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32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畜牧
分类号: F307.3
页数: 11
摘要: 畜牧
关键词: 畜牧 畜牧业

内容

第一节饲养一、养猪猪品种县内有安远猪、太平花猪、信丰花猪和杂种猪。安远猪有花猪和黑猪两种,其中以花猪居多,主要分布在濂江、车头、高云山、江头和蔡坊等乡。其特点为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太平花猪主要分布在镇岗、孔田和鹤子等乡,系清末太平堡农民引进广东省和平县的梅花猪长期培育而成。其特点为成熟早,耐粗饲,肉质细嫩,母猪产仔率高。1982年测定74头太平花猪母猪,平均每头产仔11.5头。太平花猪仔猪断乳时窝重平均为193.3斤,最高窝重达330斤。
   [=此处为表格(表10—231982年测定太平花猪体重体长情况表)=]单位:公斤、厘米信丰花猪主要分布在龙布乡和版石乡等地。系从信丰县引进的品种,有三花猪和乌云盖雪两类,其特点为皮薄膘厚、肉质嫩鲜。
   杂种猪系从民国32年(1943年)起,利用先后引进的中约、巴克夏、赣白、长白、大约、杜洛克种公猪与安远本地猪母猪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繁殖而成。杂种猪体型高大,抗病力强,生长发育快,出栏率与出肉率高,但不耐粗饲,对蛋白质饲料要求高,且肉质较差。1983年调查,安远本地猪、太平花猪和信丰花猪仅存有母猪无公猪。
   猪饲养方式仔猪出栏后哺乳1个月,再用大米粥喂养1个月,然后断乳喂养架子猪。架子猪喂养3至10个月即可出栏。母猪平时食料不精,“一桶泔水一勺糠”,生仔后,有农户取琴叶榕、地稳等草药与乳狗配黄酒煮1至2剂喂母猪,并饲以米粥,以利催乳丰乳。公猪常喂米粥,配种较密时,每餐喂料中加鸡蛋1至2枚,有时辅以枸杞、杜仲、党参等药物饲喂。养猪管理方式有放养与圈养两种。
   猪饲养量明、清及民国期间,县民把养猪作为主要家庭副业,把猪列为六畜之首。民国24年,全县生产饲养量曾达2.92万头。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养猪生产。1952年,全县生猪年末存栏数为1.63万头,1957年为2.18万头。1958年,县内推行“一产母猪法”,即凡是雌仔猪均留作种母猪,待配种产仔猪后,再把产仔少、仔猪质量差的母猪进行阉割改为肉猪饲养。同时,推行青贮饲料喂猪法。当年,全县生猪年末存栏数上升到3.09万头。是年冬,全县大办公共食堂,同时大办集体养猪场,将社员家庭私养的生猪折价归队,禁止社员家庭养猪。1959年至1961年,粮食减产,饲料不足。1961年末,全县生猪存栏数锐减至0.95万头,为建国以来县内生猪年末存栏数最低年份。1962年,贯彻执行“以私人养猪为主、集体养猪为辅”的“两条腿走路”的生猪生产方针,生产队给社员安排自留地,允许社员在自留地上种植饲料作物,发展家庭养猪业。同年,实行生猪派购政策,规定完成生猪派购任务的生产队,可以自由屠宰生猪上市。1965年,全县年末生猪存栏数增至3.29万头。“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强调集体养猪,县、社、队三级办猪场。国营和集体养猪因管理不善,严重亏损,平均出栏率只有25.9%。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鼓励农民家庭养猪。1979年,全县年末生猪存栏数达5.6万头。1981年起,县内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取销生猪派购政策,调整猪肉销售价格,拓宽生猪市场流通渠道,推广使用配合饲料,生猪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生猪年末存栏数达7.08万头。
