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439
颗粒名称: 第十二篇 水利
分类号: TV
页数: 15
摘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远民间素有挖塘筑陂,引水灌田和构筑河堤防洪避水的传统。但在建国前,所建山塘、水陂等均为小型设施,春夏山洪暴发,塘堰陂坝常被冲垮。夏秋久旱,山塘干涸,禾苗枯黄。凤山乡赖屋岗为县内严重缺水区。常因争水酿成械斗,民众苦不堪言。直至1949年,全县蓄水塘灌田面积才0.62万亩,河陂灌田面积不过5.74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除维修原有水利设施外,先后兴建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昔日水贵如油的赖屋岗,而今沟渠纵横,鱼水欢歌,彻底摆脱了旱魔的威胁。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基础科学

内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远民间素有挖塘筑陂,引水灌田和构筑河堤防洪避水的传统。但在建国前,所建山塘、水陂等均为小型设施,春夏山洪暴发,塘堰陂坝常被冲垮。夏秋久旱,山塘干涸,禾苗枯黄。凤山乡赖屋岗为县内严重缺水区。时有民谣:“有女莫嫁赖屋岗,调羹舀水勺妈装,十年就有九年旱,哭出眼泪做甑汤。”常因争水酿成械斗,民众苦不堪言。直至1949年,全县蓄水塘灌田面积才0.62万亩,河陂灌田面积不过5.74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除维修原有水利设施外,先后兴建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1985年,全县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3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5.96万亩,占全县农田面积的76.36%。昔日水贵如油的赖屋岗,而今沟渠纵横,鱼水欢歌,彻底摆脱了旱魔的威胁。
   第一章河道治理第一节河道疏浚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疏浚县内河道。1950年至1982年,疏浚河道9条,总长20余公里。
   一、主干河流疏浚濂江河疏浚1954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为方便木材水运,组织专业队伍爆炸濂江河车头嶂龙滩河段与龙头鸡婆龙滩河段礁石。1965年,疏浚濂江河城关镇河段。1971年至1977年,濂江公社组织全社农民,连续7年清理疏浚濂江河李子坝至濂江大桥河段。
   镇岗河疏浚1973年至1978年,凤山公社组织全社农民,疏浚镇岗河凤山公社境内5公里河段。
   二、主要溪流疏浚大脑河疏浚1957年,县农林水利局组织疏浚大脑河河道。1958年,对大脑河进行全段炸礁整治。
   上濂水疏浚1967年,高云山综合垦殖场组织全场劳力,对上濂水濂丰和登丰河段疏浚拓宽。1974年,再次疏浚。
   龙布河疏浚1964年,龙布公社组织劳动力,疏浚龙布河上林村至龙布圩河段。1978年,双芫公社组织农民疏浚龙布河固营河段。1979年,疏浚松树坝河段。
   观音河疏浚1976年至1978年,凤山公社组织全社农民,疏浚观音河。
   天心河疏浚1976年,天心公社组织全社农民疏浚天心河五龙河段。
   迳背河疏浚1978年,重石公社组织农民,疏浚迳背河石子坝至张天上河段。1979年,继续疏浚迳背河小水至张天上河段。
   〓坑河疏浚1982年,〓坑公社组织农民疏浚〓坑水〓坑圩河段。
   第二节河堤修筑一、主干河流河堤修筑濂江河河堤修筑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版石堡民众筹资建造版石圩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条石结构,高1丈2尺,长150丈。民国初年曾进行扩建。
   民国初年,龙头保民众筹资派工砌筑上坝尾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块石结构,高9尺,长45丈。保护龙头街、部背、塘背的农田和房屋。里仁保民众自行募捐筹资建车头圩防护堤岸。河堤从牛岭至车头拱桥下。长300丈,高9尺。堤身为石灰浆砌条石结构。
