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水产
分类号: S9
页数: 4
摘要: 水产
关键词: 渔业 水产

内容

第一节种鱼饲养·鱼苗生产一、种鱼饲养
  1959年,县农林水科学研究所水产队在濂江公社修田大队洋垄塅挖塘10亩,养殖鲤鱼亲鱼。1963年8月,县良种繁殖场派员到九江学习家鱼人工繁殖技术;9月,从濂江公社、镇岗公社和车头公社龙头大队购买2至3年龄、3至3.5公斤的青鱼、鳙鱼、鲢鱼和草鱼200余尾,开始培育青、鳙、鲢、草四大家鱼亲鱼。
  1973年,县鱼种场从赣州市水产养殖场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种鱼10只送新田公社虎岗大队在引入温泉水的池塘饲养,次年春打捞返至县鱼种场放养繁殖。1979年,虎岗温泉利用研究所辟池塘养殖非洲鲫鱼种鱼。县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婺源荷包鲤鱼和兴国荷包鲤鱼种鱼100余尾。
  1980年,县虎岗温泉利用研究所从赣州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尼罗罗非鱼种鱼1000尾。
  1982年6月,县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瑞金县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团头鲂夏花鱼苗进行亲鱼培育。
  1984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从广东省兴宁县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埃及塘虱鱼亲鱼3万尾、丰鲤2000尾。1985年,县水产科学研究所从广东省深圳市引进红罗非鱼种鱼1000尾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鲈鱼种鱼6尾。
   二、鱼苗生产县内所需水花鱼苗,除水花鲤鱼苗外,1967年前全部从江西省九江市和广东、湖南两省调入,每年调入1000万至2000万尾。1965年,县良种繁殖场首次进行草鱼、鳙鱼、鲢鱼和青鱼人工孵化试验。1967年,草鱼、青鱼、鳙鱼、鲢鱼繁殖成功。从是年起,停止从外地调进水花鱼苗。1973年起,县鱼种场每年生产水花鱼苗4000万至8000万尾,除满足县内需要外,每年外销2000万尾,销往相邻的定南、信丰、会昌、赣县等县和广东省南雄县。由于县内气候回暖快,水花鱼苗比九江市早出半个月。1983年,县产水花鱼苗600万尾销往九江市七里湖养殖试验场,1600万尾销往庐山水产养殖试验场和吉安、宜春、鹰潭等地、市、县。从此,水花鱼苗由“北苗南调”改为“南苗北调”。
   第二节成鱼饲养一、饲养方式池塘养鱼自古以来,县民有利用池塘养鱼的习惯。1952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1045担。1965年,全县池塘面积2977亩,1980年为5124亩。1985年,全县池塘面积增至9602亩,养鱼产量达1.33万担。每年春分至清明时节,农民将草、鳙、鲢、青、鲤的春片鱼苗放入池塘混养,比例为草鱼60%、鳙鱼12%、鲢鱼15%、青鱼5%、鲤鱼8%。1980年起,增加放养尼罗罗非鱼和埃及塘虱鱼等。
  1981年前,县民池塘养鱼投饵施肥少,管理粗放,亩产鱼多为100斤左右。1982年起,池塘实行“四改”,即浅改深、小改大、漏水改保水、死水改流水,科学养鱼技术逐步推广普及,部分养鱼户采取多层次放养、轮放轮捕、科学施肥和搭配饵料等措施,使池塘养鱼亩产量迅速增加。
   水库养鱼1956年,白塔水库管理人员在水库放养鱼苗,在县内首先开始水库养鱼。至1985年止,全县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全部养鱼。县内水库为山区丘陵型水库,水质消瘦,浮游生物少,加上管理粗放,投饵不充裕,鱼苗投放后需放养2至3年才能起捕。县内水库拦鱼设施不配套,鱼上溯或随溢洪游逃,捕获量甚少,平均亩产只有10至20斤。
   稻田养鱼民国时期,濂江、天心、重石、版石、车头、新田和孔田等乡农民用中稻田蓄水培养春片鱼苗,俗称养池鱼。亦在稻田放养鲤鱼,早稻插秧后放入鲤鱼苗,收割早稻时起捕,俗称养早禾花鲤。晚稻插秧后放入鲤鱼苗,至晚稻收割或过春节时起捕,俗称养迟禾花鲤。是时,稻田放养鲤鱼平均亩产只有10至15斤。
   建国后,稻田养鱼面积逐步增多。1981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新田公社进行稻田科学养鱼试验,混养草鱼、鲤鱼、鲫鱼,亩产达50斤。1985年,全县有1500亩稻田养鱼,产鲜鱼28.7万斤,平均亩产18.6斤。
  温泉养鱼1979年,县虎岗温泉利用研究所建池饲养尼罗罗非鱼和埃及塘虱鱼。
