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成鱼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3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成鱼饲养
分类号: S96
页数: 2
摘要: 成鱼饲养
关键词: 渔业 水产

内容

一、饲养方式池塘养鱼自古以来,县民有利用池塘养鱼的习惯。1952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1045担。1965年,全县池塘面积2977亩,1980年为5124亩。1985年,全县池塘面积增至9602亩,养鱼产量达1.33万担。每年春分至清明时节,农民将草、鳙、鲢、青、鲤的春片鱼苗放入池塘混养,比例为草鱼60%、鳙鱼12%、鲢鱼15%、青鱼5%、鲤鱼8%。1980年起,增加放养尼罗罗非鱼和埃及塘虱鱼等。
  1981年前,县民池塘养鱼投饵施肥少,管理粗放,亩产鱼多为100斤左右。1982年起,池塘实行“四改”,即浅改深、小改大、漏水改保水、死水改流水,科学养鱼技术逐步推广普及,部分养鱼户采取多层次放养、轮放轮捕、科学施肥和搭配饵料等措施,使池塘养鱼亩产量迅速增加。
   水库养鱼1956年,白塔水库管理人员在水库放养鱼苗,在县内首先开始水库养鱼。至1985年止,全县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全部养鱼。县内水库为山区丘陵型水库,水质消瘦,浮游生物少,加上管理粗放,投饵不充裕,鱼苗投放后需放养2至3年才能起捕。县内水库拦鱼设施不配套,鱼上溯或随溢洪游逃,捕获量甚少,平均亩产只有10至20斤。
   稻田养鱼民国时期,濂江、天心、重石、版石、车头、新田和孔田等乡农民用中稻田蓄水培养春片鱼苗,俗称养池鱼。亦在稻田放养鲤鱼,早稻插秧后放入鲤鱼苗,收割早稻时起捕,俗称养早禾花鲤。晚稻插秧后放入鲤鱼苗,至晚稻收割或过春节时起捕,俗称养迟禾花鲤。是时,稻田放养鲤鱼平均亩产只有10至15斤。
   建国后,稻田养鱼面积逐步增多。1981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新田公社进行稻田科学养鱼试验,混养草鱼、鲤鱼、鲫鱼,亩产达50斤。1985年,全县有1500亩稻田养鱼,产鲜鱼28.7万斤,平均亩产18.6斤。
  温泉养鱼1979年,县虎岗温泉利用研究所建池饲养尼罗罗非鱼和埃及塘虱鱼。
   二、鱼病防治县内较常见的鱼病有赤皮病、烂腮病、白皮病、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鱼虱和锚头蚤病。草鱼烂腮病和赤皮病常常并发,俗称乌头瘟。每年6月至9月为鱼病多发季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县民采割樟树枝叶、苦楝枝叶、枫树枝叶和山胡椒树枝叶放入池塘浸泡,防治鱼肠炎、鱼虱和锚头蚤病。
   建国后,大力推广鱼病防治技术。1962年,推广用石灰清塘消毒及漂白粉挂篓防治鱼病技术。1973年,县农业局水产组编印《鱼病防治常识》,免费赠送生产队及养鱼户。1979年起,推广池塘消毒杀菌、药物防治鱼病和药饵治疗鱼病技术。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