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口源流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0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人口源流 姓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据尚存的姓氏族谱记载,居住在县境内人群的先民,大部分是从宋、元时起陆续由北方迁入的客籍人。其中,有的是顺迁至安远的,即从北方直接徙居于雩都、宁都、信丰、兴国等县,再迁入安远县,或先迁至江西省北部或中部,于明、清时再南迁至安远县。有的是倒迁至安远县的,即南迁时进入赣南后,继续南迁至闽西、粤东和粤北一带,其后裔在明、清时期又从福建、广东倒迁回安远。
关键词: 人口源流 姓氏

内容

据尚存的姓氏族谱记载,居住在县境内人群的先民,大部分是从宋、元时起陆续由北方迁入的客籍人。其中,有的是顺迁至安远的,即从北方直接徙居于雩都、宁都、信丰、兴国等县,再迁入安远县,或先迁至江西省北部或中部,于明、清时再南迁至安远县。有的是倒迁至安远县的,即南迁时进入赣南后,继续南迁至闽西、粤东和粤北一带,其后裔在明、清时期又从福建、广东倒迁回安远。
  县内几个姓氏迁徙情况如下: 顺迁型定居于县城和濂江乡等地的唐姓,望出晋昌(今山西省定襄县)和晋阳(今山西省大原市南晋源镇),自南京市石子巷迁入江西省雩都县仁风,再迁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8代。欧阳姓,望出渤海(今河北省内),自江西省吉水县迁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4代。杜姓,望出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宋时自江西省泰和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32代。
  定居于鹤子乡的郭姓,是唐朝名相郭子仪的后裔,望出太原(今山西省中部),自江西省信丰县徙入安远县鹤子阳嘉寨,在安远县已居住26代。
  定居于双芫乡等地的朱姓,望出沛国(今安微省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一带)。
  定居于浮槎乡等地的廖姓,望出巨鹿(今河北省白洋淀一带)。
  定居于濂江乡、孔田乡等地的孙姓,望出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自江西省宁都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6代。张姓,望出南阳(今河南省内)和沛国。
  定居于车头乡等地的丁姓,望出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和山东省东明县一带)。
  定居于镇岗乡、长沙乡等地的钟姓、陈姓,望出颍川(今河南省登封县和宝丰县一带),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自江西省兴国县徙入安远县。
  定居于濂江乡和凤山乡等地的赖姓,望出颍川(今河南省登封县和宝丰县一带),唐天祐年间自江西省宁都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31代。
  倒迁型定居于孔田乡的叶姓,望出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自广东省兴宁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1代。李姓,望出陇西(今甘肃省内),自江西省寻乌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3代。魏姓,望出巨鹿(今河北省白洋淀一带)和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自江西省寻乌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4代。
  定居于车头乡和镇岗乡等地的刘姓,望出彭城(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邳县和安微省濉溪县一带)、弘农(今河南省和陕西省内),自广东省兴宁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38代。
  定居于塘村乡等地的尧姓,望出上党(今山西省内),自广东兴宁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9代。
  定居于濂江乡等地的薛姓,望出河东(今山西省沁水县和霍山县一带),自福建省上杭县徙入安远县。
  定居于新园乡和濂江乡等地的龚姓,望出武陵(今湖南省内),自福建省迁入寻乌县,再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住34代。
  定居于孔田乡、新园乡和濂江乡等地的黄姓,望出江夏(今湖北省境内),自广东省龙川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住22代。
  二、姓氏宋、元以来,随着客籍人口的增加,县内姓氏逐渐增多。至1985年止,全县已有168个姓氏入的客籍人。其中,有的是顺迁至安远的,即从北方直接徙居于雩都、宁都、信丰、兴国等县,再迁入安远县,或先迁至江西省北部或中部,于明、清时再南迁至安远县。有的是倒迁至安远县的,即南迁时进入赣南后,继续南迁至闽西、粤东和粤北一带,其后裔在明、清时期又从福建、广东倒迁回安远。
  县内几个姓氏迁徙情况如下: 顺迁型定居于县城和濂江乡等地的唐姓,望出晋昌(今山西省定襄县)和晋阳(今山西省大原市南晋源镇),自南京市石子巷迁入江西省雩都县仁风,再迁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8代。欧阳姓,望出渤海(今河北省内),自江西省吉水县迁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4代。杜姓,望出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宋时自江西省泰和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32代。
  定居于鹤子乡的郭姓,是唐朝名相郭子仪的后裔,望出太原(今山西省中部),自江西省信丰县徙入安远县鹤子阳嘉寨,在安远县已居住26代。
  定居于双芫乡等地的朱姓,望出沛国(今安微省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一带)。
  定居于浮槎乡等地的廖姓,望出巨鹿(今河北省白洋淀一带)。
  定居于濂江乡、孔田乡等地的孙姓,望出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自江西省宁都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6代。张姓,望出南阳(今河南省内)和沛国。
  定居于车头乡等地的丁姓,望出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和山东省东明县一带)。
  定居于镇岗乡、长沙乡等地的钟姓、陈姓,望出颍川(今河南省登封县和宝丰县一带),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自江西省兴国县徙入安远县。
  定居于濂江乡和凤山乡等地的赖姓,望出颍川(今河南省登封县和宝丰县一带),唐天祐年间自江西省宁都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31代。
  倒迁型定居于孔田乡的叶姓,望出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自广东省兴宁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1代。李姓,望出陇西(今甘肃省内),自江西省寻乌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3代。魏姓,望出巨鹿(今河北省白洋淀一带)和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自江西省寻乌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4代。
  定居于车头乡和镇岗乡等地的刘姓,望出彭城(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邳县和安微省濉溪县一带)、弘农(今河南省和陕西省内),自广东省兴宁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38代。
  定居于塘村乡等地的尧姓,望出上党(今山西省内),自广东兴宁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居住29代。
  定居于濂江乡等地的薛姓,望出河东(今山西省沁水县和霍山县一带),自福建省上杭县徙入安远县。
  定居于新园乡和濂江乡等地的龚姓,望出武陵(今湖南省内),自福建省迁入寻乌县,再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住34代。
  定居于孔田乡、新园乡和濂江乡等地的黄姓,望出江夏(今湖北省境内),自广东省龙川县徙入安远县。在安远县已住22代。
  二、姓氏宋、元以来,随着客籍人口的增加,县内姓氏逐渐增多。至1985年止,全县已有168个姓氏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