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06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
页数: 14
摘要: 年龄构成的基本状况 民国36年(1947年)12月,全县107754人,其中,未满1岁至14岁有39094人,15岁至59岁59492人,60岁以上9168人。1982年7月1日,全县254704人,其中,未满1岁至14岁108197人,15岁至59岁129687人,60岁以上16820人。
关键词: 人口城乡构成 人口地理

内容

年龄构成的基本状况 民国36年(1947年)12月,全县107754人,其中,未满1岁至14岁有39094人,15岁至59岁59492人,60岁以上9168人。1982年7月1日,全县254704人,其中,未满1岁至14岁108197人,15岁至59岁129687人,60岁以上16820人。
   [=此处为表格(表3-11 民国36年安远县乡镇人口年龄构成状况比较表)=] 单位:人 [=此处为表格页(表3—12 1964年7月1日安远县人口年龄构成状况比较表)=] 单位:人 [=此处为表格(1982年7月1日安远县人口年龄构成状况比较表)=] 表3—13 单位:人 1964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1.58岁,属成年型(即中位数20岁至30岁之间);1982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减为18.1岁,属年轻型(即中位数20岁以下)。1982年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已由1964年的稳定型转变为增加型。说明县内人口再生产呈增长趋势,将出现生育高峰期。
   [=此处为表格(表3-14 1982年安远县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情况表)=] 二、年龄地域差异 [=此处为表格(表3—15 民国36年安远县人口年龄地域差异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表3—16 1964年7月1日安远县人口年龄地域差异情况表)=] 第二节 性别构成 一、性别构成基本状况 民国初期,县内人口性别构成为男多女少,性比例失调。民国后期,性比例趋于平衡。民国5年(1916年),全县人口193854人,其中男117600人,占总人口的60.66%,女76254人,占总人口的39.34%。民国17年,全县人口175720人,其中男103542人,占总人口的58.92%,女72187人,占总人口的41.08%。
   [=此处为表格(表3-17 民国29年至32年安远县人口性别构成状况比较表)=] 民国35年,全县人口105323人,其中男53752人,占总人口的51.04%,女51571人,占总人口的48.96%。民国36年,全县人口107822人,其中男54825人,占总人口的50.85%,女52997人,占总人口的49.15%。民国37年,全县人口107926人,其中男54304人,占总人口的50.32%,女53622人,占总人口的49.68%。民国38年元月,全县109026人,其中男54448人,占总人口的49.94%,女54578人,占总人口的50.06%。
   建国后,1949年至1976年,县内人口女性稍多于男性。1977年起,男女所占比重基本相等,性比例协调。
   [=此处为表格(表3-18 1949年至1985年安远县人口性别构成状况比较表)=]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 二、年龄性别比例 [=此处为表格(表3—19 民国36年9月安远县不同年龄性别比例表)=] [=此处为表格页(表3—20 1982年7月1日安远县不同年龄性别比例表)=]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 三、城乡性别比例 民国31年9月,街坊镇2277人,其中男1101人,女1176人,性别比重分别为街坊镇人口的48.35%和51.65%,性别比例为93.62(女=100)。乡村人口91278人,其中男45162人、女46116人,性别比重分别为乡村人口的49.48%和50.52%,性别比例为97.93%(女=100)。
   民国32年9月,街坊镇3442人,其中男1761人,女1681人,性别比重分别为街坊镇人口的51.16%和48.84%,性别比例为104.76(女=100)。乡村人口104113人,其中男52815人,女51298人,性别比重分别为乡村人口的50.73%和49.27%,性别比例为102.96(女=100)。
   [=此处为表格(表3-21 建国后几个年份安远县城乡人口性别比例表)=] 第三节 文化构成 一、文化构成基本状况 民国36年(1947年)8月,全县107555人中,高等学校毕业15人、肄业4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0.01%和0.04%;高中毕业112人,肄业20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0.1%和0.19%;初中毕业565人、肄业83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0.53%和0.78%;高小毕业1919人、肄业195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78%和1.82%;初小毕业2504人、肄业993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和9.23%;读过私塾的20085人,占总人口的18.67%;不识字69388人,占总人口的64.51%。
