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572
颗粒名称: 一、电报
分类号: F603
页数: 1
摘要: 种类与业务民国24年,安远报话代办处开办官方电报、军事电报和寻常电报3种电报话传业务。民国27年,去报379份,其中官方电报和军事电报130份,寻常电报249份。民国24年至38年,年均去报200余份。民国31年,县政府成立无线电分队,拥有5W发报机1台和三灯收报机1台,与赣县无线电台沟通。电报投递县城电报投递,民国时期和建国后1949年冬至1982年夏,由兼职电报投递员投递;1982年秋起,由专职电报投递员投递,每日投递7次。资费民国24年,寻常去报每字收银元0.1元,加急去报每字收0.2元;寻常去报和加急去报均加收译费每字0.01元。同时规定邮政汇款电报,以份为单位计算收费,每份收费1元;电报挂号按年份收费,每号每年收费30元。
关键词: 邮电经济 邮电通信

内容

种类与业务民国24年(1935年),安远报话代办处开办官方电报、军事电报和寻常电报3种电报话传业务。民国26年,去报171份。民国27年,去报379份,其中官方电报和军事电报130份,寻常电报249份。民国24年至38年,年均去报200余份。
  建国后,1949年12月县电信局开办政军、私务、新闻和其他等4种电报业务。1950年11月,电报业务调整为私务、书信、政军、新闻、国内船舶和港澳等6种,11月至12月去报0.05万份,收入0.04万元。1957年7月,调整为防空、事故、天气、报汛、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兑、公务、普通、书信等13种,当年去报0.17万份,收入0.15万元。1963年7月,调整为防空、天气、事故、水情、军政、公益、新闻、普通、公务、邮汇等10种,当年去报0.46万份,收入0.67万元。1978年3月,调整为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汇款、公电等11种,当年去报1.3万份,收入1.12万元。1985年5月,调整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等7种,当年去报2.13万份,收入4.71万元。
  电路与设备民国24年,安远报话代办处架设铁报线电路4条,分别通往信丰、定南和寻邬等县。民国31年,县政府成立无线电分队,拥有5W发报机1台和三灯收报机1台,与赣县无线电台沟通。
  建国后,1955年11月,县邮电局安装莫尔斯电报机1部,开通至赣州和寻邬人工电报电路。1979年、1983年和1985年,县邮电局先后安装、使用载波电路电传打字机、15瓦晶体管无线电台、64——4B双机头五单位自动发报机。1985年,全县有电报电路13条,其中通往赣州有线电路和无线电路各1条,县内电话电路兼报路11条。
  电报投递县城电报投递,民国时期和建国后1949年冬至1982年夏,由兼职电报投递员投递;1982年秋起,由专职电报投递员投递,每日投递7次。乡村电报投递,圩镇内由话务员投递,圩镇外由乡邮员投递。1985年,投递县城电报1.17万份、乡村电报0.54万份。
  资费民国24年,寻常去报每字收银元0.1元,加急去报每字收0.2元;寻常去报和加急去报均加收译费每字0.01元。民国30年12月,寻常去报每字收法币1.5元,加急电报每字收3元。民国37年7月,寻常去报每字收法币4万元,加急去报每字收8万元。建国后,1949年12月起,普通去报按每字2斤小米价格收费。1950年改为每字按每份折实公债全额的7%收费。1954年12月改为直接按人民币计算收费,普通去报每字0.135元(含译费),加急去报每字收0.27元。1955年3月起,普通去报每字收0.09元,加急去报每字0.18元;寻常去报和加急去报均加收译费每字0.009元。1958年1月起,普通去报每字0.03元,加急去报每字0.06元;译费均按每字0.005元的标准收取。1983年至1985年,普通去报及公益、天气、水情、特种、军政、公务、银行汇款等8种去报每字0.07元,加急去报每字0.14元;新闻电报每字0.02元,不满10个字的以10个字计算。以上各种去报均加收译费每字0.005元。同时规定邮政汇款电报,以份为单位计算收费,每份收费1元;电报挂号按年份收费,每号每年收费30元。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