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54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
分类号: F503
页数: 12
摘要: 交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邮电经济

内容

第一节路线·设施一、驿道·乡道驿道清代,县内有安(远)赣(州)、安(远)定(南)、安(远)长(宁)3条驿道,路宽4尺,石砌路面。
   安赣驿道,出县城西门,经濂川桥、水口寨、西城关、草脉迳、黄陂、东村、车头圩、迳仔口、龙头铺、龙迳、前村、湘洲、版石铺、牛犬山和分水坳入信丰县界,经新田、金鸡、百石入赣县;经韩坊、长演坝、王母渡、沙石铺至赣州城。全程300余里。
   安定驿道,出县城南门,经修田岗、南迳隘、白露岭、红梅亭、凤山、石口圩、龙安铺、镇岗圩、上魏、太平圩、社山、龙岗、阳嘉寨铺入定南县界,全程120里。
   安长驿道,出县城东门,经山川坛、楠木坪、三夹水、石灰寮迳、小牛轭、大牛轭、大塘面、沙含、官铺、出太阳关入长宁(今寻乌)县界,全程50里。
   民国22年(1933年)、民国32年和1958年,先后修通安定、安信和安寻(乌)公路,驿道行人渐少,路面渐废。
   乡道建国前,县内乡道多与驿道相接。
   县北部地区有7条乡道:重石经长沙、桂林江、乱石入雩都县;龙布经浮槎、仁风、乱石入雩都县;龙布经双芫、合头入赣县;版石经重石、天心、深溪入会昌县;版石经蔡坊至黄地;版石经重石、天心、至〓坑;天心经长沙入会昌县。
   县南部地区有4条乡道:县城经新龙、江头入信丰县;镇岗大黄沙经塘窝、樟溪、咀下、上碛入寻邬县;镇岗经新田、华嵊〓入寻邬县;镇岗经涌水、高峰入信丰县。
   建国后,乡道多改成乡村公路。
   二、公路省道安定公路,即安远至定南公路,全长78公里。民国22年春,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黄赞斌率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从定南进驻安远,派出工兵,同时征调安远、定南两县民工开筑安定公路。是年,修成通车,为安远第一条公路。1934年10月以后,安定公路停止通车,桥涵多被损坏。
  1958年5月15日,县人委用修筑安寻公路结余经费,调派民工,开始修复安定公路安远境内路段。同年10月1日通车。路基宽4.5米至6.5米,长41.4公里。属四级双车道,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22处,最小半径12米,纵坡34处,最大纵坡19%,桥梁4座。
   安信公路,即安远至信丰公路,全长93公里。民国30年,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员蒋经国为实施其“建设新赣南三年计划”,拟建安信公路。同年10月,县政府成立筑路委员会,征调民工修筑路基并筹备桥涵材料。翌年6月,山洪暴发,接近完工的路基工程半数被毁。同年11月,重修路基。民国32年建成通车。民国34年8月初,为阻挡日本侵略军进攻安远等地,焚毁安信公路桥梁,安信公路交通中断。
  1949年10月21日,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5500人,抢修安信公路安远境内路段。同年11月29日,安信公路全线恢复通车。安信公路在安远境内长40.9公里,路面平均宽7.5米。属四级双车道,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46处,最小半径22米,纵坡22处,最大纵坡10%,桥梁2座。
   安寻公路,即安远至寻乌公路,全长68公里。民国34年夏,安远县筑路委员会接国民党军第十二集团军司令余汉谋及江西省政府电令,要求从镇岗经新田开通安远至寻邬公路。当年,县筑路委员会组织民工开筑了镇岗至新田段。
   翌年,奉余汉谋电令,将筑路经费移交“三南”(定南、全南、龙南)公路筑路委员会。安寻公路筑路工程半途而废。
  1956年12月5日,县人委成立安寻公路安远县修建委员会,采取民办公助、就地取材的办法,改从县城经高云山修筑安寻公路。1958年1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安寻公路在安远境内长31.4公里,路面平均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89处,最小半径12米,纵坡41处,最大纵坡19%。
