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路线·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5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路线·设施
分类号: F503
页数: 7
摘要: 路线·设施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邮电经济

内容

一、驿道·乡道驿道清代,县内有安(远)赣(州)、安(远)定(南)、安(远)长(宁)3条驿道,路宽4尺,石砌路面。
   安赣驿道,出县城西门,经濂川桥、水口寨、西城关、草脉迳、黄陂、东村、车头圩、迳仔口、龙头铺、龙迳、前村、湘洲、版石铺、牛犬山和分水坳入信丰县界,经新田、金鸡、百石入赣县;经韩坊、长演坝、王母渡、沙石铺至赣州城。全程300余里。
   安定驿道,出县城南门,经修田岗、南迳隘、白露岭、红梅亭、凤山、石口圩、龙安铺、镇岗圩、上魏、太平圩、社山、龙岗、阳嘉寨铺入定南县界,全程120里。
   安长驿道,出县城东门,经山川坛、楠木坪、三夹水、石灰寮迳、小牛轭、大牛轭、大塘面、沙含、官铺、出太阳关入长宁(今寻乌)县界,全程50里。
   民国22年(1933年)、民国32年和1958年,先后修通安定、安信和安寻(乌)公路,驿道行人渐少,路面渐废。
   乡道建国前,县内乡道多与驿道相接。
   县北部地区有7条乡道:重石经长沙、桂林江、乱石入雩都县;龙布经浮槎、仁风、乱石入雩都县;龙布经双芫、合头入赣县;版石经重石、天心、深溪入会昌县;版石经蔡坊至黄地;版石经重石、天心、至〓坑;天心经长沙入会昌县。
   县南部地区有4条乡道:县城经新龙、江头入信丰县;镇岗大黄沙经塘窝、樟溪、咀下、上碛入寻邬县;镇岗经新田、华嵊〓入寻邬县;镇岗经涌水、高峰入信丰县。
   建国后,乡道多改成乡村公路。
   二、公路省道安定公路,即安远至定南公路,全长78公里。民国22年春,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黄赞斌率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从定南进驻安远,派出工兵,同时征调安远、定南两县民工开筑安定公路。是年,修成通车,为安远第一条公路。1934年10月以后,安定公路停止通车,桥涵多被损坏。
  1958年5月15日,县人委用修筑安寻公路结余经费,调派民工,开始修复安定公路安远境内路段。同年10月1日通车。路基宽4.5米至6.5米,长41.4公里。属四级双车道,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22处,最小半径12米,纵坡34处,最大纵坡19%,桥梁4座。
   安信公路,即安远至信丰公路,全长93公里。民国30年,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员蒋经国为实施其“建设新赣南三年计划”,拟建安信公路。同年10月,县政府成立筑路委员会,征调民工修筑路基并筹备桥涵材料。翌年6月,山洪暴发,接近完工的路基工程半数被毁。同年11月,重修路基。民国32年建成通车。民国34年8月初,为阻挡日本侵略军进攻安远等地,焚毁安信公路桥梁,安信公路交通中断。
  1949年10月21日,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5500人,抢修安信公路安远境内路段。同年11月29日,安信公路全线恢复通车。安信公路在安远境内长40.9公里,路面平均宽7.5米。属四级双车道,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46处,最小半径22米,纵坡22处,最大纵坡10%,桥梁2座。
   安寻公路,即安远至寻乌公路,全长68公里。民国34年夏,安远县筑路委员会接国民党军第十二集团军司令余汉谋及江西省政府电令,要求从镇岗经新田开通安远至寻邬公路。当年,县筑路委员会组织民工开筑了镇岗至新田段。
   翌年,奉余汉谋电令,将筑路经费移交“三南”(定南、全南、龙南)公路筑路委员会。安寻公路筑路工程半途而废。
  1956年12月5日,县人委成立安寻公路安远县修建委员会,采取民办公助、就地取材的办法,改从县城经高云山修筑安寻公路。1958年1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安寻公路在安远境内长31.4公里,路面平均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89处,最小半径12米,纵坡41处,最大纵坡19%。
   版右公路,即安远版石至会昌右水公路,全长52.71公里。民国36年,安远县政府和会昌县政府决定联合建筑版右公路。当年,安远开通版石至重石路段12公里。后因经费不足,版右公路停建。
  1958年,修复版石至重石路段。次年,开筑重石至天心路段。1966年,继筑天心至右水路段。1969年6月,全线工程告竣。版右公路在安远境内长32.71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
   县乡公路1957年起,采取国家投资、民办公助和社队投资三种形式开筑县乡公路。是年12月,县农林水利局开筑黄陂至国营高云山林农牧综合垦殖场场部公路。翌年竣工通车,长8公里,为县内第一条县乡公路。同月,开筑安远太平至寻乌吊神排公路,全长15公里,1959年竣工通车。1958年,开筑牛(犬山)龙(布)公路。1959年5月,牛龙公路竣工通车,长15公里。同年修通镇岗至新田公路,长8.7公里。1961年,开通龙布至长河公路,长7.3公里。
  1965年,开通龙布上林至塘村白兔公路,长7.3公里。1967年,开通石仔头至老好公路,长9公里。1968年起,群众筑路积极性高涨,纷纷开筑县乡公路。1985年,全县有县乡公路119条,总长714.56公里。其中国家投资开筑28条,241.14公里;民办公助开筑18条,131.68公里;社队投资开筑73条,341.74公里。全县已有194个行政村通汽车,占行政村总数的80.5%。
   [=此处为表格(表14—11985年安远县县乡公路统计数)=]单位:公里 [=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续前表)=]见《1985年安远县公路示意图》。
   三、航道濂江河航道明、清时期,濂江河航道是安远通往赣州的主要通道。县城至车头圩可通小舟;车头圩经版石至晓龙圩可通载重5至7吨木帆船。民国时期,因大量砍伐林木,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载重5吨的木帆船只能航行到版石。1958年,开始在濂江河兴建滚水坝,航道逐段中断;1983年,全部中断。