   民国34年,县政府投资法币13.2万元,由修田乡征工0.35万个工日,修筑濂江河堤300丈。同年,投资3.3万元,由濂江乡征工0.04万个工日,修筑濂江河堤150丈。
   建国后,1964年冬,车头公社龙竹大队组织劳动力修筑龙竹河堤50余米。同时在旧河道造田10余亩。
  1965年11月6日,在赣州专区水电局拨款6.5万元的支持下,城关镇及城郊农业大队调集民工700余人开工兴建城关镇河堤。1967年竣工。南起县乳品厂,北至县酒厂西侧,两边堤共长3.6公里,高4米。石泥沙堤身,干砌护坡。1978年再次整修,建成为城关镇沿江东路和沿江西路,保护房屋5000余间。
  1971年,建濂江公社下庄河堤。北起秤钩潭,南至上山叫,两边堤共长1.5公里。泥土堤身,草皮护坡。1973年和1978年两次洪水冲刷,数处河堤决口。1979年,县水电局拨款0.1万元维修。
  1971年,濂江公社古田大队组织劳动力修筑古田河堤。起于河神,至薛屋坝,两边堤共长2.5公里。用黄土混沙石夯筑堤身。同年冬,濂江公社组织全社劳动力建濂江河堤。东起丰熟李子坝,西连城关镇河堤,两边堤共长3公里。用黄土混沙石夯筑堤身。1973年和1978年,洪水冲坏数段堤身,均于当年冬修复。
  1977年,新邦林站投资兴建濂江河新邦河堤。堤身为水泥浆砌石结构,长0.35公里,高3米。保护新邦林站储木场。
   镇岗河河堤修筑1953年冬,县人民政府拨赈灾款,建造下魏乡石嘴头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高出公路0.6米。1966年,石嘴头河堤被洪水冲垮。1978年,由县公路段出资修复,堤身段为水泥浆砌石结构,长500米,保护农田500亩、民房300间。
  1956年,镇岗乡集资建孙屋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1964年和1966年洪水冲塌堤身多处。1977年,县水电局拨款0.1万元修复。同年冬,镇岗乡集资建牛犀湖河堤,东至尊三围起,西至牛犀湖村南,长250米。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1978年,洪水掏空堤基,堤身多段倒塌。1980年至1982年,县水电局和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拨款0.75万元修复。
  1973年冬,凤山公社组织全社劳动力,按照“大弯顺势,危弯取直,挖深河床,两边筑堤”的规划,疏浚河道,修筑河堤。河堤东起大山门口,西至石口圩,两边堤长共5公里。堤身用砂石堆垒。1974年春,河堤被洪水冲坏多处。是年冬,集中全社劳动力修复河堤并加高堤身。1977年,修堤工程告竣。1978年,洪水冲坏数段河堤。自是年起至1980年止,凤山公社采取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长年施工与短期突击的办法,逐段加固河堤。1973年至1985年,筑堤投资6.5万元,投入劳动力3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保护农田2500亩、房屋1700间。
  1978年,镇岗公社赖塘大队组织修建赖塘河堤。用泥土混砂石夯筑。堤长300米。河堤质量差,时毁时修。同年,镇岗公社老围大队建江头河堤。堤身为水泥、石灰浆砌石结构,长350米,高3米。
  1982年,县公路段投资建太平桥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河堤与太平桥翼墙相衔接,既可护桥,又可保护太平圩的农田与房屋。1983年冬,孔田公社上魏大队建榕树下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长200米,高3米。
   二、主要溪流河堤修筑黄柏坑水河堤修筑清末,符山堡黄柏坑民众筹资筑护宅溪堤60余丈。
   双芫水河堤修筑清末,固营堡民众集资修筑桑园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长45丈,高1丈2尺。
   建国后,1978年,双芫公社固营大队建石山坝河堤。泥土堤身,长200米,高2.5米。翌年冬建成。保护农田60亩。1979年,双芫公社固圩大队建松树坝河堤。泥土堤身,长150米,高4米。保护农田80亩。
   新田水河堤修筑1956年冬,新田乡建唐屋河堤,东起九如围,西至牌坊下,长1.1公里。泥土堤身,外坡衬砌石灰浆砌石。翌年春初竣工。1957年冬,建新田圩河堤。自圩门至黄家祠堂,长150米。后被洪水冲毁,于1980年修复。
  1974年,孔田公社孔田大队建孔田河堤,堤身用砂石堆垒,长1公里,高3.5米。保护农田300亩,房屋100余间。次年后堤身缺口多处。
