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5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
页数: 6
摘要: 县城建设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乡建设

内容

第一节街道建设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县城有东街、西街和南街。县衙(今县一中内)前至东门的街道为东街,至西门的街道为西街(东街、西街今为太平路),至南门的街道为南街(俗称衙前街,今为解放路)。初为泥土街面,后为卵石街面,均长200余米,宽约6米。
   明末至清中叶,先后增建十字街(今为解放路、人民路和东峰路)、老教场街(今建设路)和新街(今天灯下路),均为卵石街面,宽约4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县城有街道6条,即东街、西街、南街、十字街、老教场街和新街。
   清末,在南门以南城墙东侧(今中山街县人民政府至人民商场)辟金玉街,在西侧(今中山街西侧)建上城脚街。
   民国22年(1933年)冬,拆除南门以南城墙,拓宽街道,城墙基成为金玉街街面。翌年,在金玉街西建街。建街前此处种过西瓜,称西瓜坝,故建街后取街名为西街坝。街宽约4米,长约150米,街面铺砌卵石。
   同年冬,连接金玉街西北端建街,取名青年路,卵石街面。民国23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金玉街易称中山街。
   民国时期,县城有中山街、青年路、西街坝、十字街、老教场街和苗竹街等街道。时街道狭窄弯曲,雨搭(俗称参亭)参差,街面高低不平,坑洼难行。
   建国后,逐步改建老城区,扩建新城区。1959年,在濂江河西建安远车站,开始扩建西城区。1966年,改建老城区中山街和青年路,拆除雨搭,辟直拓宽街道,铺设混凝土路面。1979年起,在老城南端、濂江河东岸修建龙泉路。龙泉路经濂江桥连接东、西城区。
  1980年9月,铺设西城区濂江路混凝土路面,长1141.6米,宽10米。1982年铺设龙泉路混凝土路面,长339米,宽10米。1984年8月,铺设西城区九龙路混凝土路面,长656米,宽10米。
  1985年,县城混凝土街道总长度为9015米,面积为42185平方米。主要街道有中山街、青年路、解放路、濂江路、九龙路和龙泉路。
   中山街北接青年路,南接东门路。民国23年,金玉街易称中山街。1968年改称红旗路,1981年复称中山街。原为卵石街面,宽约4米,两旁盖有雨搭。1966年,拆除雨搭,辟直拓宽街道,铺设混凝土街面,长340米,宽7米。1985年,4层以上建筑有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青年路南接中山街,北至无为塔下县人民医院。始建于民国22年,两侧盖有雨搭。1966年,截弯改直并拓宽街道,拆除雨搭。铺设混凝土街面,长550米,宽7米。1985年,4层以上建筑有县财政局办公大楼和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
   解放路北起县体育场堪下,南至南门桥头。建国后,十字街易称解放路。1966年铺设混凝土街面,长约400米,宽7米。
   濂江路东起南门桥西端,西至安远县第二中学(大嵊脑山坡下),以濂江河命名。1979年规划修建,1980年铺设混凝土街面。长1141.6米,宽10米。1985年,4层以上建筑有迎宾商场、林业服务大楼和邮电大楼。
   九龙路北起街心公园,南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县内名山九龙嶂命名。1979年规划修建,1984年铺设混凝土街面。长660米,宽10米。1985年,4层以上建筑有县物资局办公大楼和县农业银行办公大楼。
   龙泉路西起县汽车站丁字路口,东至上角濂江供销社仓库,以龙泉山命名。1979年规划修建,1982年铺设混凝土街面。长约1000米,宽10米。1985年,4层以上建筑有县商业局办公大楼、县粮食局办公大楼和县医药公司营业楼。
   其它街道东西走向的有太平路、人民路、东峰路、建设路、解放路东巷和西巷,南北走向的有东门路、西街坝、天灯下路、沿江东路、沿江西路、教场街和西门路。