   版右公路,即安远版石至会昌右水公路,全长52.71公里。民国36年,安远县政府和会昌县政府决定联合建筑版右公路。当年,安远开通版石至重石路段12公里。后因经费不足,版右公路停建。
  1958年,修复版石至重石路段。次年,开筑重石至天心路段。1966年,继筑天心至右水路段。1969年6月,全线工程告竣。版右公路在安远境内长32.71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
   县乡公路1957年起,采取国家投资、民办公助和社队投资三种形式开筑县乡公路。是年12月,县农林水利局开筑黄陂至国营高云山林农牧综合垦殖场场部公路。翌年竣工通车,长8公里,为县内第一条县乡公路。同月,开筑安远太平至寻乌吊神排公路,全长15公里,1959年竣工通车。1958年,开筑牛(犬山)龙(布)公路。1959年5月,牛龙公路竣工通车,长15公里。同年修通镇岗至新田公路,长8.7公里。1961年,开通龙布至长河公路,长7.3公里。
  1965年,开通龙布上林至塘村白兔公路,长7.3公里。1967年,开通石仔头至老好公路,长9公里。1968年起,群众筑路积极性高涨,纷纷开筑县乡公路。1985年,全县有县乡公路119条,总长714.56公里。其中国家投资开筑28条,241.14公里;民办公助开筑18条,131.68公里;社队投资开筑73条,341.74公里。全县已有194个行政村通汽车,占行政村总数的80.5%。
   [=此处为表格(表14—11985年安远县县乡公路统计数)=]单位:公里 [=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此处为表格(续前表)=]见《1985年安远县公路示意图》。
   三、航道濂江河航道明、清时期,濂江河航道是安远通往赣州的主要通道。县城至车头圩可通小舟;车头圩经版石至晓龙圩可通载重5至7吨木帆船。民国时期,因大量砍伐林木,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载重5吨的木帆船只能航行到版石。1958年,开始在濂江河兴建滚水坝,航道逐段中断;1983年,全部中断。
   镇江河航道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镇江河航道是安远县通往广东省的重要通道。民国22年,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为了“围剿”安远县苏维埃政府,封锁镇江河航道。镇江河木船运输从此中断。
   四、公路桥梁民国时期,县内公路桥梁除安定公路三处使用清代建造的驿道石拱桥外,其余为木桥。
   建国后,1960年,县养路段把安信公路黄土坳木桥改建为块石浆砌拱桥。从是年起,对木结构公路桥梁进行改造,逐步改建为块石浆砌拱桥或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1985年,全县有公路桥梁144座,总长3893.76米。其中永久性桥梁133座,共长3675.26米;半永久性桥梁9座,共长177.5米;临时性桥梁2座,共长41米。主要公路桥梁有濂江桥、鹤子桥、龙岗桥、太平桥、长布桥、镇岗桥、三排桥、版石桥、重石桥、心怀桥和长沙桥。
   濂江桥位于县城沿江东路东南端。1972年冬动工兴建,1974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是省道安寻公路的主要桥梁之一。长120.46米,高3.5米,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
  11礅12孔。桥礅系钢筋混凝土桩。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5吨、挂——80吨。
   鹤子桥原系清乾隆六年(1741年)建造的石拱桥,民国22年开筑安定公路时改建为公路桥。桥址在安定公路39km+69m桩号处。建国后,进行维修扩建。桥长87米,宽6米。2礅3孔。拱高距正常水位15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8吨。
