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849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篇 科学技术
分类号: F204
页数: 10
摘要: 民国时期,安远县科学技术落后,全县仅有一所农业推广所。建国后,中共安远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建立科研机构,壮大科技队伍,广泛开展科技活动。1951年建立县地方国营农场,开始进行水稻、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工作。1959年开始建立为全县生产直接服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安远县被列为江西省马尾松调种区之一。
关键词: 科学学 科学技术

内容

民国时期,安远县科学技术(简称科技)落后,全县仅有一所农业推广所。
   建国后,中共安远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建立科研机构,壮大科技队伍,广泛开展科技活动。1951年建立县地方国营农场,开始进行水稻、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工作。1959年开始建立为全县生产直接服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同年,县粮食局粮油工业机械修配厂研制成功木制冲击式水轮机;1960年,县制米厂研制成功翻斗式定量自动秤;1968年,安远化工厂成功地消除了松香结晶现象,使县产松香优级品率升至99.1%,先后被评为省优和部优产品;1977年,矮优杂交水稻一代在全县推广,均亩产1000斤以上,安远县成为赣州地区推广杂交水稻最早的县份之一;1976年,县粮食局研制成功饲料加工风力运料自动线,获江西省科技成果奖;1977年,县制药厂研制的山香园叶浸膏片剂通过江西省药品检验所鉴定,并由省药政管理局批准命名为山香园片;1979年,县农科所培育、试种无籽马兰瓜成功;1981年县科委设计的柴草两用灶和1982年设计的赣南蜗牛灶,分别获赣州地区科技三、四等奖;1985年,县林科所参加的全国马尾松种源选择试验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经全国马尾松地理种源选择试验测定,安远马尾松种源为优良种源。安远县被列为江西省马尾松调种区之一。
   第一章科技机构与队伍第一节科技管理机构一、县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3年9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由县长唐进新兼任主任委员。1964年5月,改称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1968年冬,县科委撤销,工作人员全部被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1975年10月25日,复设县科委。1979年3月31日,县科委下设科学技术情报站。1984年开办科技市场。
   二、县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局·县科委科学技术干部管理科
  1979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局(简称县科干局),归口县科委。1984年,撤销县科干局,设立县科委科技干部管理科。
   第二节科技研究机构一、县农业推广所民国31年(1942年)1月1日建立,负责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进行气象观测。民国34年5月撤销,翌年1月复设。1949年8月下旬,为县人民政府接管。
   二、县新赣南农林场民国30年12月开办,驻古田乡下山坝。翌年1月划属县农业推广所。租用民田36亩,从外地引进水稻、蔬菜新品种进行育苗和栽种试验。民国35年2月,在县城无为塔附近山岗建果园12亩。民国37年5月撤销。
