府创办县立中学,县长梅绶荪兼任校长,招收学生99人,聘请教职员11人。民国30年8月,县政府聘请县绅赖丰光任县立中学校长,并把县立中学校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简称安远初中)。当年,安远初中有4个教学班、学生150人。民国34年2月1日,日本侵略军侵犯赣南,正气中学从赣县虎岗迁至安远县,借用安远初中校舍办学。同年9月,正气中学迁回赣县虎岗。民国38年7月,安远初中有教学班8个、学生323人、教职员29人。
  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接管安远初中。1957年9月,重石小学附设初级中学班(简称初中班),招收学生54人。是年,全县有初中学生677人、教职员42人。
  1958年8月,县人委批准安远初中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2班89人,并将安远初中改名为安远中学。同月,批准撤销重石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重石初中和太平初中。当年,重石初中招收新生2班112人,太平初中招收新生2班102人。是年,7个人民公社创办民办初级中学(简称民办初中),即东方红人民公社创办城关、濂江民办初中,超美人民公社创办镇岗民办初中,红星人民公社创办孔田、鹤子民办初中,卫星人民公社创办车头民办初中,超英人民公社创办版石民办初中,上游人民公社创办天心民办初中,红旗人民公社创办龙布民办初中。每所民办初中各设1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87人。
  1959年,全县有高中学生169人,初中学生1422人。
  1960年,开办镇岗初中,在龙布小学和天心小学附设初中班。1961年9月,镇岗初中并入太平初中;重石初中迁往版石,并改名版石初中;天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并入版石初中;将龙布小学附设初中班改办为龙布初中。
  1963年9月,开办天心初中;濂江、龙布、天心、版石、车头、镇岗、孔田、鹤子8所民办初中改为农业中学。
  1965年,全县有公办完全中学(简称完中)1所、初中4所,学生1121人,教职员74人。有民办初中1所,学生56人,教职员5人。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遭到严重干扰。1968年9月,安远中学并入共大安远分校,校舍被改作县农机厂厂房;城关民办初中解散。1969年春,提倡教育“三不出”(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读小学不出生产队),强调公社办完中,大队办初中,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中等教育。太平、版石、天心和龙布4所初中设立高中部,分别易称为孔田中学、版石中学、天心中学和龙布中学;县农机厂开办“五·七”中学;全县200余所小学附设初中班。由于校舍和师资奇缺,同年8月,对小学附设初中班进行撤并调整,设立鹤子、棉地、龙岗、晨光、上寨、新田、虎岗、镇岗、乌石、凤山、石圳、古田、濂江、东方、车头、江头、新龙、上濂、沙含、松岗、红光、重石、渡江、心怀、阳光、镜溪、长河、双芫、白兔29所初中和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是年,全县有中学生1837人,教职员175人。
  1970年3月,孔田中学改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安远孔田分校(简称共大安远孔田分校);塘村“五·七”中学迁至白兔,与白兔初中合并,合并后仍称塘村“五·七”中学。
  1971年3月,鹤子、镇岗、濂江、车头、沙含、重石、双芫7所初中和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设立高中部,撤销棉地、龙岗、上寨、虎岗、乌石、东方、松岗、红光、阳光、镜溪10所初中。是年,全县有完中13所、初中11所。
  1972年3月,开办五星、东方红和槎江3所初中。同年12月28日,县农机厂“五·七”中学改称安远中学。
  1973年9月,撤销鹤子、镇岗、濂江、车头、沙含、重石、双芫7所中学和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高中部。同时撤销晨光、古田、石圳、五星、东方红、上濂、新龙、渡江、心怀、槎江10所初中;设立上濂小学附设初中班。同年11月,共大安远孔田分校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安远分校(简称共大安远分校),同时复设孔田中学。是年,全县有完中5所、初中14所,学生3189人、教职员546人。
  1974年9月,开办濂江公社天母庙初中,同时复设晨光初中。1975年9月,濂江公社天母庙初中并入濂江初中,同时开办大〓、龙岗、棉地、阳佳、新塘、上寨、孔田、太平、社山、上魏、镇岗、罗山、龙安、虎岗、乌石、东河、东方、古田、五星、石圳、水背、田心、龙头、三排、红光、松岗、湘州、渡江、〓坑、南坑、心怀、大坋、镜溪、龙布、阳光35个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6年9月,凤山、濂江、车头3所初中设立高中部,分别改称凤山公社“五·七”中学、濂江公社“五·七”中学和车头公社“五·七”中学;撤销〓坑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坑初中;设立长沙公社吉祥“五·七”初中班;增设浮槎、里田、铁丰、登丰、高排、梅屋、唐屋、黄柏、老围、高排、大坝、长河12个小学附设初中班;水背小学附设初中班改称石塘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7年9月,撤销石塘、黄柏、乌石、湘州、心怀5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城关镇城郊初中,复设心怀初中;长河初中易称浮槎初中;长沙、塘村2所“五·七”中学分别改称长沙初中和塘村初中;长沙公社吉祥“五·七”初中班并入长沙初中。
  1978年9月,撤销大〓、阳佳、上寨、上魏、龙安、老围、梅屋、唐屋、登丰、铁丰、松岗、红光、南坑、阳光、龙布、镜溪16个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9年9月,撤销车头公社“五·七”中学高中部和凤山公社“五·七”中学高中部,车头公社“五·七”中学复称车头初中,凤山公社“五·七”中学复称凤山初中;撤销长河、镇岗、罗山、东河、孔田、社山、新塘、太平、龙岗、棉地、渡江、里田、三排、龙头、五星、高排、虎岗17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安远中学易名安远县第一中学(简称安远一中),濂江公社“五·七”中学易名安远县第二中学(简称安远二中)。
  1980年9月,撤销大坝和大坋2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办大坋初中。同月,安远一中被列为江西省和赣州地区重点中学。
  1981年5月,对中学网点进行调整,撤销上濂、石圳、古田、东方4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和晨光、心怀、大坋3所初中,撤销天心、龙布2所中学高中部,天心中学和龙布中学分别易称天心初中和龙布初中。
  1982年9月,孔田中学和版石中学高中部并入安远二中;撤销田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同年10月,新田初中改称新园初中。
