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要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0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气候要素
分类号: P461
页数: 4
摘要: 县内平均全年实际日照时数为1622.3小时。冬春日照时间短,夏秋日照时间长。2月至4月,每天平均日照时数只有2.4小时,仅占全年平均日照时数的1.5%。个别年份春季全月实际日照数只有7.4小时,仅占全月可照时数的2%。5月至10月,每天平均实际日照时数5.7小时,占全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的65%。7月至8月,实际日照时间最长,每天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7.3小时。
关键词: 气候要素 气候异常

内容

县内平均全年实际日照时数为1622.3小时。冬春日照时间短,夏秋日照时间长。2月至4月,每天平均日照时数只有2.4小时,仅占全年平均日照时数的1.5%。个别年份春季全月实际日照数只有7.4小时,仅占全月可照时数的2%。5月至10月,每天平均实际日照时数5.7小时,占全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的65%。7月至8月,实际日照时间最长,每天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7.3小时。
   [=此处为表格(1959年至1985年全县各月平均可照时数与实际日照时数比较表)=] 表2—1 单位:小时 注:“—”号上方为常年值,下方为闰年值。
   二、气温·地温 气温 县内1959年至1985年年平均气温18.7℃,变幅在17.8℃至19.1℃之间。1月平均气温8℃,为全年最冷月。1月上旬平均气温7℃,为最冷旬。7月平均气温27.5℃,为全年最热月。7月中旬平均气温27.8℃,为全年最热旬。极端最高气温37.5℃(1962年8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7.2℃(1975年12月15日)。
   全县可分为两个气温区域,即年平均气温高于18℃的高温区和低于18℃的低温区。高温区的面积大于低温区。
   高温区分为以县北部的长沙、重石、浮槎和龙布4乡为主要区域的第一暖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9℃;以县中部的车头、新龙和濂江3乡为主要区域的第二暖区,年平均气温在18℃至19℃之间;以县南部的镇岗乡和鹤子乡为主要区域的第三暖区,年平均气温大于18℃,其中鹤子乡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大于19℃。
   低温区分布于山区。其中九龙嶂山为最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下。凉伞〓和江头乡的马屎石、镇岗乡的高峰村及塘村乡的北部山区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均在17℃以下。
   县内低丘区域积温值较高,低山区积温值较低。春寒出现频繁。惊蛰寒在3月15日前出现,春风寒在3月16日至25日出现,清明寒在3月26日至4月1日之间出现。
   [=此处为表格(表2-2 1959年至1985年安远县各种类型春寒出现时间比较表)=] 1959年至1985年,出现过5次夏寒(俗称小满寒),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20℃。
   [=此处为表格(表2—3 1959年至1985年夏寒出现时间比较表)=] 县内秋寒(俗称寒露风)出现的平均日期是:轻型9月25日,重型10月4日。最早轻型9月10日,最早重型9月14日;最迟轻型10月14日,最迟重型10月17日。
   [=此处为表格(表2—4 1959年至1985年秋寒出现情况表)=] 见《安远县年平均气温区域分布图》。
   地温 县内1月平均地温9.6℃,为全年最冷月。7月平均地温31.7℃,为最热月。年平均地温21.2℃,比气温高2.5℃。年极端最高地温69.4℃(1963年8月25日),极端最低地温—7℃(1975年12月15日)。地下5厘米至20厘米年平均地温为20.3℃,10厘米至20厘米各月平均地温在10℃以上。
   三、降水。蒸发·湿度 降水1959年至1985年,县内年均降水量1640.7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366毫米(1975年),年最少降水量1114.2毫米(1963年),极差达1251.8毫米。月最大降水量519.1毫米(1966年6月),月最少降水量零毫米(1963年11月和1979年10月)。
   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3月至6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5月至6月为雨量集中期,占全年的31%;10月至次年1月的雨量最少,只占全年的14%。
   [=此处为表格(表2—5 1959年至1985年安远县历年降水情况表)=] 单位:毫米 蒸发 县内年蒸发量1525.3毫米,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2月至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7月至次年元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尤其是7月、10月和11月湿润度小,干燥度大,年干燥度为0.83K,属于半干旱级。
   [=此处为表格(表2—6 安远县年内各月干燥度比较表)=] [=此处为表格(表2—7 安远县年内各月湿润度比较表)=] 湿度 县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各月湿度变幅为78%至83%。3月、6月、9月的相对湿度均为83%,7月相对湿度为78%。
   四、气压·风 气压 安远县的气压变化为大陆型。年气压变化特征:气压高值出现在冬季,气压低值出现在夏季。日气压变化特征:有一个气压高值,出现在9时至10时;一个次高值,出现在21时至22时;一个低值,出现在15时至16时;一个次低值,出现在3时至4时。
   风 县内风向具有东亚季风的特点,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季节转换,风向有明显的交替过程。
   全年多为北风和北西风,平均风速2.5米/秒。西南风的极大风速28米/秒,南风的极大风速34米/秒。81%的大风出现于4月至8月。4月至5月出现的大风,多为急性冷锋南侵形成的锋面大风;7月至8月出现的大风主要为局地性的热力雷雨大风。
   五、霜期 全县平均初霜期为11月26日。最早初霜期10月30日(1958年和1978年),最迟初霜期1月1日(1960年)。最早终霜期1月3日(1973年),最迟终霜期4月9日(1963年)。最长霜期156天(1962年至1963年),最短霜期34天(1972年至1973年),年平均霜期83天。最长无霜期341天(1959年至1960年),最短无霜期238天(1963年至1964年),年平均无霜期282天。山区初霜早,终霜迟,与低丘地带比较,初霜期和终霜期各相差20天至25天。
   第二节 物候 一、林木物候 县内低丘、河谷地带和平原高温区的林木抽芽较早,东西部边缘低山区和北部边缘低山区的落叶乔木凋落较早。
   二、花候 县境东部、西部和北部边缘低山区与低丘、河谷、平原地带相比,植物开花期要迟15天至20天。境内一年四季均有应时花卉开放。惊蛰过后,桃、李、梨、海棠、茉莉、山茶和牡丹等花含苞待放;清明前后,满山红开遍低丘山岗;立夏过后,油桐、百合、杜鹃等花飘香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