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红军游击队的创建与反“围剿”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唯一号: 140534020220000563
专题名称: 赣北红军游击队的创建与反“围剿”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499.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27年9月,中共九江县委为了贯彻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精神和省委秋暴计划,以营救被捕同志为诱发因素,决定在星子举行武装暴动。县委书记林修杰一面同星子县党组织负责人卢英瑰、干剑、黄石子等取得联系,一面指派徐上达、沈建华、占支学等以九江县马楚区赤卫队为基本力量组训暴动先锋队。10月3日晚,暴动先锋队30余人,携带长枪7支、短枪1支和部分土枪、梭标,来到星子下阮家牌,与参加接应的农民梭标队300多人汇合。4日凌晨,徐上达率领暴动队砸开县城小西门,直奔监狱,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20余人,再冲向县衙。县长赵贺闻讯,早从南门口乘船逃往九江报警。暴动队因武器过少,只占领县城半日便撤出,星子农民梭标队各自还家。九江赤卫队员在林修杰的率领下,回马楚沈家港休整两天,旋即开赴岷山小阳铺,与在当地秘密活动的中共党员辛忠荩、欧阳学端、陈鉴良等结合,然后登上金盆寺,开辟革命根据地。 11月初,林修杰在金盆寺主持召开九、德、瑞、星四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决定以岷山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游击区,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经过一个多月的筹措,扩充了队伍,搜集了部分武器,并于12月26日正式成立赣北游击队。 联席会议的第二天,九江县的邬振亚、德安县的刘修竹与瑞昌县的土豪劣绅纠集地主武装千余人,围攻金盆寺。游击队据险构筑简要工事,居高临下,击退三县土劣数次进攻,毙其10余人、伤数十人,但也自损土枪IO支。次日晨,邬、刘重新组织反攻,当登上山顶不见人影,便纵火烧毁金盆寺。而游击队员已于深夜安全转移到德安彭山、陈山一带,取得首次反“围剿”胜利。 1928年3月,邬振亚、刘修竹又纠集九江马回岭、黄老门和德安夏家铺、黄蛹等地靖卫团数百人,配合国民政府军一个营,分四路围攻岷山。赣北游击队把主力埋伏在秦山北侧黄家岭,集中兵力歼其一路,并用赤卫队员防守附近几个山头,牵制他路。战斗打响后,正面游击队员边打边退,将靖卫团一部诱人“口袋”后,突然发起猛烈冲击,毙伤其7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手枪1支、子弹5000发,余部见势慌忙撤退,从而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 同年6月,国民政府军第三十六旅两个连,加上黄老门、马回岭等地靖卫团共千余人,向岷山发动第三次“围剿”。赣北红军游击大队为避敌锋芒,转移彭山。第三十六旅和靖卫团于岷山扑空后,分三路向彭山包抄。游击队员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当对方先头部队接近阵地便主动反击,一举歼灭数十人,残部纷纷向尖峰、簸箕峰方向逃窜。但游击大队长张源健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1929年4-5月,国民政府军第七师第二十旅一部和夏家铺、秦洞等地靖卫团对岷山进行第四次“围剿”,又被红军游击大队长沈逸民率部粉碎。同年9月,国民政府军再次派遣第十八师五十二旅一O三团和五十四旅两个营共2000余兵力,在靖卫团的配合下,向岷山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游击大队充分运用有利地形和“避实击虚”战术,顽强战斗,打退他们无数次进攻,但牺牲队员数以百计,丧失大批武器,人民财产也遭到空前洗劫,为保卫根据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