  1983年,撤销江头初中。1984年撤销浮槎、塘村、〓坑和沙含4所初中。
  1985年9月,创办高云山民办初中。是年,全县有完中2所、初中14所,学生7987人、教职员485人。
   [=此处为表格(表22-41985年安远县中学基本情况一览表)=]二、教学工作学制民国29年至38年3月,县内初中修业期限为3年。
   建国初期,沿用民国学制。1958年冬,执行“三三制”,即初中、高中修业年限各为三年。1969年改为“二二制”,即初中、高中修业年限各为2年,实行春季始业。1973年复行秋季始业。1976年,改为“三二制”,即初中修业期限为三年、高中修业期限为二年。1980年9月、1983年9月,安远一中和安远二中先后恢复“三三制”,至1985年未变。
   课程民国29年至38年8月,初中一年级设公民、国文(国语)、英语、数学、动物、植物、历史、地理、体育、劳作、音乐、图画和童子军训练等课程。二年级设公民、国文(国语)英语、数学、化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体育、劳作、音乐、图画和童子军训练等课程。三年级取消生理卫生课,增设物理课,其它课程与二年级相同。
   建国后,1951年,初中一年级设政治(包括时事等)、语文、算术、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英语、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二、三年级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英语、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1957年,语文分设汉语和文学,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初中三年级增设农业基础课。
  1958年,高中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俄语、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生产劳动等课程。1963年9月,学俄语改为学英语,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课合并为博物课。
   [=此处为表格(表22—5民国23年安远初中教学时间计划表)=]单位:课时 [=此处为表格(表22—61981年安远一中教学时间计划表)=]单位:课时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取消英语、历史、地理、博物等课程,物理、化学课改为“三机一泵”(柴油机、发电机、抽水机、水轮泵)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基础知识课,体育课改为军体课,音乐、美术课合并为革命文艺课,增设农业基本知识课,增加劳动技术课课时。
  1977年起,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和劳动等课程。
  1980年,重点中学按六年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一般中学按五年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
  1982年,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初中开设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动植物和生产劳动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和生产劳动等课程。1984年起,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科、理科,文科不开设物理课和化学课,理科不开设历史课和地理课。
   教学原则和方法民国期间,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规定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为主要课程。考核学生学业用百分制记分法,规定学科总平均分数不及格或主科2门不及格或1门主科加2门次科不及格者为留级。学校对学生进行国民党党义教育、“三民主义”和“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教育。
   建国后,废除封建主义教学内容和注入式教学法;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启发式教学法。
  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按教学“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组织课堂教学。学校分科或联科成立教研组,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观摩教学,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考核学生学业废除百分制,实行“五级记分法”。同年,对中学生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
  1957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大纲》,贯彻“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准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准备就业)的教育。
  1958年夏,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安远初中建立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组织学生下厂(场)劳动,开展“一种三养”(种菜、养兔、养鸡、养鱼)勤工俭学活动;响应中共中央“大办农业”的号召,组织师生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同年9月,安远中学和重石初中、太平初中停课,组织学生参加大炼钢铁。由于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过多,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起,减少学生参加劳动时间,增加课堂教学时间,安远中学和重石初中、太平初中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1963年,各中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执行主科2科不及格或1科主科2科次科不及格者留级的制度。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思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共产主义品德。