   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1年2月,建立县地方国营农场(简称县农场),驻县城南郊修田村岗下,职工7人,经营耕地50亩,负责水稻和棉花新品种推广栽培试验工作。1952年冬,迁至圆垄塅。1954年5月,改称县示范繁殖场,职工增至16人,土地扩至130.92亩。1955年7月复称县农场。1957年2月,县蔡坊劳动改造农场改称县农艺场,4月,并入县农场,为县农场蔡坊分场。12月,蔡坊分场划属高云山林农牧综合垦殖场。1959年10月,县农场改名为县农林水科学研究所。1962年3月,撤销县农林水科学研究所,成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良种试验场。同年9年,撤销县农业技术指导站良种试验场,成立县良种繁殖场。1970年5月14日,撤销县良种繁殖场,成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下设农业、畜牧和水产组,负责农、牧业和水产科学研究及引进品种试验示范工作。1972年,县农科所试种杂交高粱3亩,收种籽600余斤。同年10月26日,畜牧组和水产组从县农科所划出,成立县鱼种场和县畜牧良种场,县农科所专责农作物优良品种栽培试验和推广工作。1973年在濂江公社和凤山公社示范推广杂交高粱成功。同年试种杂交玉米1亩,收种籽100余斤。1974年在凤山、濂江、车头、龙布等公社推广杂交玉米成功。1977年向全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4000余亩,获大面积丰收。同时试种无子马兰瓜成功。1983年5月,县农科所更名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验场。1984年5月,复称县农科所。1985年,县农科所有职工15人,经营耕地71亩、池塘5.4亩。
   四、县森林苗圃
  1952年建立,驻古田乡永新村下山坝,时有职工5人,经营圃地24.5亩,进行苗木培育。1968年12月并入安子〓林场。1980年5月复建县苗圃,驻版石公社红光大队石子头,与县林科所合署办公。1982年8月,迁至安子〓林场马木坪工区,独立进行苗木培育。1985年有职工20人。
   五、县科学院
  1959年成立,下设林产化工、农业机械和矿产冶金科学研究组。1963年9月撤销。
   六、县水产科学研究所
  1959年10月,县农林水科学研究所成立水产队,1963年8月22日,以县农林水科学研究所水产队为基础成立县鱼种场。1968年11月,县鱼种场并入县良种繁殖场。1970年5月,县农科所设立水产组。1972年10月,撤销县农科所水产组,设立县鱼苗鱼种繁殖场。1978年12月,改称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简称县水科所)。1985年,有职工17人,经营养殖水面31.4田。
   七、县畜牧良种繁殖场
  1970年5月,县农科所设畜牧组。1972年10月26日,撤销县农科所畜牧组,设立县畜牧良种繁殖场,驻濂江公社修田大队岗下,经营耕地20亩、养殖水面4.5亩,1985年有职工17人,设有畜禽良种繁殖组、饲料组和后勤组。
   八、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3年1月成立,简称县林科所,驻版石公社红光大队石子头。1985年有职工27人,经营科研林地0.75万亩、耕地15亩,拥有森林活立木蓄积量3500立方米。
   九、县农村能源工作站
  1979年9月成立,负责推广沼气利用和节柴灶。
   十、县虎岗温泉利用研究所
  1980年1月9日成立,利用温泉水培植农作物、繁育农作物品种和繁殖热带鱼苗。1984年,试养、繁殖甲鱼、非洲罗非鱼、埃及塘虱鱼成功。
   十一、县树木园
  1980年11月成立,驻县城东北郊龙泉山,进行树种收集和培育。1985年有职工28人,经营山地0.22万亩,有树种378种。
   第三节科技队伍民国31年(1942年)1月,县农业推广所有农林技术指导员2人、助理农林技术指导员2人,县新赣南农林场有育苗技术员1人。
   民国32年,县政府建设科有技士1人。民国35年12月,县农业推广所增设家畜防疫指导员1人。
   建国后,县内陆续设立农、林、牧、水产和温泉利用等科学研究所,工矿企业也逐步增多,科技人员不断增加。
  1982年,全县有科技人员271人,其中工业科技人员14人、农业科技人员63人、林业科技人员47人、水电科技人员24人、卫生科技人员103人、其它科技人员20人。1983年,给全县科技人员评定技术职称。全县有252名科技人员获得了技术职称,其中,获农艺师职称8人、助理农艺师职称15人,农业技术员职称16人、农业经济师1人、助理农业经济师4人、畜牧兽医师职称5人、畜牧技术员职称8人、林业工程师职称2人、助理林业工程师职称9人、林业技术员职称18人、水利工程师职称1人、助理水利工程师职称5人、水利技术员职称12人、工业工程师职称1人、助理工业工程师职称5人、工业技术员职称26人、主治医师职称9人、医(护)师职称31人、医(护)士职称76人。
  1985年,全县有科技人员602人,其中获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81人。
