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243
颗粒名称: 第九篇 军事
分类号: E2
页数: 17
摘要: 安远县僻处丛山,林密谷深。明、清时期,闽、粤农民起义军常转战于安远,县内乡民也常依山筑寨,抵抗官府。封建统治阶级为镇压农民起义,在县内办团练、筑关隘,驻兵设防。富有反抗精神的安远人民,不畏强暴,同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明成化二十三年,龙安堡石口杨九龙率饥民起义;清咸丰六年,太平堡薸子湖李元古聚众千余人攻破安远城。1928年冬,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在仰天湖建立安远游击大队,开展工农武装斗争。1929年7月,安远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纵队。1930年,二十三纵队配合红四军攻占安远县城,创建安远县苏维埃政权。
关键词: 军事 中国

内容

安远县僻处丛山,林密谷深。明、清时期,闽、粤农民起义军常转战于安远,县内乡民也常依山筑寨,抵抗官府。封建统治阶级为镇压农民起义,在县内办团练、筑关隘,驻兵设防。富有反抗精神的安远人民,不畏强暴,同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龙安堡石口杨九龙率饥民起义;清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堡薸子湖李元古聚众千余人攻破安远城。1928年冬,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在仰天湖建立安远游击大队,开展工农武装斗争。1929年7月,安远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纵队。1930年,二十三纵队配合红四军攻占安远县城,创建安远县苏维埃政权。1933年,尊山围200余名男女老幼为保卫乡苏维埃政府,同仇敌忾,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博斗,用鲜血谱写出一组壮丽诗篇。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人民武装建设。1949年11月建立县大队,1950年12月组建民兵支队,1958年11月成立民兵师。1985年,全县有民兵2.7万人。民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一支重要的地方群众武装。
   第一章兵役第一节兵制一、世袭兵役制、募兵制与征兵制明代,施行世袭兵役制,士兵及其家属编入军户,子孙世代为兵。清代绿营兵沿袭明制,军户子弟世代服兵役。
   清末民初,实行募兵制。
   民国23年(1934年),实行征兵制,规定男子18岁至25岁为甲级壮丁;26岁至35岁为乙级壮丁;36岁至45岁为后备壮丁。征兵时一般在甲级壮丁中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比例确定应征对象。
   二、志愿兵役制与义务兵役制
  1930年5月,安远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号召工农群众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自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49年8月底,施行志愿兵役制。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后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1984年,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第二节征兵清末民初,国家无征集兵员规定,需要时临时募集,人们自愿应募。应募者,多为谋生无计的游民。
  1930年5月至1933年6月,全县工农群众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踊跃参军参战,仅1932年冬就有215名群众报名参加红军。1933年春,安城、车头、上濂和天心等区赤卫队全体自愿参加红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新编独立第三师。
   民国23年(1934年),县内施行征兵制后,用抽签的方法确定应征对象。乡长或镇长设签于庭,强命壮丁抽签,中签者即被捆绑,由乡长或镇长押解到县。县政府为防止中签壮丁逃跑或自缢,先搜缴壮丁的裤带、鞋带,然后把壮丁关进暗房,派警察严密看守。接兵部队直接到暗房提人入营。征属虽有优待,但优待金多被官吏侵吞。当时百姓称“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中签者视当兵为死路。有钱人贿赂乡长、镇长、保长,雇人顶替;贫民百姓或远逃他乡,或与兄弟、邻居持械反抗。民国30年(1941年)11月6日,第四区长沙乡钟本周中签后,不愿当兵,与兄弟等10余人持刀缴获警察左轮手枪1支、步枪3支,以后逃往他乡。为征足配额,乡长、镇长派出警察四出拦截,只要碰上壮丁就强行捆绑,送去抵役,征兵制实际上变成了“抓兵制”。由于人民的反抗,安远县连年完不成征兵配额。民国29年,实际征兵462名,只及配额的半数。民国30年,实际征兵768名,仍欠额200余名。县长梅缓荪为此受记过处分2次、受罚俸处分1次。
   [=此处为表格(表9—11955年至1985年安远县征兵情况表)=]民国26年至37年,全县共征兵6991人,平均每年征集583人。