  1965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做到新课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在课外,结合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进行教学,组织学生修水库、改造低产田,访问贫、下中农,请贫、下中农回忆解放前所受剥削和压迫的苦,讲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生活幸福的甜,提高学生阶级斗争的觉悟,丰富学生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知识。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中学取消基础课程的教学,取消考试和升留级制度,采用推荐升学,大搞“开门办学”,厂校(队)挂钩,用劳动代替学习,以社会代替课堂,使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7年,各中学恢复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执行教育部新颁发的教育大纲,在各科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但是,有的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组建“重点班”,对学生进行拔尖培养,搞“书山题海”,加重学生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980年,对中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1981年开始,在中学生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思想教育。1982年,各中学普遍进行电化教学试验,取消重点班,热情帮助后进学生,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三、安远一中简介安远一中位于欣山镇北侧,为县内办学历史最长的完全中学。1985年,校舍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1.81万平方米;有教学班22个(高中教学班10个、初中教学班12个)、学生1223人、教职员工109人;有馆藏图书0.78万册、教学仪器0.38万件、教学图表240余套、化学和生物模型178种;有校办农场1个,经营农田44亩、山地700亩、水面2.3亩。
   安远一中前身为安远县立中学,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6月,当时有初中班2个、学生99人、教职员11人。民国30年8月,县立中学改称安远初中。解放后,1949年8月下旬,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安远初中,全校有教学班12个、学生440人、教职员34人。1958年8月,安远初中改称安远中学,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2班8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安远中学被撤销,校舍被改作县农机厂厂房。1972年,复办安远中学,设立高、初中教学班各3个,招收学生320人,配备教职员15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远中学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79年,改称安远县第一中学(简称安远一中),并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学。1980年,教师林雨新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和特级教师称号。1983年,教师钟太阳、谢群贤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和全国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1985年,女教师廖志梅荣获江西省优秀教师称号。是年,全校有任课教师82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3人,占教师总数的76.83%。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1954年建立校办固氮菌肥料厂,组织学生分批轮流参加固氮菌肥料生产。1956年,在古田乡萧屋坝开办农场,经营水田20亩、旱地10亩、山地5亩,组织全校师生分期分批参加农场劳动。
   安远一中体育教学成绩突出。1964年,校田径代表队在赣州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女子3000米和1500米竞赛第一名、女子80米低栏第一名、男子200米竞赛第一名、男子五项全能第一名。1980年,被评为赣州地区重点中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83年5月,荣获全国初中学生“雏鹰起飞奖”田径通讯赛江西赛区第一名。办校以来,安远一中共培养初中毕业生5500余人、高中毕业生2500余人,为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400余人。
   第二节师范教育一、发展概况民国32年(1943年)8月,安远初中附设简易师范班,培养小学教师。民国34年夏,县政府撤销安远初中简易师范班,开办安远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后,1949年8月下旬,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安远初中。同月,县人民政府开办教师培训班,培训留用教师40人、乡村知识分子16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和安远初中应届毕业生40人。培训学员结业后,被安排到各小学任教。
  1959年,安远中学附设初级师范班。1962年停办。
   二、学校安远初中附设简易师范班民国32年(1943年)8月开办,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1年,当年招生43人(其中5人自费)。民国33年2月,招生43人;8月招生33人。课程设公民、国文、算术、地理、历史、动物、植物、化学、物理、教育概论、教育心理、乡村教材、民众教材、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行政、实习和音乐等。民国34年停办。
   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34年夏开办,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4年,学生享受公费待遇。当年招生2班101人,聘请教师9人、职员5人。课程设语文、算术、地理、历史、博物、化学、物理、生理卫生、体育、童子军、公民、美术、音乐、教育通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地方自治、农村经济合作、教学及实习等。校址先在县城天灯下黄氏宗祠(今九龙小学校址),民国36年迁至县城西郊下水背。民国37年,学生增至5班256人,教职员增至22人。1949年8月下旬并入安远初中。