   第二章科技成果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一、褐飞虱越冬北界研究成果县植检植保站农艺师李文汉于1979年2月22日、3月11日分别在县内灌水杂草田和特设诱虫秧田捕获褐飞虱3只、白背飞虱90只。经江西省褐飞虱考察组鉴定,确认褐飞虱越冬北界可从广东沿海北纬18°一带推移到江西安远北纬25°一带,为褐飞虱的予测与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随后,全国植保总站出版的《农作物病虫害予测予报办法》将褐飞虱的越冬北界改定为北纬25°。1982年,褐飞虱越冬北界研究成果获江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无籽马兰西瓜
  1975年,县农科所陈能涵、刘跃明、顾良丰采用杂交培育无籽马兰西瓜四倍体成功。1979年,在县农科所和濂江公社修田大队新圳背生产队试种无籽马兰西瓜10亩。无籽马兰西瓜植株根系发达,长势强,蔓粗壮,叶肥大,耐湿耐热,适应性强,生育期110天,属中熟偏迟品种,每亩产瓜1250公斤以上,瓜型长30厘米至40厘米,瓜重4公斤至12公斤,瓤红、质脆、爽口、味甜、多汁,含糖量12%。在香港市场畅销。
   三、和务毛尖茶
  1984年至1985年由县农业局农艺师文瑛与和务茶场技术员黄含辉合作研制。和务毛尖茶条索紧细弯曲,色泽翠绿显毫,茶味醇厚甘甜,汤清气香,叶底匀净嫩绿。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创新名茶。
   四、柴草两用灶
  1981年由县科委干部高明祥根据县内燃料资源的情况和群众的生活习惯设计制作。柴草两用灶热效率可达30%,比传统灶节约柴草50%左右,同年获赣州地区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五、赣南蜗牛灶
  1982年4月至8月以高明祥为首的省柴灶研究小组设计制作。赣南蜗牛灶省柴节能、保温性好、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1982年获赣州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四等奖。
   六、全国马尾松地理种源选择试验成果
  1979年,安远马尾松被选为全国马尾松品种分点生长对比试验树种。1981年,县林科所参加由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全国马尾松地理种源选择试验,营造全国64个马尾松种源的马尾松生长对比试验林58.2亩。
  1985年,县林科所参加的全国马尾松地理种源选择试验成果,通过江西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获江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经全国马尾松地理种源选择试验测定,安远马尾松种源为优良种源,在江西省马尾松种源中排为第六位,在全国64个马尾松种源中排为第十三位。是年,安远县被列为江西省马尾松调种区之一。
   第二节工业科技成果一、活动抓举松香手推车
  1958年由安远化工厂涂怀仁研制。在高温作业情况下使用活动抓举松香手推车运输松香,提高短距离安全运输效率4倍。1959年9月,涂怀仁出席全国工交财贸系统群英大会。
   二、计量蒸馏两用锅
  1959年由安远化工厂刘文金、唐绍森研制。使用计量、蒸馏两用锅蒸馏松香,日产量提高73%,优级品率达90%。同年,唐绍森代表研制小组出席江西省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三、木制冲击式水轮机
  1959年由县粮食局粮油工业机械修配厂萧显明、龚全喜、郭振江等3人研制。1960年4月,萧显明代表研制小组带模型出席江西省粮食系统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表演大会,获江西省粮食厅奖励。同年5月,参加全国财贸系统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表演。
   四、翻斗式定量自动秤
  1960年由县制米厂研制,1978年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大会科学技术成果奖。
   五、消除松香结晶
  1967年,县化工厂唐忠职等人组成消除松香结晶科学技术攻关小组,研究消除松香结晶。经反复试验,采取严格调节蒸馏温度、控制桶距、加盖冷却和保持包装具及场地清洁卫生等措施,于1968年10月成功地消除了松香结晶,使安远松香优质品率上升至99.1%以上。1981年,安远松香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国家林业部优质产品。