   [=此处为表格(表10-24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生猪饲养量比较表)=]单位:头
  1982年调查,濂江、车头、凤山、镇岗、新园、孔田、鹤子7乡饲养的母猪占全县母猪饲养量的72%。孔田圩和县城农贸市场为县内仔猪主要集散地,销售仔猪占全县仔猪销售量的80%以上。
   二、养牛牛品种县内有安远黄牛、安远水牛和少量杂交牛。安远黄牛体型矮小,役用能力较差。母牛1.5岁性成熟,2岁左右配交。长期以来,由于近亲繁殖,品质下降。安远水牛,毛色为灰褐色,役用能力较强。
   [=此处为表格(表10-251982年测定安远黄牛与安远水牛体长、体重比较表)=]单位:厘米、公斤
  1957年,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引进荷兰黑白花乳公牛1头。1975年,从河南省引进南阳牛5头(3公2母)。1978年秋,从海南岛引进巴基斯坦辛地红牛3头(2公1母)和印度摩拉公牛1头。1979年10月,在江头公社柏坑大队李湖建立县种牛场,利用引进公牛分别与安远黄牛母牛、安远水牛母牛杂交,育出南本一代、辛本一代、黑本一代黄牛和摩本一代水牛。杂交牛初生犊重及生长速度均优于安远黄牛和安远水牛,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牛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早晨、下午或全天放牧,夜晚圈回牛栏,投喂青草或稻草。
   牛饲养量明、清及民国时期,县内农民以牛为耕作动力,视牛如宝。民国24年,全县有耕牛2.54万头。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制订保护耕牛措施,发展养牛事业。1950年,全县年末耕牛存栏数为1.34万头,1952年增至2.09万头。1954年,私养耕牛折价入社。1957年,全县耕牛年末存栏数达2.14万头。1958年秋成立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劳动不计工分,分配一拉平,饲养管理耕牛积极性下降。1959年至1961年,粮食减产,饲料紧缺,耕牛饲养量剧减。1961年,全县耕牛年末存栏数降至1.43万头。1962年起,鼓励发展耕牛饲养业,耕牛年末存栏数回升。1965年,耕牛年末存栏数上升至1.71万头。“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工分挂帅”,耕牛养好养坏报酬一个样,挫伤了饲养户的积极性。耕牛瘦弱,空怀率高,耕牛饲养业徘徊不前。1981年,县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牛折价归农户个体所有,农民养牛积极性高涨,耕牛年末存栏数上升。1980年为1.73万头,1985年上升至2.02万头。
   [=此处为表格(表10-26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耕牛年末存栏数比较表)=]单位:头三、养羊清末、民国期间,县内饲有少量山羊。民国30年,第一区古田乡公所饲养山羊7头。民国37年,永安乡欧阳聪饲养山羊10头。建国后,县内国营农、林场和少数农户饲有山羊和绵羊。1953年末,全县山羊存栏91头。1954年末,全县山羊存栏139头,其中镇岗乡67头、太平乡26头、县农场13头、龟子形劳改农场33头。1958年,东风垦殖场饲养绵羊20头。1959年,全县山羊和绵羊存栏172头。1960年起,全县养羊数量逐年减少。1971年,孔田林场引进绵羊40头。1977年,全县只剩山羊12头。