   安远中学附设初级师范班1959年9月开办,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3年,课程设置同普通初中,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1959年和1960年各招生50人,1961年未招生,1962年7月停办。1959年入学的学生,1962年7月毕业时只有36人,其中16人分配小学任教,20人回家务农;1960年入学的学生,学习2年后,部分学生转入安远中学初中部学习,其余回家务农。
   第三节职业教育一、发展概况民国35年(1946年),安远初中附设主计专科班,为机关培养会计人员。民国36年停办。
   建国后,县内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1958年创办农业中学5所,同时设立县卫生学校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安远高云山分校(简称共大高云山分校)。1959年,农业中学增至23所。1960年,农业中学减至8所。1962年,共大高云山分校和县卫生学校停办。
  1963年,调整全县中学网点,将鹤子等8所民办初中改为农业中学,全县农业中学增至16所。1965年春,农业中学减至13所。同年3月,创办共大安远分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业中学全部停办。
  1970年,孔田中学改为共大安远孔田分校。1973年,共大安远孔田分校并入共大安远分校。
  1977年7月,赣南卫生学校在安远县设立分校。1982年,赣南卫生学校安远分校停办。
  1983年9月,共大安远分校改称安远县职业中学。1985年,县职业中学有学生237人、教职员43人。
   二、学校安远初中附设主计专科班民国35年开办,学制1年,当年招收初中毕业生40名。课程除授高中课程外,增授珠算、簿记学和会计原理。民国36年学生毕业后,全部被分配给各单位担任会计工作。同年冬,安远初中附设主计专科班停办。
   农业中学1958年冬,人民公社创办5所农业中学,招收学生440人。1959年,农业中学增至23所,学生增至556人。由于缺少经费和师资,1960年农业中学减至8所,学生减至413人。1963年,调整全县中学网点,将鹤子、孔田、镇岗、濂江、车头、版石、龙布和天心8所民办初中改为农业中学。1965年春,全县农业中学进行撤并调整,保留濂江、凤山、镇岗、孔田、车头、版石、天心、心怀、龙布、长河、塘村、葛坳和安子〓13所农业中学。当年,全县农业中学共有学生343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内农业中学全部停办。1978年,开办镇岗黄洞农业中学。1985年,镇岗黄洞农业中学停办,其财产移交镇岗初中。
   县内农业中学多设在离村庄较远的山沟,招收应届小学毕业生和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聘请当地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和老农担任教师,学制多为三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生产知识等课程,注重农业技术知识的教学。学生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生修业期满,经考试成绩及格,发给毕业证书。学生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县农业学校1958年9月创办,招收学生160人,设农学和畜牧两班,校址在县农场,1960年停办。
   县卫生学校1958年9月开办,设中医士和护士助产两班。中医士班招生30人,学制3年;护士助产班招生30人,学制1年半。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1960年7月,设中医班和护理班,招生98人。中医班学制3年,护理班学制1年半。1962年停办。
   共大安远高云山分校1958年9月由高云山林农牧综合垦殖场创办,当年招生482人,设高小班3班、初中班3班、高中班1班。高小班学制2年,初中班和高中班学制3年,采用半工半读教学形式。1962年8月停办。
   共大安远分校1965年3月创办,校址设在版石公社石子头。当年招收应届小学毕业49人,配教职员4人,设农业初级技术(简称农技)专业,学制3年,采用半工半读形式进行教学,经营山林1万余亩、水旱地100亩。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同年9月,安子〓林场场办林校的学生50人并入共大安远分校。
  1968年9月,安远中学一、二年级400多名学生并入共大安远分校,全校有学生500余人。是年,在石子头设立校本部,在大坳和路迳设立教学点。校本部设师资、农机、畜牧、园艺4个专业6个教学班,大坳教学点设农技专业2个教学班,路迳教学点设林学专业2个教学班。校本部教学点均设专业基础知识、政治、语文、数学、体育和理化等课程。
  1975年,增设猫公发教学点,设园艺班2个。是年,全校有学生600余人、教职工106人。1978年,撤销猫公发教学点。1979年,撤销路迳教学点。1981年,撤销大坳教学点,校本部只设林业和畜牧2个专业班。同年,学制改为3年,教学形式改为全日制,学校山林全部由专业户承包经营。课程和教学课时安排因受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影响,增加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专业课程教授课时。
  1983年9月,共大安远分校有学生200余人、教职工51人。同月,经中共安远县委研究决定,改为安远县职业中学。
  1965年至1983年,共大安远分校共培养农、林、畜、牧技术人员2400余人。
   共大孔田分校1970年3月由孔田中学改办,设教学班4个,招收学生200余人。1973年11月并入共大安远分校。
   赣南卫生学校安远县分校1978年9月开办,每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50人。1978年和1980年招收的学生学制2年,1979年招收的学生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1982年停办。
   县职业中学1983年9月由共大安远分校改办。当年有教学班4个、学生200余人、教职员51人。学制3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农学、林学、园艺、食用菌栽培、水产养殖等课程。1985年,有教学班5个、学生235人、教职员44人。
   第四章成人教育第一节扫盲民国18年(1929年),县政府成立识字运动委员会,组织民众开展识字运动。
  1931年,区、乡苏维埃政府创办农民夜校,推行注音字母识字。
   民国26年,全县各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学增设成人班,组织文盲成人识字。民国31年,推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县组织成人妇女文化补习班2期,182名成人妇女参加文化补习。各乡组织读书会,乡长为会长,保长为副会长,以甲为单位,组织农民参加读书会学习文化。县民众教育馆负责对读书会进行视导,协助读书会办理会员结业事宜。同时在县城路口设民众识字牌2块,组织过往民众识字。县政府免费分发课本《公民常识讲话》、《三民主义讲话》、《新赣南家训》、《童子军做些什么》等。
   建国后,1950年,为配合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各区举办农民夜校(俗称冬学),组织农民学政治、学文化。