   二、鱼病防治县内较常见的鱼病有赤皮病、烂腮病、白皮病、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鱼虱和锚头蚤病。草鱼烂腮病和赤皮病常常并发,俗称乌头瘟。每年6月至9月为鱼病多发季节。
   清代和民国时期,县民采割樟树枝叶、苦楝枝叶、枫树枝叶和山胡椒树枝叶放入池塘浸泡,防治鱼肠炎、鱼虱和锚头蚤病。
   建国后,大力推广鱼病防治技术。1962年,推广用石灰清塘消毒及漂白粉挂篓防治鱼病技术。1973年,县农业局水产组编印《鱼病防治常识》,免费赠送生产队及养鱼户。1979年起,推广池塘消毒杀菌、药物防治鱼病和药饵治疗鱼病技术。
   第三节捕鱼一、捕鱼工具和方法根据水域环境和鱼类特性,分别采用网捕、钩捕、装捕、鸬鹚捕、堑捕和夜照等方法捕鱼。
   网捕网,有三角操网、围网、罩网(手撒网)、罾网等。三角操网捕鱼,人立水中,用三角操网截取鱼虾。围网捕鱼,把围网在水中拉开竖立成网墙,鱼入网眼被捕获,或把鱼围住捕获。罩网捕鱼,人立于船、筏、河岸边或浅水处,将网撒开入河罩鱼。罾网捕鱼,将罾网沉入水中,时而提起,鱼被捕住。
   钩捕鱼钩有拦河钩、卡钩、钓钩等。拦河钩捕鱼,在一根长干绳上结若干小支绳,小支绳系鱼钩1枚,钩置鱼饵,渔人坐钓鱼盆把绳钩沿河放置水中,鱼咬鱼饵被钩住。此法多钓水中底层鱼,如鲇鱼、塘虱鱼等。卡钩捕鱼,即用长2寸许、两端尖锐的竹针,曲成“U”字状,尖置饵料,鱼吞食饵料时,卡钩张开,鱼嘴被卡不能逃。此法多捕青鱼、草鱼和鲤鱼。钓钩捕鱼,即在鱼钩上置鱼饵,把鱼钩放入水中,鱼吞食饵料被钩住抓获。
   装捕装捕工具有鱼栅、鱼笼和鱼篓等。装鱼栅俗称装梁。鱼栅分为围栅和跳栅两种。装围栅捕鱼,取小山竹或毛竹片编织成围栅,竖置河中,鱼入围栅被捉。装跳栅捕鱼,用小山竹或毛竹片编织成密栅,斜置于河中,引水过栅,鱼过栅被捉。鱼笼俗称鱼毫。用鱼笼捕鱼时,把鱼笼放置水中,鱼入笼被捉。鱼篓系用精篾编成的口小腰扁圆状的竹篓。用鱼篓捕鱼时,扒开河中浅水处沙石,把鱼篓伪装固定,内置饵料,鱼入篓内觅食,渔人急上前,以手掌封住篓口,迅捷提起,将鱼捉住。此法专捉小鱼。
   鸬鹚捕明、清及民国时期,县内有人饲养鸬鹚,用于捕鱼。1970年,全县仍有用鸬鹚捕鱼的渔民17人,饲养鸬鹚36只。1971年起,濂江河与镇江河鱼资源剧减,鸬鹚捕鱼停止。
   堑捕即用盆或桶将沟渠、池塘和小溪水潭中的水戽干,竭泽而渔,俗称戽鱼。
   夜照入夜,渔人左手持松明火把,腰系鱼篓,右手执鱼叉、鱼钳或鱼针,到浅河、沟渠或水田捕捉鲇鱼、鲫鱼、鳝鱼和泥鳅等。
   二、鱼产量清末、民国期间,县内天然鱼捕捞量大于人工养鱼捕捞量。
  1970年以前,濂江河与镇江河鱼类品种较多,天然鱼捕捞量仍大于人工养鱼捕捞量。1948年和1958年,濂江乡古田村渔民薛恒喜分别在濂江河的长沙河段和车头河段(葬龙潭)用鸬鹚捕获59斤、38斤的鳡鱼各1条。1957年4月12日下午,会昌大顶渔民胡宗福在濂江河长沙河段捕获1条长6尺、重200余斤的大鱼。1971年起,由于森林过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河床抬高;沿河修筑拦河坝,赣江、东江游鱼无法上溯产卵;农田大量施用农药,水质污染;加之毒、炸、电击等违法捕鱼屡禁不止,河内鱼类及其它水产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濂江河、镇江河常见的鳜鱼、鳡鱼和鳗鲡现已绝迹,至1985年止,河中几乎无鱼可捕。
   建国后,县内养鱼业发展较快,人工养鱼产量逐年增加。1985年,人工养鱼水面为9602亩,产量为665吨。
   [=此处为表格(表10-331949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渔业生产比较表)=]单位:吨、万元第四节渔政管理清末、民国期间,渔业生产由渔民自理。
   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强渔政管理。1959年,县人委颁发《禁止使用一切毁灭鱼种工具的布告》禁止用炸药炸鱼或用木梓饼、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毒鱼。
  1962年,县农业水利局配水产管理干部1人,专司渔政管理事务。
  1975年,县农业局、财政局、粮食局、商业局联合发出《关于鱼池建设补助费和养鱼饲料粮的通知》,规定饲养亲鱼和繁殖鱼苗由国家供应饲料。
  1979年9月,县水产站成立,负责全县渔政和渔业生产技术指导。1984年3月,县水产站改称安远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配有工作人员3人。
  1983年,县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畜牧水产局联合发出《关于严禁毒鱼、炸鱼、电鱼的通告》。
  1984年,县农牧渔业局设水产管理站,乡镇设有兼职水产管理员,管理全县渔政。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