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捕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35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捕鱼
分类号: S972
页数: 2
摘要: 捕鱼
关键词: 渔业 水产

内容

一、捕鱼工具和方法根据水域环境和鱼类特性,分别采用网捕、钩捕、装捕、鸬鹚捕、堑捕和夜照等方法捕鱼。
   网捕网,有三角操网、围网、罩网(手撒网)、罾网等。三角操网捕鱼,人立水中,用三角操网截取鱼虾。围网捕鱼,把围网在水中拉开竖立成网墙,鱼入网眼被捕获,或把鱼围住捕获。罩网捕鱼,人立于船、筏、河岸边或浅水处,将网撒开入河罩鱼。罾网捕鱼,将罾网沉入水中,时而提起,鱼被捕住。
   钩捕鱼钩有拦河钩、卡钩、钓钩等。拦河钩捕鱼,在一根长干绳上结若干小支绳,小支绳系鱼钩1枚,钩置鱼饵,渔人坐钓鱼盆把绳钩沿河放置水中,鱼咬鱼饵被钩住。此法多钓水中底层鱼,如鲇鱼、塘虱鱼等。卡钩捕鱼,即用长2寸许、两端尖锐的竹针,曲成“U”字状,尖置饵料,鱼吞食饵料时,卡钩张开,鱼嘴被卡不能逃。此法多捕青鱼、草鱼和鲤鱼。钓钩捕鱼,即在鱼钩上置鱼饵,把鱼钩放入水中,鱼吞食饵料被钩住抓获。
   装捕装捕工具有鱼栅、鱼笼和鱼篓等。装鱼栅俗称装梁。鱼栅分为围栅和跳栅两种。装围栅捕鱼,取小山竹或毛竹片编织成围栅,竖置河中,鱼入围栅被捉。装跳栅捕鱼,用小山竹或毛竹片编织成密栅,斜置于河中,引水过栅,鱼过栅被捉。鱼笼俗称鱼毫。用鱼笼捕鱼时,把鱼笼放置水中,鱼入笼被捉。鱼篓系用精篾编成的口小腰扁圆状的竹篓。用鱼篓捕鱼时,扒开河中浅水处沙石,把鱼篓伪装固定,内置饵料,鱼入篓内觅食,渔人急上前,以手掌封住篓口,迅捷提起,将鱼捉住。此法专捉小鱼。
   鸬鹚捕明、清及民国时期,县内有人饲养鸬鹚,用于捕鱼。1970年,全县仍有用鸬鹚捕鱼的渔民17人,饲养鸬鹚36只。1971年起,濂江河与镇江河鱼资源剧减,鸬鹚捕鱼停止。
   堑捕即用盆或桶将沟渠、池塘和小溪水潭中的水戽干,竭泽而渔,俗称戽鱼。
   夜照入夜,渔人左手持松明火把,腰系鱼篓,右手执鱼叉、鱼钳或鱼针,到浅河、沟渠或水田捕捉鲇鱼、鲫鱼、鳝鱼和泥鳅等。
   二、鱼产量清末、民国期间,县内天然鱼捕捞量大于人工养鱼捕捞量。
  1970年以前,濂江河与镇江河鱼类品种较多,天然鱼捕捞量仍大于人工养鱼捕捞量。1948年和1958年,濂江乡古田村渔民薛恒喜分别在濂江河的长沙河段和车头河段(葬龙潭)用鸬鹚捕获59斤、38斤的鳡鱼各1条。1957年4月12日下午,会昌大顶渔民胡宗福在濂江河长沙河段捕获1条长6尺、重200余斤的大鱼。1971年起,由于森林过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河床抬高;沿河修筑拦河坝,赣江、东江游鱼无法上溯产卵;农田大量施用农药,水质污染;加之毒、炸、电击等违法捕鱼屡禁不止,河内鱼类及其它水产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濂江河、镇江河常见的鳜鱼、鳡鱼和鳗鲡现已绝迹,至1985年止,河中几乎无鱼可捕。
   建国后,县内养鱼业发展较快,人工养鱼产量逐年增加。1985年,人工养鱼水面为9602亩,产量为665吨。
   [=此处为表格(表10-331949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渔业生产比较表)=]单位:吨、万元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