  1979年9月,县养羊工作站成立,从陕西富平县引进乳山羊3760头,从四川省引进成都麻羊258头。同年10月,在凤山公社鹅公坑建立安远县乳山羊种羊场。是时,把引进的乳山羊和麻羊分别安排在县种羊场、县畜牧场、县种牛场和濂江、车头、镇岗、凤山、孔田5个公社及高云山垦殖场饲养。据乾隆《安远县志》载:“杜鹃花,传西蜀,重台殷红,春时盛开,满树皆闹。又有单瓣色淡者,为映山红,山谷俱多,羊食立死,见之畏前,又名羊踯躅。”由于草质差、水土不服,加上管理不善,乳山羊和麻羊成批死亡。1983年,县养羊工作站撤销,将县种羊场仅存的110只乳山羊全部调给赣州市畜牧水产局饲养。1984年5月,县种羊场撤销,将土地、财产交县果园场经营使用。1985年,仅镇岗乡罗山村高田农民谢家成饲有成都麻羊公羊1头,母羊6头和羊羔4头。
   [=此处为表格(表10-271953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羊年末存栏数比较表)=]单位:头四、养兔民国时期,县内少数农户饲养安远菜兔。建国后,1958年,东风垦殖场从山东省临清市引进安哥拉毛兔232只,后无存。1980年,县畜牧良种场从广东省信宜县、江西省玉山县引进长毛兔、中国毛兔和日本大耳毛兔200余只,安排在城关镇和濂江公社等地饲养。翌年,引进毛兔繁殖达1314只。1982年,兔毛销路不畅,价格下跌,长毛兔存笼数减少。1985年,塘村乡塘村村农民赖贱香引进獭兔1对。
   [=此处为表格(表10—281958年到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养兔年末存笼数比较表)=]单位:只五、饲养鸡、鸭、鹅鸡、鸭、鹅品种鸡品种多为安远三黄鸡。三黄鸡因其毛、啄、趾皆呈黄色而得名。4至5个月性成熟,成年公鸡重3至5斤,成年母鸡重2至4斤,年产卵80至120枚,枚蛋重40至45克。三黄鸡抱窝性强,适用性广,肉质嫩滑鲜美。建国后,先后引进澳洲黑、洛岛红、北京九斤黄、来杭鸡、白洛克、泰和武山鸡、红布罗、白布罗、京白、希塞斯、罗斯和上海新浦东鸡等品种。引进种公鸡与安远三黄鸡母鸡杂交繁殖的杂交鸡,体型较大,产蛋多。饲养杂交鸡者日益增多。1985年,国营天心林场引进饲养美国火鸡。
   鸭品种有安远麻鸭(俗称泥鸭)、番鸭(俗称红面鸭)、阴阳鸭、大余麻鸭、会昌罗田鸭、澳大利亚肉鸭、狄高鸭、浙江绍兴麻鸭和野鸭。安远麻鸭3至5个月性成熟,成年公鸭体重4至5斤,成年母鸭体重3至5斤,年产卵150至200枚。阴阳鸭为公番鸭与安远母麻鸭杂交繁育的杂交鸭,不产卵,但性温驯,易管理,耐粗饲,体型大,肉质肥嫩鲜美。
   鹅品种有安远灰鹅和安远白鹅,以安远灰鹅居多。1984年,引进广东饶平狮头鹅和清远乌棕鹅。成年安远灰鹅公鹅体重8至10斤,有的可达12至14斤;成年安远灰鹅母鹅体重6至8斤,有的可达10至12斤,7至10个月性成熟,每年产卵3至4期,每期10至15枚,枚重140至160克。狮头鹅一般体重12至18斤,乌棕鹅一般体重6至8斤。
   鸡、鸭、鹅饲养方法雏鸡,喂生大米或炒大米。子鸡用米糠、米饭、粥或泔水下脚料混和拌料饲喂,或以稻谷投喂。早、晚喂食,其余时间让其在外自由觅食。鸡舍多置屋角,低矮阴暗潮湿,惯垫草木灰。雏鸭用熟米饭饲养一个月。小鸭喂以米糠或谷壳拌米饭,早晚各喂料一次,早上喂料后赶至河渠、池塘、稻田或洼地放牧。种鸭饲以稻谷。雏鹅喂以米粉湖。小鹅饲以米粉湖拌新鲜蔬菜叶。稍大,饲以秕谷或米糠拌饭,白天赶至河滩田野放牧。产蛋期的母鸭和配种公鸭早晚饲以稻谷。
   鸡、鸭、鹅饲养量自古以来,县民有饲养鸡、鸭、鹅等家禽的习惯。家庭饲养少则数只,多则成群。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发展家禽养殖业。1952年,全县家禽饲养量年末存笼数为19.75万羽。1953年增至28.64万羽。1958年秋,成立农村人民公社,取缔家庭养禽,家禽年末存笼数降至14.47万羽。“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庭养禽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规定家庭养禽人平不得超过1只,致使养禽业停滞不前。1970年,全县家禽年末存笼数仅15.78万羽。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内家禽养殖业迅速发展。1982年,县内涌现一批养禽专业户,全县年末家禽存笼数达52.46万羽。1983年,鹤子乡农民郭迪生饲养澳洲黑鸡510羽。同年,濂江乡农民唐东德饲养星布罗鸡480羽。1984年,江头乡农民赖明才饲养大余麻鸭700羽。翌年,赖明才饲养的大余麻鸭增至1650羽。
