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油茶、油桐及经济作物分布与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29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油茶、油桐及经济作物分布与产量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4
摘要: 油茶、油桐及经济作物分布与产量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大田作物

内容

一、油茶、油桐分布与产量油茶分布与产量县内各地均有油茶(又称木梓)分布,但北部地区居多。民国36年(1947年),全县产木梓油65万斤。
  1950年至1985年,县内年产油茶果在万担以上的乡有浮槎、龙布、塘村、双芫、天心、重石、蔡坊、版石、车头、新龙、濂江、高云山和新园13乡。1961年全县产油茶梓2.35万担,1970年产2.38万担,1981年产3.96万担,1985年产3.54万担。
   油桐分布与产量县内各地均有油桐分布。1961年,全县产油桐籽0.21万担,1976年产0.47万担。1978年,全县油桐种植面积为0.94万亩,产油桐籽0.4万担。1978年11月,江西省林垦局和商业局确定安远县为江西省油桐生产基地县之一。是年,龙布公社大面积种植油桐。1985年,全县油桐种植面积为0.56万亩,产油桐籽0.58万担。
   二、经济作物分布与产量花生分布与产量花生俗称番豆、土豆,县内各地均有分布。民国23年,全县种植花生500亩,产量800担。民国36年,全县产花生567担。
   建国后,浮槎、双芫、龙布、长沙、天心、重石和版石7乡为县内花生主要产区。
   [=此处为表格(表10—121949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比较表)=]烟草分布与产量清代中、后期和民国初期,县内中部地区种有少量烟草,大部在坡地及田头地角零星种植。此期间,烟农晒制烟叶不得法,烟味淡且带苦味。民国中期起,县内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晒制烟叶工艺技法改进,晒烟质量提高,其中晒红黄烟成为定型产品,其成品烟叶呈金黄色,厚实软润,烟味清正浓香,尤其是安远高排晒烟,遐迩闻名。民国15年至民国18年,安远晒烟销往广东省、港澳地区和日本,年销售量0.95万担。民国23年,全县种植烟草0.77万亩,产晒烟1.85万担。民国36年,全县生产晒烟0.4万担,其中0.32万担销往广东省。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业。1951年6月至1952年,设立县特用作物指导委员会,指导农民种植烟草、黄麻等经济作物。1954年至1956年,安远晒烟再次出口日本,并销往美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58年至1961年,县内种植和制作烤烟。烤烟产量低,1962年停止种植。1967年起,烟草种植面积减少,晒烟出口中止。1980年起,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呈上升趋势,恢复晒烟出口。1985年,全县种植烟草3215亩,产量达221.5吨。
   [=此处为表格(表10—13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比较表)=]凉薯分布与产量民国时期,县内引种凉薯(俗称番国薯)。其时引种的凉薯皮厚个小,肉质粗老,汁少味淡。
  1959年,濂江公社高排大队和孔田公社农民从广东省澄海县引进优质凉薯品种。其时引种所产的凉薯个大脆嫩,味甜汁多。1974年起,各公社农民纷纷种植。1980年起,县产凉薯大量销往邻县和赣州市。1985年,全县种植凉薯517亩,产凉薯413.6万斤。
   香菇分布与产量明、清和民国期间,县民世代相传用密斫条木表皮法培植香菇。民国25年,全县生产香菇约4万斤。建国后,改进香菇培植方法,香菇产量增加,质量提高。1978年起,推行段木接植菌种栽培香菇技术。1979年,安远县被国家对外贸易部列为全国12个香菇生产基地县之一。1980年,安远出口香菇41.92吨,为当年全国香菇出口量的1/5。1984年起,发展袋装木屑香菇栽培技术。县产香菇具有菇色好、肉厚、脚矮、味鲜、香气浓郁的特点,系传统出口产品。1952年至1985年,全县共生产香菇104.97万斤。
   [=此处为表格(表10—14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香菇产量比较表)=]单位:万斤油菜分布与产量民国期间,县北部的心怀乡有油菜种植。
  1950年冬,全县推广种植油菜。孔田、濂江、天心、龙布、重石和双芫等乡为县内油菜籽主要产区。是时,种植的油菜为安远油菜,收获早,产量低。1974年,双芫公社南安生产队引种甘蓝型油菜。甘蓝型油菜收获较迟,油菜籽产量较高。
   [=此处为表格(表10—151951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油菜种植面积及产量比较表)=]苎麻分布与产量清末,县人种植苧麻,用于织布和加工绳、线。民国23年,全县种植苧麻490亩、产成品苧麻205担。
   建国后,县内苧麻种植面积减少。1965年,种植苧麻50亩,产成品苧麻48担。1980年,种植31亩,产成品苧麻8担。1985年,国际市场对苧麻需求量增大,浮槎乡引种湖北阳新良种苧麻,种植310亩。
   黄麻分布与产量清末及民国时期,县人种植安远黄麻,用于制绳和编织草鞋、草席。
   建国后,1952年引种印度麻。濂江乡、新龙乡、孔田乡、镇岗乡和鹤子乡为县内黄麻主要产区。1983年起,由于黄麻滞销,黄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
   [=此处为表格(表10—161952年至1985年安远县几个年份黄麻种植面积及产量比较表)=]甘蔗分布与产量清末及民国期间,县民零星种植甘蔗,手工熬制蔗糖。1958年、1961年和1962年,版石、重石、龙布和天心等公社先后大量种植甘蔗,并建立小型制糖厂,生产机制蔗糖。1965年,版石、重石、龙布和天心等公社停止大面积种植甘蔗,机制蔗糖生产中止。1971年,建立县制糖厂。同年,引进良种甘蔗,在濂江公社和城关镇种植669亩,产量1.04万担。此后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2年,县制糖厂停办。是年起,县内已无成片甘蔗种植。
   棉花分布与产量民国32年,长沙乡农民试种棉花15亩,平均亩产皮棉20斤。
   建国后,1958年,县内再次试种棉花。至1971年止,累计种植532亩,总产295担。县内种植棉花产量低,经济效益差,1972年停止种植。
   荸荠分布与产量清末、民国时期,县内荸荠种植呈零星分布状态。
   建国后,1957年全县种植荸荠50亩,1961年种植906亩,1979年种植388亩,1981年种植906亩,1985年种植397亩。濂江乡为县内荸荠主要产区。
   席草分布与产量清末,符山堡新田产圆形席草,版石堡及固营堡的塘村产三角形席草。民国23年,全县种植席草40亩,产席草108担。
   建国后,版石、重石等地种席草较多。1958年,全县种席草62亩,产席草400担。1972年,全县种席草41亩,产席草127担。1983年,全县种席草33亩,产席草93担。1985年,全县种席草41亩,产席草110担。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