   六、饲料加工风力运料自动线
  1976年由县粮食局欧阳洪犹研制,实现饲料粉碎、粗细饲料搅拌和饲料入库自动化。饲料加工风力运料自动线装有布筒分尘器,消除了粉尘对环境的污染。1978年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大会科学技术成果奖。
   七、中华猕猴桃酒
  1979年冬,县酒厂杜云山等人组成中华猕猴桃酒研制组,以猕猴桃为原料,选用“四二三”果酒酵母菌,采用发酵与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试制成功中华猕猴桃酒。中华猕猴桃酒醇厚柔和、清凉甘美、色泽金黄、透明清亮,经江西省赣州地区卫生防疫站检测,符合国家GB—2757—81饮料酒卫生标准。
   第三节医药科技成果一、山香园片
  1975年4月,县制药厂技术员黄倬英以版石公社女社员王连娣的祖传治疗咽喉肿痛的草药(俗称“鹅子药”)为原料研制成功治疗咽喉病的注射液,取名“喉特灵”。1976年2月,经上海市医药工业公司检验,“鹅子药”实为沽油科植物山香园。是年,县制药厂将山香园叶浸膏制成片剂,经县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1000多例喉部疾病患者临床试用,疗效显著。1977年6月,山香园叶浸膏片剂通过江西省药品检验所鉴定。同年7月,江西省药政管理局批准山香园叶浸膏片剂定名为山香园片。国家卫生部制定山香园片生产标准,当年正式投入生产,并编入《中草药制剂产品工艺汇编》。
   二、人工培植牛黄
  1981年5月,县医药公司在高云山垦殖场大拱桥工区进行人工培植牛黄试验。1984年10月,杀1头试验牛取得牛黄1块,潮重42克,干重12克。1985年1月,通过江西省省级鉴定,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
   第四节科技论文目录
  1950年起,县内科技工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陆续发表工业、农业、林业、医药等科技论文。至1985年止,收集科技论文18篇。
   [=此处为表格(1950年至1985年县内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目录)=][=此处为表格(续前表)=]第三章气象水文测报·地震监测第一节气象测报
  1958年9月,建立县气象站,利用温度计、雨量筒、蒸发器、日照计和目测风向风速计等仪器对天气进行连续监测和试作天气预报。1960年至1969年,县气象站先后添置气压表、自记雨量计、自记湿度计、自记温度计和气压计等气象测报设备。1970年至1979年,县气象站购置电接风向仪和风速自记仪,先后制作安远县气压、温度、湿度时间剖图,气象综合要素曲线图,日最高、日最低、日较差曲线图,采用多因子投票、气候概率定性预报方法,预报短时、短期和长期天气。
  1983年,县气象站开始使用概率输出统计预报方法预报天气。同年,编制《安远县农业气象区划》,获赣州地区气象局气象研究成果二等奖。
  1985年,县气象站开展水稻产量预报,早稻、花生、早大豆适宜播种期预报和季节性专题农用预报。
   第二节水文测报
  1957年,在版石竹高嵊设立羊信江水文站,进行水文调查。1967年,羊信江水文站架设测流缆道,装置流速自动显示仪器。1979年增置缆道取沙仪,进行缆道取沙试验。羊信江水文站从建站以来通过定位观测和水文测验,对濂江河水位、流量、含沙量、流域降雨量、悬移质输沙率和水质污染等进行追踪调查和对比分析,整理编印《安远县水文资料》1册。
   第三节地震监测
  1975年3月,安远中学在县体育场北侧山腰处设立地震观测站,进行土地电观测。
  1976年4月20日,县地震办公室成立。同年,县地震办公室委托龙布中学、孔田中学、新田初中、县气象站、版石羊信江水文站和县虎岗温泉利用研究所,设立地震观测点和水化点,进行土地电观测。
  1979年6月,县地震办公室撤销,地震监测管理工作由县科委兼管。1982年12月,各地震观测点停止工作。
   第四章科技服务与推广第一节科技情报交流一、建立科技情报组织
  1979年3月31日,县科委成立科技情报站,从事科技资料收集、交流、保管、开放借阅和编印刊物等工作。同年9月,局、乡、镇成立科技情报组38个,初步形成全县科技情报网。
   二、编印科技情报刊物
  1974年至1979年10月,县科委创办《安远科技》,为不定期科技普及和情报交流刊物。1979年,《安远科技》除发给县内各单位和公社、场、镇、大队外,还发至部分省、市和江西省部分县市的387个单位。《安远科技》共刊出52期,印发18.2万份。