   棉地河堤修筑1964年,鹤子公社建阳嘉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长250米,高2.5米。
   龙布河河堤修筑1964年,龙布公社组织上林、老圩、五丰、龙布4个大队劳动力建龙布圩河堤。北起上林村,南至龙布圩,泥土堤身,干砌石护坡,长1.2公里,高3米。
   甲江河河堤修筑1985年,县交通局拨款资助新龙乡建甲江河石嘴头河堤。堤身为石灰浆砌石结构,长250米,高3.5米。保护公路与住房。
   上濂水河堤修筑1967年冬,高云山综合垦殖场建上濂水濂丰河堤,登丰大队筑上濂水登丰河堤。濂丰河堤泥土堤身,长1.5公里,高2米;登丰河堤泥土堤身,长1.5公里,高1.5米。1975年整修加固濂丰河堤。1978年7月,洪水冲坏濂丰河堤,河床改道,损失农田10余亩。是年冬,县水电局拨款0.5万元修复濂丰河堤。1975年,高云山综合垦殖场上濂分场建大拱桥河堤,保护大拱桥工区房屋。是年冬,高云山综合垦殖场建上濂水沙含河堤。两边堤共长1.5公里,高1米。关键地段堤身为水泥浆砌石,其余为泥土堤身。1976年冬完工。保护沙含圩房屋。
   大脑河河堤修筑1982年,葛坳采育林场建大脑河蔡坊圩河堤。堤身为水泥浆砌石结构,长180米,高2.6米。1984年,葛坳采育林场建大脑河老好河堤。堤身为水泥浆砌石结构,长220米,高2.6米。
   迳背河河堤修筑1974年,重石公社开始建造迳背河莲塘河堤。西起小水,东至张天上,两边共长6公里。泥土堤身,草皮护坡,1979年建成。因工程质量差,现堤身已残缺不全。
  1975年,重石公社开始建造迳背河青龙河堤。北起石仔坝,南至张天上,堤高3.5米,两边共长4公里。泥土堤身,草皮护坡,1978年完工。1980年被洪水冲坏。
   天心河河堤修筑1976年,天心公社调集民工建天心河五龙塔下坝河堤。泥土堤身,长5.5公里,高3.5米。
  1982年,〓坑公社建天心河〓坑河堤。泥土堤身,长120米,高1.5米。保护农田10余亩、房屋50余间。
  1983年,天心采育林场拨款资助南坑大队建天心河南坑河堤。堤身为水泥浆砌石结构,长0.45公里,高1.5米,保护堤内公路和农田。
  1953年冬至1985年,全县共建河堤39处,总长47.27公里,投资总额为62.23万元,投入劳动力120.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19.35万立方米,保护房屋1.48万间、人口2.6万人、农田1.01万亩。
   第二章水利设施第一节蓄水设施一、水塘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县内多用水塘蓄水灌溉农田。当时龙安堡有瓢子塘,符山堡有山下塘,太平堡有游塘和过河塘,龙泉堡有湖坑塘,小石堡有长埠塘,伯洪堡有羊角塘,大石堡有九江塘和半天塘,黄乡堡有溪尾塘,双桥堡有田坑塘,腰古堡有祖塘,项山堡有石角塘,南桥堡有仙人塘,劳田堡有赵坑塘,石溪堡有牛角塘,石痕堡有〓坑塘,滋溪堡有瓦子塘,寻邬堡有石角塘,大墩堡有土江塘,桂岭堡有石角塘,三标堡有张珠塘,里仁堡有黄坑塘,板石堡有土坑塘,龙头堡有大塘,新龙堡有田心塘,古田坊有岭下塘。
   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修田坊有山下塘,龙安堡有瓢子塘,太平堡有游塘和过河塘,古田坊有岭下塘,上濂坊有长塘,龙泉堡有湖坑塘,里仁堡有黄坑塘,新龙堡有田心塘,版石有土坑塘。
   民国30年(1941年),县政府制订《扩大挖塘纪要》,规定对原有水塘均加深2尺,同时要求以每20亩农田有1亩水塘的比例增挖水塘。至民国33年止,全县增挖水塘425口。民国35年,执行《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督导兴修办法》,再增挖水塘115口。民国37年,执行《江西省各县修建水库贷款办法》,建造修田乡雷公岭水库(灌田250亩)、凤山乡观音水库(灌田200亩)、凤山乡石壁坑水库(灌田200亩)、长河乡但水水库(灌田40亩)和龙泉乡灯盏水库(灌田45亩)。至1949年8月止,全县有山塘、平塘640口,蓄水量74.9万立方米,灌田0.67万亩。
   建国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制订规划,开始扶持乡村建造山塘。1958年起,实施“以小型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把建造山塘作为水利建设项目列入年度计划。每建山塘由县水利事业主管部门派技术人员勘测设计并监督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对工程较艰巨,投资较大的山塘建设工程,县人民政府酌情资助工程材料费。1958年至1966年,中共大坑大队支部书记陈道基,带领社员建造山塘32座,总蓄水量为1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0.13万亩,占全大队耕地面积的90%,改变了“大坑望天坵,三年两不收”的状况。大坑大队未建山塘前,稻谷平均每亩仅190余斤,每年吃国家返销粮10余万斤;建山塘后,1966年,稻谷平均亩产增加到400余斤,全大队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9万斤。