   龙岗桥原为民国4年开工建造的行人石拱桥,民国22年改建为安定公路桥。桥址在安定公路33km+468m桩号处,建国后,加以维修扩建。桥长50米,宽6米,4礅5孔,拱高距正常水位8米。
   太平桥桥址座落在安定公路27km+323m桩号处。桥长92米,高5米,车道宽7米,净跨25米。为空腰式乱石拱桥。2礅3孔。下部建筑材料及式样为U型重力桥台。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挂——50吨。1971年8月开工兴建,1972年7月竣工。
   长布桥桥址座落在太吊公路2km+225m桩号处。为乱石拱桥。1975年5月建成。桥长62.6米,宽7米,高6.5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
   镇岗桥位于镇岗圩北端,为安定公路桥。长82米,宽6米,2礅3孔。混凝土石块结构,1975年建成。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
   三排桥桥址座落在安信公路72km+266m桩号处。1974年11月开工,1976年冬竣工。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桥长62米,宽7米,高4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汽——13吨。
   版石桥桥址在安信公路50km+544m桩号处。为空腹式双曲拱桥。1971年1月建成。桥长82米,宽7米,高10米。2礅3孔,钢筋混凝土石块结构。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3吨。
   重石桥桥址在安会公路12km+436m桩号处。为八字撑架竖立石礅木桥。1963年12月建成。桥长98米,宽4.5米,高7米,6礅7孔。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8吨。
   心怀桥桥址在天(心)怀(心怀)公路3km+958m桩号处。1978年动工兴建,1979年7月竣工。桥长108米,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高12.5米,1礅2孔,桥孔跨径40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5吨,挂——80吨。
   长沙桥座落在长沙乡水东圩。1977年动工兴建,1978年8月竣工。为块石浆砌拱桥,2礅3孔。长104.35米,车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桥高8.4米。
   五、县城桥梁南门桥1971年春,县革委决定拆除县城南门外文明桥,在原址建造块石浆砌拱桥。同年冬动工,1972年竣工,称南门桥。2礅3孔。桥长61.4米,车道宽7.1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5米,桥高4.15米。设计荷载标准等级为汽——15吨、挂——80吨。
   西霞山桥在县城西门外无为塔北面。原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造的古石桥,后被洪水冲毁。1980年10月,动工改建石拱桥,1981年7月竣工,称西霞山桥,2礅3孔。长61.4米,车道宽7.1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5米,桥高5.2米。
   六、渡口明隆庆六年(1572年),新龙堡建大桥头渡口,龙头堡建官坑下版石渡口,龙泉堡、太平堡建社山渡口。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濂江坊何对溪建鱼子角渡口。天启年间(1621年至1627年),五龙堡赖锡我建长沙堡桂林江渡口。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建长河堡河口渡口、龙泉堡鹤子圩渡口。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建块石下渡口。
   建国后,长沙乡光明村建深潭龙渡口,长沙村建严陂渡口和新圩渡口,下村村建下村渡口,筼筜村建筼筜渡口,渡屋村建铜锣湾渡口,吉祥村建汪帮围渡口;天心乡肖屋背村建鸡婆石渡口;版石乡竹篙村建下坝渡口和羊信江渡口;蔡坊乡下仕湖村建下仕湖渡口。
