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遠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002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F407.1
页数: 3
摘要: 安远县地处南岭山脉的延续地带,属中低山与丘陵区。地势中部高、南北低。最高点北缘阴刀子山,海拔1194.4米,最低点长沙乡光明村浮石,海拔180米。濂江河与镇江河为县内主干河流。濂江河从县境中部源头自南流向北,入会昌县,汇入贡江。镇江河从县境中部源头自东北流向西南,入定南县,汇入广东省东江。境内河流密布,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5条。土壤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和山地黄……
关键词: 地质环境 地质因素

内容

安远县地处南岭山脉的延续地带,属中低山与丘陵区。地势中部高、南北低。最高点北缘阴刀子山,海拔1194.4米,最低点长沙乡光明村浮石,海拔180米。濂江河与镇江河为县内主干河流。濂江河从县境中部源头自南流向北,入会昌县,汇入贡江。镇江河从县境中部源头自东北流向西南,入定南县,汇入广东省东江。境内河流密布,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5条。土壤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和山地黄壤5个土类,红壤和山地黄壤面积较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春早、夏长、秋短、冬迟。
  资源丰富。树种有116科,755种。1985年森林覆盖率为61.06%,活立木蓄积量为1048.18万立方米。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饲用价值较高的牧草有62种。野生动物常见的有黄鼠狼、穿山甲、野山羊、野猪、豪猪、山鹿、山兔、狐狸、獭、麂、猴、石、鳖、龟和蛇等。金属矿藏主要有钨、铅、锌、金、银、铜、铁、硫和铕钆等,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石灰石、钾长石、水晶、云母、花岗岩石、硫纹斑岩和高岭土等。新园乡、孔田乡和双芫乡有地热表露。地表水较充裕,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19.7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0.12万千瓦。
  县内降水期相对集中在4月至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多,常因暴雨引起山洪暴发,酿成水灾。同时,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也常出现旱灾。大风成灾很少,冰雹发生次数不多,霜雪成灾罕见。地震偶尔发生,多为小震。
  第一章地质第一节地层县内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出露,其中,震旦系、寒武系和白垩系出露面积较大。震旦系主要分布于县北部的龙布乡、双芫乡和塘村乡一带。寒武系主要分布在双芫、塘村、浮槎、〓坑、濂江、江头、镇岗、孔田、鹤子等9乡及版石乡西部。震旦系与寒武系的部分地区,在加里东晚期交代式花岗岩体周围变质为混合岩。泥盆系零星分布于车头乡石人嶂和县北部局部地区。石炭系零星分布于濂江乡、双芫乡和新园乡等地。二迭系仅在濂江乡丝茅坪、中寨一带和双芫乡石寮见有出露。侏罗系主要分布在天心乡、蔡坊乡和濂江乡大坝头及九龙嶂山等地。白垩系主要分布于版石、重石、塘村、浮槎和鹤子5乡部分地区。第四系沿濂江河、镇江河两岸呈带状断续分布,零星分布于欣山镇和凤山、镇岗、孔田3乡。
  第二节岩石一、火成岩县内火成岩种类复杂,分布广泛。加里东侵入体以孔田圩南白面石岩体为代表,印支期以鹤子乡阳佳超基性岩为代表。主要岩体为邻县延入县内的岩株,分布面积广泛。镇岗乡白竹园、铁嶂寨和濂江乡南坑、郭屋坑和老村等地岩体是县内出现的岩株。各期次岩体分布情形为:高云山乡大脑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在岩体中有细粒云母花岗岩侵入,属燕山晚期侵入产物,分布于高云山乡的圩岗、甘地、大脑河、龟仔形和蔡坊乡等地。塘村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属燕山早期第一幕侵入产物,主要分布于塘村乡内的八担、黄沙、鸭婆坑等处。龙布大板田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要成矿母岩,主要分布于龙布乡的大板田、金山印背、上坪等地,并沿北东向构造带侵入延至增坑、园坑口、石龙坑等地。车头乡莲花村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体,东起新龙乡,西至柯树背,南起甲江,北至莲花村。镇岗乡白竹园和铁嶂寨中一细粒二云母交代花岗岩,属加里东晚期产物,分布于镇岗乡的樟溪、塘窝、白竹园及铁嶂寨等地。白竹园岩体内侵入有辉缘岩脉数条。新园乡粗粒似斑状钾长石花岗岩体,属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产物,主要分布在新园乡唐屋白石下和孔田乡新塘等地。孔田乡社山细粒花岗岩体,属加里东晚期产物,分布于孔田乡社山等地。濂江乡似斑状中一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属燕山早期第三幕侵入的小岩体,主要分布于濂江乡老村、南坑和郭屋坑等地。
  二、火山岩火山岩分布于县中部的九龙嶂和葛坳等地。成系时代为燕山早期侏罗系。岩性多为晶屑岩屑凝灰岩、石英斑岩、角砾岩和流纹岩,其次为玄武岩和安山岩。
  第三节构造县境大地构造的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南部边缘,南岭东西构造带与武夷山新华夏系构造带的复合部位。震旦系、寒武系的变质岩、混合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基体呈北东向侵入,侏罗系火山岩呈东西向展布,以九龙嶂为界把全县分割成南北区域。版石白垩系断陷盆地长窄地形呈北东方向延出会昌。在欣山镇东侧,由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组成北西方向的复式褶皱。县东南部出现老村、郭屋坑压性断裂岩体侵入,褶皱轴西翼向西偏转,并遭受混合岩化,片理发育。县南部和北部皆为侏罗系火山岩复盖,复式褶皱呈梳状。两翼地层倾角均在50°左右,倒转现象常见,后期压性断裂发育,挤压破碎明显。
  一、东西向构造九龙嶂压性断裂长达14公里,分布于火山岩中,大致与火山岩山脊平行。
  二、南北向构造平行排列有4条,分布于欣山镇东侧、高云山乡上濂和大拱桥。一般长约4公里,为压性断裂,断裂南起为火山岩,中穿老村岩体,北出寻乌县三标乡岩体。
  三、北北东向构造为县内最长的断裂,南起鹤子乡,北至龙布乡镜溪与北东向断裂衔接,全长54公里,贯穿柯树背岩体和白垩系地层。平行出现的还有江头乡、鹤子乡阳佳、孔田乡新塘、濂江乡中碛、蔡坊乡黄地等8条小规模断裂。
  四、北东向构造是县内最发育、最密集的一组断裂,以压性和压扭性多,小数为张性、张扭性,有些地方以矽化破碎带形式出现。自县境南部至北部平行排列20余条,一般条长15至20公里,最短为5公里,最长为30公里。
  五、北西向构造规模较小,分布在濂江乡大岭背,长4至8公里,构造形迹主要为褶皱轴,褶皱以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为核心。
  见《安远县地质构造略图》

知识出处

安遠縣志

《安遠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安远有悠久的历史。据对地下发掘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梁大同十年建县至民国期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辈为开发安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安远而奋力拼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初步繁荣昌盛的江西省林业县和赣州地区主要产粮县。安远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