  1969年,全县增建山塘200余口。
   县内山塘坝高多为2米至8米,蓄水量均在10万立方米以下,每口塘平均灌田20亩左右,抗旱能力为10至30天。山塘复蓄次数为年均2.58次。1950年至1985年,全县修筑山塘1333口,年蓄水量646.7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2.6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7%。
   二、水库
  1955年11月,县内首建白塔水库。至1985年止,全县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3座。
   中型水库1966年10月,在凤山公社大山大队动工兴建东风水库。1970年4月30日大坝竣工。坝高47.4米,坝顶弧长113.8米,库容量1100万立方米。系江西省第一座水泥浆砌块石高拱坝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25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是灌溉、防洪、发电及养鱼兼用的综合水利工程。
   小(一)型水库有咀下水库、山架坑水库、双芫水库和上丁水库。咀下水库,在新园乡咀下村油别水山谷内。1965年冬开工,1967年5月水库竣工,12月渠道完工。土坝,坝高20.5米,蓄水量119.5万立方米,引水渠长2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15万亩,始名红卫水库,后以座落山谷名冠称。
   山架坑水库,在版石乡周屋村。1972年11月动工,1977年11月竣工。土坝,坝高24米,库容170万立方米,引水渠长1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18万亩。建有电站1座,装机容量80千瓦,丰水季节可发电。
   双芫水库,在双芫乡石寮村李屋园。1977年11月动工,1980年10月水库蓄水。土坝,坝高37.5米,蓄水量49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48万亩。是防洪、灌溉、发电、养鱼兼用的综合水利工程。
   上丁水库,在车头乡上丁村黄地嶂。1984年7月动工,1985年底竣工。心墙土坝,高25.3米,蓄水570万立方米。建有3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785千瓦,灌田250亩。
   小(二)型水库全县有23座。
   [=此处为表格(表12—1安远县小(二)型水库情况表)=]第二节引水设施一、陂安远山高林密,河、溪纵横,县民自古有在河、溪上筑陂拦水灌溉的习惯。
   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龙布堡有张安陂,符山堡有长陂,太平堡有洋公陂和黄土镇陂,龙泉堡有长塘陂,小石堡有长陂,伯洪堡有田背陂,大石堡有石拦陂和高陂,黄乡堡有大陂,双桥堡有寻峰陂,南桥堡有朱村陂,劳田堡有石圳陂,石溪堡有河陂,石痕堡有众陂,腰石堡有林陂,项山堡有黄金潭陂,滋溪堡有高车陂,寻邬堡有长埠陂,大墩堡有周田陂,桂岭堡有鹧鸪陂,三标堡有寨下陂,里仁堡有长沙陂,板石堡有高陂,龙头堡有张家陂,新龙堡有周公陂,古田坊有接官厅陂。
   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永安坊有官仓下陂、杉子陂(又称老虎陂)、汪屋陂、官田脑社下含陂、彭陂、猪仔陂、松树陂、溪背陂,濂江坊有金寨陂、崖崔陂,修田坊有夹坑陂、符坑长陂,古田坊有官寨陂、接官亭陂,上濂坊有芦村迳口陂、黄陂、古陂,龙安堡有唐家畲陂、张安陂,太平堡有虎头潭陂、洋公陂、黄土镇陂,龙泉堡有长塘陂,里仁堡有长沙陂、王陂、黄陂、鱼鳞陂,新龙堡有周公陂,龙头堡有张家陂、青泥迳陂、大塘头陂。版石堡有好陂、高陂,长沙堡有牛俚石陂、李田陂、庄上陂,五龙堡有河陂、罗子陂。