   第二节运输一、人力运输肩运建国前,县内货物运输主要依靠肩运。县城和圩场均组有“脚行”,专以肩运为业;农民在农闲时也多从事肩运,经安寻、安定和安信驿道,把烟叶、香菇、黄豆、木梓油和辣椒干等农副产品运往赣州市和广东省,把食盐和布匹等挑回安远出售。
   民国34年(1945年)至35年,国民党军第十二集团军军械库设龙泉乡阳嘉寨,县长王有智奉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龙南办事处函令,饬令各乡挑选精壮男丁组成民夫队挑运军械和军粮。万余名民夫在定南、龙南和安远三县之间肩挑重担两年,累病累死数百人。
   轿运建国前,乡绅豪富、县官衙吏出门常以轿代步,民间迎亲送嫁、请医出诊、幼童老叟、病疾不便行走者也有坐轿的习俗。县城和圩镇设有轿行,专以抬轿为业。民国期间,县城有上轿行和下轿行。上轿行在天灯下,下轿行在小西门。每家轿行皆有20余名轿夫。轿有布轿、花轿和衙轿3种。一般居民坐布轿,出嫁闺女坐花轿,县官衙吏坐衙轿。
   建国后,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视坐轿为剥削他人劳动的行为,无人坐轿,轿行解散,轿夫改业从事其它工作。
   人力车运输1949年冬,安信公路恢复通车,县内货物运输开始使用木制单轮手推车。1951年,中国运输工会安远县委员会成立后,木制单轮手推车被广泛使用。1958年冬起,农村人民公社搞运输“车子化”,公社、大队、生产队之间修筑单轮手推车道,各大队和生产队大量制造木制单轮手推车。至1959年8月止,全县有木制单轮手推车8216辆,但能使用的仅有550辆。1960年后,木制单轮手推车逐渐被胶胎双轮人力车代替。1965年,全县有胶轮人力车67辆,1970年有453辆,1981年有3502辆,1985年有1.32万辆。胶胎双轮人力车主要用来运输木材、粮食和化肥,逐渐成为农户的主要运输工具。
   自行车运输1960年和1962年,镇岗、孔田等公社先后成立自行车运输队,从事货物短途运输。一人一车载货200多公斤,往返县城和镇岗、孔田之间。1983年起,农民和个体贩运专业户利用自行车载运香菇、烟叶、布匹等货物。
   二、畜力运输民国32年起,广东平远马帮(俗称马仔客)来往于安远与广东兴宁、梅县等地,驮运食盐、布匹、日用百货和烟叶、香菇等农副产品。建国后,马帮驮运被汽车运输取代。
   三、水上运输木船运输建国前,县内粮食、食盐、草纸、香菇、笋干、蓝籽和烟叶等大宗货物多数使用木船运输。镇江河航道建有太平和鹤子两个码头,濂江河航道建有古田、车头、版石、新邦、重石和长沙等6个码头。县内木船多购自会昌罗塘圩。民国期间,车头上坝叶姓农民制造木船,载人渡运或载货,航行于濂江河航道。
   建国后,1959年,长沙水上运输站成立,继续使用木船运输粮食、食盐等大宗货物。1983年,濂江河航道完全中断,长沙水上运输站木船运输业停业。
   木排和竹筏运输1983年前,县内木材多用木排运输,中部和北部地区木材由濂江水运经于都至赣州,南部地区木材由镇江水运经定南至广东。部分货物用竹筏运输。1952年至1983年,全县排运木材90.14万立方米、毛竹36.34万根。1983年,濂江河和镇江河河道完全中断,排运和筏运停止。
   四、汽车、拖拉机运输民国22年夏,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利用汽车运送兵员和军用物资,“围剿”安远等地苏维埃政权。民国24年,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撤走,县内汽车运输中断。民国32年,安信公路通车,县政府购买万国牌煤气汽车1辆,在县内恢复汽车运输。民国34年6月,为阻止日军进攻安远等地,焚坏安信公路桥梁,县内汽车运输再度中断。
   解放后,1949年8月底,县人民政府接收国民党县政府的万国牌煤气汽车1辆。同年11月29日,安信公路恢复通车,县内部分进出物资改由汽车运输。
  1950年冬,县供销社从广东梅县购回道奇牌煤气汽车1辆。
  1951年8月底,江西省汽车运输局赣州汽车运输分局设立安远车站,开始经营县内货物运输业务。
  1952年,县财委以0.8万元的价格把万国牌汽车卖给县供销社。县供销社利用先后买回的两辆汽车运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日用百货。
