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总工会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唯一号: 140531020220001262
机构名称: 九江县总工会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440.pdf
起始时间: 1951年

机构描述

1951年,重建县内工会组织。至9月,先后建成新港、沙河、马回岭镇工会和纺织、农场、教育等产(职)业工会,下辖基层工会22个、工会小组80个,共有会员1025人。10月,成立县工会筹备委员会;次年9月,正式成立九江县总工会。 1953年9月,县总工会改称县工会联合会,并增设港口、姑塘镇工会,至年底,有基层工会29个,会员112人。1957年,基层工会发展到54个,会员增加到2264人。 1958年,县工会联合会复改称县总工会,1959年1月至1961年9月,并人市总工会。1964年基层工会发展到84个,会员增加到4536人。“文化大革命”中,县总工会一度停止工作,1968年4月,由县革委政治部群工组取代其职能。1973年1月,恢复县总工会及所辖基层工会50个,有会员3424人。1980年,有基层工会132个、工会小组344个,会员6542人。到1985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88个、工会小组390个,会员9185人。建国以来,县总工会主要活动是: 召开会员(职工)代表大会:1952年9月22~24日,召开县首次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执行委员15人、常务委员5人,魏海蛟当选为主席。1953年12月22—25日,召开县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工会联合会执行委员14人、候补执委2人,常务委员7人,县委秘书朴林玉兼任主席、李中罴为副主席。1955年4月7~9日,召开县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工会联合会执行委员15人,王槐清为主席、徐伟刚为副主席。1957年8月6~8日,召开县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吕章金当选为县工会联合会主席。1958年8月17—21日,召开县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吴文春当选为县总工会主席。1959年4月l—4日,召开市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县第六次代表大会未开,市、县合并按市计算),选举产生市总工会委员会委员35人、候补委员8人、常务委员9人,崔玉云为主席、吴文春为副主席。1963年3月18—22日,召开县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常务委员5人,吴文春为主席。1964年3月3—5日,召开县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委员会委员15人、常务委员5人,吴文春为主席,扈才玉为副主席。1969年4月,召开县第十次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许具生、陈荣华等9人为县工代会常务委员(未选负责人)。1973年8月15~17日,召开县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常务委员7人,胡栋林为主任、扈才玉为副主任。 组织职工参加企业管理:50年代前、中期,在动员职工参加县内民主改革、“五反”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管理。1957年始,试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1981年,县味精厂、印刷厂、水泥制杆厂等9家工业企业率先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推行企业民主管理。至1985年,全县工业、交通、邮电、财贸和文教、卫生等系统有125个基层单位(其中集体所有制9个)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评议和选拔基层行政干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动员职工开展劳动竞赛:1951年,县工会成立后,即发动各基层单位的职工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竞赛运动。195:年起,工会工作坚持以生产为中心,“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教育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生产,多作贡献。1957年,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并于次年2月召开全县首次先进生产者、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先进生产者79人、工会积极分子56人。1958年,掀起支援工农业生产竞赛热潮,参加支援工业建设集资1685人,共捐款9.47万元。1963年,开展工交“五好”企业和“五好”职工竞赛。1965年,开展以技术革新为内容的生产竞赛,仅手工业系统革新产品达900多种,生产新式农具9.2万件。1979年以来,各基层工会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先后开展“开门红”、“百日红”、“短距离、小指标”攻关赛、技术比武、数值达标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1985年,在全县职工中开展“五个一”(即读一本书、做一件好事、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参加一项技术练兵、增收节支一百元)的竞赛活动,其中参加读书比赛3120人;405人提出合理化建议493条,被采纳243条;举行技术表演12次,参加表演253人次;举办技术讲座54次,推广新技术18项,攻破技术难关27项。竞赛中涌现先进生产者1483人,其中女职工410人;先进集体216个,其中先进班组146个,县水泥厂被评为全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组织职工参加文化学习:1952年,各镇工会和部分基层工会分别举办业余文化班13个,参加学习职工500余人。1954年,县工会在市区创办职工业余学校2所,开设小学文化班4个,驻市企业职工入学175人。1964年,全县开办“三结合”职工夜校30余所,有学员800多人。1980年,县总工会在沙河街举办职工业余联校,开设初中语文、数学、理化和英语4个班,入学学员190余人;基层工会开办14个班,有学员567人。1983年,全县有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5所,入学学员500余人。1984年,毕业学员484人,其中扫盲班30人,初中班181人,初技班273人。1985年,在校学员1262人,其中初中班449人,初技班224人,高中班496人,中专班93人;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专职教员20人,兼职教员65人,专职工作人员12人。同年,全县各种技术短训班培训职工335人,参加外系统学习95人。有职工读书小组61个,坚持自学561人;兴趣爱好小组8个,参加活动77人。 发动职工开展文体活动:1952年,县工会在市区创办职工文化俱乐部,内设台球室、游艺室、书报阅览室。1964年,基层工会开办职工俱乐部91个,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12个。1980年,保存基层俱乐部3个、图书室l1个,修建篮球场8个。1981年,兴办职工电影队2个,组织业余体育运动队13个。1984年,在县城新建工人文化官一座,4层共1656平方米,内设文艺厅、展览厅、录相放映厅、老干部(退休职工)活动室、乒乓球室、棋类室、图书阅览室和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并建有旱冰场900平方米。1985年,有基层职工俱乐部4个、电影队4个;图书室43个,藏书10026册;各类球队45个,队员528人。 关心职工劳保福利生活:从50年代起,各级工会就组织会员互助储金会,实行困难互助。1963年,互助储金会发展到65个,年储金额1.85万元。至1985年,有储金会194个,年储金额达36.02万元。同时,还对生活有困难的职工实行定期或临时性的补助。1985年,享受职工困难补助811人,发放补助金共2.53万元。 1956年,开始实行职工劳动保险,1982年,全县75个企业中参加劳动保险职工共5144人。至1985年,基层工会先后共设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20个,有劳保检查员104人。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