  1952年冬,全县推行速成识字法,组织农民学习汉语拼音,突击识字。1953年,县文化教育科举办速成识字法教师培训班2期,培训速成识字法教师333名。同年,全县举办速成识字实验班12个,225名农民参加速成识字。1954年春,全县举办常年民校131所,吸收学员3125人,聘请民校义务教师220名。同年冬,民校学员增至7129人。1955年7月,县人委成立安远县扫除文盲协会,统一部署全县扫盲工作。是年12月,全县民校发展至507所,学员增至14193人,其中有455人摘掉文盲帽子。
  1958年,全县掀起“文化大普及,全民学文化”高潮,采取“万民教,全民学”、包教包学、设识字站、见物识字、送字上门等措施,突击扫盲,宣布摘掉35155人的文盲帽子。是年,安远县被评为赣南行政区扫盲先进县。
  1959年,开始举办农民业余初中和业余小学。1960年,全县参加业余中、小学学习人数达1.43万人,其中参加业余初中学习0.07万人,参加业余小学学习1.36万人。1961年,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负责工农业余教育日常工作。1962年冬,全县有农民扫盲班171个、学员3936人,农民业余小学班1个、学员18人,农民业余初中班2个、学员43人。1963年,全县有农民扫盲班42个、学员592人,农民业余小学班14个、学员214人,农民业余初中班1个、学员12人,农民业余会计班1个、学员9人。同年,全县培训农村业余教师301人。1965年,全县有农民扫盲班444个、学员7262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在县内开始,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停止。1968年,农村社队组织农民业余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69年,农民业余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改称政治夜校,以开展“革命大批判”代替文化学习。
  1976年,县工农业余教育领导小组成立。1978年,撤销县工农业余教育领导小组,复设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工农业余教育日常工作。是年起,农民业余教育有较大发展。1982年,全县有农民业余学习班195个、学员5583人,凤山公社、镇岗公社和欣山镇达到普及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社的要求。1983年,孔田公社和新园公社相继达到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社的要求。
  1985年3月7日,县教育局组织普及小学教育和扫盲业余教育工作组,帮助各乡普及小学和扫除文盲。当年,全县16至25周岁的青年共4.59万人,其中4.58万人达到脱盲标准,非盲率达93.2%。经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扫盲工作检查组检查验收,确认安远县为基本实现无文盲县。
   第二节职工业余教育民国29年(1940年),县工会开办工人夜校,招收学员3班110人。
   建国后,1950年9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开办县职工业余夜校,设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4人,100余名职工参加职工业余夜校学习。1952年秋,县职工业余夜校学员增至3班210人,专职教师增至2人,兼职教师增至5人。同年,县职工业余夜校举办速成识字班2期,组织44名职工参加速成识字。1955年,县职工业余夜校学员增至240人,设初小班2个、高小班2个、初中班1个。初小班以识字为主,高小班设语文、算术和自然等课程,初中班设语文、数学、地理和历史等课程。是年,参加县职工业余夜校学习的职工有125人摘除文盲帽子,16人领取小学毕业证书。
  1956年9月,县职工业余夜校改称安远县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学员增至403人,设初小班2个、高小班2个、初中班4个。1959年,县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增设大学班,同时改称安远县职工业余红专大学。大学班设俄语、逻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配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12人。1961年,县职工业余红专大学并入中共安远县委党校。中共安远县委党校设职工业余高小班和初中班各1个。1962年,职工业余高小班和初中班从中共安远县委党校分出,成立安远县职工学校。1968年,因教师下放农村劳动,县职工学校停办。
  1980年2月,县总工会开办职工业余学校,招收学员10班359人。1985年,县职工业余学校有学员518人,设高中常年文化补习班2个、短期文化补习班1个,初中常年文化补习班3个、短期文化补习班12个。
   第三节职业培训一、教师培训民国35年(1946年)3月,县政府委托安远初中举办为期10个月的国民教师培训班1期,培训教师50人。
   建国后,1958年,县文教卫生局开办县教师函授学校,配专职教师1人。1961年,县教师函授学校改称县教师进修学校。1969年改称县教师培训学校。1974年又改为县教育学校。1985年5月,县教育学校复称县教师进修学校,配有教职工17人,负责全县小学教师培训、教师函授和教学研究辅导等工作。是年,县教师进修学校招收在职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教龄2年以上、取得教材教法合格证的小学公办教师38人入校学习,学制2年。设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算术基础理论、政治、心理学、教育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学员毕业后,享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待遇。
   二、林业职工培训
  1983年10月,县林业局创办安远县林业职工教育学校(简称县林校),配校长和副校长各1人、教员1人,分期分批培训全县林业职工。是年,县林校举办林场和林业工作站干部培训班,招收学员21人。同年11月,举办林业工人初中文化补习班,60名小学文化程度的林业工人参加补习。
  1984年,举办检尺员学习班2期,培训检尺员34人。同年,举办公安林业干警予选对象学习班1期,时间10天,学员23人。经赣州地区公安处考核,有6人被录用为林业干警。
  1985年,举办林业职工高、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员318人,其中266人考试成绩及格,取得高中或初中文化程度考核合格证。
   三、商业职工培训
  1978年,县商业局创办安远县商业职工学校(简称县商校),开始对县内商业职工进行职业培训。1979年春,举办商业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班3期,各公司经理、股长(含副股长)、中共党员共110人参加培训。1982年至1983年,举办商业道德教育学习班3期,对60名新职工进行上岗前的业务基础知识和商业道德教育。举办业务骨干学习班12期,学员253人;举办初中文化补课学习班5期,学员173人。