  1953年,江西省汽车运输局赣州汽车运输分局开始经营安远客运业务。
  1959年起,县拖拉机站拖拉机在休耕期间参加县内短途货物运输。
  1966年,县农业局购买载重2吨农用汽车1辆。从是年起,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始自购汽车,运输本部门物资。
  1968年10月,县汽车队成立,安远县开始自办地方国营汽车运输业务。1977年2月,县林垦局成立林业汽车队,从事木材运输业务;4月,县粮食局成立粮食汽车队,从事粮食运输业务。1979年,县内出现个体汽车运输专业户。
  1985年,全县有汽车358辆,其中载重汽车267辆、农用汽车55辆、小吉普12辆、其他专用车24辆。全年汽车货运量52.93万吨。货运周转量4607.37万吨/公里,客运量111.01万人,客运周转量4221.18万人/公里。
   第三节运输企业一、县搬运站
  1951年5月1日,县城搬运工人和手推车工人自发组织集体企业中国运输工会安远县委员会。1955年7月4日,中国运输工会安远县委员会下设搬运站和手车组,时有搬运工人29人、手推车工人47人。1958年8月31日,中国运输工会安远县委员会易称安远县运输搬运站。1960年10月6日,改名为安远县运输合作公司,1962年5月18日改称安远县搬运站。1985年,县搬运站有职工46人。
   二、版石搬运站
  1957年7月3日成立,为集体企业。1959年10月,归属县运输搬运站,并改称安远县运输搬运站版石办事处。1960年6月,与县运输搬运站脱离归属关系,复称版石搬运站。1967年3月易称版石工业服务站,1968年1月改称版石公社搬运站,1982年10月复称版石搬运站。1985年,有职工21人,有载重吨位4吨和3吨的载重汽车各1辆。
   三、县汽车运输队
  1959年7月,县拖拉机站成立,为县地方国营企业,时有轮式中型拖拉机3台、汽车1辆,职工21人。1968年10月,有轮式中型拖拉机8台、汽车5辆。同月,县拖拉机站把拖拉机分赠给县农科所和孔田、濂江、车头、版石、重石、天心、龙布等公社,改办为县汽车运输队。1984年4月,县汽车运输队与县汽车联合运输指挥部办公室合并成立县汽车联合运输公司。
   [=此处为表格(表14—21973年至1983年安远县汽车运输队基本情况表)=]四、县汽车联合运输公司
  1982年5月,县汽车联合运输指挥部办公室成立。1984年4月,与县汽车运输队合并成立县汽车联合运输公司。时有职工35人、货运汽车12辆(载重总吨位89吨)、40座客车1辆。1984年,货运量1.01万吨,运输收入35.95万元,实现利润5.17万元。1985年,货运量0.86万吨,运输收入36.63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
   五、安远汽车站
  1951年8月21日,江西省汽车运输局赣州汽车运输分局建立安远汽车站,站址在县城南门外水背村,时有职工3人。1957年5月,版石汽车站建立,经营业务由安远汽车站统一管理。1959年5月,安远汽车站在濂江公社石塘村开工兴建新站。翌年7月17日,新站竣工营业。1963年7月,安远汽车站开办龙布汽车站,并开始在公路沿线设立客运代办点。1985年,安远汽车站有职工44人,其中干部2人、工人42人;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每天有驻站客车8辆、驻乡客车5辆;下辖版石汽车站、龙布汽车站和天心、重石、镇岗、孔田、鹤子5个客运代办点。
   [=此处为表格(表14—31980年至1985年安远汽车站运量表)=]六、县林业汽车队
  1977年2月成立,拥有载重汽车18辆、职工38人。1985年,拥有汽车31辆、职工76人。从建队之日起至1985年,运输木材26.3万立方米、毛竹11.7万根、其他货物4.6万吨,实现利税28.3万元。
   七、县粮食汽车队
  1977年4月27日成立,拥有载重汽车4辆,载重总吨位11吨,有职工7人。当年完成运输量0.47万吨,盈利0.11万元。1985年,拥有载重汽车7辆,载重总吨位为38吨,职工增加到11人。当年完成运输量0.67万吨,盈利2.61万元。
   八、安远长沙航运队
  1959年,天心公社购买载货竹筏7只和载重6.5吨木船1条,组织13名老船工,成立长沙水上运输队。1963年9月5日,长沙水上运输队改名为安远长沙航运队。1980年,新增载重7吨木船3条。1983年,濂江河航道中断,安远长沙航运队解散。
