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286
颗粒名称: 一、粮食作物品种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3
摘要: 水稻明嘉靖十四年,县内水稻品种有火烧粘、大谷粘、百日早、大谷早、八月粘、冷水白和黄禾子。清乾隆七年,县内水稻品种有早禾、八月粘、火烧粘、大禾、早糯、粘子糯、虾须糯和晚糯。同治年间,早稻粘稻有大谷早、细谷早、兰花早、获须早、百日早;糯稻早熟的有白糯、线香糯、社绕糯、金包银、三百六十开糙,迟熟的有青梗糯、大冬糯、水珠糯、福建糯、杉木糯、重阳糯,此外,还有大禾和绕粘。晚稻有毛伦红、长须禾、六十工、高脚白、迟禾粘、八月粘和观音粘。民国35年,引进改良早稻品种南特号和晚稻品种黄禾子。旱芋又有盘芋、乌脚青、早芋、香芋等品种。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大田作物

内容

水稻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县内水稻品种有火烧粘、大谷粘、百日早、大谷早、八月粘、冷水白和黄禾子。
  清乾隆七年(1742年),县内水稻品种有早禾、八月粘、火烧粘、大禾、早糯、粘子糯、虾须糯和晚糯。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早稻粘稻有大谷早、细谷早、兰花早、获须早、百日早;糯稻早熟的有白糯、线香糯、社绕糯、金包银、三百六十开糙,迟熟的有青梗糯、大冬糯、水珠糯、福建糯、杉木糯、重阳糯,此外,还有大禾和绕粘。晚稻有毛伦红、长须禾、六十工、高脚白、迟禾粘、八月粘和观音粘。
  民国33年(1944年),从江西省农业院稻作试验场引进改良品种百日早。民国35年,引进改良早稻品种南特号和晚稻品种黄禾子。
  1950年至1963年,县内早稻粘稻品种有广东禾、马岭禾、潮州禾、惊修早、早九行禾、迟九行禾、红谷、烟叶早、版石禾、青州早、丝茅早、花螺粘、大谷早、生稿早、红秆禾、百日早、芒钟粘、铁线禾、秀糯粘、早水福建禾、大号长宁禾、小号长宁禾、白禾稿、南特号、莲塘早、早水青秆早、迟水青秆早、矮脚早、冷水早、福建禾、不论早、迟水早、有名禾、白粘、水麻粘、青友早、早水麻粘、大叶早、赣农3425,糯稻有粳糯、白糯谷、细糯子、猪膏糯、早禾谷。晚稻粘稻品种有八月粘、白壳麻粘、大禾粘、禾谷、麻壳粘、九行禾、野禾子、矮锤子,糯稻有白壳大冬糯、黄壳大冬糯、冬禾子。1952年,修田乡中心坑农民杜隆奇培育出晚稻良种野禾子(又名石壁禾),在全县推广种植,后推广至全省,样种选送中南区。是时,水稻品种多系高杆品种。
  1964年,引进早稻品种珍珠矮、鼠牙粘、榨叶青、南京1号、矮脚南特、广陆6号、广矮67、江矮早2号、江矮早52号、珍珠矮5号、西湖早、浏阳早、136、麻壳红、纯南特(又名更生南特号)、陆才号、宜春早1号、南昌早一号、南昌早二号、南昌早三号、南昌早四号、潮州禾、广矮、赣农3425、赣南早、万利红、十里香、补血糯,引进中、晚稻品种里仁、红旗一号和硬杆粘。
  1965年,引进南京2号、南京6号、南京7号、广矮混合型、珍珠矮混合型、农垦58、广矮97、广矮3784、广矮6号、广矮9号、佛矮21号、赣南晚1号、木泉、溪南矮、八十日早、鸭子矮、鸭子矮1号、矮龙、矮龙74号、广场矮、江矮2号、珍珠矮11号、红足2号、小粒金禾子、青小金早、花罗粘、赣南早2号、赣农2425、半天子、塘甫矮、浙场九9号、银秆晚、广竹、广农、广秋18号、广秋10号、广秋33号、广二矮8号、广二矮10号、香秆白。1967年,引进早稻品种科情3号。
