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采茶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唯一号: 140534020220000425
专题名称: 武宁采茶戏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541.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流行于赣西北及鄂南一带,为群众喜闻乐见。采茶戏(俗称“茶戏”)由“采茶歌”演变发展而成。早在唐宋年代,由于武宁、修水地处幕阜山脉,盛产茶叶,‘每年阳春三月,成群的采茶男女,纵歌于万绿丛中,年深月久,便形成一种采茶调称“茶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委婉动听,在鄂、赣、皖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传。明清两代,县境设有茶庄、茶坊、茶行多处,收购和焙制茶叶,雇请农村劳力拣茶和制茶。这时的茶歌已形成一种小曲:有故事情节和叙事唱段,并开始有唱本传抄,在采茶和拣(制)茶男女中广泛流传。如《十二月拣茶》、《姑娘摘茶》、《十月望郎》、《赛酒店》、《梅花三百六》等。有人收集这些唱本,经练唱后到茶坊卖唱维生。卖唱者由一到二人,配上牙板、渔鼓,一人顶唱两个或几个角色,没有动作的坐着清唱,形成了采茶戏的雏型,群众称“板凳戏”。后来逐步发展为有表情动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后又有小生加入称“三脚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和移植,茶戏扩大到六、七个人的半班,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能演整本戏的茶戏班。演出的全本戏有九十余本,折子戏一百多个。 采茶戏的唱腔比较丰富,有九板十八腔,九板即“导板”、“闷板”、“摇板”“平板”、“二流快板”、(又称“火攻”)、“三哭板”、“垛板”、“散板”、“顶板”等。十八腔即“北腔‘:义称“茶腔”、“湖腔”)、“汉腔”(又称“仙腔”)“叹腔”、“上河四平腔”、”下河四平腔”、慢四四平腔”、“麦腔”,“对口腔”、“落魂腔”、“彩腔”、“哭腔”、“道情腔”、“瓜子腔”、“佛腔”、“莲花腔”、“桃花腔”、“博腔”、“高腔”等。此外还有“杂调”(即小调)如《姑嫂摘茶》、《补背褡》、《撇芥菜》等一百余种。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