   九、长沙公社小木船制造厂
  1961年开办,职工5人。至1964年止,共制造载重6.5吨小木船3条。1965年,造船材料紧缺,关厂停产。
   十、个体运输户
  1980年,县内开始出现个体运输户。1984年,全县个体运输户有机动车212辆,其中载重汽车68辆、轮式中型拖拉机43台、手扶拖拉机101台。1985年,个体运输户机动车增至253辆,其中载重汽车113辆、轮式中型拖拉机15台、手扶拖拉机125台。
   第四节交通管理一、交通管理体制明、清时期,县署设铺管理驿道和水路交通。民国初期,撤铺,交通由县署直接管理。建国后,人民政府设立交通行政、车辆监理、公路养护等交通管理机构,共同负责县内交通管理事务。
   交通行政机构1954年5月,县人民政府设立交通科,专职全县交通管理事务。
  1955年7月18日,县人委工业科和交通科合并成立工交科,统一管理全县交通和工业。1956年6月9日,工交科改称工交局。1958年10月,县人委撤销工交局,设立交通局,专职全县交通管理事务。1964年7月7日,县交通局和工业局合并成立工交局,重新统一管理全县交通和工业。1965年8月,撤销工交局,全县交通管理事务由县经委接管。
  1967年4月3日,县抓临委设立工交办公室,兼管全县交通事业。同年9月21日,县抓临委工交办公室改称县生产临时委员会工交办公室;11月17日,改称县临时领导小组生产办公室工交组。1968年3月26日,改称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交组。
  1970年11月,县革委撤销生产指挥部工交组,复设工交局。1971年2月,撤销工交局,复设交通局。1975年10月,交通局与工业局再度合并成立工交局。1978年8月,县革委设立工交办公室。1979年4月21日,撤销工交局,重新设立交通局。1980年6月,撤销工交办公室。
  1985年,县交通局内设人事秘书股、运输管理站和乡村公路管理站,有职工15人。
   监理机构1970年10月16日成立赣州地区车辆监理所安远监理站,设专职车辆监理人员1名。1985年,车辆监理人员增至8人。
   公路养护机构1959年2月,赣南行政区养路分段设立安远养路段。1969年,安远养路段易称安远交通运输站。1976年,改称安远公路段。1985年,有职工156人。
   二、公路养护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招收10名养路工人,成立安信公路养路班,专职养护安信公路。同年冬,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对公路进行义务维修,开展群众性的养路护路工作。1959年2月,安远养路段成立,专职养护县内4条省道;县交通局成立养路队,负责县道养护工作。
  1961年,开始公路绿化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公路绿化工作中断。1978年,恢复公路绿化建设。至1980年止,公路绿化达300余公里,占县内公路总长度的30%。
  1976年起,国家对县社公路养护实行经费补贴制度,补贴经费由江西省公路管理局赣州地区公路分段按年度以每公里220元的标准拨交安远县交通局,再由县交通局分拨给享受公路养护补贴费的农村人民公社。
  1985年,全县有公路124条,其中4条为省养护公路、1条为县养护公路、119条为乡村养护公路。
   三、路政与运输管理路政管理1982年,安远公路段设路政管理股,专职管理省道路政和省道设施。
  1984年,县交通局设乡村公路管理站,负责乡村公路路政管理。至1985年止,处理各种路障事件148次。
   运输管理1951年5月至1969年,县交通管理部门对全县水上运输、集体搬运和人力车运输进行统一调度,收取管理费。
  1970年起,对全县水上、人力车和机动车辆运输市场进行“三统”管理,即统一调度、统一制发运输票证、统一制定运输价格。
  1979年,为适应商品生产和个体运输业的发展,对运输市场的“三统”管理改为对运输行业的全行业管理,即运输价格和票证仍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和货源由车主自理。规定所有参加营运的车辆,一律向县交通局缴交运输管理费办理准运证。1984年6月,县交通局设立运输管理站,专职管理运输行业。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