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技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30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技农艺
分类号: S3
页数: 7
摘要: 农技农艺
关键词: 农艺性状 栽培生理

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内农田耕作制度大都是一年一熟制,只有濂江坊、修田坊、永安坊、古田坊的塅田栽种两季稻,为一年两熟制。民国33年(1944年),全县推广种植双季稻。是时,县内旱地多种番薯、粟和豆类等杂粮,为一年一熟制。
   建国后,农田一年两熟面积不断扩大。1952年,复种指数为147.5%;1957年扩大到166.4%;1965年增至174.4%。
  1985年,农田耕作制度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年一熟制晚稻秧田——晚稻——休闲或浸冬或晒冬,中稻——浸冬或晒冬或休闲。
   一年两熟制早稻——晚稻——浸冬或晒冬或休闲,早稻——晚大豆或番薯——休闲,西瓜或烟草——晚稻——晒冬。
   一年三熟制早稻——晚稻——蔬菜,早稻——晚稻——冬种。
   一年四熟制西瓜套种花生或蔬菜——晚稻——冬种,早稻套养红萍——晚稻——冬种。
   一年多熟制各种不同种类蔬菜套种、间作。
   第二节农技推广与运用民国期间,县内各地水稻育秧均采取水播水育法或掂蔸。水播水育法育秧易造成种子霉烂,秧苗生长慢。掂蔸栽种早稻,田间管理期限长,产量低。
  1953年,推行选种育秧法,全县选种育秧1.28万亩,其中黄泥水选种育秧1.03万亩,烟筋浸出液选种育秧0.01万亩,土农药选种育秧0.01万亩,盐水选种育秧0.16万亩,其它方法选种育秧0.07万亩。同年,推广水稻小株密植法,密植规格为行距、株距1尺×1尺、8寸×8寸。当年利用小株密植法栽种水稻2.13万亩。
  1955年,推行早耕深耕法,改良土壤。
  1956年,推广小苏打溶液浸种育秧法。1957年,建立良种田,进行单穗选种。
  1958年,推行湿润育秧法。同时,栽种水稻稀植改密植,直播改移栽。推广施用颗粒肥料和硫酸铵等化学肥料,推广使用防虫药械和化学农药。
  1959年,全县宣传、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1960年,各社、队进行水稻7寸×3寸密植规格栽种试验。同年,开始实行植物检疫。
  1964年,推行磷肥做基肥育秧法,全县磷肥做基肥育秧1.23万亩,占早稻秧田总面积的50%。同年,推行早稻磷肥蘸秧根插秧法,全县磷肥蘸秧根插秧4.78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24.1%。
  1965年,推广以珍珠矮为主的矮杆水稻栽培技术。栽种矮杆水稻增产优势明显。据当年对濂江公社永丰大队进行的调查,珍珠矮平均亩产量782斤,比高杆水稻品种平均亩产量多148斤。
   同年,各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尼龙薄膜覆盖育秧试验。采用尼龙薄膜覆盖育秧,早稻提早5天至7天成熟,比传统育秧法平均每亩增产28斤至128斤。
   是年,改革中稻品种,用农垦58和珍珠矮等作中稻栽培,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至2成。
  1970年,广泛推行湿润育秧法,同时推广“九二零”植物激素叶面施肥技术,水稻平均亩产提高0.5至1成。
  1971年,推广通气育秧法。
  1976年,引种杂交水稻,同时引进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是年起,全县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迅速增加。
  1977年,全县形成县、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四级农科网。同年,推广晚稻两段育秧法和化学肥料深施技术。
  1979年,县革委组织35个生产队进行低产变高产和200个生产队高产更高产的农作活动,全县广泛推广温室育秧法、杀虫脒药液浸秧莳田法、双季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和以施用磷酸二氢钾为主的水稻叶面施肥技术。年终统计,全县有0.75万亩早稻、0.35万亩中稻、1.2万亩晚稻亩产超千斤。镇岗公社镇岗大队第四生产队双季稻亩产2006.5斤,创县内亩产吨粮纪录。
  1981年,推广使用钾肥。
  1984年,推广早稻、花生、西瓜和蔬菜地膜栽培技术。同年,开始施用三十烷醇等植物激素。
  1985年,利用土壤普查成果,推广农田配方施肥技术。