   第二节房屋建设明、清和民国时期,县城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前店后房。1949年,县城共有房屋4.25万平方米,其中公产房1.06万平方米、私房3.18万平方米。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县城建筑面积逐步扩大。1950年至1959年,县城兴建房屋3.96万平方米;1960年至1969年,兴建5.95万平方米;1970年至1979年,兴建11.82万平方米;1980年至1985年,兴建16.02万平方米。1985年,县城房屋建筑面积42.16万平方米,为1949年的9.93倍。其中,砖混结构12.73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6.49万平方米,其它结构12.95万平方米;一层平房13.36万平方米,2层至3层楼房25.02万平方米,4层至6层楼房3.79万平方米;住宅20.6万平方米,仓库5.79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6.76万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用房3.54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6万平方米,办公用房4.84万平方米,其它用房0.11万平方米。
   第三节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记略
  1984年4月开始编制县城1985年至2000年总体建设规划,1985年1月28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同年7月7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施行。
   城镇性质县人民政府驻地。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
   城镇规模到2000年,人口发展到3万人(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亦工亦农人口、学校寄宿生和流动人口);用地规模为285公顷,人平用地95平方米;城区面积为3平方公里。
   城镇范围东以石油仓库、龙泉山公园、自来水厂净水池为界,南以濂江乡人民政府、县农科所、永丰村和大胜村烂泥垄为界,西以安远二中、西霞山、接官厅为界,北以安子〓林场场部为界。
   城镇用地工业用地54公顷,仓库用地9公顷,交通设施用地6公顷,居民住宅用地147公顷,公共建筑用地36公顷,绿化用地人平9平方米,广场用地30公顷,专项用地19.5公顷。
   服务设施到2000年,增加自来水供水井1口和供水管道3000米,在城西区建污水处理厂2处,加固濂江河东、西两岸河堤,整理扩宽城内下水道,改善供电状况,邮电通讯采用地下电缆。
   第四节水电设施一、路灯设置
  1957年,县火力发电厂投产供电,中山街、青年路和解放路设置普通照明灯泡路灯。
  1981年,中山街、解放路、青年路、龙泉路、九龙路、濂江路装置250瓦高压水银灯泡路灯60盏。
  1983年,县城主要街道高压水银灯泡路灯全部改为光电管自动控制路灯。
  1985年,县城街道路灯增至80盏,年用电量为2.5至3万度。
   二、供水设施水井明、清和民国时期,水井为县城主要供水设施。城区地下水位较高,挖井较易。此间,县衙、府馆、街巷及民居均挖有水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县城主要水井有学前井、十字街井、府馆井、报功祠井、射圃井、城隍庙井、崇真观井、县前井、新街尾井、营房背井、何屋塘井(2口)、小南门井、西塘井、西门井、试院井和昭忠井。
   建国后,1961年起,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挖掘水井,至1985年止,县城水井增至80余口。1971年至1985年,7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有水塔,安装电动机械抽水设备。
   手压水泵1982年,县农机厂生产手压水泵。是年起,县城居民在房屋内或门口装设手压水泵,提水饮用。至1985年止,县城装有手压水泵500余个。
   自来水1982年冬,开工兴建县自来水厂。县自来水厂水源井建于萧屋坝,净水厂建于城北烧金坳东侧山顶。净水厂建有平流沉淀池1座,长16.7米,宽6.3米,高3.7米;无阀滤池1组2格,过滤流速18.93米/时,过滤流量每格为83.33立方米/时;清水池1座,直径14.5米,高3.5米,容水量500立方米;值班楼1栋,建筑面积273.5平方米。1985年4月,县自来水厂开始向县城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供水。同年底止,县城安装管径为100毫米至250毫米供水管道3721.1米,日供水量达1700余吨。
   三、排水设施清末,县城有大排水沟3条:一条自马墓园穿东门城墙流入,经新街、十字街及西塘,至西门城墙流出;一条自小南门城墙流入,经营房背至广福庙前,穿城墙流出;一条自县治东北流入,从城西门侧流出。有小排水沟4条:一条从小南门侧流出,一条从大南门侧流出,一条从老教场上街流出,一条从老教场下街流出。大小排水沟之水均排入濂江河。