  1979年11月至1982年6月,县科技情报站编印月刊《科技情报》。县科委科技情报站与全国各地1124个单位建立科技信息交流关系。《科技情报》共刊出41期,印发12.3万份。
  1982年7月至1983年,县科技情报站编印月刊《科学致富》。共刊出45期,印发25.8万份。
  1984年1月起,县科技情报站不定期编印《科技信息》,同年12月停刊。共刊6期,印发0.15万份。
   三、建立科技资料阅览室
  1978年11月,县科委建立县科技资料阅览室。至1983年止,县科技资料阅览室先后订阅各种科技杂志219种、科技报刊24种,购买科技书籍3124册,收集整理旧存科技杂志3500余册,接受外省、县赠送科技资料6300余册。
   第二节节约能源·人工降雨一、沼气利用
  1958年4月,濂江公社五星大队建容积56.4立方米的三合土沼气池1个,利用沼气发电。沼气池容积过大,填料不足,池壁池底漏水漏气,使用1年后废弃。
  1974年,濂江小学建造12立方米沼气池1个,利用沼气煮饭和点灯。
  1978年,县革委成立沼气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在凤山公社凤山大队进行沼气利用试点工作,建有各种容积的三合土沼气池20余个。因池壁池底漏水漏气,使用数月后报废。1979年,县沼气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撤销。
  1982年,县人民政府复设沼气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当年,在濂江公社举办建池训练班1期,培训建池技术工人13人,推广建造混凝土钢模浇筑短壁圆柱形和水压式椭圆形沼气池21个。是年11月,县沼气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赣州地区能源领导小组联合举办建池学习班1期,全区有67人参加学习,在镇岗公社涌水大队建样板沼气池10余个。
  1983年,县沼气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改称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在濂江公社和版石公社推广建造“三结合”(猪栏、厕所、沼气池)沼气池21个。
  1984年3月,县农牧渔业局成立农村能源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7人。公社、场、镇相应成立沼气利用领导小组,培养农民沼气利用技术员,在全县推广沼气利用工作。
  1982年至1985年,全县建沼气池264个,农村部分家庭利用沼气烧饭、照明。
   二、推广省柴灶
  1981年,县推广省柴灶办公室成立,向全县推广柴草两用灶和赣南蜗牛灶。1983年,推广马蹄形灶膛省柴灶,全县建马蹄形灶膛省柴灶1462个。
  1984年9月,县林业局筹资12万元购买省柴灶零部件,免费供应给建灶家庭,全面推广柴草两用灶。当年,全县新建省柴灶19643个。
  1985年,赣州地区农牧渔业局在安远县举办赣州地区砌建省柴灶技术培训班1期,学员29人。是年,全县增建省柴灶20889个。
   三、人工降雨
  1978年发生夏旱。6月下旬,成立安远县人工降雨指挥部,购买人工降雨火箭800枚、降雨弹800颗、火箭发射架10架。7月17日至29日,进行降雨作业7次,发射人工降雨火箭600枚、降雨弹600颗。在作业期间,对火箭发射架进行了改装,提高射程400米。降雨作业除在安子〓林场场部附近进行的一次只降小雨外,其余6次均在小范围内降有中雨和大雨。7月21日11时,在县城南部振安亭附近发射人工降雨火箭80枚、降雨弹80颗。倾刻,天空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县城降雨量达22.1毫米。
   第三节无性育苗与混交造林一、无性育苗
  1970年,安子〓林场采用切茎繁殖法繁殖毛竹成功。1972年,安子〓林场试用奈乙酸和“920”等植物生长刺激素枝条扦插培育油橄榄树苗5万余株。
  1977年,县林科所采用枝条扦插育苗法培育意大利杨树苗成功。至1985年止,累计无性培育意大利杨树苗16万株。
  1981年至1982年,全县采用“工”字形芽接法培育千年桐树苗20余万株。
   二、混交造林
  1976年春,县林科所采用混交造林技术营造针、阔叶树混交试验林5亩。1977年春,县内各国营林场相继推广混交造林技术。
  1979年,牛犬山林场营造杉树与阔叶树、杉树与马尾松混交林114亩。1985年观察测定,杉树宜与樟树、木荷、酸枣树混交生长,泡桐则宜在山脚、山窝与檫树、杉树混交成林。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