   第三节肥料一、农家肥料清代及民国期间,县内种植农作物均施用农家肥料。农家肥料有人粪、人尿、厩肥、草木灰、塘泥、青肥、饼肥及作物稿杆等。
   人粪尿为县内使用最普遍的肥料。农家大多建有厕所(俗称粪寮或粪缸),用于贮存人粪。人尿则用桶、缸等容器贮存,多施用于蔬菜,也常拌草木灰用于水稻追肥及施于经济作物。人粪多做水稻和经济作物基肥或追肥。
   厩肥县内农家素有圈猪积肥的习惯。养牛建有牛栏,养鸡、鸭、鹅亦大多建有鸡舍、鸭舍、鹅舍。厩肥用作基肥或混和草木灰及其它肥料用作追肥。
   草木灰有从炉灶掏出的草木灰和特意上山烧制的草木灰及用带土草皮烧制的火土3种。常与人粪尿混和,作水稻追肥或经济作物基肥或用于作物播种后盖种。县内农户利用废旧房屋或建灰寮或在山谷坡地掘坑盖棚存放草木灰。
   塘泥县内农民常用塘泥做基肥,有时也把塘泥晒干碎制,混和人粪尿或腐熟厩肥,用作农作物追肥。农谚有“三担牛栏粪,不如一担瘦塘泥”之说。
   青肥县内农民有割青沤肥习惯。春、夏,割青直接置田用作水稻和水竽基肥,或投于厕所粪池沤肥。秋季,割草垫猪、牛圈作厩肥。
   饼肥油菜籽、油桐籽和木梓籽枯饼,打碎加人粪尿沤制,或在水田中挖坑浸沤,作果树、瓜类、蔬菜和水稻基肥。
   作物稿杆还田县内农民有利用早稻稿杆还田作基肥的习惯。烟草茎和大豆、油菜的稿杆也常混和人粪尿、厩肥及草木灰堆沤成熟肥,用于水稻追肥。
   其它农家肥有老墙砖(俗称老壁泥)、老灶土、阴沟泥和垃圾等。
   二、绿肥肥田萝卜1953年,推广种植肥田萝卜。1955年,全县种植肥田萝卜用种3.1万斤。1961年起,县内肥田萝卜少有种植。
   紫云英又称红花草。1952年开始试种。1953年冬,全县种植紫云英312亩。1957年,江西省农业厅免费配给安远县根瘤菌剂100瓶,推广紫云英根瘤菌剂拌种种植技术。1962年起,采用根瘤菌剂拌种和开沟排渍技术,大面积种植紫云英。1968年至1980年,县内农田除少数山坑田、梯田、冷浸田外,普遍种植紫云英。是时,孔田公社太平种植的紫云英,亩产鲜草0.6万余斤。1974年,全县种植紫云英6.13万亩。1979年,全县0.31万亩紫云英留作种子,平均每亩收种籽14斤。1981年起,县内紫云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猪屎豆1960年,县人委组织有关部门调入猪屎豆种2000斤,分配给部分公社种植,种植猪屎豆费工费时,未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田菁1975年,县内部分生产队种植田菁,用种2580斤。
   萍县内各地均有分布,多长于池塘或深水田,农民习惯取作猪饲料。1977年,孔田公社孔田大队老田塅生产队在14亩农田中进行养萍、利用萍作基肥促进早稻生长的对比试验,在同等条件下,养萍田比未养萍田每亩增产稻谷140斤。1980年,县农科所、濂江公社五星大队和碛角大队、龙布公社农科所、龙布公社老圩大队、孔田公社农科所分别建立放养细绿萍示范点。1981年和1982年,县虎岗温泉利用研究所利用温泉进行红萍和细绿萍越冬育种,为全县各地提供红萍和细绿萍种源。
   三、人工肥料颗粒肥料1958年4月,各乡组织农民制作颗粒肥料,即用经过发酵处理的土杂肥混和化学氮、磷肥,筛制成圆状颗粒肥料。颗粒肥料用于水稻追肥。同年,组织农民生产人造粪、人造尿和人造牛尿。人造肥料肥效低、成本高,翌年停止生产。
   腐植酸类肥料1974年冬,各公社组织群众挖掘泥炭,加入化学肥料,制作腐植酸铵和腐磷硫石复合肥料等。1975年,全县生产腐植酸类肥料4.77万吨。1976年生产3.87万吨,1979年生产6.52万吨。腐植酸类肥料肥效低,1983年停止生产。
   四、细菌肥料
  1957年3月,江西省农业厅免费配给安远县大豆根瘤菌剂100瓶、混合菌剂和硝酸盐一批,供县内推广施用细菌肥料示范使用。
  1958年5月,县人委将混合菌肥1000斤、大豆根瘤菌150斤分配给乡、镇和县农场使用。1959年,全县使用固氮菌肥2.2万斤。
  1970年,县内自制和试用5406菌肥。1971年至1985年,全县普遍使用根瘤菌剂,其它细菌肥料少有使用。
   五、化学肥料民国23年(1934年),县内少数农民使用硫酸铵。
  1952年,全县购买硫酸铵20.55吨、骨粉0.55吨、石灰41.91吨。1953年,全县使用硫酸铵11.39吨、石灰98吨。1957年6月,开始推广使用过磷酸钙。
  1963年,全县推广使用尿素、钙镁磷、石灰氮、硫酸铵和硝酸铵等化学肥料。1966年春,全县销售钙镁磷肥560吨、石灰氮84吨。
  1983年,全县化肥用量达1.62万吨,其中氮肥1.15万吨、磷肥0.39万吨、钾肥0.07万吨、复合肥0.01万吨,亩平施用化肥76.9公斤。
   [=此处为表格(表10—21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化学肥料使用数量比较表)=]单位:吨第四节植物保护一、病虫害种类民国期间,水稻主要病害有普通矮缩病、白叶枯病和绵腐病等,主要虫害有稻苞虫、稻瘿蚊、稻负泥虫和稻飞虱等。