   解放后,按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应征条件,对自愿报名参军的青年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服役。因此,群众喻参军为“中状元”。1949年8月下旬至1954年,全县近千名青年自愿报名参军,经批准入伍的有300余人。
  1983年,提高对兵员的征集条件,规定应征青年身高1.6米以上,农村户口的须初中毕业以上,城镇户口的须高中毕业以上。
  1985年冬,改招兵部队接兵为县直接送兵到招兵部队。当年派出干部2人、医生1人,将55名新兵分别送到部队。
  1955年至1985年,除1967年、1971年、1975年县内没有征集外,其余28年共征送兵员3866人,其中女兵3人、特种兵46人。
   第二章地方武装第一节国民党地方武装一、县保卫团与靖卫团民国3年(1914年),县知事公署组建保卫团。民国17年,县保卫团改称靖卫团,时有官兵800余人,枪700余支。民国19年5月,县靖卫团被红四军歼灭。
   二、县铲共团民国22年6月成立,时有官兵160多人,团长赖良东,副团长郭怀宝。下辖3个中队,第一中队驻重石、版石;第二中队驻县城;第三中队驻南乡。民国24年1月,各区成立铲共义勇队,归属县铲共团指挥。全县铲共义勇队有队丁1.21万人,其中常备官兵383人,配有步枪329支。民国24年4月,江西省保安处将县铲共团编入省保安第三十二团。
   三、县壮丁训练总队民国25年组建,县长兼任总队长,军训教官兼副总队长。各区组建壮丁训练区队,区长兼队长,设公民训练员、军事训练员、军事助教各1人。民国26年5月改组为县社会军事训练总队。
   四、县社会军事训练总队民国26年5月由县壮丁训练总队改组而成,县长兼任总队长,军训教官兼任副总队长。下辖22个保联社会军事训练队,由年满18周岁至35周岁男子组成。民国28年1月改为战时民训总队。
   五、县壮丁常备大队民国26年11月组建,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时有队丁426人。队丁在营服役同常备兵役,役期为6个月,期满归休回乡。归休后,从其入队之日起满3年止,转为常备兵正役。民国38年8月瓦解。
   六、县人民自卫大队民国27年1月组建,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4个区中队。民国29年6月整编为江西省第四行政区人民自卫总队第三大队第二常备中队。民国31年夏改编为县保安警察中队。
   七、江西省第七十四防空监视队民国27年成立,负责监视日本飞机和传递防空情报。县长兼任队长,下设鹤子、太平、镇岗、江头、版石、重石、仁风7个防空哨和县城镇山防空报警所。民国34年12月奉命解散。
   八、县防护团民国27年9月成立,县长兼任团长,下辖消防队、抢救队、救护队、防毒消毒队、避难管理队、灯火管制队、警备队、供给队和工务队。乡镇设防护分团,下设消防班、救护班、工务班、避难管理班、灯火管制班、供应班和警备班。民国34年12月裁撤。
   九、县战时民训总队民国28年1月由县社会军事训练总队改编而成。县设总队部,县长兼总队长。区、保联、保各组建壮丁队、妇女队和少年团。民国29年6月裁撤。
   十、县国民兵团民国29年7月3日成立,下辖4个中队。县长兼任团长,金国权任副团长。下设常备队、自卫队和后备队。民国31年4月裁撤。
   十一、县保安警察队民国31年夏,第四行政区人民自卫总队第三大队第二常备中队改编为安远县保安警察中队,下辖2个分队,共109人。民国35年,县保安警察中队扩充为保安警察大队,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2个中队,人员编制为215人,配有步枪179支,手提机枪1挺、手枪5支、手榴弹309枚、子弹2752发。民国37年初改为县民众自卫总队常备中队。
   十二、县民众自卫总队民国37年初成立,隶属省保安司令部,并受第四行政区保安司令的监督指挥。县长兼任总队长,廖彼得任副总队长。下辖3个常备中队。第一中队负责城防,第二中队和第三中队负责整训,有官佐23人、士兵361人,配备步枪263支、手提机枪1挺、手枪5支、手榴弹324枚、子弹5865发。同年10月,街坊镇、永安乡、古田乡、修田乡、濂江乡、上濂乡、凤山乡、正气乡、新田乡、龙泉乡、心怀乡、长河乡、固营乡、五龙乡、桂林乡、长沙乡成立民众自卫大队。全县乡、镇自卫大队共有官佐142人、队丁1025人,装备步枪95支、子弹490发、电话机3部。翌年5月改编为江西省民众自卫军第四师第八团。
   十三、江西省民众自卫军第四师第八团民国38年5月,由县民众自卫总队改编而成,县长兼任团长,赖世桂、刘鹏翥任副团长,下设四个常备连,有官兵567人。同年8月19日解体溃散。
   附:地主武装民国19年7月,重石堡赖良东在恶霸地主赖良田(又名赖秉彝)的支持下,购买长、短枪50余支,纠集地痞流氓80余人组织地主武装,称安远县北区联防队(简称联防队),驻重石圩,反对共产党,对抗苏维埃政权。民国22年6月,编入县铲共团。
   第二节人民地方武装一、十九纵队
  1928年秋由安远县茶梓圩赤卫队和信丰县金鸡、新田赤卫队联合组建。纵队长蓝广孚,党代表钟文亮。1929年春,在茶梓圩与国民党军发生遭遇战,蓝广孚牺牲,队伍被打散。
   二、安远赤卫队·安远游击大队
  1928年冬,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在濂江组建安远赤卫队,罗贵波任队长。1929年1月,安远赤卫队进驻大坝头仰天湖,改编为安远游击大队,30多人枪,罗贵波任大队长,杜隆奎任副大队长。同年7月,安远游击大队改编为二十三纵队。
   三、二十三纵队
  1929年7月由安远游击大队改编而成,下辖3个大队,谢育山、张文焕先后任纵队长,杜隆奎先任党代表后任政治委员。1930年5月,二十三纵队发展至300多人枪,编为4个大队。是年7月下旬,二十三纵队奉命开赴兴国,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