   县内河陂,以柴陂为多,石陂很少。柴陂以木为桩,横架树枝并堆垒砂石拦水入圳灌田。石陂以河石、块石或条石用石灰浆砌而成。柴陂易筑,但易坏;石陂难建,但坚固耐用。濂江乡猪子陂,用桐油拌石灰浆砌条石建成,自建成使用以来,至今200余年不需维修。
   民国24年(1935年),各保联维修拦河陂,疏浚沟渠。民国28年农历五月初二,县内发生大水灾,河陂大部分被冲毁。是年冬,各保联重新构筑拦河陂。至民国38年8月止,全县建有拦河陂1374座,灌田5.74万亩。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拨款将还在使用的柴陂改为石陂,并陆续增建新陂。1953年冬,在凤山乡石口村首次建成高2米的水泥浆砌卵石陂坝。1957年10月,开工建造凤山乡石口村庙前坝阴陂,拦截地下潜流。当年12月竣工,陂高2.5米,受益农田150亩。1964年冬,凤山公社山下大队建狮形坳阴陂,拦截鹅公坑潜流。陂(包括陂基)高8.5米,长54米,灌田100田。
   [=此处为表格(表12-2安远县1949年水陂和1950年至1985年新增水陂情况表)=][=此处为表格(续前表)=]
  1985年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的主要河陂:狮子墩陂在濂江乡古田村。清末为柴陂,1979年改建为水泥浆砌块石陂。高4.5米、长30米。灌田510亩。
   渡江陂在蔡坊乡渡江村。1984年冬,将原柴陂改建为水泥浆砌块石陂。灌田350亩。
   千工陂在长沙乡长沙村。1975年,将原柴陂改建为水泥浆砌块石陂。高7.2米,长45米。灌田908亩。同时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
   石峰迳陂在龙布乡彭屋村。水泥浆砌硬壳陂。1966年冬开工兴建,1967年10月竣工。高4.5米,长20米。灌田400亩。
   雷公背陂在双芫乡固营村。1968年10月开工,1969年1月竣工,水泥浆砌块石陂,高3.5米。灌田600亩。
   双芫陂在双芫乡双芫村。1968年开工,1969年1月竣工。水泥浆砌块石陂,高4米。灌田500亩。1973年4月被洪水冲毁,当年冬修复。1982年冬维修加固。
   盘陂在濂江乡石湾村。陂系用卵石堆垒而成。陂址随河道变迁几度变更。灌田1100亩。
   猪子陂在江头乡柏坑村。1980年将柴陂改建为水泥浆砌块石陂。陂高3米,长18米。灌田500亩。
   接官亭陂在濂江乡双香村。旧为柴陂。1977年西霞山建大桥时,并建水泥浆砌石陂。桥墩与陂结合成一个整体,高1.5米,长35米。灌田500亩。
   二、深圳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内引水渠圳多为小渠小圳,灌溉效益较差。
   建国后,对原有引水渠圳进行改造的同时增挖14条渠道。
   五龙渠在天心乡五龙村。1956年10月动工,1958年3月竣工。拦水坝建于〓坑乡南坑村侧真君庙前。始建柴陂,1964年改建成水泥浆砌块石滚水坝,高2米,长15米。渠长7.5公里,灌溉五龙村农田900亩。
   太平渠1963年动工,1965年5月竣工。拦水坝建于孔田乡大围村与镇岗乡富长村交界处的河迳石凳脚,为水泥浆砌块石结构,高5.4米,长64.2米。太平渠分为东、西干渠。东干渠自拦水坝起,经大围、上魏、下魏、长布和上寨等5村,跨罗星坪渡槽,经锡坑村、下河村,至孔田村黄沙终,全长20公里,过流量1.3立方米/秒,灌溉农田0.5万亩。西干渠自拦水坝起,经高屋村、古岭村、太平村,至坳下村泉山岗止,全长6.2公里,过流量0.6立方米/秒,灌溉农田0.25万亩。
   孙屋渠在镇岗乡镇岗村。1958年8月动工,当年12月竣工。拦水坝建于赖塘村前镇江河上。渠长2公里,引水至镇岗孙屋,灌田350亩。在孙屋建有1座低水头小电站。
   三排渠在车头乡三排村。拦水坝建于三排村草马迳,为水泥浆砌块石结构,高3.8米,长50米。分东、西干渠。东干渠自拦水坝起,至黄陂村止,长4.5公里。西干渠自拦水坝起,至龙竹村,长5.5公里。1966年9月动工建设,1967年3月竣工,可灌三排、龙竹、黄陂等村农田0.15万亩。渠道因坡度平缓,易于淤塞,加之管理不善,有效灌溉面积逐年缩小。1979年灌溉田800亩,1985年仅能灌田400余亩。
   高桥脑渠在新龙乡。1974年10月动工,1975年4月竣工。分别在李迳、高桥脑、樟树下建拦水坝,汇长坜溪水与里田溪水,灌田心村与新龙村农田500亩。
   新邦渠蔡坊乡的上、下村,土地平整、肥沃。因无水利设施,年年薄收。民国8年,农民刘隆生在新邦迳凿石开渠,历时年余,凿成宽1尺、长30余丈小水圳一条。1969年10月,重石公社组织民工动工开挖新邦渠。1973年8月,渠道和拦水坝竣工。拦水坝建于新邦迳砻钩咀,水泥浆砌块石结构,高7米,长53米。主干渠自拦水坝起,至桂林山止,全长1.45公里,宽2.8米,过流量3立方米/秒。在桂林山建电站1座,装机容量200千瓦。灌溉渠自电站起至下村止,长6.75公里,宽0.8米,可通过流量0.4立方米/秒。建混凝土薄壳渡槽1座,长48米。开凿水洞1处,长44米。有效灌溉面积800亩。
