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6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市场
分类号: F712
页数: 2
摘要: 明洪武十七年,知县周泰、指挥张可依山建县城。从此,广东、福建两省及省内商贾逐渐迁入安远县城经商。商贾从外地贩进布帛、百货、中药及南货,从县内贩出稻谷、油脂、黄豆、烟草、茶叶、生猪和香菇等产品。当时店铺多集中于十字街、老教场街和鹅胸街。民国13年,县城有烟行11家。泰昌烟行为县城烟行之首,每年销往广东等地的晒烟达3000担至5000担,购销总额达银元6万元至10万元。日本高山井洋行委托鼎丰烟行采购安远晒烟数批,每批1000余担,经广东汕头转销日本。1981年,扩建南门桥西端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按商品分行,每天约2万人次入市交易,日均交易额达10万余元。
关键词: 贸易经济 商业市场

内容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知县周泰、指挥张可依山建县城。从此,广东、福建两省及省内商贾逐渐迁入安远县城经商。商贾从外地贩进布帛、百货、中药及南货,从县内贩出稻谷、油脂、黄豆、烟草、茶叶、生猪和香菇等产品。明末,县城有布匹、百货、南货和中药店等店铺。当时店铺多集中于十字街、老教场街和鹅胸街。
  清末,在老教场西侧城墙外旷地建亭棚稻谷交易场,取名粜谷行(今青年路);在金玉街东侧设苗竹行;在鹅胸街摆卖柴炭,后称鹅胸街为卖柴街;城南五里街为雏鸭交易场,俗称鸭子街。
  民国13年(1924年),县城有烟行11家。泰昌烟行为县城烟行之首,每年销往广东等地的晒烟达3000担至5000担,购销总额达银元6万元至10万元。日本高山井洋行委托鼎丰烟行采购安远晒烟数批,每批1000余担,经广东汕头转销日本。
  1932年至1933年6月,县苏维埃消费合作社在县城开店设铺,经营食盐、小百货和副食品。 民国23年,县城有商户304家,其中布店30家、南杂货店50家、盐行25家、米行26家、油行22家、水酒店23家、豆腐店20家、饮食店21家、香烟瓜子店25家、肉店13家、糕饼店9家、茶庄5家、烟丝店10家、爆竹店10家、文具纸张店9家、雨伞店6家。民国32年,县政府开办公务人员消费合作社,在县城经营食盐、食油、杂货、大米和日用品。民国3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商业萧条。县城商户歇业者日益增多。至民国38年夏,县城商户仅剩42家。
  建国后,县城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1950年开始建立国营商店,1951年有私营商户333户。1954年8月起,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大部分私营商业被改造成为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当年,县城有国营商业公司7家、公私合营商店4家、合作商店9家、商业合作小组27家、个体经销代销户13户。
  1959年至1961年,由于大办工业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县城市场商品短缺,物资供求紧张。1962年起,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县城市场逐步活跃繁荣。1965年,在南门桥西端开辟农贸市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强调集体经济向全民经济过渡,把公私合营商业和合作商业转为国营商业;视个体商业为资本主义“尾巴”,予以割除。县城市场再次出现商品短缺、物资供求紧张的现象。1973年恢复合作商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战线拨乱反正,提倡适当发展城乡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1979年,县城恢复个体商户13户。1981年,扩建南门桥西端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按商品分行,每天约2万人次入市交易,日均交易额达10万余元。1985年,县城有国营商店62家、集体商店23家、个体商户442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28万元。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