   四、安远独立营
  1930年8月组建,拥有300多人枪,陈炳南任营长。同年11月初扩编为独立团。
   五、安远独立团
  1930年11月初由安远独立营扩编而成,叶凤山任团长。同月底,开赴信丰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军。
   六、新编安远独立营
  1930年12月由各区赤卫队合编而成,营长刘汉朝,政治委员赖声钦。1932年1月,扩编为新编安远独立团。
   七、新编安远独立团
  1932年1月由新编安远独立营扩编而成,团长刘汉朝、政治委员郑永和。1932年3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
   八、安远赤卫军
  1932年冬组建,下辖天心、龙布、重石、版石、沙含、车头、教塘、龙安8个区赤卫团,在编人员3200余人。同时,在赤卫军中组建模范师,下辖各区赤卫团模范营。薛寿荣任师长,陈侃任政治委员,全师2000余人。1933年8月,安远模范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师。
   九、安远模范少年先锋队
  1932年秋吸收18岁至23岁青年组建,下辖5个连,有520人。1933年6月被打散。
   十、安远游击挺进队
  1934年10月组建,又称安(远)(定)南游击队,有20余人,队长杜慕南。1935年5月,杜慕南被捕,安远游击挺进队停止活动。
   十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安远县大队
  1949年11月抽调解放军二七支队部分干部、战士为骨干组建而成,下辖2个连和5个区中队,174人,担负全县剿匪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1952年5月,部队精简整编,县大队撤销。
   [=此处为表格(表9-2县大队主官名录)=]十二、县人民武装支队部、人民武装部和兵役局
  1950年12月成立县人民武装支队部,下辖7个区民兵大队部,负责全县民兵和兵役工作。1951年7月,县人民武装支队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安远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区民兵大队部改称区人民武装部(简称区人武部)。县人武部设军事股和政工股,区人武部设部长、参谋和干事各1名。1954年9月,县人武部改称县兵役局,区人武部撤销。县兵役局设组织动员科、征集科、预备役军官科、统计科和民兵科,编制员额30人;各区设武装助理员1人。1958年下半年,县兵役局精简整编,撤销组织动员科、征集科、预备役军官科、统计科和民兵科,设立军事科和政工科,编制员额减为15人。1960年1月,县兵役局复称县人武部,设军事科和政工科。1977年4月,增设后勤科。1981年,后勤科撤销。
   [=此处为表格页(表9—3安远县人民武装支队部、人武部和兵役局主官名录)=]十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总队安远县内卫中队
  1949年9月组建安远县中队。1951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安远县公安队。1955年8月易名为安远县人民警察队(简称县民警队),1963年3月改称县公安队,1966年6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安远县中队,1976年3月改称江西省安远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1982年6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总队安远县内卫中队(简称县中队)。县中队实行义务兵役制,担负看守监犯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
   十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安远县消防中队
  1976年3月组建安远县公安局消防中队,实行义务兵役制。1983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安远县消防中队(简称县消防队)。
   第三章民兵第一节组建
  1949年冬,在建设地方政权的同时,县、区、乡、村均建立民兵组织,分别成立县民兵支队,区民兵大队,乡民兵中队,村民兵小队。1952年,全县民兵有0.96万人。
  1958年5月,全县民兵组织调整为32个大队,216个中队,1269个小队。同年11月21日,县民兵师成立,县长唐进新兼任司令员,中共安远县委书记陈万兆兼任政治委员。全县8个公社分别成立民兵团,社长兼任团长,党委书记兼任政治委员,副社长兼任副团长或参谋长。公社工作区成立民兵营,生产大队成立民兵连,生产小队成立民兵排,驻县城机关单位联合成立机关民兵团。1959年,全县有民兵5.24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37.18%。
  1960年3月,为应付突发事件,濂江、城关和车头3个公社各组建1个民兵机动连,孔田、镇岗、版石、天心、龙布、长河6个公社和东风、葛坳2个国营垦殖场各组建1个民兵机动排。同年冬,组建安远县民兵通讯营、炮兵营、侦察营、防化营、卫生营和机械连、装甲连。
  1961年,各公社、场建立人民武装部,设专职武装部长,同时组建武装基干民兵连。是年,全县有武装基干民兵连31个、武装基干民兵0.35万人。1962年8月,组建安远县武装基干民兵营,下辖濂江永丰连、车头连、龙布长河连和高云山沙含加强排。
