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7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管理
分类号: C931.2
页数: 2
摘要: 1950年至1952年,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分得的耕地上自由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手工业作坊均为私营,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直接向上级业务部门编报当年的商品流转购销计划。1953年,县人民政府编制“一五”计划,开始对全县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1958年,县内受“左”的错误思潮影响,经济工作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随意缩小指导性计划,扩大指令性计划,致使全县的粮食、松香、晒烟、耕牛、生猪和财政收入均未完成计划。工农业生产下降,国民经济停滞不前。1960年至1962年连续3年经济困难。
关键词: 综合管理 管理部门

内容

1950年至1952年,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分得的耕地上自由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手工业作坊均为私营,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直接向上级业务部门编报当年的商品流转购销计划。1953年,县人民政府编制“一五”计划,开始对全县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
   一、“一五”计划管理
  1953年至1957年,为“一五”计划时期,县内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农民家庭副业、个体小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不列入国家计划,由市场进行调节;在商品流通领域内,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和多渠道并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对其他农副产品进行分类管理,允许进入流通渠道。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953万元,比1952年增长18.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56万元,比1952年增长100%。
   二、“二五”计划管理
  1958年至1962年,为“二五”计划时期。1958年,县内受“左”的错误思潮影响,经济工作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随意缩小指导性计划,扩大指令性计划,致使全县的粮食、松香、晒烟、耕牛、生猪和财政收入均未完成计划。工农业生产下降,国民经济停滞不前。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2636万元,比1957年下降11%。1960年至1962年连续3年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计划管理
  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县人委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编制了1963年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64年和1965年全县各项国民经济计划均未实现。
   四、“三五”、“四五”计划管理
  1966年至1975年为“三五”、“四五”计划时期。这期间发生“文化大革命”,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调节,搞单一的计划经济,限制农村集市贸易,国民经济发展缓慢。10年来,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徘徊在55元上下,年人均产粮徘徊在600斤上下。
   五、“五五”、“六五”计划管理
  1976年至1985年,为“五五”、“六五”计划时期。1976年至1977年,发展全县国民经济提出高指标、高积累,但均未能实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翌年起,发展国民经济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改革计划管理,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增加指导性计划指标,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工资总额、国家统配物资、计划生育指标等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微观经济实行放开搞活的政策,扩大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发展个体工商业,以补充国营经济和调节市场。在此期间,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商业实行了承包制和租赁制。经济领域的改革卓有成效,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与1978年比较,社会总产值增长103%、国民收入增长118%、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2%、财政收入增长104.5%、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89%,农民人均年收入从56元增至302元。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