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粮油储存与运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70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粮油储存与运销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5
摘要: 粮油储存与运销
关键词: 作物经济 粮食作物

内容

第一节粮油储存一、粮油仓库粮仓明弘治二年(1489年),知县甘文绍在县城建预备仓(后称常平仓),仓容1.6万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建坊、堡社仓22所,仓容共计1.5万石。明末,坊、堡社仓废。
   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濂江坊、永安坊、古田坊、太平堡、龙头堡、长沙堡、长河堡、新龙堡、版石堡等9个坊、堡社仓,仓容为600至700石。
   乾隆十五年(1750年),常平仓有仓厫52间,仓容增至3万余石。
   乾隆三十二年,在县城西门外大兴寺旁建6坊总仓,仓容950石;在太平圩官亭侧建太平、龙泉、龙安和符山4堡总仓,仓容750石;在里仁堡源华山庵建里仁、龙头和新龙3堡总仓,仓容350石;在妙相寺建版石堡总仓,仓容450石;在重石堡义学旁建重石、长沙和固营3堡总仓,仓容750石;在五龙营钟姓书馆建五龙堡总仓,仓容300石;在长沙堡宝钟山庵建长沙堡总仓,仓容300石;在龙安堡广法寺建龙安上半堡总仓,仓容300石;在长河堡仰湖寺建长河堡总仓,仓容250石;在雁门堡下寨建雁门堡总仓,仓容150石。咸丰六年(1356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数次转战安远,取坊堡总仓社谷充作军粮,坊堡总仓遂废。
   清代,在县城建有玉成仓,收储义举稻谷。
  1933年夏秋,县苏维埃政府在沙含设粮食调剂分局,建仓库1处,仓容0.5万担。
   民国28年(1939年),建县仓3处、乡仓22处、保仓210处,仓容合共2万余石。民国
  32年,在街坊镇建集中仓1处、收纳仓6处,仓容合共1.2万石;在正气乡建收纳仓7处,仓容合计3.5万石;在版石乡建收纳仓27处,仓容合计3万余石;在固营乡建收纳仓23处,仓容5万石。民国38年秋,全县粮仓存留14处,仓容5万石。
   建国后,1950年开始兴建简易粮仓,增加仓容。是年,在县城和车头、五龙、镇岗等乡新建简易粮仓6座,增加仓容500万斤。1953年起,改建、扩建简易粮仓,当年增加仓容600万斤。1957年,城关粮管所兴建砖墙式沥青地面半永久性粮仓1座,仓容300万斤。
  1969年,在城关、孔田、鹤子、新龙、天心、双芫和高云山等地建土砖墙圆仓11座,库容总计1600万斤。土砖墙圆仓储粮效果差,逐渐报废,至1980年止,全部被拆除。
  1985年,全县有简易粮仓61座,仓容4334万斤;有半永久性粮仓14座,仓容1795万斤。
   油库1958年,全县建三合土块石浆砌储油池8座,池容60万斤。三合土块石浆砌储油池渗油严重,逐渐废弃。1966年,全县建钢板储油罐49个,罐容30万斤。1980年起,油罐储油改用标准油桶装油,至1985年未变。
   二、粮油保管明、清和民国时期,县内粮仓多采用出陈储新办法防止粮食霉变和减少虫害。
   建国后,1950年起实施“天天一小扫,七天一大扫,七天一检查,半月一化验,风雨雪天随时进仓检查”的粮油保管制度。
  1953年起,使用六六六药粉和滴滴涕药剂防治粮仓鼠雀虫害。1954年,全县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和无事故“四无”保粮活动,首次使用氯化钴熏蒸杀虫法杀灭粮虫。1956年起,使用溴甲烷、二氯化乙烯、烷化氢和磷化氢等药剂对粮仓进行熏蒸除虫。1961年,县粮食局制定粮油保管制度,要求粮油保管人员及时清理空仓;仓房内外保持清洁卫生,对仓内粮油7天检查一次,15天化验一次;粮油实物与帐册相符,不缺粮少油;仓库附近不堆放易燃品,不喂养家禽家畜。
  1975年,首次使用仓外电子测温技术监测仓内粮温。1977年,全县开展低氧、低温和低药量科学保粮活动。
  1978年,根据江西省粮食厅颁布的无油垢、无渗漏、无酸败、无事故“四无”油库标准,在县内开展创“四无”油库活动。
  1983年起,贯彻执行商业部《关于试行粮食、油料虫害等级标准及防治原则的暂行规定》。1985年,全县有11个粮管所、61座粮仓和油库达到“四无”标准。
   三、粮油储存数量明弘治二年,全县储存粮食16000石。万历三十四年,全县社仓储粮14700石。清雍正四年,全县9个社仓储粮1800石。乾隆十五年,县常平仓储谷31041石。乾隆三十二年,全县10个坊堡总仓储粮4285石7斗5升。
  1933年夏秋,县苏维埃政府在沙含储粮5000担。
   民国28年,全县储存粮食20000石;民国32年,储存122398石;民国38年秋,储存47167石。建国后,1953年开始储存粮食,1955年开始储存食油。1964年起,担负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下达的储存战备粮(代称甲字粮、乙字粮)的任务。
   [=此处为表格(表17—41953年至1985年安远县粮油年末储存比较表)=]单位:万斤四、粮食代储
  1965年起,县粮食部门采取“存粮付款,交钱取粮,不收保管费,不计银行利息”的办法,代农村社队储存粮食。当年代储195万斤,1980年代储1110万斤。1981年起,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储备粮分户储存,粮食代储工作终止。
   第二节粮油运销安远为粮油生产县,所产粮油除满足本县需要外,尚有部分粮油运销外地。
   清代、民国时期,县内粮油多由粮商从水路运往赣州市,或肩挑马运销往广东等地。鹤子圩和重石圩为县内南、北粮油集散地。
   建国后,县内粮油根据“统一调拨,合理运输”、“先中央,后地方”、“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执行计划调拨运销。
  1951年,县内粮油主要运销广东省兴宁县和梅县。1953年后,主要运销信丰、南康、大余、上犹、会昌、定南、寻乌等县和赣州市及樟树镇等地。
  1953年起,为了调剂县内粮食供应品种,每年从外地调入一定数量的面粉和大豆等。是年5月,私商把县内稻谷大量运销南康、赣州等地,牟取高额利润;龙布、重石、版石等圩场稻谷脱销,粮价猛涨。县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安定人心,从寻邬、定南两县紧急调入稻谷120万斤在县城、龙布、天心、重石、版石、车头等地销售。1985年,由于未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加上盲目扩大议销业务,出现粮食调入量大于调出量的现象。
   [=此处为表格(表17—51949年至1985年安远县粮油运销统计表)=]单位:万斤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第三节粮油检验民国26年(1937年),开始执行江西省政府制订的“有无潮湿者,有无发热者,有无霉坏者,有无发芽者,有无虫害者,有无不完实谷粒及夹杂物者”的粮食检验标准。
   建国后,1950年起,全县按照国家粮食部下达的“籽粒匀洁饱满,颜色纯正,无虫、霉烂、生芽及夹杂物者,含水份在13.5%以下”的粮食检验标准,检验入库粮食。1954年起,收购粮食检验分等论价。县粮食局设立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配备粮油质量监督检验员2人,负责监督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粮油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粮油质量管理办法和各经营环节上的粮油质量计量。是年,县粮油贸易公司和各粮管所(站)设有专职或兼职粮油检验员,对粮油质量实行全面的监督检查。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