  1984年,举办商业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2期,75名商业职工参加初中文化补习;举办商业初级业务培训班2期,培训商业职工34人;举办商业财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商业财会人员40人;举办商业中级业务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商业业务骨干30人。各种商业培训班学习课程为商业基础知识、商业应用文、商业经济地理和计算技术等。采取自学为主、讲课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粮食职工培训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举办粮政干部培训班1期,学习时间一个月,培训粮政干部40人。
  1982年,县粮食局开办安远县粮食学校(简称县粮校)。1983年3月,县粮校举办第一期粮食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员48人,学习时间半年。同年冬,举办第二期粮食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员35人。
  1985年,开办高中语文函授学习班1期,学习时间半年,学员50人。同年3月,组织1968年至1980年参加工作的粮食职工进行文化补习和收储初级技术培训。是年,赣州地区粮食局和赣州地区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授予安远县粮食局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五、卫生职工培训
  1959年,县文教卫生局举办为期2个月的中医学徒训练班,学员23人;1964年10月,举办为期15天的中药加工炮制学习班,学员36人。
  1970年7月,县革委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卫生组开办县卫生人员培训班。1975年,县卫生人员培训班更名为安远县“六、二六”卫生培训学校。1972年和1979年,两年共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3期,每期学习期限3个月或6个月,每期学员20余人。1977年,举行为期3个月的中医中药培训班,学员24人。1980年,举办为期2个月的中西医药剂培训班,学员21人。1981年,举办为期8个月的卫生防疫员学习班,学员21人。1982年,县“六、二六”卫生培训学校更名为县卫生培训学校,举办为期4个月的护理员学习班,学员21人。1985年起,举办为期3个月的中西医药剂专业培训班,学员22人。
   第四节函授教育·农业广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一、函授教育
  1958年,县文教卫生局开办县教师函授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师范函授学习,设中专师范班和高等师范函授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函授教育中断。
  1979年,县教育学校设函授组,恢复教师函授教育。全县教师函授教育分中等师范函授教育和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两种,中等师范函授教育学制6年,高等师范函授教育学制4年。当年,全县700余人参加中等师范函授学习,70余人参加高等师范函授学习。1982年,参加中等师范函授学习的学员增至1177人,参加高等师范函授学习的学员增至142人。1984年,全县参加中等师范函授学习的学员减至250余人,参加高等师范函授学习的学员减至19人。从是年起,县高等师范函授教育转交江西教育学院管理。
  1985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函授组改称函授处,配专职教师2人,负责全县中等师范函授面授辅导工作。是年,全县中等师范函授教育毕业21人,中等师范语文、数学单科结业256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毕业1人。
   二、农业广播学校
  1981年7月,开办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江西安远分校。学制2年,招收农业工作人员入学。
  1981年和1983年设立农学班,分别招收学员50人。1985年设立农业经济班,招收学员17人。
   三、广播电视大学
  1985年8月,开办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赣州地区分校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安远教学班(简称县电大班)。县电大班学制2年,当年招收党政干部及公办教师学员27人(其中女3人)。学员以自学为主,定期收看、收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政专业讲课录音、录像和聘请学有专长的教师辅导。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中国文学、中国通史、写作、文学概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国民经济管理概论、计算机应用等必修课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近代史等选修课。学员参加全国统考,成绩合格者由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发给专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享受大学专科毕业生同等待遇。
   第五章教育管理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元代,县内设教谕、训导各1人,协助知县管理全县学政,教授生员和主持春秋祭祀。明、清两代沿袭元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裁撤教谕、训导。光绪三十三年,县署设立劝学所,设视学1人,兼充学务总督。后裁撤。
   民国7年(1918年),复设劝学所。民国13年,改劝学所为教育局,设局长、劝学员各1人,主管全县教育行政。
  1930年11月,县苏维埃政府设教育部。
   民国24年,教育局和建设局合并成立第三科,设科长、督学各1人。民国29年,县政府撤销第三科,设立教育科,设科长1人、督学2人。
   民国37年,教育科和军事科合并成立第三科,全县教育事宜复由第三科管理。
   解放后,1949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设民政教育科,统管全县民政和教育工作。1950年5月,县人民政府撤销民政教育科,设立文教科,设副科长、科员各1人,负责管理全县文化和教育事宜。
  1955年3月,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改称县人委文教科。1956年3月,文教科与卫生科合并成立文教卫生局。1957年2月,撤销文教卫生局,设立文教局。1958年1月,文教局和卫生局合并成立文教卫生局。1960年7月,撤销文教卫生局,设立文化局、教育局和卫生局。同年12月,文化局、教育局和卫生局合并成立文教卫生局。1961年1月,撤销文教卫生局,复设文教局和卫生局。1962年4月,文教局和卫生局再度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3年3月,县人委再次撤销文教卫生局,复设文教局和卫生局。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4月,县抓革命促生产临时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办公室,统管全县文教卫生工作。1968年4月,县革委撤销县抓革命促生产临时委员会文教卫生办公室,设立县革委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文教卫生组,1972年11月复设文教局。