  197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赣州军分区(简称赣州军分区)和县人武部在县内分别组建直属民兵独立营。赣州军分区直属民兵独立营,由孔田、镇岗、濂江、车头和版石5个公社的684名民兵组成;县人武部直属民兵独立营由天心、重石、濂江、龙布和鹤子5个公社的624名民兵组成。
  1977年,组建安远县武装基干民兵团,下辖29个武装基干民兵连,有武装基干民兵5365人。1978年6月15日,版石公社成立武装基干民兵营。同年,撤销孔田、镇岗、濂江、车头、版石、天心和龙布7个公社武装基干民兵连。
  1981年9月,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撤销民兵师和民兵团、营建制,缩小组建范围,简化组织层次,减少民兵数量,做到负担相对平衡。同年10月,民兵组织调整工作结束,全县民兵由原6.94万人减为2.31万人。
  1983年,复建安远县武装基干民兵团,下辖12个武装基干民兵营、9个直属武装基干民兵连和1个六○炮分队。1984年9月,组建版石乡民兵高射机枪连、六○炮连和安远县民兵专业技术分队。
  1985年,全县民兵组织减少组建单位13个、基干民兵0.14万人;保留民兵2.7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0.7%。
   第二节训练
  1950年冬,全县首次组织民兵进行军政训练,提高民兵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
  1955年,各乡、村普遍开办民兵夜校,组织民兵识字学文化。1959年,县民兵师和兵役局选择9个公社、2个垦殖场和13个县直属机关单位的民兵进行严格训练。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时间各为50小时。1962年,采取以公社为单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和以生产大队为单位进行分散就地训练的方式,训练民兵925人。同年,集中86名公社武装部长和部分生产大队民兵连长在县城集训5天。1963年,执行劳武结合、军政并重的方针,训练民兵干部879人、武装基干民兵和普通基干民兵2225人。1964年,采用郭兴福教学方法训练民兵,培养郭兴福教学方法民兵班8个。同年冬,举行全县民兵大比武,并选派长河公社河石大队民兵班参加赣州专区民兵大比武。1965年,采取县、社(场、镇)、大队分工训练的方法训练民兵。营、连干部由县人武部负责训练,采用分片、分期、分批的方法进行;班、排干部由公社、场、镇负责,采用分阶段、分课题的方法进行;武装基干民兵由大队负责,采用小型集训、分散消化的方法进行。1972年,坚持小型、就地、分散的原则,着重训练射击、投弹、刺杀等项单兵战术,全县训练民兵1.78万人。1974年,县人武部集训公社、机关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连长。集训时间18天,参训干部307人。1979年2月,集训民兵营长、连长246人。同年,8个公社培训专项军事教员503人。
  1981年起,调整训练方针,压缩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缩短训练周期。训练组织形式由大队分散训练改为公社集中训练或联社训练。训练时间,普遍实行“二改一”,即训练周期2年改为1年;训练经费,采取县、社、大队三级负担和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训练方针调整后,1981年至1985年,民兵参训率和训练合格率分别达98%和95%以上。
   第三节执勤
  1951年1月,塘村乡民兵中队长尧在丛带领民兵配合剿匪部队,作战30余次,歼灭活动于安远、雩都、赣县三县交界地区的土匪“中国反共自由军”,击毙4人,俘虏6人,活捉匪首韩阜成、韩坤度,击毙匪团长韩士俊,查获该匪设在假墓里的武器弹药库,缴获步枪26支、机枪2挺、子弹1000余发。1953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给塘村乡民兵中队和尧在丛分别授予剿匪模范先进集体、特等剿匪模范称号。
  1959年,全县出动民兵3.06万人次,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反空投搜山8次,搜获国民党传单1.22万张。
  1973年6月,车头公社发生水灾,1300多名民兵参加抢险救灾,救出老人小孩368人。
  1974年至1977年,全县民兵参加兴修水利160处,改造低产田4.03万亩,平整土地1.86万亩,开荒造田0.8万亩,植树造林9万多亩。
  1983年,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和群众一道改变孔田圩的“脏、乱、差”现象,取得突出成绩。同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孔田圩为军民共建文明镇称号。
  1983年8月至1985年,全县民兵配合县公安局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抓获刑事犯罪分子一批。
   第四节民兵代表大会
  1955年1月23日至26日,全县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188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主要议题:学习兵役法,总结民兵工作,表彰先进民兵,通过民兵训练计划。
  1957年2月7日至9日,全县第二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133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表彰模范民兵连1个、模范民兵7名。