   镇江河航道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镇江河航道是安远县通往广东省的重要通道。民国22年,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为了“围剿”安远县苏维埃政府,封锁镇江河航道。镇江河木船运输从此中断。
   四、公路桥梁民国时期,县内公路桥梁除安定公路三处使用清代建造的驿道石拱桥外,其余为木桥。
   建国后,1960年,县养路段把安信公路黄土坳木桥改建为块石浆砌拱桥。从是年起,对木结构公路桥梁进行改造,逐步改建为块石浆砌拱桥或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1985年,全县有公路桥梁144座,总长3893.76米。其中永久性桥梁133座,共长3675.26米;半永久性桥梁9座,共长177.5米;临时性桥梁2座,共长41米。主要公路桥梁有濂江桥、鹤子桥、龙岗桥、太平桥、长布桥、镇岗桥、三排桥、版石桥、重石桥、心怀桥和长沙桥。
   濂江桥位于县城沿江东路东南端。1972年冬动工兴建,1974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是省道安寻公路的主要桥梁之一。长120.46米,高3.5米,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
  11礅12孔。桥礅系钢筋混凝土桩。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5吨、挂——80吨。
   鹤子桥原系清乾隆六年(1741年)建造的石拱桥,民国22年开筑安定公路时改建为公路桥。桥址在安定公路39km+69m桩号处。建国后,进行维修扩建。桥长87米,宽6米。2礅3孔。拱高距正常水位15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8吨。
   龙岗桥原为民国4年开工建造的行人石拱桥,民国22年改建为安定公路桥。桥址在安定公路33km+468m桩号处,建国后,加以维修扩建。桥长50米,宽6米,4礅5孔,拱高距正常水位8米。
   太平桥桥址座落在安定公路27km+323m桩号处。桥长92米,高5米,车道宽7米,净跨25米。为空腰式乱石拱桥。2礅3孔。下部建筑材料及式样为U型重力桥台。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挂——50吨。1971年8月开工兴建,1972年7月竣工。
   长布桥桥址座落在太吊公路2km+225m桩号处。为乱石拱桥。1975年5月建成。桥长62.6米,宽7米,高6.5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
   镇岗桥位于镇岗圩北端,为安定公路桥。长82米,宽6米,2礅3孔。混凝土石块结构,1975年建成。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
   三排桥桥址座落在安信公路72km+266m桩号处。1974年11月开工,1976年冬竣工。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桥长62米,宽7米,高4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汽——13吨。
   版石桥桥址在安信公路50km+544m桩号处。为空腹式双曲拱桥。1971年1月建成。桥长82米,宽7米,高10米。2礅3孔,钢筋混凝土石块结构。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
   重石桥桥址在安会公路12km+436m桩号处。为八字撑架竖立石礅木桥。1963年12月建成。桥长98米,宽4.5米,高7米,6礅7孔。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8吨。
   心怀桥桥址在天(心)怀(心怀)公路3km+958m桩号处。1978年动工兴建,1979年7月竣工。桥长108米,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高12.5米,1礅2孔,桥孔跨径40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5吨,挂——80吨。
   长沙桥座落在长沙乡水东圩。1977年动工兴建,1978年8月竣工。为块石浆砌拱桥,2礅3孔。长104.35米,车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桥高8.4米。
   五、县城桥梁南门桥1971年春,县革委决定拆除县城南门外文明桥,在原址建造块石浆砌拱桥。同年冬动工,1972年竣工,称南门桥。2礅3孔。桥长61.4米,车道宽7.1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5米,桥高4.15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5吨、挂——80吨。
   西霞山桥在县城西门外无为塔北面。原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造的古石桥,后被洪水冲毁。1980年10月,动工改建石拱桥,1981年7月竣工,称西霞山桥,2礅3孔。长61.4米,车道宽7.1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5米,桥高5.2米。
   六、渡口明隆庆六年(1572年),新龙堡建大桥头渡口,龙头堡建官坑下版石渡口,龙泉堡、太平堡建社山渡口。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濂江坊何对溪建鱼子角渡口。天启年间(1621年至1627年),五龙堡赖锡我建长沙堡桂林江渡口。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建长河堡河口渡口、龙泉堡鹤子圩渡口。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建块石下渡口。
   建国后,长沙乡光明村建深潭龙渡口,长沙村建严陂渡口和新圩渡口,下村村建下村渡口,筼筜村建筼筜渡口,渡屋村建铜锣湾渡口,吉祥村建汪帮围渡口;天心乡肖屋背村建鸡婆石渡口;版石乡竹篙村建下坝渡口和羊信江渡口;蔡坊乡下仕湖村建下仕湖渡口。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