   民国31年5月,县政府组织民众疏浚县城排水沟,筑砖石沟堤。
   建国后,1981年12月,为避免龙泉山山洪流入城内,新开排水沟两条:一条从龙泉山经安远一中北侧和西门入濂江河,一条从龙泉山经城郊上角至濂江桥东端入濂江河。同年,城关镇人民政府组织民工疏浚老排水沟,加固沟堤,设置沉沙池。1985年,县城排水沟总长7453米,排水面积为1.15平方公里。
   第五节园林绿化一、公园中山公园民国23年(1934年),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张瑞贵指挥该师工兵在文庙和文昌宫残址栽花种树,修筑中山公园。园内建有木凉亭5座,分别命名为中山、翼然、听泉、竹素和同乐。公园占地面积约9300平方米。民国31年,县长王有智将中山公园易称中正公园,并将园内的中山亭更名众乐亭,竹素亭更名为凯旋亭。民国34年,县长黄植荫在众乐亭侧建中正台。建国后,将中山公园改建为县人民体育场。
   街心公园位于濂江路与九龙路交汇处,1966年前为濂江公社石塘大队池塘。1967年,填塘建三面绘有毛泽东巨幅画像的三角形“忠”字塔。1980年,拆除“忠”字塔,改建成三角形铁栅栏街心公园,面积1200平方米,种植树木花卉,供人玩赏小憩。
   森林公园1980年,县林业局、水电局和具体委将县城东北角的龙泉山辟为森林公园,在山坞筑人工湖,取名龙泉湖,湖面置曲桥亭榭。龙泉湖坝下建有游泳池,龙泉山山坡建有游亭和精舍。游亭取名丰乐亭,精舍取名龙泉书院。园内栽松、柏、杉、桂等树木。1985年,人工栽种的树木已郁闭成林,园林面积约0.8平方公里。
   塔下公园1984年,修复无为塔,扩建烈士陵园,以烈士陵园为中心,将无为塔周围1000余平方米的山坡地辟建为公园,种植花卉和松柏等树木,同时在无为塔西南侧建六角形凉亭。园内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游人乐而忘返。
   二、街旁植树
  1964年,中国人民银行安远支行在青年路办公楼前傍街栽种泡桐树4株。1965年1月,城关镇绿化指挥部成立,开始规划县城绿化事宜。翌年,在中山街和青年路两侧种植梧桐树数百株。其时所种街旁树由于管理不善,成活甚少。
  1978年,在青年路和中山街两侧栽种法国梧桐数百株。1981年,在濂江路、街心公园、青年路和中山街新栽、补栽树苗250余株。1985年,县城有街旁行道树98945株,主要街道绿树成荫,树影婆娑。
   三、庭园绿化
  1983年,驻县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庭园绿化,中共安远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等机关均辟建院内小花园。县林业局机关内的小花园,内设花圃、花带、假山、花池、花架,花木品种多,造型雅致,为全县庭园绿化建设之冠。
  1985年,县林业局机关被江西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园林绿化单位称号。同年,中共安远县委被江西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第六节环境卫生管理一、管理机构民国31年(1942年),县城联合卫生稽查队成立,负责县城卫生检查监督。
   建国后,1949年冬至1959年,县城环境卫生由各街道居委会分段管理。1960年,县卫生局设立城关环境卫生管理所,配职工5人。是年起,向城关镇居民征收卫生管理费。1979年起,卫生管理费由城关镇居民交纳改为驻县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交纳。1984年,环境卫生管理所改属于县城市建设委员会和欣山镇管理委员会。
   二、街道清扫
  1949年冬,县城设专职街道清洁工3人。是时起,县城街道由清洁工专职打扫。1963年起,街道清洁工逐渐增多,并实行以人定段、分工负责清扫责任制。1984年,欣山环境卫生管理所购置街道洒水车一辆。1985年,县城有街道清洁工18人,日清扫面积达9.88万平方米。
   三、垃圾处理
  1978年前,县城街道垃圾由清洁工运至濂江河岸倒放。1979年,在县城北西霞山脚建占地6.19亩的垃圾处理场,采用堆沤、翻晒和焚烧的方法处理垃圾。
  1981年起,肩挑手推垃圾改为机动车辆运送垃圾。是年,城关环境卫生管理所购置手扶拖拉机1辆。1984年,购置载重量2.5吨的翻斗汽车1辆。
  1985年,欣山镇环境卫生管理所日处理垃圾10余吨。
   四、公厕修建
  1963年,县城建有公共厕所2所。1972年,新建公共厕所3所。1985年止,县城有公共厕所9所。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