  1960年1月24日,全县第三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
  1963年11月13日至15日,全县第四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350名代表(其中女代表30名)出席大会。
  1965年11月20日,全县第五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00人,其中个人代表338人、先进集体代表62人。
  1973年9月23日至25日,全县第六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501人。大会表彰民兵工作先进单位83人、先进个人418人。
  1977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全县第七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45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组织与会代表参观镇岗公社民兵武装营第一连的军事表演。中共镇岗公社委员会、中共天心公社委员会、天心公社五龙大队、孔田公社下魏大队民兵营、中共版石公社版石大队支部委员会在会上介绍了民兵工作经验。大会表彰了民兵工作先进集体71个、先进个人349人。
  1984年12月25日至26日,全县第八次民兵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0人。中共重石乡委员会、中共孔田乡委员会、天心乡政府、新园乡武装部、版石乡版石村民兵连、龙布乡上林村、凤山乡女基干民兵班在会上介绍民兵工作经验。大会表彰了民兵工作先进单位30个、先进个人50人。
   第五节预备役登记
  1956年初,县兵役局成立预备役士兵登记办事处,开始对全县复员、退伍军人和基干民兵进行预备役登记。是年,全县1.4万人登记服预备役。
  1957年起,预备役登记与民兵整组同时进行。“文化大革命”在县内开始后,预备役登记中断。
  1980年,县内恢复预备役登记。是年,全县1269人登记服预备役。1982年,县内进行预备役人员的登记、核对、转役和归档工作。1983年起,县人武部和乡镇人武部先后建立预备役资料室。
  1985年,全县有6309人登记服预备役,其中退伍军人1744人、基干民兵4565人。
   第四章驻军·军事设施·军工生产第一节驻军一、清兵与国民党军驻军清代,县内设营讯,统辖于南赣镇标左营。初,设把总1员、协防外委1员,有防兵52名。嘉庆二十年(1815年),裁减鸟枪守兵2名,实有防兵50名,其中在讯兵丁38名、分防鹤子圩旱塘兵丁12名。
   民国22年(1933年)6月,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从定南、龙南、全南调驻县城,第一集团军第二军第四师由信丰调驻县城、重石和版石,对安远县苏维埃政权进行“围剿”。同年10月,国民党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二师与第二军第四师换防,驻县城、重石和版石,配合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民国24年撤离。
   民国32年,国民党军第十二集团军后勤部仓库设于龙泉乡阳嘉寨。民国34年撤离。
   二、中国工农红军驻军
  1929年3月,红五军攻占安远县城,在城内驻扎10天,司令部设在天主堂和钟家祠。
  1930年5月,红四军第二纵队进军安远县,驻县城10余天,帮助中共安远县执行委员会建立安远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
  1931年10月,红三军团第二师驻龙布,发动群众,成立游击队,开展工农武装斗争。同年11月下旬,红三军团第二师进驻县城,清查“AB”团。
  1932年12月,红二十一军驻县城,办理兵员补充工作。翌年2月开拔。
   三、解放军驻军
  1949年8月20日,解放军二七支队解放安远县后,留驻安远县反霸剿匪。1952年11月奉令撤离。
  1967年8月,解放军6810部队“三支二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工作小组20余名指战员驻安远“支持左派”。1968年底撤离。
   第二节军事设施一、教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吴卜相建。后废,遗址在今县农机厂。
   二、城墙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知县周泰、指挥张可依山筑县治土城。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甘文绍以砖建县治城墙。砖城高1丈7尺,宽1丈3尺,围400余丈。建雉堞800个,建城门3座。南门称迎薰,西门称拱极,东门称宾扬。北面建一城楼,称镇山楼。崇祯八年(1635年)从西到东,扩城四百八十弓,增雉堞390个。南门改称向明,同时增建小南门称太平,增建小西门称说安。民国22年冬,县政府拆除南门以南一段城墙,利用墙砖在濂江河东岸新建一段城墙和南门城楼。建国初期,群众拆除残缺城墙和东、西城门。1974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拆除南门建办公楼。至此,城墙全部拆除。
   三、太阳关又名上濂隘,在高云山乡官铺村与寻乌县交界处。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陶继旦建。太阳关地势险要,是安远通往寻乌的必经之路。