  1969年,引进五四矮、广矮4号、广矮607、7055、6044、早丰禾、京引66号、赣南早11号、赣南早20号、广解9号、溪丰、立新1号、立新2号、龙革113、广陆4号、苗接、暹罗糯、早丰、井泉糯、秋丰、新农1号、福矮20号、铁骨矮、意大利B、二九多、二九南、赣南晚7号、赣南晚8号、赣南晚9号、赣南晚10号、京引66、泸选19号、特白8号、广秋4039—2、广秋15号和团粒矮。
  1973年至1974年,引进5450、29、赣南早8号、赣南早9号、早熟木泉、早广二、雪矮、萍矮1号、红按早(又名红梅早)、纯珍珠矮、早广2号。
  1975年,引进早稻品种赣南15号,晚稻品种5450、赣南晚15号、秋白2号、华矮17、湘矮早8号、广陆矮4号。
  1976年,引进早稻品种南特粘、油汕糯,晚稻品种73—1、69—1、秋二早、南京809、秋白早、泰引一号、国际24、古1540、科字6号、纯早广二、广农、珍汕97、南京11号、新铁太、赣南晚7号和2422。1977年至1980年,先后引进早稻杂优品种四优6185、威优6185、汕优6185、科珍145、饶农8号、桂选78号、海防5号、珍龙13号、原丰早、木新选、南川矮,引进中、晚稻杂优品种汕优4号、矮优2号、南优2号、威优B、75P12、553B、国际26、国际661、双足粘、协作69。
  1980年至1985年,先后引进早稻品种湘矮早9号、铁太糯、泸南早1号、光大白、盐籼203(再生稻),晚稻品种桂朝2号、广二104、红四一0、78130。引进早稻杂优品种6185、威优8号、威优35、威优98、威优40、威优测50、威优399、汕优399、协优49、威优49。引进早晚稻兼用杂优品种威优64、协优64,中晚稻杂优品种汕优6号、汕优63、威优63、汕优64。此外,还引进小麦稻、晚香63—4、754、赣南早23号、滇瑞、HA80—848、HA7931一7—7、730—7、闽科早、姬糯。
  1953年至1964年,以南特号为当家品种;1965年至1976年,以珍珠矮为当家品种。1977年起,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大豆传统品种有早黄豆、早乌豆、五月黄、六月暴、小黄籽、大黄籽、小青籽、大青籽、八月黄、七月青、乌豆、蚁公包、矮脚黄和青皮豆。1983年引进矮脚青和玉山豆。
  番薯传统品种,以藤、叶形状分有鸦鹊、苦瓜、抱墙、大叶、芽花、细柄、老号和苦根等,以茎块分有白皮红心、白皮白心、黄皮、鸡蛋黄、薯心、红皮红心、红皮白心和乳子等。1958年,引进广东番薯、一点红和细叶番薯。
  高粱传统品种有安远高粱。1976年起,陆续引进晋杂4号、晋杂5号、3194A×3197B(又名三尺三)。
  玉米传统品种有安远高脚包、矮脚包、粘米包和糯米包。1977年起,陆续引进杂交玉米、大单11号、中单2号和墨西哥玉米。
  粟传统品种有黄粟(又名狗尾粟)、鸭脚粟(又名拳头粟)。
  木薯俗称高树番薯。有白杆木薯、红杆木薯。
  蕉芋俗称番芋、粉芋。有白叶蕉芋、红叶蕉芋。
  麦有大麦、小麦、黑麦、乔麦(又称花麦)。
  豌豆传统品种有雪眉(又名红花软骨豌豆)、红花、白花和大荚前舌。
  其它豆类有蚕豆、绿豆、饭豆、木豆(又称树豆)。
  芋有水芋、旱芋。旱芋又有盘芋、乌脚青、早芋、香芋等品种。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