   建国后,1952年至1985年,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主要虫害有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大豆主要病害有大豆菟丝子、炭疽病、霜霉病、锈病、褐斑病和赤霉病,主要虫害有豆青虫、豆荚螟、大豆卷叶螟、豆杆蝇、豆蚜和红蜘蛛。西瓜主要病害有枯萎病和炭疽病,主要虫害有黄守瓜、蚜虫和瓜绢螟。烟草主要病害有黑胫病、炭疽病和花叶病,主要虫害有烟蚜、烟青虫、小地老虎、蝼蛄和斜纹夜蛾。柑桔主要病害有疮痂病和黄龙病,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天牛、桔蚜、蝽象和吸果夜蛾。
   二、病虫害防治民国期间,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县人大多采用捉虫、扫虫、摘除卵块和拔除病株等方法进行防治,防治能力差,往往大面积减产或颗粒无收。民国34年(1945年),县内发生稻苞虫害。县政府颁发防治稻苞虫五点办法,即用梳耙梳虫、用木板拍死虫、用烟筋粉与石灰粉混和除虫、清除田间杂草、照通天烛诱杀成虫。实际防治效果甚差。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建设科指导版石乡农民用烟筋水泼浇禾苗治螟虫。1952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农民熬制雷公藤汁,治螟虫、稻苞虫和象鼻虫。1954年,全县推广使用“六六六”粉治虫。1956年,用烟草茎拌肥点蔸治螟虫,用槐树叶、辣蓼、鸟桕树叶及黄荆叶制药液治浮尘子。
  1965年,开始使用杀螟松、苏化203、甲基1605、磷胺、滴滴涕、乙基1605乳剂、敌敌畏、西力生和波尔多液等农药防治水稻虫害。
  1966年8月,县人委设立病虫害防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与农业局合署办公。是年,县农业局把西力生400公斤、赛力散300公斤、升汞14公斤和盐酸140公斤分配给各公社和高云山垦殖场用于种子消毒。
  1970年后,增加使用1605混合粉、二二三乳剂、杀螟蚣、马拉松、亚胺硫磷、杀虫脒、乐果、稻瘟净和叶枯净等农药。
  1980年起,增加使用叶蝉散、速灭威、甲胺磷、井冈霉素、杀虫双、克瘟散、富士一号、三环唑、敌枯双和叶青双等农药。
   三、病虫害预测预报
  1957年,县农林水利局设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站,配农作物保护技术员1人,负责田间部分病虫系统调查和记载诱虫灯下资料。
  1958年,县人委组织农、林专业人员,对全县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进行为期7个月的调查,查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118种,森林病虫害98种。
  1968年10月,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站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中断。
  1978年9月,县植物保护工作站成立。1984年,县植物保护工作站改称安远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简称植保植检站),配植保植检员4人。1985年,设检疫员2人。检疫员统一着装。
   四、植物检疫
  1953年,从信丰县调进一批蚕豆和豌豆种子,发现带有蚕豆象和豌豆象。县人民政府采取控制传播媒介的方法控制蚕豆象和豌豆象的传播范围。
  1956年,孔田粮站从信丰县调入一批豌豆种子,发现种子带有豌豆象。县人委指示:对带虫种子要进行消毒除虫后方可出售。否则不准销售,应销毁处理。
  1957年,县农林水利局设兼职植检员,对植物进行检疫。是年,在鹤子乡发现甘薯小象鼻虫。1959年,对全县苗林和农作物种子进行检疫,检验柑桔苗15万株、桑苗0.5万株、农作物种子0.7万斤。
  1960年,县人委颁布《安远县植物检疫办法》,对植物检疫工作做出明确具体规定。
  1964年9月,县内发现水稻白叶枯病。
  1979年,在县苗圃发现柑桔溃疡病。
  1981年2月16日,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防止柑桔溃疡病、黄龙病和甘薯瘟带入我县的布告》。
  1983年,在县果园场发现柑桔黄龙病。
  1985年8月,在濂江乡金星、石圳等村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龙布乡杂交水稻制种地发现水稻白粉病。
   五、植保服务