   重石渠在重石乡重石村。1965年10月动工,1966年春竣工。拦水坝建于石仔坝。初建闸墩坝,高5.4米,长17米。1968年6月,闸墩坝被洪水冲垮。同年冬,改建钢筋混凝土平板坝。分南、北渠,南渠自拦水坝起至青龙村青龙圩止。北渠自拦水坝起至共和村止。有效灌溉面积800亩。
   天心渠在天心乡。拦水坝建于五龙村大库脑。1957年动工开渠和建柴陂,1958年完工,可灌溉农田500亩。1962年11月,将原柴陂改建为水泥浆砌块石拦水坝,同时将水渠延伸至孔目村。坝高2.8米,长32米。水渠长6公里,灌溉五龙、天心、高塅、孔目等村农田0.1万亩。
   长布渠在天心乡长布村。拦水坝建于石脑,为水泥浆硬壳坝,高4.8米,长45米。1968年11月动工,1969年春竣工。水渠自拦水坝起,至下湾止,全长4.5公里,宽1.2米,灌农田800亩。
   寨下渠在天心乡肖屋背村。初建柴陂拦水,1979年冬改建为水泥浆砌块石拦水坝。坝高2.5米,水渠长3公里。灌溉农田450亩。
   南坑渠在〓坑乡南坑村。拦水坝为水泥浆砌块石坝,高1米,长10米,渠长4.5公里。1969年5月动工,1968年4月竣工。灌溉农田500亩。水渠坡度平缓,易淤塞。
   渡屋渠在长沙乡渡屋村。拦水坝为水泥浆砌石结构,高0.8米,长72米。渠长5.5公里。1969年10月动工,1972年4月竣工。灌田200亩。
   龙布渠在龙布乡。拦水坝建于上林村过龙石,系钢筋混凝土平板闸墩坝。溢流坝高5.7米,长30米;非溢流土坝高4米,长40米。北干渠自拦水坝起至龙布村止,长12公里;南干渠自拦水坝起至五丰村止,长5公里。1965年9月动工,1966年竣工。灌田0.1万亩。
   中邦渠在龙布乡中邦村。1976年冬,将原柴陂改成石陂,高3.5米,长25米。渠道长5公里。灌田500亩。建有电站。
   长河渠在浮槎乡长河村。拦水坝建于长鱼潭尾,系水泥浆砌石硬壳坝,高4.8米,长45米。北干渠长5公里,南干渠长4公里。1966年9月动工,1967年4月竣工。灌田950亩。
   第三节灌溉机具·抽水站一、灌溉工具戽斗、戽桶清末、民国期间,县人使用戽斗、戽桶戽水浇田抗旱。戽斗、戽桶购买费用低,但戽水劳动强度大,工效不高。建国后,一些地方仍在使用。
   筒车是县内传统的自流灌溉提水工具。筒车的水轮用木竹制成,受水流冲击而转动。轮周系有竹筒,筒在水中盛水后,随轮转至上方,自动把水倾注木枧内,流入农田。
  1949年冬,县内有筒车190架,灌田931亩。1950年至1952年,县人民政府发动沿河农民制作筒车86架。1953年至1957年,依靠互助组的力量,全县制作筒车223架。1958年至1964年,全县增制筒车18架。1965年进行水利普查统计,全县有筒车326架,分布情况如下:镇江河15架,沿河分布于上寨、孔田、龙岗、古坊、鹤子等大队。
   濂江河221架,其中高云山垦殖场登丰村2架;濂江公社9架,分布于新潮、下庄、古田等大队;车头公社202架,分布在上瑶、孔田、张屋、龙竹、三排、黄陂、东村、上下坝、下湾、周屋坝、龙头等大队;版石公社的湘洲大队6架;长沙公社的牛俚石2架。
   龙布河76架,其中双芫公社固营大队3架;龙布公社20架,分布于上林、龙布、金沙、占塘等大队;浮槎公社长沙大队12架;天心公社41架,分布在长布和河口等大队。
   塘村水14架,分布于槎江和浮槎大队。
  1970年起,筒车提水灌溉逐渐被水泵和机械电力灌溉所取代,数量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尚有筒车54架,灌农田531亩。
   [=此处为表格(表12—31985年全县筒车分布情况表)=]龙骨车县内龙骨车分手摇式与脚踏式两种。车体长3至5米,提水高度3米以下,临时安装于池塘或水渠边提水灌田。
  1954年至1957年,全县制作龙骨车232辆。嗣后,机械电力提水逐渐取代龙骨车提水,龙骨车的制作数量与使用次数逐渐减少。至1985年,仅有重石、天心、长沙等乡偶然使用。
   二、灌溉机械水锤泵1964年,县人委把县农机厂试产的水锤泵无偿拨给沿河部分农村社队提水灌田。水锤泵扬水高度可达10米,但水量小,水流时断时续,使用效果不理想,未推广使用。
   水轮泵1965年夏,县水电局在车头公社新龙大队张屋首次装置水轮泵1台。同年冬,在车头公社三排大队安装水轮泵1台。
  1966年,县人委根据县内适合水轮泵提水的自然条件及水轮泵利用水流冲击力抽水,不耗费电能和热能的优点,在全县组织推广建设水轮泵站。同年12月,副县长纪君同带领各公社负责人和有关单位负责一行53人,赴石城县参观学习建设水轮泵站经验。同月,在鹤子公社召开建设水轮泵站现场会议。是年冬,车头公社跃进大队、天心公社河口大队、龙布公社沾塘和金沙大队各建水轮泵站1座。