   四、南迳隘位于濂江乡与凤山乡交界处,系九龙嶂东段坳口。明知县李多祚于此建砖城,名镇远关,并建关帝庙于隘右。现砖城及关帝庙已毁,安定公路由此通过。隘口两侧山峰分别为海拨740米和620米,南北坡陡,地势险要。
   五、官溪隘又名西城关,位于车头乡官溪村境内。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秦丹建。1966年县皮肤病防治所驻此。
   六、炮台清同治九年(1870年),县署在县治城墙上设炮台3座。
   七、碉堡民国22年10月,国民党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二师和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筑碉堡71个,其中土筑23个、石筑19个、砖筑29个,后倒塌无存。
   八、防空壕民国26年,为防日军飞机轰炸,县城筑防空壕20条,可容纳千余人,今无存。
   九、靶场、投弹场、战术场均在濂江乡双香村,1978年由县人武部修建,面积133.4万平方米。
   第三节军工生产
  1929年2月,安远游击大队与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简称二十一纵队)联合攻打寻邬谢嘉猷团防队三标兵工厂获胜,缴获其全部机器设备。安远游击大队将缴获的设备搬至濂江大坝头仰天湖康公庙,创建安远游击大队兵工厂,生产单发射击步枪和翻造子弹。同年7月,安远游击大队兵工厂改名为二十三纵队兵工厂。
  1930年7月,二十三纵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兵工厂随即停办。
   第五章兵事记略第一节嘉应州农民起义军转战安远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农民起义军1万余人,由南雄转战安远,沿途劫富济贫,打击贪官污吏。是月五日,龙泉堡豪绅纠集乡勇1000余人,在信丰与安远接界的龙头〓布阵拦截义军。义军分兵绕至乡勇背后,出其不意,前后夹击乡勇。乡勇溃退。六日,信丰知县夏澜率兵勇追击义军。义军在斗角与信丰兵勇接战。七日,龙泉堡乡勇追至与义军复战。为避乡勇前后夹击,义军转移至定南龙塘圩。
   咸丰五年夏,县民李百古为配合嘉应州义军,率众起义,后被知县边其丰用计杀害。秋,李百古余部李捶、叶刁复率众起义,亦被边其丰施计擒杀。
   第二节太平军进攻安远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中旬,太平军进入固营、龙布、浮槎、太江头一带,后集驻龙布圩。知县张仁法督率兵勇,经重石急攻龙布圩。太平军撤离龙布。
   咸丰八年十月中旬,太平军石达开部数万人由瑞金、会昌进入安远天心圩。二十日,知县张仁法、都司黄顺率兵勇数千人,在重石圩列阵拦阻。太平军前锋猛攻兵勇,兵勇大败逃回县城。当晚,太平军攻破莲塘背围。翌日,攻占版石圩,接着占领龙头圩。二十三日,进围县城。二十五日,攻破县城西门,冲入城内,杀兵勇无数。兵勇架土炮拦击,太平军退出县城。十一月十九日,太平军用“李公车”攻县城东门,清兵勇用10余根长木撞击“李公车”,并不断用土炮轰击。太平军攻城受挫,于二十一日撤围,向龙泉堡方向转移。自十月二十日起至十一月十九日止,太平军歼灭清兵勇1272人。
   咸丰九年,太平军抵龙泉堡,与乡勇接战,失利退走。
   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日,太平军数万人由信丰经江头进围县城。知县陈乔荣赶写求援申文,派兵勇夜间潜出县城,四出求援。50余天后,广东长协镇清兵从城东进援;赣州府进士韩进春、都司黄顺率兵从城西进援;另有方都司和吴都司带兵从城西北进援。太平军腹背受敌,被迫撤围,在龙安桥、符山圩、新塘尾和新田等地驻扎休整,以后向长宁方向转移。同年十一月,太平军复由信丰进入安远,在版石、重石、天心等地驻扎,数日后向会昌方向转移。
   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初,太平军突入县境,知县李德鏊急忙调集各坊乡勇,进城守御。清兵勇日夜巡城,守备甚严。太平军围城三日后,撤围至江头驻扎,是月七日向信丰方向转移。
   第三节李元古起义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南水乡太平堡薸子湖李元古,为响应广东天地会翟火姑起义,自称“李高爵”,率饥民千余人起义。十七日,李元古义军从下龙迳出发,击溃上魏乡勇,攻占太平圩;十八日,攻占上魏;二十二日,向县城进兵。知县张仁法、把总李正秾、外委彭飞祥调集街坊、上濂坊、濂江坊、修田坊、永安坊、古田坊和石口村乡勇,在石口列阵拦截。二十三日晚,义军击溃乡勇,占领石口围,严厉惩罚卢姓乡绅。二十六日,乡勇退至南迳隘。李元古率义军直扑隘口,杀乡勇数人。乡勇怯战溃散。守城官兵见义军势大,弃城窜往东乡罗塘和上濂坊沙含等地。义军占领县城。六月四日,李元古义军撤回太平堡休整,十一日复占县城。
   是时,李元古义军声威大振,各乡及邻近省、县饥民纷纷起义响应。北乡钟锋古率数千人由北往南进军,增援李元古;西乡黄庆古、李姜石在里仁堡大杀乡绅,声援县城;定南县长富圩黎耀古、卢良明,广东省罗亚添、李来麟分别率义军攻占鹤子圩和社山下。县内一时烽烟四起,乡绅豪强遭到严重打击。
   七月初,李元古率义军配合翟火姑部将彭华宗攻长宁县城。长宁知县杨长杰率兵勇内外夹击义军。义军败退。
   十月二十七日,知县张仁法纠集广东潮州都司黄顺、黄捷升兵勇和三标、里仁、新龙、龙头等4堡及街坊、上濂坊、濂江坊、修田坊、永安坊、古田坊等6坊乡勇数千人围攻县城,火焚西瓜坝,攻破小南门。义军被迫撤出县城,退至修田岗。次日,双方复战,义军退至石口;与石口乡勇交战两日后,退驻罗山围。十一月底,义军撤出罗山围。
   十二月十二日,李元古率部围攻上魏围。十五日,兵分三路截击乡勇。义军两次攻击失利,退回薸子湖。
