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九龙茶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2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九龙茶生产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2
摘要: 唐代,九龙嶂的天龙庵、玄女庙、真空寺等处山地和古亨山辟有茶园,生产九龙茶。明初,九龙茶为炒青绿茶,有上春(礼茶)、二春、大庄、匀庄和子芽头等品种。清代,九龙茶列为贡茶,“雍正五年,取以作贡,计正额六十斤”。每逢产茶季节,外地商贾纷纷前往九龙山争购九龙茶。民国期间,九龙山部分茶园荒芜,茶叶产量下降。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发掘传统制茶工艺,革新制茶技术,提高九龙茶单位面积产量和茶叶质量。茶农制作上等九龙茶,均用未开叶的肥嫩茶芽为原料。采摘要求做到阴雨天不采,露水茶不采,紫芽、瘦小芽、病伤芽不采。制茶前,鲜茶必须进行选剔和摊放。每人每天制毛茶5斤至10斤。
关键词: 经济作物 作物经济

内容

唐代,九龙嶂的天龙庵、玄女庙、真空寺等处山地和古亨山辟有茶园,生产九龙茶。明初,九龙茶为炒青绿茶,有上春(礼茶)、二春、大庄、匀庄和子芽头等品种。清代,九龙茶列为贡茶,“雍正五年,取以作贡,计正额六十斤”(同治《安远县志》)。每逢产茶季节,外地商贾纷纷前往九龙山争购九龙茶。
  民国期间,九龙山部分茶园荒芜,茶叶产量下降。民国23年(1934年),九龙山产毛茶1000担。民国35年,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茶场计划发展九龙茶,要求安远县政府采集单层平铺成面积100平方厘米的九龙茶种子送该场培育,并填报全国茶叶简表。民国37年,九龙山尚有茶园1000余亩,产干茶195担。
  建国后,垦复、改造老茶园,开辟新茶园。1958年5月和1959年9月,江西省农业厅工程师固拯元、倪佐丹先后来县考察九龙茶。1959年至1965年,车头公社先后改造九龙嶂龙潭面、晒禾坪、嶂脑、金地山、古亨山等地的老茶园2200亩,并新辟茶园960亩。1968年,县土产公司在九龙嶂的天龙庵开辟茶园124.6亩。1981年,县科委在九龙嶂的下山寮建试验茶场,新辟茶园25亩。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发掘传统制茶工艺,革新制茶技术,提高九龙茶单位面积产量和茶叶质量。1985年,九龙山茶园面积达3728亩,产干茶1536担。
  茶农制作上等九龙茶,均用未开叶的肥嫩茶芽为原料。采摘要求做到阴雨天不采,露水茶不采,紫芽、瘦小芽、病伤芽不采。制茶前,鲜茶必须进行选剔和摊放。制茶用手工操作。制作程序为高温杀青、二炒二揉、初干、整形、理条、提毫、摊凉、烘焙,最后包装成品干茶。每人每天制毛茶5斤至10斤。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