   [=此处为表格(表10-29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家禽年末存笼数比较表)=]单位:万羽七、养蜂·养蚕养蜂县内蜂群零星分布于山区,品种均系中蜂。1959年,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引进意大利蜂,后无存。蜜蜂主要分布于〓坑、江头、双芫、蔡坊、塘村、鹤子和版石等乡的山区。
  1976年10月,县种蜂场建立,配职工2人。1977年,县种蜂场在版石公社安信大队礼坋饲养蜂群。1979年5月,场址固定在版石公社上坑大队江山。1980年,县种蜂场蜂群增至155群,职工增至5人。1984年,县种蜂场蜂群发生病害,减至17群。1985年,县种蜂场租赁给上坑村农民个体经营。
   [=此处为表格(表10-301957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年末蜜蜂存箱数量比较表)=]单位:箱养蚕1965年4月,县人委设立蓖麻蚕养殖领导小组,领导蓖麻蚕养殖试验推广工作。同年,在县城北郊接官厅建立县蓖麻蚕制种场,配职工11人,培育蓖麻蚕种蚕。当年,全县有蓖麻蚕饲养点1个,饲养蓖麻蚕400张。后因蓖麻蚕茧收购价格偏低,1968年后停止养殖。
   八、饲养犬、猫、马、驴、骡县民有养犬守护庭院和打猎的习惯。凡遇有狂犬为害事故时,政府即颁令捕杀。
   农户养猫捕鼠护粮。1970年起,县内鼠多为患,县民投毒饵灭鼠,猫抓吃中毒老鼠后发生二次中毒而遍遭厄运,数量年年减少。
   清末及民国期间,县政府官员和少数乡绅养马,专供代步。建国后,1949年8月至1952年11月,县内驻军和县大队饲有战马。1960年至1979年,县公路段饲养少量驴、骡,使役拖扫公路。1980年起无存。
   九、养鸽饲养量甚少。1985年,县科委引进肉用美国王鸽。
   [=此处为表格(表10-311950年至1985年安远县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比例表)=]单位:万元第二节饲草·饲料一、饲草县内有天然草场草山194.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其中有可利用面积168万亩。县内牧草有75科288种,其中饲用价值较高的有62种,即禾本科33种、豆科29种。全县草场理论载畜量为3.03万头牛单位,作物秸杆载畜量为0.54万头牛单位。
   二、饲料传统饲料有米糠、红薯、豆渣、酒糟、米粉下脚料、酱渣、豆饼、菜籽饼、花生饼等精饲料和稻草、秕谷、豆稿、花生稿、蚕豌豆稿、油菜稿、高梁稿、芋渣、木薯渣等粗饲料,还有番薯藤、水浮莲、水葫芦、红绿萍、紫云英等青饲料。1972年,推广糖化饲料。
  1980年,全县使用传统精饲料6639.6万斤,青饲料26551.1万斤,粗饲料17364.5万斤。
   [=此处为表格(表10-321980年安远县使用饲料数量表)=]单位:万斤
  1981年,县饲料公司开始购进并推广玉米、麦麸等植物性精饲料和鱼粉、血粉、蚯蚓粉等动物性精饲料。从是年起,开始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钙、贝壳粉及赖铵酸、碳铵酸等饲料添加剂。1983年,县饲料公司开始生产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
   第三节繁殖一、猪繁殖清末及民国初期,县民采用汰劣留良方法繁殖猪。
   民国31年(1942年),县农业推广所购进英国约克逊公猪1头,与安远猪母猪杂交繁育。
   建国后,1957年,县农场引进巴克夏公猪2头,与安远猪母猪杂交繁殖。