   咸丰七年二月,李元古助手黄庆古遇难。同月,李元古率军进攻新田,击败新田乡勇。廪生魏立森带乡勇从乌石头出发,企图偷袭义军。李元古闻讯,在君子坳下设伏,杀乡勇魏立森及其弟魏立英等5人。乡勇惊骇奔窜。义军乘胜占领坳下、孔田和长富。都司黄顺率兵勇追至,义军损失惨重。九月,兵勇围攻薸子湖,义军失利,退驻定南县小山。知县张仁法发出悬赏告示:获李元古者赏千金。隔数月,李元古被定南县龙姓乡勇俘获,械送安远县署。不久,李元古被知县张仁法杀害。
   第四节工农武装斗争一、茶梓圩暴动
  1927年5月,中共雩都中心支部干事会在茶梓圩建立农民协会。同年冬,建立中共茶梓圩支部委员会,钟文亮任支部书记,唐老二、钟金山、唐贤昌、刘祥礼为支部委员。中共茶梓圩支部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准备暴动。他们一边筹集资金购买武器,一边派人和中共安远县支部委员会联系,请求支援。中共安远县支部委员会委派杜隆奎带领修田、石湾10余名农民协会会员参加暴动。
  1928年1月12日下午,钟文亮召开暴动会议,宣布暴动时间,强调暴动要打破情面,勇敢地向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夜,一声炮响,暴动群众分头包围土豪劣绅屋场,活捉劣绅钟经通和钟卫煌。翌日,召开群众大会,公审钟经通和钟卫煌,并当场处决钟经通。暴动群众没收土豪劣绅家产,烧毁土豪劣绅借以压榨人民的各种契约。中共茶梓圩支部委员会组织群众成立赤卫队,建立茶梓圩革命红色政权。
   茶梓圩农民举行武装暴动的消息传到县城,县政府急忙调集靖卫团进行围剿。茶梓圩赤卫队和革命群众转移至深山坚持斗争。同年9月,茶梓圩赤卫队与信丰县金鸡、新田赤卫队联合组建十九纵队。
   二、攻打三标兵工厂
  1929年2月,安远游击大队得到情报:寻邬县谢嘉猷团防队外出执行任务,三标兵工厂守卫力量空虚。罗贵波、杜隆奎当即决定攻打三标兵工厂,并派出交通员联络在寻邬活动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一纵队(简称二十一纵队),要求配合行动。安远游击大队经过3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在三标兵工厂附近的密林里会合了按约赶来的二十一纵队,把三标兵工厂团团包围起来。这时,留厂护卫的20余名团防队士兵看见大批红军游击队冲来,吓得不知所措,在慌乱中放了一阵枪弹后,狼狈逃窜。安远游击大队和二十一纵队胜利占领兵工厂,缴获厂内全部机器设备和枪支弹药。
   三、扩大革命根据地
  1930年6月至7月,中共安远县执委会为打击地方反动势力,扩大根据地,集中二十三纵队300多兵力,在县境内向各坊、堡反动势力发起进攻。
  6月初,二十三纵队举兵攻打上、下魏民团。部队从县城出发,当天在新塘尾宿营,作攻击准备。第二天,二十三纵队分四路包围上、下魏围。围内民团有数百人,封锁攻围部队。二十三纵队给民团以沉重打击后,撤围向东开进,在黄洞、沙含、清溪和上濂等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7月上旬,二十三纵队从县城出发,绕道江头碛,攻打退驻版石圩的县政府公安局,打死打伤警察数名,缴获步枪10余支,胜利占领版石圩。
   同月16日,二十三纵队攻打五龙营民团。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攻破五龙营,缴获民团步枪200余支、子弹3000余发。
   四、保卫县苏维埃
  1931年2月中旬,赖良东联防队纠合寻邬县谢嘉猷团防队(简称团防队),对安远县苏维埃政权进行“围剿”。拥有1000多兵力的联防队和团防队从江头碛出发,直扑县城。新编安远独立营和西区赤卫队在五渡水瓦桥设伏阻击。联防队和团防队凭借优势兵力,向独立营和赤卫队阵地发起猛攻。独立营和赤卫队撤出阵地,退回县城,联防队和团防队乘机包围县城。
  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上级“不孤守土围、城市”的指示,率领独立营和赤卫队分路突围,退至大坝头。3月初,新编安远独立营配合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军击溃联防队和团防队,再次攻占县城。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县苏维埃政府迁回县城。
  5月,联防队和团防队第二次进攻县城。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县苏维埃政府向大坝头仰天湖转移。18天后,新编安远独立营在各区赤卫队的配合下,突袭县城,联防队和团防队狼狈逃窜。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和县苏维埃政府重新迁回县城。
  11月上旬,联防队和团防队兵分两路,第三次向县城进攻。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县苏维埃政府向大坝头方向转移。同月下旬,红三军团第二师攻占县城,联防队和团防队向寻邬方向溃逃。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和县苏维埃政府第三次迁回县城办公。
   五、尊三围保卫战
  1933年7月7日,国民党军第四集团军第四十四师一三一团(团长凌压西)包围镇岗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尊三围,切断了尊三围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围内200多男女老幼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誓与尊三围共存亡,与敌人血战到底。第二天拂晓,敌人用1个营的兵力在六○炮和机关枪的掩护下向尊三围发起进攻,围内赤卫队沉着应战,等敌人冲至围下二三十米时,突然向外猛烈射击。敌人丢下10余具尸体,狼狈逃回阵地。敌人不甘心失败,发动大小数十次进攻,皆被围内赤卫队击退。
