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森林病虫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429
颗粒名称: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
分类号: F316.2
页数: 2
摘要: 县内主要危害森林的害虫有松毛虫、地老虎和蝼蛄等,病害有杉、松苗立枯病,杉苗赤枯病,苗木菌核性根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等。1959年起,贯彻国家林业部“治早、治少、治了”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县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年加强。同年,县林业局林政股设专职森林病虫害防治员1人,在濂江乡、龙布乡和孔田乡各设虫情测报点1个。马尾松毛虫防治1957年4月至8月,县内发生马尾松毛虫害,18万亩马尾松林受到危害。1983年和1984年,濂江、镇岗和孔田等公社的马尾松林暴发松毛虫,10余万亩松林受到危害。油茶炭疽病防治 1955年起,采用下列防治方法:拔除中心病株;采用抗病种更新油茶林;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关键词: 林业经济 林业管理

内容

县内主要危害森林的害虫有松毛虫、地老虎和蝼蛄等,病害有杉、松苗立枯病,杉苗赤枯病,苗木菌核性根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等。
  1959年起,贯彻国家林业部“治早、治少、治了”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县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年加强。1967年到1984年,县林业主管部门印发森林病虫害防治资料5万余份,培训森林植保人员600余人。1985年,县林业局设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站,并举办森林病虫害测报培训班1期,培训森林病虫害测报员30人。同年,县林业局林政股设专职森林病虫害防治员1人,在濂江乡、龙布乡和孔田乡各设虫情测报点1个。
  马尾松毛虫防治1957年4月至8月,县内发生马尾松毛虫害,18万亩马尾松林受到危害。龙布、阳光、重石3个乡受害最为严重,阳光乡五眼桥8户人家,因大批松毛虫日夜不停地爬入房内,只好举家迁往别地。1965年4月,车头公社的新龙大队和黎村大队、濂江公社的大胜大队和安子〓林场的马尾松林发生松毛虫害,县人委组织工人和安远中学学生共900余人上山捕捉。1968年7月,塘村公社、双芫公社马尾松林暴发松毛虫害,采脂工人只好在8月底全部提前下山。1970年,开始采用生物防治法灭杀马尾松毛虫,雨天在发虫林区每亩喷施1至2斤每克含50亿孢子的白僵菌粉剂或每亩喷施150至200斤每毫升含1至2亿白僵菌孢子的水悬液。1974年,用生物防治法防治0.06万亩松林虫害,1976年防治0.15万亩,1977年防治0.15万亩,1980年防治1万亩。1983年和1984年,濂江、镇岗和孔田等公社的马尾松林暴发松毛虫,10余万亩松林受到危害。当时,除在发虫林区施用敌杀死、杀虫净、杀虫霜等药剂杀虫外,还组织当地农民0.2万余人上山捉虫。
  地老虎防治地老虎(俗称土蚕)是县内苗圃地主要害虫。1963年起,采用清除杂草、清晨人工捕杀幼虫、施放毒饵诱杀圃地幼虫、喷施六六六农药毒杀幼虫、糖醋液或黑光灯诱杀成虫等防治措施防治地老虎。
  蝼蛄防治蝼蛄(俗名土狗子)是县内苗地另一主要害虫。1963年起,采用施用六六六粉剂进行土壤消毒、利用未腐熟厩肥诱杀、发现蝼蛄隧道追挖捕杀和灯火诱杀成虫等办法防治。
  杉、松苗立枯病防治 1955年,县森林苗圃开始防治杉、松苗立枯病。1970年起,县林业主管部门,每年坚持委派营林技术员对全县苗地进行检查辅导,帮助做好防治工作。防治方法:精耕细作,适时播种,培育壮苗:病期喷施2—3%硫酸亚铁溶液或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1∶300西力生水悬液或1∶150赛力散水悬液。
  杉苗赤枯病防治 1963年起,采用以下防治方法:圃地针、阔树育苗轮作;搞好排灌,拔除病苗,杜绝复染;5月至9月每隔15天对苗床喷施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或0.3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或600倍代森锌稀释液。
  苗木菌核性根腐病防治 1956年起,采用以下方法防治:拔除病死株,在迹地和根际撒石灰,煮桃叶水加石灰泼洒土壤或用枯饼研末拌草木灰撒施。
  油茶炭疽病防治 1955年起,采用下列防治方法:拔除中心病株;采用抗病种更新油茶林;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