  1959年,县农林水科学研究所从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巴克夏种公猪3头,进行猪繁殖。
  1963年,县良种繁殖场从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农场引进约克夏公猪4头、巴克夏公猪4头,进行猪繁殖。
  1973年,县畜牧良种场用长白公猪与安远猪母猪繁殖长本一代杂种猪500头。
  1975年,安远县参加赣州白猪育种协作组(赣县、南康县、安远县、赣州市),拥有核心群赣州白猪种母猪40头。当年,繁殖“赣白”种仔猪321头。至1978年,共繁殖“赣白”种仔猪1925头,其中留作母猪的有725头。是年,全县有“赣白”母猪895头,为当年全县母猪头数的25.8%。
  1976年,县畜牧良种场在濂江公社和城关镇用巴克夏公猪与安远猪母猪繁殖巴本一代杂种猪1650头。
  1984年,从赣州地区畜牧科学研究所引进美国杜洛克种公猪1头、大型约克夏种公猪3头,分别安排在县畜牧良种场和凤山、孔田两乡兽医站饲养,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猪。
  1985年,从江西省蚕桑场种猪场引进杜洛克种公猪1头,大型约克夏种公猪4头,从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种猪场引进大型约克夏种公猪23头。同年,濂江、龙布、天心、版石、车头、新龙、凤山、孔田等乡兽医站和县兽牧良种场饲养大型约克夏种公猪并设立猪人工授精配种站,推广瘦肉型猪人工授精,全县繁殖杜本、大约本一代杂交仔猪3.4万头。
   二、牛繁殖
  1952年,县农场设耕牛配种站,每乡选种耕牛2头为配种点。
  1959年,县农艺场从南昌畜牧场引进荷兰黑白花种公牛1头,繁殖役奶兼用牛。
  1975年,用河南引进的南阳牛5头(3公2母),分别在濂江、江头和龙布等公社进行本品种繁殖和与安远黄牛杂交,繁殖杂交牛99头。
  1978年,从海南岛引进巴基斯坦辛地红种牛公牛2头和印度摩拉水牛种公牛1头,分别与安远黄牛母牛和安远水牛母牛杂交。翌年,繁殖摩本杂交牛34头。
  1979年,在江头公社柏坑大队李湖创办安远县种牛场。
  1982年,县家畜改良站在濂江修田、碛角、永丰3个大队用辛地红牛冷冻颗粒精液对11头安远黄牛母牛进行人工授精配种。翌年,产辛本杂交牛8头。
   三、家禽繁殖
  1955年,县农场引进繁殖澳州黑鸡27羽。同年,向部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广澳州黑鸡种蛋360个。
  1983年,县畜牧兽医站、县种羊场和欣山镇粮管所从赣州地区畜牧科学研究所和会昌、信丰等县引进上海新浦东鸡、希塞斯、京白、来杭、白洛克、红布罗、白布罗种鸡2000羽。
  1984年,从大余县引进广东清远乌棕鹅620羽,在鹤子乡创办乌棕鹅种鹅场,并在鹤子、濂江、镇岗等乡和欣山镇推广饲养乌棕鹅。
  1985年,从杭州引进罗斯鸡种鸡200羽。同年,在欣山镇和濂江乡推广罗斯鸡3000羽。
   第四节疫病防治一、畜禽疫病牲畜疫病民国期间,牲畜常发生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牛出败等病。建国后,牲畜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枝原体病、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猪水肿病、牛出败、牛炭疽和牛流感等。
   家禽疫病主要有鸡新城疫、禽出败、鸡马立克氏病、鸭瘟和小鹅瘟等。