  7月15日,国民党军派九架飞机轮番轰炸尊三围。围内弹片横飞,烟火冲天。国民党军趁机发起攻击。中共镇岗乡支部书记陈耀古、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陈浪廷,一边指挥赤卫队员坚守阵地,一边组织妇女儿童扑火和挖地洞抢救伤员。
   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和县苏维埃政府得知尊三围被敌人包围的消息,一边派人报告中央,一边率领安远赤卫军在尊三围外骚扰敌人,牵制其围攻尊山围的部分兵力。同月17日,周恩来、朱德亲自调派红军新编独立三师和安远模范师各1个团组成增援部队解救尊三围。增援部队赶到尊三围附近的大黄沙时,敌军占据有利地形,封锁增援部队前进道路。国民党军四十四师分两路进攻大黄沙,企图合击红军增援部队。为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敌包围,红军增援部队撤离大黄沙,在大坝头休整后向寻邬方向转移。
  8月13日,国民党军征集凤山、石口、黄洞、上魏、下魏等地稻草3万余斤,打捆浸湿,准备再次攻围。次日,国民党军营长彭金龙率领“敢死队”以稻草捆为掩体,沿交通沟逼近围墙后突然架云梯爬上围墙。围内赤卫队员和群众拿起大刀、梭镖与敌人展开肉博战。最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尊山围被国民党军攻破,围内仅剩的156名男女老幼全部被俘。
   是月15日,被俘人员中除13名5岁以下幼儿被县铲共团第三中队长魏治南和土豪陈和平藏起准备贩卖外,其余全部被国民党军押赴赤岗岭杀害。20名儿童被刺刀挑死;7名孕妇被开膛剖腹,挖出胎儿;陈耀古、陈浪廷和乡苏维埃政府秘书陈佛明、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陈良金被钉在木架上用煤油烧死;其余被活埋。
   第五节中央工农红军在安远的武装斗争
  1927年10月21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八一”起义军余部2500多人由福建武平经会昌县进入安远天心圩。次日,朱德、陈毅在天心圩坝仔召开军人大会,讲清革命道理,指明革命前途,坚定起义官兵的胜利信心。
  1929年1月29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由定南县八十岗进抵安远县鹤子圩。下午,毛泽东写信给中共安远县执委会,指示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配合红四军攻打安远县城。3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到达孔田圩。当天下午,毛泽东、朱德在孔田圩长布桥头观音亭前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晚上,魏宗周代表中共安远县执委会,向毛泽东汇报了落实毛泽东指示信的情况,同时把自己探听到的关于国民党军从龙南、定南、虔南急调3个团于次日赶到孔田圩,准备与尾追红四军的李文彬部合击红四军的情报,报告了毛泽东。红四军改变行动计划,连夜向寻邬方向转移。
   同年3月,彭德怀率红五军攻占安远县城,没收土豪劣绅财产分给贫苦人民,号召工农群众参加革命。300多名青年响应号召,报名参加红军。
  1930年4月15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信丰县新田圩进抵天心圩,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次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向会昌方向转移。5月7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二纵队回师攻占安远县城,毙敌30多人,俘虏100余人,缴枪150多支。
  1932年6月23日,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从会昌县清溪进抵安远县,在城郊宿营。次日进驻镇岗乡牛犀湖山下湾,毛泽东听取中共镇岗乡支部的工作汇报后,指示中共镇岗乡支部努力扩大地方武装,巩固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25日,毛泽东赠给镇岗乡赤卫队一批枪支弹药后,率领红一军团经大〓往信丰县进军。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向赣县、安远和信丰3县边界移动,实行战略大转移。16日,红一军团从雩都县的龙泉坝出发,18日进入安远县团龙乡乱石圩,19日拂晓到达安远县的固营,攻破民团土围子1个,缴获武器弹药一批。同日,红九军团进抵茶梓圩,20日到达龙布。21日,红一军团从固营向信丰县新田方向攻击前进,红九军团由龙布向重石、版石进军。22日,红九军团向驻防重石、版石的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第一师第三团和教导团发起攻击。国民党军凭借堡垒进行顽抗。经过两个半小时激战,将国民党军击溃。部分国民党军向信丰安息(又称安西)方向逃跑。红军突围首战告捷。
   第六节解放安远县
  1949年8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四十八军一四三师解放信丰县古陂后,派遣四二七团追击往安远方向溃逃的国民党军第七十军。四二七团于19日深夜进抵县城西门外,20日凌晨占领县城。安远县宣告解放。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