  1981年8月,县植保植检站、县农资公司和县农机公司联合组建安远县植物保护公司(简称县植保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植保技术咨询、有偿病虫害防治和代售农药等。公司购置有东方红牌机动喷雾机4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2台、工农16型手动喷雾机10架。1982年至1983年,公司自制石硫合剂售给农民使用。同时,聘请专职农科员3人,承包修田村83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1984年冬,县植保公司撤销。
   第五节农业技术机构与队伍一、农业技术机构县粮食增产总指导团民国32年(1943年)7月成立,对农民的粮食生产进行一些耕作制度、选种育秧、除害灭病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民国38年春停止活动。
   县垦殖督导团民国36年3月成立,督促指导农民垦殖荒山荒地。民国38年春停止活动。
   农业技术推广站1953年4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安远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54年2月,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入县人民政府农林科。1955年5月,县人委设立安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同年11月,设立版石农业技术推广站(址在重石)。1956年1月,撤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增设城关、龙布、镇岗、太平4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同年8月,撤销龙布、镇岗农业技术推广站,版石农业技术推广站改称重石农业技术推广站。1957年10月,撤销太平农业技术推广站,复设龙布、镇岗农业技术推广站,城关农业技术推广站改称县直属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3月,撤销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设立安远县农业技术服务站。1959年10月,县农业技术服务站下设长河、龙布、天心、版石、车头、镇岗和孔田7个分站。1961年10月,撤销7个农业技术服务分站,成立龙布、天心、版石、孔田4个区农业水利服务站和1个县直属农业水利服务站。1962年3月,县直属农业水利服务站改称安远县农业技术指导站。1968年10月,撤销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和公社农业水利服务站,人员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1970年,县农业局设立农业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76年,各公社选配农科员1人。1978年9月,县革委复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各公社(场、镇)相应设立社(场、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社、场、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改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985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农业技术干部6人。
   县种子管理站·县良种公司1956年10月,县种子管理站成立。1960年10月,改称县农作物种子工作站,并附设良种公司。1961年6月,县农作物种子工作站良种公司升格为县良种公司,同县农作物种子工作站合署办公。1962年2月,县农作物种子工作站和县良种公司撤销,县农业水电局设立种子工作站。1963年9月,县农业水电局种子工作站升格并改称为县种子管理站。同年12月,复设良种公司,与县种子管理站合署办公。1968年10月,县种子管理站和县良种公司撤销,工作人员被下放农村参加生产劳动。1973年3月,复设县种子管理站和县良种公司。1985年,县良种公司附设种子门市部。
   二、农业技术队伍民国32年,县政府建设科有农业技士1人,县农业技术推广所有农业技术员4人。
   建国后,1951年全县有农业技术员3人,1956年增至11人。1965年,全县有农业技术员19人。1985年,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增至55人,其中农艺师11人,农业技术员44人。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