   二、畜禽疫病防治清末及民国期间,县民用草药土法诊治畜禽疫病。养羊户用竹筒盛竹叶青蛇加盐水悬挂于栏内,任羊自由舔食,治疗羊病。养牛、猪户用雷公藤、大叶野樱和凸脉五味子煎水灌服,治疗牛、猪疫病;用针灸治疗牛、猪风湿、坐栏和中暑;用针刺牛舌底血管使之出血,再用食盐少许涂擦舌体,复用温水冲洗牛口腔,俗称“洗草口”,对耕牛进行健胃保健。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畜禽疫病防治。1953年,对2462头牛和263头猪进行疫病预防注射。1955年,城关镇、孔田乡、重石乡畜牧兽医所同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立牛、猪包医合同,承包诊治牛、猪疾病。1957年3月,镇岗区流行猪丹毒,县人委组织兽医人员前往治疗。同年9月,镇岗区和城关区暴发猪瘟和仔猪副伤寒,县人委采取禁止疫区生猪出境等措施控制疫情,赣南行政公署农业处兽医站和信丰、定南等县派出兽医人员协助治疗,并对疫区生猪全部进行疫病预防注射。
  1966年春,城关镇和濂江公社试行生猪合作防治制度,实行“四包一扶助”,即包医疗、包药品、包防疫、包阉割和对经治疗无效生猪死亡的畜主适当赔偿扶助。1976年,县内普遍实施畜病合作防治制度。后由于服务措施跟不上,群众不愿意接受,于1979年停止实施。
  1978年,建立春季、秋季畜禽预防注射疫(菌)苗制度(简称“两防”制度)。
  1979年,共大安远分校师生应用电针麻醉,做猪气管切开术和瘤胃切开术成功。随后,在全县推广电针和九路针治疗猪、牛疾病新技术。
  1984年,生猪春季疫病预防注射率达86.4%,秋季预防注射率达78.2%。是年,县兽医站以濂江乡碛角村为鸡瘟防疫试点村,鸡死亡率被控制在10%以下。
  1985年,贯彻国务院《家禽家畜防疫条例》,除继续执行“两防”制度外,开始对上市交易的仔猪进行预防注射。
   第五节畜牧技术机构与队伍一、畜牧技术机构县家畜保育委员会1958年12月成立,负责指导农村家畜保育工作。1958年自然消失。
   县畜牧生产指导委员会1959年2月成立,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农村畜牧业生产。1967年后自然消失。
   县畜牧兽医站1958年11月成立。1962年2月改名为县农业水电局畜牧兽医工作站。1963年9月复称县畜牧兽医站。1968年10月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1978年9月,复设县畜牧兽医站。1985年,有畜牧技术人员10人,附设兽医药品、饲料门市部。
   乡村畜牧兽医工作机构1954年12月,城关镇成立畜牧兽医所。1955年起,农民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联合开办集体畜牧兽医防疫机构,是年2月联合开办重石和孔田畜牧兽医所,1958年10月联合开办城关、河石、龙布、天心、车头、镇岗和孔田8个家畜防疫站。1959年1月,各公社设立兽医院。翌年5月,各公社建立六畜诊疗所,与兽医院合署办公。1961年10月,公社兽医院改称兽医所,取消六畜诊疗所名称。1979年6月,各公社成立畜牧工作站。1984年11月,公社兽医所和畜牧工作站合并成立乡畜牧兽医站。
   县家禽家畜改良站1979年9月,县耕牛改良站成立,负责指导全县耕牛品种改良工作。1984年3月,县耕牛改良站改称县家禽家畜改良站,与县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
   二、畜牧技术队伍民国35年(1946年)12月,县农业推广所设有家畜防疫指导员1人,负责指导农民防治畜禽疾病。
   建国后,1951年县内有畜牧技术人员2人。
  1953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配有畜牧技术员2人。翌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配有畜牧兽医干部2人。
  1958年,全县有中兽医、防疫员、检疫员等畜牧兽医人员51人。
  1959年,全县有畜牧兽医人员49人。
  1968年11月,农村生产大队各设兼职家禽家畜防疫员1人。
  1978年9月,全县有畜牧兽医人员63人。
  1985年,全县畜牧兽医人员增至79人。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