  1967年9月,县水电局举办全县建设水轮泵站技术培训班,培训水轮泵手50人。从是年起至1970年止,鹤子、孔田、镇岗、车头、版石、天心、长沙、龙布、双芫、浮槎等公社建水轮泵站28座,装机36台,灌溉农田0.32万亩。1975年,全县水轮泵站增至42座,装机增至55台,灌溉面积增至0.51万亩。
  1966年至1985年,全县建成水轮泵站54个,装机69台,建设投资147.9万元,完成土石方69.5万立方米,群众投工85.3万工日。其间,有17座水轮泵站、22台水轮泵报废。1985年,实际保有水轮泵站37座,装机47台,灌溉农田0.43万亩。
   喷灌机1979年,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拨给安远县发展喷灌专款1.4万元,购置14台移动式喷灌机,分拨给14个公社的农科所或果园场,用于粮食作物、蔬菜、茶叶和柑桔灌溉。喷灌机安装使用一段时间后,因喷灌成本高,加之各公社农科所解散,多数喷灌机闲置。1985年,全县只有6台喷灌机仍在使用,灌溉茶园和桔园600亩。
   三、抽水站机械抽水站1956年,县人委拨给车头乡龙头村15马力卧式单缸煤气机1台、水泵1台,建成抽水机站1座。1957年,县人委购进15马力和20马力的煤气机14台,水泵14台分配给易受旱的乡村使用。1959年春,县水电局拨给镇岗公社赖塘大队175型5马力柴油机1台,建抽水站1座。
  1963年,全县旱情严重,县人委购置2105型柴油机6台,拨给孔田公社、长河公社和长沙公社古丰大队、龙布公社上林大队、天心公社青山下大队与河口大队;购置3马力气油机30台,拨给30个水利设施较差的生产大队。从1957年起至1964年止,全县机械抽水机站装机68台,736马力,灌溉农田0.44万亩。1965年起,由于水轮泵的推广使用,机械灌溉范围随之缩小,部分机械灌溉设备移作它用。1985年,全县机械抽水站装机下降到15台,总功率减少到258马力,仅灌溉农田0.15万亩。
   电灌站1975年秋,重石公社莲塘大队首建电灌站1座,装机容量17千瓦,灌田80亩。
  1976年至1980年,凤山、车头、版石、重石等公社建电灌站13座,装机容量239千瓦。1985年,全县有电灌站20座,装机容量331千瓦,灌溉农田0.19万亩。
   第三章水利管理第一节水利管理体制明、清时期,水利事业由知县督办。民国2年(1913年),全县水利事业由实业科兼管,民国16年改由建设局兼管。
   建国后,全县水利事业1950年由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兼管。1951年4月,改由县农林科管理。1955年1月,由农业科管理,同年3月改由农林水利局管理。
  1956年7月,县人委撤销农林水利局,设立水利局,专司水利事业。1957年4月,农林局和水利局合并,再次成立农林水利局,内设专职水利事业管理干部21人。1958年3月,县人委撤销农林水利局,设立农业水利局,内设水利事业管理干部16人;11月,撤销农业水利局,设立水利电业局,管理水利事业。
  1961年6月,水利电业局与农业局合并复设农业水利局,内设专职水利事业管理干部12人。1963年4月,县人委撤销农业水利局,设立水电局,管理全县水利事业。
  1968年11月,县革委撤销水电局,全县水利事业改由农业服务站管理。1970年4月,改由农林水服务站管理;12月改由农业局管理。
  1972年12月,复设水电局,管理全县水利事业,至1985年未变。
   第二节水利设施管理一、陂渠圳管理陂管理民国36年(1947年)前,陂由乡、村自建自管。小陂,由族中长者召众集资建造和维修;大陂,设陂会管理。陂会购置有陂会田。陂会田或由当年水陂管水人耕种,所收稻谷充作当年管水报酬;或由陂会出租,收取租谷用作水陂维修费及管水人报酬。陂长由陂会会议任命及罢免。任期通常为1年,可连选连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石塘村叶世生被选为濂江坊彭陂陂长。他办事热心公道,不负众望,连任21年陂长。其子叶福芳继任彭陂陂长50年。叶福芳子叶美生继承先父遗志,继续管理彭陂18年。
   民国37年,为加强陂管理及发展水利事业,全县成立12个乡水利协会。协会订有章程,按章程进行水利设施管理。凤山乡庙背坑与观音山水利协会章程载:“受益范围农田业主及地主委托佃户代表为基本会员。会员大会产生委员7人,推举赖邦桢(庙背坑)、钟绍基(观音山)为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主持会务,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均为义务。委员每月开会一次,主任负责召集,有必要召开临时会议时,需过半数委员出席。决议事项以出席委员过半数之同意;收费标准需经委员会决议;因土地所有权转移,请求退会时,应取得所有权人加入本会并负担各项义务。”协会的基本职责:“调查受益田并造册,筹集经费及派工事宜,工程材料及保管,给会员分水及调解水利纠纷,承办上级机关咨询。”民国38年夏,全县有水利协会85个。