  1984年3月,县人民政府撤销文教局,设立教育局,有局长1人、副局长2人,设人秘股、普通教育股、成人教育股、教学研究室、招生考试办公室和电视教育办公室,至1985年未变。
   第二节教育经费管理明、清时期,县教育经费主要由朝廷定员定额在县田赋税收中抵支,不足部分由县内乡绅捐资,或在学生学费和学产田租中弥补。清代,朝廷额定安远县每年在儒学项下支取学官杂役俸食银134两4钱(教谕、训导各1人,俸银各40两;斋夫3名,工食银各12两;门子2名,工食银各7两2钱),在存留本县支给银项下支取廪生廪粮银40两(廪生20人,每人2两),遇闰年加银3两3钱3分3厘。修建学宫、书院,由县绅劝捐资助;岁科应考旅费和贫生津贴补助在学产田租和学生学费中解决。
   民国期间,县内公立学校经费由国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地方自筹公立学校经费来源有田赋附加税、学产田租、乡绅募捐资助、学生学费等。私立小学和私塾经费概由学生分摊。民国24年(1935年),国家补助安远教育经费7582元。同年,教育经费列入县地方财政支出予算。
   [=此处为表格(表22—7民国25年7月至37年安远县教育经费列支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元民国29年,天心乡第四保绅士钟永发兄弟4人,将30石5斗租谷田和51石典租谷田(5石谷田折今1亩),全部捐给安远初中做学产。民国31年,欧阳振基捐稻谷150石,唐祥泰、欧阳沛、欧阳淡、唐万昌、郑学仙、钟文达、魏礼邦、唐立靖、赖炳余各捐款1万元,助建安远初中校舍。同年,县政府将2.5万担公产田租谷和34.17万元房租租金转作教育经费。次年,又在上年公款节余资金项下拨出现金8.86万元充做临时教育经费,在当年公款产项下拨出稻谷1000石充做全县办学基金。
   建国后,1949年10月至1957年,教育经费由国家统筹统付。
  1958年起,公社、生产大队民办初中、小学、农业中学及幼儿园教师工资由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公办中小学、专业学校、成人学校的办学费用由国家拨给。
  1980年起,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由县文教局包干使用。
  1985年,县财政除支付正常教育经费外,另安排智力投资5.5万元、校舍修缮费4.1万元、扫盲经费12万元。
   [=此处为表格(表22—8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元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第三节教师管理一、选用明、清期间,县内县学教谕和训导由朝廷吏部任命,官办书院山长由知县聘请,私办书院山长和私塾先生则由士人自任或由豪绅、宗族聘请。
   民国期间,安远初中校长由县政府提名报省政府任命,小学校长由县政府委派。各校教师均由校长聘请。校长聘请教师,须报县教师资格审查核定委员会审查登记。
   解放后,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除挑选40名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和安远初中应届毕业生、16名乡村知识分子担任人民教师外,还从民国原任教师中留用40名职工充实教师队伍。从是月起,安远初中校长由县人民政府提名报省人民政府任免,完全小学校长由县人民政府任免,教师列入国家干部编制,由县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1953年以后,中小学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毕业生担任。1956年,社队开始创办民办小学,其教师称民办教师,由所在社、队在农村知识分子中挑选。1958年起,安远中学校长改由赣南行政区专员公署任免,初中校长、小学校长由县人委任免。1969年起,完全中学校长由县革委任免、初中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任免。1981年起,完全中学校长由县人民政府任免。1982年,县文教局对民办教师进行选用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发给民办教师合格证,并进行统一管理。1985年起,小学校长由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任免。
  1949年10月,全县有教师96人。1956年,有公办教师380人、民办教师27人。1963年,录用11名农村知识青年担任教师。1965年,公办教师增至622人、民办教师增至198人。1968年冬至1969年春,公办教师多数被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留校任教的只有252人。1974年以后,下放农村劳动的公办教师陆续调回学校任教,民办教师也逐渐增多。1981年至1985年,从民办教师和担任教学的工人中分别录用127人和41人担任公办教师。1985年,全县有公办教师930人、民办教师919人。
   [=此处为表格(表22—91982年至1985年安远县公办教师文化程度情况一览表)=]单位:人二、考核民国期间,县教师资格审查核定委员会对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和品德进行审查检定。经审查检定合格者由县政府发给教师合格证书。民国37年,免试检定合格者87人,经考试检定合格者26人,检定不合格者168人。经检定不合格者,不能聘用或辞聘。教员能否被聘用,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员有否“后台”或得力的人事关系。即使学历、品德和教学水平十分合格的教员,也时刻忧虑能否被续聘。每学期末,大部分教师都得向上司“打点”,请求聘用或续聘。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把不适宜教学的人及时调离教学岗位。1963年,通过考核,精简不适宜教学的公办教师15人。1979年,制订执行《安远县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责任制》对全县教师进行业务考核,给1233名民办教师颁发《任用证书》。1982年,对全县民办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文化程度进行考核。经过考核辞退420人,留用881人。1985年,组织全县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有1126人取得教材教法合格证书。