   建国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受教育人口比例逐渐增大,人民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据1964年和1982年人口普查,1982年有文化人口111099人,比1964年增长16%。
   [=此处为表格(表3-22 1964年和1982年安远县人口普查各种文化程度对比情况表)=] 1964年和1982年人口普查中所统计的县内人口文化程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城关镇人口文化程度高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
   [=此处为表格(表3—23 1964年和1982年安远县人口普查城镇与农村文化程度对比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表3—24 1982年7月1日安远县城镇与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比较表)=] 2.南片人口文化程度稍高,中片次之,北片稍低。1982年有文化人口的比重,南片(孔田公社、鹤子公社、新田公社、镇岗公社、凤山公社)比中片(城关镇、濂江公社、车头公社、江头公社、高动山垦殖场)高4.79%,比北片(版石公社、重石公社、〓坑公社、天心公社、长沙公社、龙布公社、双芫公社、浮槎公社、塘村公社)高19.48%。1982年与1964年相比,南片有文化人口增加幅度比中片高5.85%,比北片高15.85%。
   [=此处为表格(表3-25 1964年和1982年安远县南片中片北片有文化人口比较表)=] [=此处为表格(表3—26 1982年7月1日安远县南片中片北片)=] 公社、场、镇文盲率比较表 3.男女文化程度高低悬殊。1982年有文化人口合计比重,女性只有男性的1/3。文化程度越高,女性人口所占比重越小。
   [=此处为表格(表3—27 1982年7月1日安远县男女文化程度比较表)=] 单位:人 1982年全县文盲、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80.41%,其中12岁至14岁占6.74%,15岁至29岁占26.22%,30岁至49岁占25.04%,50岁以上占22.41%。
   二、文化结构 [=此处为表格(表3—28 1982年7月1日安远县人口文化程度比较表)=] 单位:人 [=此处为表格(续前表)=] 第四节 职业构成 民国36年(1947年),全县劳动力人口77932人,其中从事农业53342人,占总劳动力人口的68.45%;矿业26人,占0.03%;工业1571人,占2.02%;商业2736人,占3.51%;交通运输388人,占0.49%;公务1675人,占2.15%;自由职业884人,占1.13%;人事服务4885人,占6.27%;其他职业1071人,占1.37%;无业11354人,占14.57%。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按国家现行标准男16岁至59周岁和女16岁至54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全县有119784人,占总人口的47.03%。按国际通用劳动年龄人口标准(男女均为15岁至64岁)统计,全县劳动年龄人口中在业人口121569人,占总人口的89.8%。全县15岁以上不在业人口24938人,占15岁以上总人口的17%,其中在校学生3273人,待业270人,待升学和待分配267人,家务劳动17048人,退休退职969人,其它3111人。
   同年,从事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87.52%,从事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的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5.72%,从事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事业和公用事业等)的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6.76%。
   [=此处为表格(表3—29 1982年安远县在业人口行业构成表)=] 单位:人 第五节 民族人口构成 县内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人口。建国后,由于工作调动和婚烟关系等原因,县内居住有少量少数民族人口。
   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148785人,其中汉族人口148763人,占全县人口的99.99%;少数民族22人(回族7人、满族7人、高山族4人、民族不详3人、外国籍加入中国籍1人),占全县人口的0.01%。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254689人,其中汉族人口254674人,占全县人口的99.99%;少数民族31人(回族14人、壮族7人、满族3人、高山族7人)占全县人口的0.01%。1984年,县人民政府承认县内蓝姓127户、1036人为畲族人口。1985年,县内有汉族人口264957人,占全县人口的99.6%,少数民族人口1066人,占全县人口的0.4%。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