   建国初期,陂由村管理。1955年起,由农业合作社管理。1958年冬起,由生产大队、生产队管理。1984年起,由村民委员会管理。
   渠、圳管理1964年,太平灌区代表大会成立太平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坝首、东干渠、西干渠3个管理段,有专职管理人员4人。县内灌溉范围500亩以上的渠、圳,均设立管理委员会或管理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1至3人,负责看管拦水坝及干渠。
   二、水库管理东风水库管理1973年5月,县革委把东风水库委托给东风电站管理。东风电站召开东风水库灌区代表大会,成立东风水库管理委员会。1978年,东风水库设专职管理人员25人。
   小(一)型水库管理1985年,全县有4座小(一)型水库。其中,上丁水库系县、乡合建工程,由县和车头乡共管。咀下水库、山架坑水库、双芫水库分别设立水库管理委员会,各有专职管理人员2人。
   小(二)型水库管理1985年,全县有小(二)型水库23座。其中7座由所在乡管理,设水库管理委员会,每座水库有专职管理人员2至3人;其余16座由所在村管理,分别设有水库管理委员会或管理组,每座水库有专职管理人员1至2人。
   三、水轮泵管理
  1965年起,建有水轮泵的大队,设立专职水轮泵管理员1至2人。1967年,鹤子、孔田、版石和天心等公社分别设立水轮泵管理站,管理鹤子、马颈、版石、岭东和鲤鱼石水轮泵站。
   四、抽水站管理
  1985年,全县有抽水站29座,均由所在村村民委员会管理。
   第三节水利经费管理清代和民国初期,县内水利设施建设由受益区农民自行集资,公举若干人管理。工程竣工后,出纳经费张榜公布。
   民国32年(1943年),县政府颁行《水利工程实施办法》,由赣州行署驻县水利督导员对拟建工程进行勘测设计,估价估工,县建设科编制修建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开工。是时,水利工程分为公营和民营两种。公营水利工程由县政府组织施工,并管理水利工程经费开支。民营水利工程由各乡、村水利协会组织施工,公举若干人筹措并管理经费开支。民营水利工程可以贷款,数额由县水利督导团计算核定,乡水利协会具备借据印鉴,出具申请保证书,向县政府支取。贷款时限为1年,月利率为2分5厘,到期本息一次还清。
   建国后,国家实行“民办公助”政策,鼓励农民兴办水利事业。国家设立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投资建设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包括国家投资和地方自筹资金。拟建水利工程经省水利事业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县或社、乡组织施工。赣州地区财政和水利事业主管部门按工程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分期拨付国家投资款,连同自筹资金一起存入建设银行,由建设银行监督付款。1980年起,实行基本建设投资包干制,工程建设投资资金由国家按计划一次性拨给,地方包干使用,节约归地方,超支不补。
   县内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国家酌情给予补助。1950年至1957年,各区申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县人民政府统一分配国家补助经费。1958年起,每年10月由县水电局编制翌年全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计划,报县人委核准拨款,社、队组织施工。1980年起,由县水电局统一安排全县小型农田建设补助指标,并由县水电局直接与施工单位订立工程维修、建设和资金使用合同书。县水电局派出技术人员指导施工,监督进度,保证质量。工程完工,验收合格,进行工程费用决算。
   [=此处为表格(表12—41950年至1985年安远县水利建设投资统计表)=][=此处为表格页(续前表)=]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