   三、奖惩奖励民国期间,对勤于教育、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嘉奖。民国27年,江西省政府通令嘉奖全省办学有功人员,安远县长、幼稚园园长被列入受奖人员名单。民国33年,安远初中教员杜永燊服务教育52年,受到省政府明令褒扬。民国35年,教育部核定江西省33学年度各县国民教育优秀教师中,安远有郭奋池、何绍美、钟庆明3人。民国36年,教育部核定江西省34学年度各县国民教育优良教师中,安远有唐学余。民国37年,省教育厅宣布的江西省优良教师名录中,安远有陈良缘、赖圣瑺、陈广仁3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尊师重教。1954年,召开全县教师代表大会,总结教学经验,表彰先进教师。1963年,欧阳律善、陈周松、龚贱月、魏圣明等4名教师出席全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78年,县人民政府给70余名在教育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中学教师晋升一级工资。1979年,安远一中教师陈园(女)、孔田长布小学教师陈醒觉(女)被省妇联授予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九龙小学教师谢丰华、孔田长布小学教师黄宝宝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1980年,九龙小学教师谢丰华被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同年,安远一中教师林雨新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和特级教师称号。1981年3月,县人民政府给65位教师颁发30年以上教龄荣誉证书。1983年,安远一中教师谢群贤、钟太阳分别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和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同年,九龙小学教师黄惠英(女)荣获江西省优秀班主任称号;九龙小学教师李大鹏和天心小学教师熊太阳荣获江西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1984年,车头初中教师谢玉生、九龙小学教师陈继红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优秀班主任称号。1985年,安远一中教师廖志梅(女)、版石中学教师李敏喜、九龙小学教师宗希宏(女)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优秀教师称号。同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全县各单位和部分干部、群众给教师赠送庆贺礼品,价值10万余元。
   惩罚民国期间,对教育工作不力者给予扣薪、罚劳役、记过、申斥和解聘等处分。建国后,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和刑事处分。
   第四节教学研究·人才输送一、教学研究民国期间,改私塾式个别教学为班级教学,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建国后,废除注入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各学校设立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总结、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活动。1958年,县文教卫生局设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指导全县教学研究活动。1968年冬,教师大部分被下放农村劳动,县文教局教研室被撤销,教学研究活动停止。1979年起,各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先后恢复。1985年,县教育局复设教研室。当年,教研室组织全县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并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教导主任会议,总结、交流教学研究工作经验。
   二、人才输送从清乾隆四年(1739年),唐学海中第一百一十名进士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止,安远有7名举人考中进士,其中2名考中文进士、5名考中武进士。
   民国期间,安远县有20余名中学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
   建国36年来,全县有小学毕业生7.32万人、初中毕业生2.39万人、高中毕业生0.89万人。1961年至1965年,全县有117名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1979年至1985年,全县考取大专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增至343人。
   [=此处为表格(1979年至1985年安远县输送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新生人数统计表)=]表22—10单位:人第五节校舍修建明、清时期,县学、书院由豪绅富户捐资修建,私塾借用祠堂、庙宇或民房办学。
   民国期间,小学多数借用祠堂、庙宇办学。民国31年(1942年),县政府拨款0.7万元修建县幼稚园校舍100余平方米。同年至民国33年,动员富户豪绅捐款资助安远初中修建校舍,建有教室10间,学生寝室6间,教职员工住房30间,实验室、图书室、仪器标本室、膳堂等13间。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校舍修建。1953年至1955年,拨款3.36万元,扩建安远初中校舍2032.35平方米。1955年,拨款3.85万元修建小学校舍2500平方米。1956年起,拨款支持民办学校维修和新建校舍。1957年,拨款3.06万元新建重石初中和县幼儿园校舍550平方米。同年至1958年拨款0.8万元新建安远初中校舍484平方米。1958年,拨款1.32万元新建县卫生学校和共大高云山分校校舍1000余平方米。1959年,拨款3万元新建太平初中校舍450平方米。1960年,拨款1.63万元改建安远中学校舍。同年,拨款5.15万元修建版石初中校舍1000余平方米。1965年,拨款5万元改建九龙小学校舍600平方米;拨款2万元扩建孔田小学校舍400平方米。1966年,拨款1.5万元扩建鹤子小学校舍300平方米。1971年至1980年,县革委拨款45.23万元、社队集资39.76万元、学校自筹资金4.36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3.58万平方米。1981年至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9.1万元新建安远一中三层教学楼1178平方米;拨款52.83万元新建安远二中三层教学和实验楼3933平方米。1982年,拨款10万元,新建城郊初中三层教学大楼1000余平方米。1983年,机关单位和人民群众集资56万元修建全县中、小学校舍5600平方米。1985年,县人民政府拨款4.1万元,改造全县中、小学危房;拨款13万元新建安远一中四层教学实验楼820平方米。
  1983年至1985年,安远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拨款4.8万元,帮助濂江、龙布、车头、版石、浮槎、塘村等6个乡改建中、小学校舍1000余平方米。
   [=此处为表格(表22—111985年安远县校园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